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吊燈

頭髮吊燈

頭髮吊燈是浙江省平陽縣一項頗有特色且極具藝術含量、極具觀賞性的地方傳統造型藝術。頭髮吊燈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穿頭髮絲上。選用百餘根頭髮絲貫穿整盞燈,牽引人物、動物造型的頭、手、腳等部位,在燈座下木炭火(或用電風扇)產生的氣流帶動下有條不紊地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頭髮吊燈
  • 分類:工藝品
  • 地區:浙江省
歷史沿革,人文內涵,造型結構,工藝流程,傳承狀況,頭髮吊燈走俏元宵,

歷史沿革

花燈,又叫燈彩,是中國流傳甚廣且歷史悠久的傳統造型藝術。據史料記載,平陽縣在宋朝時已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鄉風民俗。是日黃昏,隨著令人昂奮的社鼓聲,人們用竹竿把篾扎紙糊裝飾華麗的花燈高高地懸掛在殿宇廟堂的大廳之上,故民諺有“正月十五燈上殿”之說。人們在觀看社戲的同時賞玩花燈,整個場面熱鬧歡樂。直到正月十八夜,才把花燈卸下燒掉,稱為“正月十八燈落殿”。
在平陽民間世代相沿成習,有諸多品種,頭髮吊燈是其中一種。以馬車村馬家所製作的最為有名。馬車村位於平陽縣城西邊26公里處的騰蛟鎮橫路子山的山坳里,這裡竹林茂密,風景秀麗,村後山上有“老鷹石”景點遠近聞名。
馬志沛(1877-1952),世居馬車村,家境貧寒,雖基本不識,但心靈手巧,聰慧過人。小時候,他同農家孩子一樣逢年過節常到廟裡玩耍,欣賞掛在裡面的各式彩燈。當時廟裡的彩燈都是靜止不動的,他想如果彩燈能動不是更好看嗎?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馬志沛一直在探索這個問題,終於發明了頭髮吊燈,即選擇合適的頭髮絲作為線材,經合理安裝,並輔以補助條件就能使發燈動起來。同時他還增加了花燈的層數和圖文內容,使頭髮吊燈製作工藝更臻完善,更具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馬車村馬家頭髮吊燈自馬志沛始已傳五代。傳承譜系如下:馬志沛——馬洪治——馬必重——馬顯沫、馬顯到、馬顯焙——馬家桃。

人文內涵

《平陽縣誌》記載:燈會一般為6天,正月十三謂試燈,十四至十六謂正燈,十七謂殘燈,十八為落燈。廟宇懸燈擊鼓開宴,名“鬧燈酒”;街道搭竹棚,掛彩幕,懸各色花燈、放花炮;家家戶戶制各種花燈,集鎮還舉行花燈游燈、俗稱“放燈”,有兒童馬燈,還有滾龍舞獅、高蹺、抬閣等。
頭髮吊燈的人文內涵體現在兩方面。一指材料和外型,其關鍵材料是頭髮,外形上則是彩燈。二是吉祥喜慶,“發”是發財的發、“燈”在閩南話中與“丁”諧音,合起來有財源廣進、人丁興旺的意思,所以又稱“福頭燈”或“子嗣燈”。所謂“福頭燈”,是俗稱“福腳”的善男信女集資請藝人製作一盞頭髮吊燈,花燈節時放在宮廟中供人觀賞,並討個“你地方今年有‘燈’(諧音‘丁’)啊”的口彩;而“子嗣燈”則是求子人家得子後,向神靈還願用的。於是,民間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人們通過頭髮吊燈來祈福求平安和人丁興旺。平陽縣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有關頭髮吊燈的詩謎:“新做八角一座城,內藏兵馬多少名。掛上八個大球燈,已婚婦女小孩生。”

