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

類證治裁

《類證治裁》,清·林佩琴撰,8卷,附錄1卷,成書於1839年。作者謂治病之難在於識證,識證之難在於辨證,而辨證的重點則是陰陽虛實、六淫七情及病機病位,故著此書以明之。卷首為內景綜要,介紹臟腑生理,卷一至卷八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他科病證。每一病中,先概述病因、脈證,然後分析重點證候及辨證要點,最後介紹治法方藥,並附以作者驗案。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類證治裁》
  • 作者:林珮琴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林氏晚年總結自己多年臨證經驗,並向病家索回經其診治之處方,擇其要者整理為醫案,仿張璐《張氏醫通》體例,編撰成《類證治裁》八卷。書中醫論以《內經》為宗,並廣采歷代各家,擇善而從,務切實用,不以名氣大小為取捨標準。

流傳版本

現存最早版本為鹹豐元年(1851年)刻本,丹陽林研經堂藏板,另有清鹹豐十年庚申(1860年)丹陽文星堂刻本,清同治元年(1862年)丹陽原抄本,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崇仁謝希昉刻本等十餘個版本。

作者簡介

林佩琴(1772~1839),字雲和,號羲桐,出身於江蘇丹陽名門望族,父林翠嚴為當時鴻儒。林佩琴36歲中式經魁舉人,次年考進士未第,轉而潛心醫學,晚年撰成《類證治裁》一書。

