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一九五一年夏秋季防禦戰役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1年8月18日~10月22日,在朝鮮“三八線”附近地區,依託野戰工事抗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韓(韓國)軍局部進攻的作戰。

基本介紹

  • 名稱:韓戰一九五一年夏秋季防禦戰役
  • 地點:朝鮮“三八線”附近地區
  • 開始時間:1951年8月18日
  • 結束時間:1951年10月22日
抗美援朝戰爭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後,戰爭雙方整體作戰力量趨於均衡,在朝鮮“三八線”南北地區形成相持局面,轉入了戰略防禦。1951年7月10日,開始舉行朝鮮停戰談判。此時,“聯合國軍”的行動方針是在談判期間“不實施大規模的進攻行動”,而力求通過局部軍事行動保持主動,給中朝方面施加壓力,並視談判進展情況,隨時準備恢復全面攻勢,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一線。為此,一面加強防禦陣地,一面積極進行局部進攻準備。8月中旬,“聯合國軍”從前沿至縱深建成3道防線,並部署了18個師、1個旅又1個空降團,其總兵力為69萬餘人。志願軍和人民軍的行動方針是:“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在軍事上堅持“持久作戰,積極防禦”,隨時準備粉碎“聯合國軍”在談判期間的大舉進攻。在作戰指導上確立了“打小殲滅戰”的方針。據此,志願軍積極進行了作戰準備:抓緊調整部署,補充兵員,構築工事,囤集物資。至8月中旬,志願軍和人民軍總兵力達11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77萬餘人,人民軍34萬餘人。在第一線部署了志願軍8個軍,人民軍3個軍團;在第二線和東西海岸部署了志願軍9個軍,人民軍4個軍團。
7月下旬,停戰談判進入軍事分界線問題的討論,“聯合國軍”方面拒絕朝中方面提出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合理建議,以“補償”其海空軍優勢為由,提出將軍事分界線劃在志願軍和人民軍陣地後方,企圖不戰而取得1.2萬平方千米的土地。當這一無理要求遭拒絕後,其代表竟揚言“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8月18日,“聯合國軍”乘朝鮮北方發生特大洪水災害、志願軍和人民軍供應困難之機,以其空中力量對朝鮮北方以鐵路為主要目標實施空中封鎖戰役(即“絞殺戰”)的同時,以地面部隊發起夏季攻勢,主要進攻方向為人民軍防守的北漢江東岸艾幕洞至東海岸高城約80千米防禦正面。在此方向,“聯合國軍”先後動用美軍2個師、南韓軍5個師的兵力,企圖奪取人民軍部分陣地,拉直登大里至蘆田坪戰線,使其與中部戰線取齊,以改善其防禦態勢,迫使朝中方面在談判中讓步。作戰分兩個階段:8月18~31日為第一階段。“聯合國軍”以美軍1個師和南韓軍5個師的各一部,共約3個師的兵力,向人民軍第5、第2、第3軍團防禦正面實施全面進攻。人民軍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依託野戰工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抗擊和反擊,至31日粉碎了“聯合國軍”進攻。9月1~18日為第二階段。“聯合國軍”重新調整部署,不斷以營、團兵力對人民軍整個防禦地段發起所謂“有限目標一連串進攻”。人民軍英勇作戰,給“聯合國軍”以大量殺傷。至18日,“聯合國軍”除在杜密里以北851高地至1211高地地段繼續進攻並持續至10月中旬外,其他地段被迫停止進攻。在夏季防禦作戰中,人民軍共斃傷俘“聯合國軍”4.6萬餘人,陣地被突入2~8千米,失去土地179平方千米。
為配合人民軍作戰,志願軍第一線的第64、第47、第42、第26、第27軍積極進行有限目標的戰術反擊,攻擊“聯合國軍”和南韓軍多處陣地,共斃傷敵3100餘人,特別是占領了西方山、斗流峰等要點,改善了平康地區的防禦態勢。
志願軍和人民軍在夏季防禦作戰期間,共斃傷俘“聯合國軍”7.8萬餘人,其中美軍2.2萬餘人。
