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腳蒙古族鄉

項腳蒙古族鄉

項腳蒙古族鄉,木里縣項腳蒙古族鄉,位於木里縣境東南邊緣,地處東經101°16′~~101°26′,北緯27°9′~~27°59′之間,東隔小金河與鹽源縣沃底鄉大坡蒙古族鄉相望,南接芽租鄉、列瓦鄉,西連喬瓦鎮,北倚白碉苗族鄉。2006年,項腳蒙古族鄉轄3個行政村、19個村民組、24個自然村,全鄉幅員面積15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人。境內居住有蒙古族、彝族漢族藏族苗族壯族納西族7種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項腳蒙古族鄉
  • 地理位置:木里縣境東南邊緣
  • 面積:155平方公里
  • 人口:3204人
氣候特徵,民族沿革,自然資源,人口衛生,旅遊資源,農村經濟,基礎設施,基層組織,文化教育,新農村建設,地圖信息,

氣候特徵

全鄉地勢北高南低,從高山、二半山到項腳河谷平壩。最低海拔1700米,最高4085米,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平均氣溫13℃,無霜期200天左右。

民族沿革

“項腳”系蒙古語“含黨”的變音,意為產金子的河邊或有一片青油油莊稼的小壩子。1953年劃鄉建政時,項腳屬木里縣博凹鄉轄區。1972年11月,從博凹公社中劃出新建項腳人民公社,建公社時共1925人。1983年恢復鄉的建制,改稱項腳鄉。1984年11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項腳蒙古族鄉,鄉政府駐項腳村上溝組,距縣城37公里。

自然資源

全鄉耕地面積5615.3畝,主產水稻、玉米、洋芋和麥類,是木里縣大米主產區之一,歷史上曾是木里項氏土司的糧倉。沿項腳河溝兩岸及博凹河東岸的村組,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主要種植水稻,高山地區主要種植洋芋、燕麥、蕎子、元根。2006年,大春播種面積5988畝,小春播種面積996畝。全鄉森林面積3800公頃,林木主要為雲南松,此外還有樺樹、香樟、紫金杉等貴重木材。境內有貝母、茯苓、黨參、天麻等野生中藥材和松茸、磨菇、木耳、雞棕等菌類。野生動物有:岩羊、麂、熊、猴、野豬、野雞、兔等。經濟林木有核桃、花椒、柑桔、檸檬、蘋果、梨、桃、李、石榴等。

人口衛生

全鄉總人口3204人,其中蒙古族1357人,占總人口的43%;彝族1348人,占總人口的42%;漢族383人,占總人口的11 %;藏族89人,占總人口的3%;苗族21人、壯族5人、納西族1人,占總人口的1% 。全鄉農業人口3135人,占總人口的98%。
項腳蒙古族鄉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有“納日”和“納惹之分,“納日”認為自己是“納木¬——埃傑若——納日”的後裔,納木是女始祖,埃傑若是男始祖,納日是二者的後代,(納惹四川蒙古語意為虎的兒子)“納惹則是近代才從本省鹽邊的山後、鹽源的樹和、冕寧的瀘林等地遷居而來。項腳蒙古族與其它各民族雜居,從語言、習俗、信仰等方面融入了其它民族優秀傳統,形成了與北方蒙古族各異的特徵。
在項腳蒙古族鄉境內留存著一個土著漢族村落,被稱為“明代遺民”部落。經州文管部門考證,該支漢族屬明朝後裔,至今仍身著具有明清時代特徵的服飾,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俗和祭祀習慣。
項腳蒙古族鄉有鄉衛生院1所,醫生3名;村合作醫療站2個,村醫2名。於2006年投資21萬元新修鄉衛生院,現有B超1台,產床1張,病床5張,生化分析儀1台,全自動洗胃機1台,紫外線消毒燈1盞,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村醫療條件。鄉衛生院在全鄉重點開展公共衛生、防疫保健、健康教育,基本醫療服務,開展五病預防,重點預防愛滋病結核病麻風病霍亂非典型肺炎。至2006年,共檢查診斷結核病病例81例,其中確診11例,經免費治療全部康復,開展小兒基礎免疫,2006年進行B肝疫苗接種48人,麻疹接種130人,2個月—14周歲兒童強化免疫368人,基本上達到了大病不出鄉,小病不出村的要求。