書評、序言

序一
醫之為道,必其人有中和仁智之德,而又洞乎陰陽之理,性命之源,寒暑異宜,南北異稟之故。沉潛焉以察其微,反覆焉以窮其變,而後能消疵癘,益虛孱,以平造物之憾,此治病之道,昔人所以謂通於治國與。丹陽林君雲和與余同舉戊辰鄉試,訂交於京師,既而別去,不相問者三十餘載。丁未冬君之子芝本,攜君所輯方書曰《類證治裁》者,乞序於余,始知君之亡,亦且八載矣。君直外方內,治學有根柢,己巳禮闈報罷,退而學醫,活人甚多,術既益精。而病世之業醫者,空疏不學,或又拘於成法,以蹈偏駁失中之弊,於是彙輯古方,別裁至當,蘄與人人共明之。嗚乎!其用心若此,可不謂中和仁智之君子乎?余固瞢於醫,於養身濟世之術,未之有得,春官十上,幸獲通籍,而衰態遽侵,今茲待罪吳趨,當時同榜中如顧耕石諸君,均先朝露,無可與語。回首今昔,益信窮達一致,勞勞於仕宦,而以隳其所業,曾不若君之窮居著述,猶得就一藝以自名,此則序君書,而不能無慨於中也。至於是書之蘊,足以抉陰陽而托性命,後之讀者,當自得之,且已詳於君所為序,故不贅述雲。
道光歲次丁未十月知江蘇蘇州府事年愚弟桂超萬拜撰
序二
先祖大銀台謂 公,於乾隆間奉命總閱《四庫全書》,獲見神農以來醫家言著錄於文淵閣者,九十六部一千八百十有三卷,附存其目者,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一卷。嘗語穎曰∶舊史醫家多置之簡末,今《四庫全書》子部分十四家,儒家第一,兵家第二,法家第三,農家第四,醫家第五。醫雖一技,民命攸關,其特升諸他藝術上有以也。謂 公博涉於陰陽術數,六壬聲律之書,手錄甚伙,獨醫類無手定本,家傳唯先大夫澹松公批訂葉氏《臨證指南》。手澤猶新,顧穎卒未能讀也。林羲桐先生嘉慶戊辰舉鄉魁,墨藝膾炙人口,尤精岐黃家言,貫串於《靈樞》、《素問》、《難經》諸書,以意為變化而不泥於古,著作之暇,以濟時為心,士大夫皆禮敬之。余久耳其名,丙戌余服闋,入都謁部,先生公車北上,相晤於都門,獲聞緒論,盛德君子,一望皆知。辛亥春,嗣君筠石茂才,將刊先生所著《類證治裁》書,而以序囑余。書凡八卷,外科附焉,別類分門,前列論,方次之,殆與《沈氏尊生》書體例略相近,然詳略輕重之際,妙於剪裁,開卷瞭然,言彌簡而法彌備,使夫穎悟之士既得所範圍,中材而下亦得循途以赴,學人固當分別以觀矣。昔人論《難經本義》,謂滑壽以文士而精於醫,故所著較諸家所得為多。予於先生亦云∶筠石嗣其先業,揆度其恆,無不立效,叩其所學,蓋得於是書成法者多,顧不肯私為家傳,而公諸同好,其能體先生濟時之心者矣。先生所著有《來燕草堂四書文》五百餘篇,《來燕草堂古文》二卷,《駢體文》二卷,《高臥樓古今體詩》二卷,《百鳥詩》一卷,《詩餘》一卷,皆余所服膺者。筠石倘能次第開雕以昭先澤,是又余之濃望也夫。
鹹豐元年歲次辛亥孟夏之月賜進士出身誥授奉直大夫四川會
理州知州同里愚弟吉鐘穎頓首拜撰時年八十有五
序三
先伯父羲桐先生,以制舉之學,著聲藝林,垂六十年,學人覽其遺文,望洋而嘆。意謂先生畢生之精力,殆竭於此,而弗暇以他及。而不知自其少壯喜讀方書,五色奇咳,術隨年進。洎乎手訂《治裁》書,壹志殫心,與老病相終始,固自有不朽之業,而如是乎身心以之者在也。今夫方伎之事, 久失傳,則益肆為鄙誕,以相煽惑,獨醫學以切於民生日用,理近而事常,得以相緣於勿替。自仲景著方,後賢纘而衍之,湯液之功,遂加於針石,未可謂所傳之不永矣。然而玉版真言,靈蘭秘典,儒者弗問,醫亦舍旃,證若繭絲,法同射覆,所施失當,視他方伎,為禍尤烈,則豈非不學之咎哉。然且果於自信,率其謬誤,出應人急,吁可悲矣!先生熟精《靈》、《素》之言,因遂博觀仲景以下諸名家書,既已窮極源流,然猶深自韜晦,游跡所至,有主賓數年無識其能醫者。里居日久,數察奇恆,聲譽所歸,丐請至莫可卻,則慨然以生人自任,羸童貧叟,匍匐偕臻,靡不樂效其術。乃至富家大族,介其所親,延緣造請,輒十不一二應。曰∶彼豈借仆生之者。其不屑於應酬如此。是書稿凡數易,嘗語植本曰;著書貴適於用,吾年老,且用吾術生人固不盡,吾書成,庶救時之心與無終極耳。又曰∶近世名家著述,其號為集大成者,卷帙繁富,學人恆憚於誦習,又或主辨析名理治法,弗取其備,中材之士,亦無由就一人一證而悟其全。吾書務言簡意賅,使人開卷瞭然而已。嗚乎!此殆即先生晚年刊落浮華,粹然有用之言乎。植本愚懵無識,於先生著述精意,不能有所闡發,第就先生勤於學術,而慎於用術之實,以及當時辟 之言涉是書者著於篇,俾讀者有所據以考焉。先生生時,子芝本方習科舉,先生未嘗授以醫。及卒,而求醫者謂當有異聞,仍踵相接,不得已,循是書成法以應求者,而所投輒驗。所以勉勉於是刻者,又豈徒存先人手澤之意云爾哉。
時鹹豐元年歲次辛亥端陽前二日侄植本謹撰
重鋟類證治裁序
