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有擦傷痕跡或腫脹

頸部有擦傷痕跡或腫脹

頸部有擦傷痕跡或腫脹是頸動脈創傷性栓塞的症狀之一。頸總動脈是頭頸部的主要動脈乾,在甲狀軟骨上緣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創傷性栓塞的發病率以頸內動脈較高。因頸內動脈主要為腦和視器供給血液,故栓塞後果較嚴重。頸內動脈栓塞可發生於其頸段、岩骨段、海綿竇段或床突上段。據70例的分析,發生於頸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頸內動脈栓塞多發生在頸部挫傷後,患者可有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隨後出現神經系統病徵,此為頸內動脈栓塞的特徵。解除血管痙攣和抗凝血治療,可控制血栓發展。必要時行頸內動脈取栓手術。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頸部
  • 相關疾病:顱底骨折 鈍挫傷 血栓形成 頸部血管損傷 頸動脈創傷性栓塞 腫脹
  • 所屬科室:外科 普外科
  • 相關症狀:創傷 單癱 動脈粥樣硬化 進行性頸部腫塊 頸部有擦傷痕跡或腫脹 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 腦缺血 偏癱 癱瘓 血腫形成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一)發病原因
1.直接損傷動脈頸部挫傷可直接擠壓頸動脈管壁。口腔及口咽腔內的鈍挫傷亦可經扁桃體周圍組織影響頸動脈管壁。
2.動脈突然遭受牽拉受挫傷時,頸部過度後伸或扭轉,或外力使腦組織移位,則上端固定於海綿竇的頸內動脈突然受到牽拉。頸部劇烈扭轉時,也使頸內動脈撞擊於頸椎橫突上,致動脈管壁受到挫傷。
3.顱頸外傷和顱底骨折頸內動脈多在岩骨骨管內遭受挫傷。
4.頸動脈原有粥樣硬化病變挫傷後,粥樣硬化塊易脫落髮生栓塞。
(二)發病機制
創傷時,有彈性的動脈外膜常保持完整,其內膜和中層最易受損,使內膜撕裂、捲曲和浮起,創面上有血栓形成,逐漸加厚,向動脈管腔上下伸延,可將頸動脈完全閉塞。頸內動脈栓塞常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以上1~3cm處。頸部大靜脈的壓力很低,為0~0.3kPa(0~2mmHg),一般不易受損傷。但頸動脈壓力較高,平均為9.3kPa(70mmHg),其抗力較大,易遭受挫傷與牽拉,先發生動脈痙攣,後有血栓形成。若動脈內膜和中層因挫傷而撕裂或中斷,較高的動脈血壓,可使動脈內膜廣泛剝離,形成剝離性.

檢查

1.頸部血腫頸動脈挫傷後,在頸上三角,頸前三角區可有血腫形成。
2.Horner綜合徵常先於其他神經系統的病症而出現,系傷及頸內動脈鄰近的上頸交感鏈和第1頸神經節所致。
3.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血栓形成所發生的大腦缺血性發作的機制相同。
4.有中間清醒期從受傷到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病徵之間有一個清醒的間隔期。這是頸動脈挫傷的一個特徵。因血管挫傷後,從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動脈管腔,而出現神經系統病變,需有一個過程,時間從數小時至2周不等,平均為24h。
5.肢體癱瘓或偏癱因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使大腦缺血軟化,常出現單癱或偏癱,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動脈或顳淺動脈搏動消失如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已有栓塞,觸診面動脈或顳淺動脈,其搏動消失。
病史:近期有頸部挫傷史,或頭面部與胸部多發性創傷史。
.臨床表現:
頸部有擦傷痕跡或腫脹,伴神經系統體徵應懷疑有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若面動脈或顳淺動脈搏動消失,提示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已有栓塞。但須注意頸內動脈搏動可經血栓的血管傳出,故手指觸診的診斷意義是有限的。

鑑別診斷

進行性頸部腫塊:頸部腫塊是頸部最常出現的疾病之一,國外學者Skondalakis對頸部腫塊的診斷總結出一條80%規律:①對於非甲狀腺的頸部腫塊,有大約20%屬於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餘80%屬於真性腫瘤。②對於屬於真性腫瘤的病人中,又有大約20%屬於良性腫瘤,80%為惡性來源;同時與性別有關,女性約占20%,男性占80%。③在頸部惡性腫瘤中,有20%為頸部原發,而絕大多數為來源於全身其它部位惡性腫瘤的轉移灶(占80%)。④頸部的轉移灶有80%來源於頭面部,20%來源於人體軀幹部位。必須引起重視的是頸部所有的轉移癌中仍有約20%的患者儘管進行了臨床、影像學、細胞學及實驗室檢查,最終甚至至死仍未找到原發病灶,稱為隱匿性原發癌。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頸總動脈是頭頸部的主要動脈乾,在甲狀軟骨上緣分支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創傷性栓塞的發病率以頸內動脈較高因頸內動脈主要為腦和視器供給血液,故栓塞後果較嚴重。頸內動脈栓塞可發生於其頸段、岩骨段、海綿竇段或床突上段。據70例的分析發生於頸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頸內動脈栓塞多發生在頸部挫傷後患者可有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隨後出現神經系統病徵,此為頸內動脈栓塞的特徵。解除血管痙攣和抗凝血治療,可控制血栓發展。必要時行頸內動脈取栓手術。
1.頸部血腫頸動脈挫傷後,在頸上三角,頸前三角區可有血腫形成。
2.Horner綜合徵常先於其他神經系統的病症而出現,系傷及頸內動脈鄰近的上頸交感鏈和第1頸神經節所致。
3.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血栓形成所發生的大腦缺血性發作的機制相同。
4.有中間清醒期從受傷到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病徵之間有一個清醒的間隔期。這是頸動脈挫傷的一個特徵。因血管挫傷後,從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動脈管腔,而出現神經系統病變,需有一個過程,時間從數小時至2周不等,平均為24h。
5.肢體癱瘓或偏癱因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使大腦缺血軟化,常出現單癱或偏癱,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動脈或顳淺動脈搏動消失如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已有栓塞,觸診面動脈或顳淺動脈,其搏動消失。
病史:近期有頸部挫傷史,或頭面部與胸部多發性創傷史。
.臨床表現
:頸部有擦傷痕跡或腫脹,伴神經系統體徵應懷疑有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若面動脈或顳淺動脈搏動消失,提示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已有栓塞。但須注意頸內動脈搏動可經血栓的血管傳出,故手指觸診的診斷意義是有限的。

緩解方法

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擴展至大腦及Willis環時,後果不良。其病死率和病殘率比頸內動脈結紮術者為高。早期診治可改善其預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