旅遊資源

項腳蒙古族鄉境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一、位於項腳村景色秀麗的項腳壩子,面積約1.5平方公里,平坦寬闊。項腳河從北向南流經綠油油的麥田,仿佛一條銀色的矯龍在滾滾麥浪中穿梭。麥田的盡頭,是雄偉的關門山(形似一道關閉著的門而得名),關門山由錯落的三座懸崖絕壁形成,仿佛是項腳壩子中的一道大門。雅礱江的支流小金河從三座山之間順流而過,水勢平緩,兩岸怪石絕壁,素有“小三峽”之美譽。山上常見猴群出沒,與人嬉戲。身臨其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之詩情畫意躍然眼前,令人禁不住遐想聯翩。項腳河貼著山腳,飄然而下,婉轉流淌。二、在項腳梁子,有一天然的溶洞,深達20餘米,洞口只能1人進出,洞內可容納20餘人。洞內有石柱、石鐘乳,形態千奇百怪,令人目不暇接。三、項腳梁子山頂處,建有蒙古族燒香塔和敖包(注),是項腳蒙古族人民祭祀、祈福的聖地。

農村經濟

項腳蒙古族鄉以農業為主。200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708萬元,比1990年增618%;農民人均純收入1449元,比1990年的269.5元,增加1179.5元;糧食總產量970噸,比1990年增8%;肉產量281噸,比1990年增158%;水果產量226噸,比1990年增186%;大牲畜存欄數1782頭(只),比1990年減17%。
項腳蒙古族鄉黨委、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以穩定土地承包為核心,積極倡導科技興農。至2006年,全鄉推廣玉米良種900畝,畝產達到430公斤,較推廣前每畝增加84公斤;種植脫毒微型薯1600畝,畝產128公斤,較原來畝增50公斤。推廣地膜玉米寬窄行種植1700畝,完成改土300畝,推廣畜牧品種改良,現養有畜牧新品種黑山羊、南江黃羊、長白豬、約克豬、大白豬等,增強了農業生產的後勁。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1998年,建成“三面光”工程的項腳大堰,大堰全長3公里,有效灌溉面積568畝。2003年修復友友坪組水塘,灌溉面積300畝。 1991年以來,國家投入資金6萬元,修建渠堰3條,灌溉面積1200畝,共完成3個村17個組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586戶2890人生產生活用水和4652頭牲畜的飲水。2003年在鄉(鎮)事業機構改革中,建立了項腳鄉綜合服務中心,全面開展三農服務工作。
2001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至2006年,全鄉退耕還林面積達3700畝,配套荒山造林2500畝,鄉黨委、政府從實際出發,制定了《項腳蒙古族鄉退耕還林管理制度》,保證了全鄉退耕還林的健康發展。按照縣委、縣人民政府發展經果業的規劃,項腳鄉規劃種植優質花椒、核桃3000畝,至2006年,已栽植優質花椒100畝、核桃1089畝,建立經果業示範基地3個,共130畝。 1990年,全鄉扶貧建卡戶為370戶,1762人,占全鄉總戶數的80%,建卡戶中有170戶特殊建卡戶。1993年12月通過扶貧越溫檢查驗收,越過溫飽線為260戶,占建卡戶總數的 80%。2001年,實施形象扶貧工程,國家投入資金20萬元要求全鄉農戶每戶修建一個廁所,搬走門前一堆糞,實現人畜分居。截止2006年,國家投入26萬元,完成3個村283戶的新村建設,2個村36戶的“三房”改造,共改造“三房”2000平方米,改變了貧困民眾的居住環境。為進一步加快人民民眾的致富進程,鄉黨委、政府廣泛動員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1991年至2006年,共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500餘人次,增加了村民收入。