同治間,余守潤州後,又承乏江寧。林生崧HT 至署來謁,蓋余守潤州時所取士也。出其先祖羲桐先生醫書一冊,乞序於余。書固有餘先師薌畦吉君原序,先生與余師素號神交。知先生以經濟之學,郁不得志,沉潛泛覽於古來之醫集,抉其精英,以為是書,卓然必傳於後無疑也。余疏於藝術醫學一道,概未有知,而勞勞仕官,捧檄東西,竊以牧民之道,其通於醫術者,為生告之。當亂離之後,民生凋蔽,培植之政,猶醫之急補元氣也。奸民猾吏,非種必鋤,猶醫之滌瑕盪穢不遺餘力也。政治之施行,必求其利害之所在,猶醫之分經分絡,不得妄施藥石也。其他正治從治之法,君臣佐使之宜,虛實損益之故,調和血氣, 理陰陽,良醫之於病,亦猶良吏之於民,昔人所以謂治病之道通於治國也。使先生當日幸獲通籍,出經濟之學以治民,當有更傳無窮者。乃先生以大用之才,為緒餘之見,閱是書者,鹹謂先生惜不知士生一世,只求有益夫生民,治病治民,其揆一也。今先生之醫術,傳先生之經濟,不因是深人想像歟。既為生告之,遂書之以為序。
同治十三年知江寧府知府事天門鶴莊蔣啟勛拜序
序四
昔人有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醫蓋所以寄死生而托性命者也,夫豈可漫言為哉。必於天地化育之機,參贊焉而不悖;陰陽往復之理,洞徹焉而靡遺。而又於《靈樞》、《素問》、《內經》、《難經》諸書,及夫張仲景諸大家名言,深求之,以通其變;精思之,以會其微;博觀約取,觸類旁通。平時先具灼見,臨症別有主裁,而後能沉 頓起,疵癘潛消,登斯世於仁壽之場, 造物以不平之憾,此醫之為道,類非膚淺者所能窺其奧旨歟。鹹豐丙辰年間,余避亂浙垣,獲《類證治裁》一書,取而閱之,反覆而詳辨之,見其理明辭晰,言簡意賅,論證施治,無不根柢聖經,發揮精義。首列別類分門,次及附方醫案,條貫詳明,絲分縷析,令人開卷瞭然。蓋取法於古,而不泥乎古,自有得心應手之妙。予於醫道,自揣未能,竊嘆世之業醫者,大都師心自用,隨意揣摩,甚且高自位置,不輕示人。每見窮鄉僻 之所,藜藿單寒之家,有恙沾體,無力求醫,聽其不藥自愈。詎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始則抱病纏綿,終乃釀成莫救,良可慨也。於是欲將此書廣為傳布,奈原版未獲,印刷無從,爰不惜工貲重付剞劂。俾購是書者,得病尋方,因方治病,其於養生濟世之術,不無小補雲。
時同治丁卯六年孟夏月崇仁謝希 旭初氏識
自序
司命之難也在識證,識證之難也在辨證,識其為陰為陽,為虛為實,為六淫,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經在絡,在腑在髒,在營衛,在筋骨,而非關臆度也。顧脈理易淆,洞垣誰屬,賴古作家別類分門,條列治要,且於一症,錯綜疑似,縷析絲分,參合脈象,詳哉言之,仰見心裁獨出矣。然不先窺《內經》奧旨,則皆無本之學也。遂古聖人,盡己性,盡人性,參贊元化,仁壽斯民,其心法備載《靈》、《素》各八十一篇。自越人祖述心法,垂為《難經》,嗣後長沙論《傷寒》,分究六經。河間治溫熱,專主三焦。東垣倡益氣補中。丹溪創滋陰降火,濟偏補缺。要皆上闡經訓,下啟法門,卓然自成大家。由有明迄今,諸名家亦無不根柢聖經,發揮心得,以著於篇。學人研經,旁及諸家,泛覽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條貫,自然胸有主裁。第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惟博也故腕妙於應,而生面別開;惟精也故悟徹於元,而重關直辟。平時灼有定見,臨證不設成心,診畢矣審用何法,法合矣選用何方,權衡乎稟之濃薄,病之淺深,治之標本,藥之浮沉,及一切正治從治,上取下取,或上病取下,下病取上,或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乃知執一者拘,多歧者泛,師心者愎,隨俗者庸。至於體貼病情,曲折都盡,刀圭所授,立起沉 ,善矣!若猶未也,一法未合,雖古法宜裁;一方未純,雖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後已。此其難,殆又在識證辨證後乎。乃觀近日懸壺家,大率學殖荒蕪,心思膚淺,甚則治溫疫以傷寒法,治血枯以通瘀法,與夫喜行溫補,罔顧留邪,動輒攻消,不知扶正,輕者重,重者死矣。予思矯而正之,己巳計偕後,歸而就館,筆墨少閒,爰始搜輯。丙戍後,又苦南北賓士,今老矣,分編討究,懼有遺珠,除《傷寒》全帙無容贅衍外,余多宗經立論,酌古用方,更欲略輯瘍科,兼及幼科,而老病浸尋,來日苦短,缺略之憾,統俟續成。且生平本不業醫,間有治案,附於症後,非雲程式也,聊存梗概,以寓別裁之微意云爾。編名《治裁》,願與有志醫學人共裁之。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端午日丹陽林佩琴自題