造型結構

頭髮吊燈一般高1.6米,直徑1.2米,為八角亭台結構,分上、中、下三層,用竹篾、絡麻稈、蘆葦和彩紙紮制而成。
上面兩層分組穿插戲劇人物和飛禽走獸,用頭髮絲牽繫其關節,組成“武松打虎”、“姜太公釣魚”、“狄青比武”、“空城計”、“唐僧取經”、“白蛇傳”、“王子踢球”、“顏回求壽”、“董永遇七仙女”等可以活動的畫面,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下層製作可供旋轉的“走馬燈”。該部分人物或其他圖案不用頭髮連線,貼上固定。發燈三層,每一層的稜柱上貼有燈謎詩。隨著燈座下炭火燃風(現為電風扇)吹動,頂端的軸盤開始旋轉,帶動發燈運行和各層人物、動物的頭及四肢等關節部位自行活動。
依據其製作材料和運轉原理,馬車村的頭髮吊燈歷來有“竹為骨,紙為肉,發為脈,火為血氣”之說。其中火指的是藉以生風的燃燒的蠟燭或木炭。“紅面坐天兵馬亂,黑面坐天太平城”。這一發燈詩謎所說的“紅面”、“黑面”分別指炭火燃燒和熄滅。如今炭火已經被電風扇取代。所以馬必重老人將最後一句改為“電為血氣”。當地詩人描寫頭髮吊燈的一副老對聯則為“紙作衣冠竹作體火為血氣發為魂”,頗有味道。馬志沛先生的朋友,文人馬明先生則在讚賞之餘,送上了好多相關的詩句,如:“張此機全憑熱力,有斯枝無俟清風”、“萬點福星燈外見,十分春色兩中生”、“恍似銀瞻升月殿,輝如玉兔上雲台”、“三十三天星斗燦,七十二院歌聲遙”等等。

工藝流程

製作頭髮吊燈的相關材料為竹篾、絡麻桿、蘆葦和彩紙、綿紙、頭髮絲。製作工序共6道:捻繩、取竹、搭架、糊紙、製作人物、穿頭髮絲。
捻繩
用裁刀裁取寬約2厘米、長度在20至50厘米不等的綿紙,通過在手和大腿之間的摩擦,捻成細紙繩。製作一盞頭髮吊燈約需500條這樣的紙繩。
取竹
馬家祖孫製作頭髮吊燈馬家祖孫製作頭髮吊燈
用柴刀等工具把整根的毛竹按照設計尺寸,破成長度不等的竹條。
搭架
把長度不等的竹條搭成燈架,其中竹條的連線處都由紙繩綑紮。
糊紙
用刻有圖案的各色錦紙糊在燈架的眾多部位上,寫有謎語或對聯的紙張則貼在燈架的稜柱上。
製作人物和動物
頭髮吊燈中的人物、動物模型由麻稈經雕刻而成,再用錦紙等裝飾。
穿頭髮絲
穿頭髮絲是製作頭髮吊燈最核心的程式,所用的頭髮長度都在60厘米以上,2條或3條連線起來達2米以上。從頂端軸盤開始,自上而下,細心穿接,最後固定在人物或動物模型上,將主要關節吊住。
頭髮吊燈的整個製作過程都由手工完成,並且所使用的均為傳統工具。

傳承狀況

由於製作工序複雜,製作工資不高,不少藝人另謀生計,頭髮吊燈製作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製作一盞頭髮吊燈需十幾個工時,其中最為繁瑣的是穿頭髮工序。所採用的頭髮每條長度都在兩米左右,一般要用兩三條頭髮連結而成。頭髮絲從燈的頂端軸盤開始自上而下,牽吊所製作角色的主要關節,往往一道工序出錯,就會導致整盞花燈不能運轉。並且發燈製作時令有限,只在農曆的歲末年初,流行地區也只在騰蛟一帶,所以其製作量非常有限,一年多則十幾盞,少則僅幾盞。加上民俗變異,發燈藝人已不能藉此謀生,現今很少有人從事頭髮吊燈的製作,製作工藝的傳承正面臨極大困境。

頭髮吊燈走俏元宵

據了解,頭髮吊燈為花燈一種,又叫燈彩,但與普通花燈有著明顯的區別,它主要是利用熱氣流帶動被頭髮絲牽引的種種紙紮人物自行運動,故該燈向來有“竹為骨、紙為肉、發為脈、火為血氣”之說。
頭髮吊燈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是平陽勞動人民的一大創造。平陽馬家製作的頭髮吊燈曾多次參加縣市展覽展示活動,深受專家和民眾的好評。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平陽縣一項頗有特色且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的傳統造型藝術。
元宵節的到來,也讓傳承著這一技藝的馬顯味一家忙碌不已。這些天,馬顯味和家人一次又一次地重複著捻繩、取竹、搭架、糊紙、扎紙人物和穿頭髮絲等道道工序,為的就是為每位需要的客人做出最精美的頭髮吊燈。
既然繼承了這門絕活,就要把它做細做活做新,讓平陽頭髮吊燈薪火相傳。現今周邊地區包括福鼎、蒼南來的顧客非常多,大盞的燈可以賣到兩千元,小盞的燈也能夠賣幾百元,生意還不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