顧江(美國南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正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顧江,英國皇家醫學研究生院病理學博士(1984)、美國NIH博士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江
  • 職稱:博士
  • 性別:男
  • 地方:美國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所獲榮譽,人物語錄,

個人簡介

1985-2003年在美國數所大學和研究所任教和進行科研工作,1999年起任美國南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正教授,1995年至今擔任美國SCI病理學雜誌(現名AIMM)的主編。他同時擔任中國醫師協會(CMDA)常務理事、中國醫師協會病理醫師分會(CPA)會長、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基礎醫學教育分會會長。於2007年5月出任汕頭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病理系主任。醫學院院長顧江教授將於2012年12月31日任期結束醫學院院長任期。
顧江

人物生平

事跡概述
顧江教授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恢復出國留學政策以來,由我國選送出國深造的第一批公派研究生。1984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醫學研究生院病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任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先後發表國際科研論文130餘篇、英文專著6本,任美國SCI雜誌主編和國際分子形態學協會主席,在國際病理學界享有較高的聲望。顧江教授並不滿足已有成就與地位,他更希望把自己的真才實學奉獻給祖國。2003年4月,國內SARS疫情肆虐,作為病理學家,他深知傳染病對人類、對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於是毅然決定回國挑起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病理學系主任、北大醫學部SARS攻關組組長的重擔。幾年來,他領導下的課題組在SARS、禽流感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使我國在新發傳染病病理研究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同時由於他的人格魅力,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和科研的執著及無私奉獻,影響著一批又一批的學子,成為他們的榜樣。2007年5月,接受廣東省委、省政府的任命,擔任醫學院院長。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4年以來,兢兢業業,永不停步,在教書育人和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由於業績顯著,2004年,顧江教授被授予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被評為北京先進工作者,其研究成果2006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07年度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幾十年來,顧江教授默默耕耘,言傳身教,永不停息,不斷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
教書育人
顧江教授十分注重本科教育,他認為本科教育是基礎,對人一生的影響非常大,他一直堅持為本科生上課,十分提倡以“學生為本”,加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主張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和環境,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2003年擔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時,率先進行醫學教學改革,使學院在教學體制、教學內容和方法、軟硬體建設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的改進和完善。如將基礎醫學課程壓縮1/4-1/3,領導並實施跨學科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PBL),均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也得到國內外醫學教育界的高度認可。他主持了北京大學開展創新性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實踐,以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為基本目標,特彆強調學生科學思維訓練、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利用北京大學紮實人文、自然科學的環境,對學生進行前期人文社會和自然學科培養的基礎上,結合醫學領域新概念、新知識和新技術發展迅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早期醫學科學啟蒙教育;重視科學實踐訓練,特別注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整合、運用新理論和新技術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2007年擔任汕大醫學院院長後,又直接領導汕頭大學醫學院新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強化英語教學,親自組建全英教學實驗班;建立與引進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在我國高校第一家引入美國執業醫師考試(USMLE);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設立傑出大學生科研基金,在導師培養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科研訓練,大大強化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國際合作,選派優秀學生赴美國、英國、加拿大、香港、日本教學交流和科研訓練等。他同時大力推進學院的行政改革,制定更高的目標,提出更高要求,引進競爭機制,改革工資體系,大力引進優秀人才。他希望通過全體教師的努力,把汕大醫學院建設成為高素質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實驗田”和全國醫學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教學科研
到目前為止,顧江教授已發表SCI論文130餘篇,出版英文專著6本,曾四次作為美國 NIH 的科研基金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及國家“863”項目的主要負責人, 他致力於病理診斷技術套用的研究開發工作,對遠程病理診斷與教學工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有益的嘗試——研製開發出“遠程醫學及遠程病理診斷計算機系統”並套用於美國數家醫院的臨床病理診斷,同時獲得一項“模擬顯微鏡”的國際專利。
2003年,曾經令世界恐慌、讓中國經濟蒙受巨大損失的SARS疫情肆虐。顧江教授帶領的SARS攻關小組,歷時一年左右,完成了SARS病理和分子形態學的研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SARS組織標本庫,他領導的課題組,首先揭示了SARS分子病理學發病規律,為防治SARS做出實質突破。由於屍體解剖是真正了解一種疑難病症的必要手段,但是SARS死者的屍體充滿了SARS病毒,進行屍體解剖是一項非常危險的工作。顧江教授領導的課題組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全方位投入工作,全球至今總共進行了41例疑似SARS死者屍體的解剖,其中18例由顧江教授領導的攻關小組完成。由於中國的SARS病例較多,他領導的課題組得以進行系統、細緻的研究與分析,並充分套用分子形態學和分子病理學等技術,使我國SARS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2007年,顧江領導的科研團隊在禽流感研究方面又取得重大突破,通過對禽流感死亡病例的屍體解剖工作,找到禽流感病毒母胎傳播的證據,推翻了禽流感H5N1型病毒只存在於人體肺部、無人傳人證據的論斷。該研究論文於2007年9月刊登於《柳葉刀》(Lancet(2007,370:1106))上,並引起國際上廣泛關注。他接受國際數十家主流媒體的採訪和專題報導,該成果更於2007年榮獲“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同時他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把研究的成果、學科的進展豐富到教學內容中,注重學生科研能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所獲榮譽

他長期從事分子形態學和分子病理學領域研究,已在SCI雜誌上發表130餘篇學術論文,影響因子總和達400以上,被引用2500餘次,2003年回國以來發表的10餘篇責任作者SCI論文,平均每篇影響因子為7.5以上;編輯發表了6本分子形態學和分子病理學方面的英文專著; 並作為大會主席在美歐中國等地主持過11次國際學術會議(主要在美國和歐洲)。曾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獲得多項科研資助,其中包括四項美國NIH的RO1科研基金及多項中國國家部委的基金。
致力於病理診斷技術套用的研究開發工作,對遠程病理診斷與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有益的嘗試。顧江教授2003年至今任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病理系主任,同時領導北京大學醫學部SARS及禽流感等科研攻關工作。他領導的課題組獲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於2004、2005兩年分別獲得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和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2007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獎”。

人物語錄

1. 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2. 培養學生興趣比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
3. 教師的首要責任是指點和開導而不是講述。
4. 鼓勵和表揚比懲罰和批評有效一百倍。
5. 恰到好處的表揚可以影響學生一生。
6. 帶著問題主動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
7. 心情高興身體健康比多考幾分更重要。
8. 只有目標沒有措施是殘酷,只有措施沒有目標是盲目。
9.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也是主要挑戰。
10. 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自己的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