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博物館

須彌山博物館

須彌山博物館位於寧夏固原市,建築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博物館的建成是為了改造須彌橋、普度橋等附屬設施。古絲綢之路寧夏段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固原古城開城遺址等環境整治項目。

須彌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繼續營造,以後各代修葺,成為固原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須彌山石窟現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連綿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分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窪、三個窯、黑石溝等8個區。 六盤山是我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重要水源涵養林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有“高原綠島之稱”。寧夏正在著力整合南部山區的旅遊資源,須彌山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打造包括須彌山石窟、古絲綢之路、六盤山、蕭關遺址等在內的大六盤山旅遊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遊區服務設施檔次和水平,吸引海內外遊客的到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須彌山博物館
  • 外文名稱:Xumishan Museum
  • 類別:建築博物館
  • 地點:寧夏固原市
  • 竣工時間:2011年
  • 館藏精品:絲綢之路、石窟
  • 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
  • 開館時間:2011年06月
  • 票價:免費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參觀信息,

發展歷史

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博物館

建築布局

須彌山博物館由七個部分組成。陳展中運用科技媒介、藝術創作、文化象徵等多種手段全面展示絲綢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藝術,將遊客帶進了全景式的探秘絲綢之路、欣賞佛教石窟藝術的殿堂。
第一單元“絲路開通”從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始,通過場景復原、文物陳列手段展示了絲綢之路開通以後給固原帶來的文化經濟繁榮。
第二單元“佛教東傳”運用場景復原、文物陳列和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佛教從印度誕生並東傳進入中原大地的歷史進程。
第三單元“須彌之光”再現了絲綢之路上古原州商賈如流、物阜民豐的繁榮景象,與須彌山石窟的藝術魅力相映成輝。須彌山石窟是佛教東傳的產物,石窟藝術既有印度“支提式”風格,又有濃厚的中原文化氛圍,是印度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展覽從須彌山石窟初鑿、興盛、高峰期到衰落幾個部分反映了須彌山石窟發展的全過程。
第四單元“佛國眾生”運用圖版、石窟雕像復原、文物陳列和多媒體演示等手段系統介紹了佛國世界各類形象,是專題的佛教知識單元。
第五單元“佛窟集萃”用圖片展示和多媒體技術系統地介紹了印度阿旃陀、阿富汗巴米揚和中國各具特色的18處著名石窟。
尾廳與序廳相呼應。用須彌山地形地貌電子沙盤與世界著名佛像浮雕相結合的手法,展示須彌山佛教石窟藝術的魅力。觀眾可以循著須彌山電子沙盤多媒體觸控螢幕的導示,深入石窟區實景參觀和親身感受須彌世界的奧妙。
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境內最大的石窟群,現有500餘尊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和歷代的壁畫、題記。石窟始鑿於北魏晚期,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妝,藉助神秘的佛教文化色彩,香火旺盛1500多年,成為古代西北極具規模的一處名山古剎。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