章節目錄

卷之首
內景綜要
卷之一
中風論治
傷風論治
傷寒治要
溫症論治
熱症論治
暑症論治
濕症論治
燥症論治
火症論治
疫症論治
卷之二
虛損勞瘵論治
勞瘵論治
咳嗽論治
肺痿肺癰論治
失音論治
哮症論治
喘症論治
痰飲論治
血症總論
吐血論治
衄血論治
汗症論治
脫症論治
卷之三
脾胃論治
飲食症論治
嘔吐論治
噎膈反胃論治
關格論治
諸氣論治
肝氣肝火肝風論治
鬱症論治
呃逆論治
症論治
噯氣論治
痞滿論治
腫脹論治
積聚論治
卷之四
癲狂論治
癇症論治
怔忡驚恐論治
煩躁論治
健忘論治
不寐論治
多寐論治
三消論治
黃膽論治
瘧症論治
陰瘧論治
霍亂論治
泄瀉論治
痢症論治
卷之五
頭風論治
癘風論治
痹症論治
痿症論治
痛風歷節風論治
麻木論治
痙症論治
眩暈論治
厥症論治
腳氣論治
鶴膝風論治
破傷風論治
卷之六
頭痛論治
耳症論治
目症論治
鼻口症論治
齒舌症論治
喉症論治
胸痹論治
心痛論治
胃脘痛論治
脅痛論治
腹痛論治
肩背手臂痛論治
腰脊腿足痛論治
身痛論治
卷之七
腸鳴論治
大小腸癰論治
疝氣論治
淋濁論治
遺泄論治
陽痿論治
蓄血論治
溺血論治
便血論治
二便不通論治
閉癃遺溺論治
轉胞交腸論治
脫肛論治
痔漏論治
諸蟲論治
卷之八
調經論治
經閉論治
崩漏論治
胎前論治
臨產治要
產後論治
乳症論治
熱入血室論治
癖瘕諸積論治
帶下論治
前陰諸疾論治
諸瘡論治
瘰結核癭瘤馬刀論治
梅瘡結毒論治
疔毒論治
發背搭手論治
舌色辨(芝本著)
生死辨(芝本著)

內容簡介

書中醫論以《內經》為宗,並廣采歷代各家,擇善而從,務切實用,不以名氣大小為取捨標準。《治裁》善於抓住疾病的本質,用簡練的語言,揭示辨證施治的大綱,然後再層層推勘,分列子目。如虛損篇把古人繁複的虛證分型歸納為陰虛、陽虛兩大類,並且作了概括性的提示:“凡怯寒少氣,自汗喘乏,食減無味,嘔脹飧泄,皆陽虛證也,此脾肺虧損,由憂思鬱結,營衛失和,惟四君、保元、建中、養營、歸脾諸湯宜之。若怔忡盜汗,咳血吐衄,淋遺崩漏,經閉骨蒸,皆陰虛證也,此心肝腎虧損,由君相火炎,精髓枯蠍,惟補心、三才、六味、大造、固本諸湯宜之”。不僅概括了虛損的見證、性質、病位、病機和治法,而且運用對舉的方法,簡練的詞語,既有鑑別意義,又便於記誦。他如中風之分真、類,傷風之辨寒、熱,喘促之別虛、實,黃疸之析陰、陽,吐血之審三因等,都有提綱掣領之妙。其論肝病治法雲:“夫肝主藏血,血燥則肝急。凡肝陰不足,必得腎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味取甘涼,或主辛潤,務遂其條達之性,則郁者舒矣。凡肝陽有餘,必需介屬以潛之,柔靜以攝之。味取酸收,或佐酸降,務清其營絡之則升者伏矣。”凡此均為治療的總則,乃林氏之寶貴經驗,臨床只要略加化裁,就可左右逢源。至於分列的子目,也頗有條理和系統。以不寐篇為例,依次分為心血不足、肝虛受邪、營衛俱虛、膽火鬱熱、腎陰久虧、孤陽浮越、心火焦煩、驚恐傷神、思慮傷脾、膽虛、心膽俱怯、病後虛煩、虛勞煩熱、高年血衰、喘不得寐、臥易驚醒、通宵不寐、煩不得寐服藥不效、病久餘熱不止遺精諸條,每條出方或列藥,不過二三十字,可謂言簡意賅,搜羅詳備。另外對於內科雜病的治療,作者亦多心得發明。如論治咳嗽,林氏提出當順應四時季節變化:“春季咳,木氣升也,治宜兼降;夏季咳,火氣炎也,治宜兼涼;秋季咳,燥火乘金也,治宜清潤;冬季咳,風寒侵肺也,治宜溫散”。對於胃院痛的治療,作者認為首先辨清病變之在氣在血,或理氣,或和營,審證施治,不可概以香燥之藥理氣止痛為常法。又如治療勞傷元氣之發黃,“不與諸疸例治,若一例茵陳、梔子除濕熱,恐變成脹滿矣”;治厲節風“非厲劑不除”(用川草烏、油松節);治痹證“宜宣風逐寒燥濕,兼通絡,如臂痛服舒筋湯,必腋下汗出,則邪不滯於筋節,而拘急舒矣”,並指出日久不愈,“必有濕痰敗血瘀滯經絡,加桂心、膽星、川烏、地龍、紅花、桃仁以搜逐之”等等,均屬經驗總結。對郁證的治療,除常法外,作者強調要進行心理治療:“種種鬱悒,各推其原以治之,然以情病者,當以理遣以命安。若不能怡情放懷,至積鬱成勞,草木無能為挽矣”。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科學的。

影響評價

《類證治裁》是一部內容豐富、切合實用的臨床參考書,在中醫內科發展史上有較大貢獻,影響深遠,近代許多內科文獻均徵引該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