“聯合國軍”在夏季攻勢失敗後,仍迷信武力,繼續準備以軍事進攻對朝中方面施加壓力,以實現其在談判中提出的無理要求。志願軍分析了停戰談判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和“聯合國軍”的意圖,明確要求全軍“要學會陣地攻堅與陣地防禦”,每一陣地必須反覆爭奪,不得輕易放棄。為增強防禦力量,抵禦聯合國軍的進攻,志願軍和人民軍也相應調整了作戰部署,將第65軍調至開城地區;第68軍從陽德地區調至洗浦里地區,準備接替人民軍第5軍團防務;以第67軍接替第27軍金城地區防務,第27軍撤至馬轉里、陽德地區休整。
9月29日,“聯合國軍”採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首先在西線發起進攻,其直接目的是迫使志願軍放棄臨津江以東至鐵原以西陣地,以解除對漣川至鐵原交通幹線的威脅,並從翼側威脅開城,為爾後奪占開城創造條件。當日,美軍第3師以2個步兵團,在坦克60輛、火炮100餘門支援下,首先向志願軍第47軍防守的夜月山、天德山至大馬里地段進攻。第47軍集中兵力,控制要點,連續擊退美軍多次衝擊,除夜月山外,均守住了陣地。10月3日,“聯合國軍”集中美軍1個師又2個團、大英國協第1師等共8個團的兵力,在160餘輛坦克和大量炮兵及航空兵的掩護下,開始對志願軍第64、第47軍防守的40千米正面全面進攻。在第64軍當面,大英國協軍第1師重點進攻高旺山、馬良山。第64軍經5晝夜激戰,在給敵以大量殺傷後,主動撤至黃雞山至伍炭里一線繼續防禦。大英國協軍第1師雖前進3千米,但因傷亡過大而被迫停止進攻。在第47軍當面,美軍以騎兵第1師等5個多團的兵力,重點向天德山及其以西418高地進攻。防守該陣地的志願軍第141師1個營抗擊美軍2個團的進攻,平均每天擊退10餘次衝擊。10月6日後,美軍每天以1個團以上的兵力,在大量火炮、坦克、飛機支援下,對334高地至高作洞地段實施逐點攻擊。第47軍防守部隊與其展開反覆爭奪,在予以大量殺傷後,於18日主動放棄該線陣地。至此,“聯合國軍”在西線前進3~4千米,傷亡2.2萬餘人,被迫停止進攻。
在東線,美軍第2師2個團、南韓軍第8師1個團,從10月5日開始向人民軍第5軍團防守的文登里地區進攻。7日,志願軍第68軍開始接替人民軍第5軍團防務。8日,“聯合國軍”的攻勢重點轉向北漢江東西地區的第20兵團第67、第68軍防禦正面。第68軍邊接防邊戰鬥,針對“聯合國軍”大量使用坦克的特點,以步兵反坦克殲擊組、無坐力炮分隊及工兵分隊組成反坦克大隊,設定反坦克陣地,開展反坦克作戰。經13晝夜戰鬥,斃傷俘敵7600餘人,擊毀坦克28輛、擊傷8輛,粉碎了“聯合國軍”以“坦克劈入戰”攻取文登里的企圖。在第67軍當面,美軍和南韓軍各2個師在200餘輛坦克、14個炮兵營及大量飛機支援下,於10月13日發起進攻。第67軍依託陣地頑強阻擊,並組成反坦克分隊,設定防坦克障礙物,抗擊“聯合國軍”的坦克“楔入”戰,激戰3天,斃傷“聯合國軍”1.7萬餘人。“聯合國軍”在全面進攻受挫後,16日,轉為集中兵力、火力對金城以南志願軍月峰山等幾處要點逐個進行重點攻擊。第20兵團以第67軍第201師接替第199師防務,以兵團預備隊第68軍第203師接替第67軍第200師防務。防守部隊晝間抗擊,夜間反擊,對每一陣地與敵展開反覆爭奪。戰至21日,“聯合國軍”以傷亡2.3萬餘人、損失坦克47輛的代價,占領了梨船洞地區和烽火山、轎岩山等要點,被迫於22日停止進攻。
志願軍在秋季防禦作戰中,共斃傷俘“聯合國軍”7.9萬餘人;陣地被突入6~9千米,失去土地467平方千米。
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是在志願軍和人民軍剛剛轉入陣地防禦,工事不堅,洪水為患,後方交通遭嚴重破壞,供應困難等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作戰中,共斃傷俘敵15.7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1萬餘人)。志願軍傷亡3.3萬餘人。“聯合國軍”占去土地646平方千米。這次作戰,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復停戰談判,並放棄其原來的無理要求。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