基礎設施

2001年,通過“農網改造工程”,建設項腳鄉10千伏輸變電線路,共有2個村9個組通電。建有微型電站115座,項腳人民世世代代點松明火把的日子從此成為歷史,很多農戶用上了小型粉碎機、切草機,至2006年,全鄉擁有輾米、磨麵機385台,粉碎機315台,全鄉廣播電視覆蓋率80%,農民擁有電視機300餘台,飽受信息閉塞和精神文化生活貧乏之苦的人民民眾看上電視、聽到廣播,大開眼界。
2004年7月,木里縣電信局投資50多萬元,為項腳蒙古族鄉鋪設光纜,安裝小靈通基站。是年9月22日,隨著程控電話和小靈通響起悅耳的鈴聲,項腳蒙古族鄉成為全縣第一個開通小靈通,實現傳輸光纜化、電話程控化的鄉。
至2006年,項腳蒙古族鄉的2個村9個組實現村組通車,全鄉修築通村、組公路70多公里,改善了交通條件。2006年,全鄉共有拖拉機10輛、農用車2輛、機車52輛,手機256部,固定電話9部,有電視機320台,洗衣機106台。隨著項腳鄉農民的消費水平和購買力提高,至2006年,全鄉個體零售商店達到23個,年銷售額30萬元。

基層組織

項腳蒙古族鄉黨委、政府以維護穩定為第一責任,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加強法制教育,深入村、組大力宣傳《憲法》為主的法律知識。以創建平安鄉村為載體,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施整體聯動防範工程,建立健全基層調解組織3個調解各種民事糾紛18件,認真聽取民眾意見和建議,及時化解內部矛盾,關心民眾疾苦,做到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鄉。鄉黨委、政府成立了鄉綜合治理委員會,鄉綜治委成立綜治辦,下設調解委員會、幫教小組。2005年,被縣委、政府表彰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
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大安全生產的宣傳力度,把各項安全責任、措施落到實處,確保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特別是抓好學校安全和道路安全的管理,有效杜絕了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項腳蒙古族鄉黨委、政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民兵、團委、婦聯的作用,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占領農村思想陣地。2003年開始全面開展“黨員先鋒”工程“幫聯帶”活動,切實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同年,被縣委評為優秀基層黨組織。加大打擊“門徒會”等邪教組織的力度,在1995年整治“門徒會”活動中,依法對參與“門徒會”活動的80名農民民眾進行了嚴肅處理,有效制止了邪教組織的漫延和影響的擴散。計畫生育工作堅持“三不變”,落實“三為主”,推廣“三結合”;堅持和完善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切實把計畫生育同發展經濟,脫貧制富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鄉黨委、政府大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2003年開展“少生快富”和“獎勵扶助”工程以來,享受“少生快富”的有42戶,發放資金12.6萬元;“獎勵扶助”12戶。從而改變了民眾的生育觀念,基本杜絕了計畫外超生和多胎生育。至2006年,計畫生育率達92%,節育率為90%,200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文化教育

項腳蒙古族鄉黨委、政府重視教育事業,1958年,項腳鄉建立第一所國小,全校只有1、2年級,學生僅83人,1991年以來,共改造學校危房12間,新建村小3所。至2006年,項腳鄉有鄉中心校1所,村小6所。1—6年級教學班15個,有教師27名,鄉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兩免一補”政策,民眾送子女入學積極性提高,2006年有在校學生501人,其中寄宿制學生148名,入學率達98%,鞏固率100%,輟學率為0,畢業率100%。全鄉青壯年脫盲率96%,脫盲人員鞏固率100% 。

新農村建設

項腳蒙古族鄉境內自然災害頻繁,最為嚴重的是1998年項腳村遭受特大洪災,沖毀田地80畝,沖毀經濟林木12500餘株,沖毀房屋33間,沖毀吊橋2座,沖毀公路1公里。災情發生後,鄉黨委、政府及時組成工作組指揮民眾抗災,及時救濟受災民眾。投資3萬元,重新改道修建公路1公里,修建吊橋2座。2006年,由於我鄉地處矮山、二半山地區,因此遭受了百年難遇的旱災,全年糧食減產30噸,嚴重影響了人民民眾的生活。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下,鄉黨委、政府妥善解決了受災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迅速恢復了生產。
項腳鄉黨委、政府重視民政工作,關心農民的疾苦,至2006年,全鄉共有五保戶10戶,12人,每人每年由政府補助1200元生活補助。享受農村低保253人,每年發放低保金6.07萬元。按照《村民自治條例》規定,全鄉3個村都實現了村民自治,2000年10月由涼山州人民政府授牌成為木里縣唯一的一個村民自治示範鄉。
項腳蒙古族鄉民居項腳蒙古族鄉民居

地圖信息

地址: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紅科--項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