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正

韓志正(1868—1936),字元方,筆名燕石、石隱等。原籍敬安(當時屬銅山縣)西南陳莊,後遷居縣城蘇家大園。生於清同治七年農曆9月17日,革命家、教育家。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留學日本,在東京見到了孫中山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1918年秋,韓志正以眾議員的身份到達廣州,被選為孫中山大總統時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員,並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組織的護法政府。民國二十五年農曆3月13日辭世。生前著有詩集20餘本,但大都散軼,僅有《北京女伶百詠》、《丁卯六十感舊詩》存世,與祁漢雲、張伯英、周祥駿友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志正
  • 別名:燕石、石隱
  • 出生日期:1868
  • 逝世日期:1936
早年求學,革命人生,開啟淮海地區現代教育的先河,家庭,

早年求學

韓志正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光緒十三年(1887年)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中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攜長女中英留學日本,入宏文學院學習師範教育,後又入東洋大學學習法政。

革命人生

韓志正青年時代,適逢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響,決心走革新之路。光緒三十年(1904年),“約同志立不纏足會”。其妻張氏,女中英、夏英首先放足。在她們的帶動下,社會風氣大開,放足的浪潮由縣城遍及鄉村。銅山縣的反封建運動在韓志正等人推動下,越來越深入。在放足的高潮中,又倡導剪掉“清辮子”,採取進城者先剪辮子的措施,波及蘇魯豫皖交界地區。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尋求救國之路,攜長女中英遊學日本,入宏文學院學習師範教育,後又入東洋大學學習法政。同年在東京見到了孫中山先生,加入中國同盟會。
宣統元年(1909年)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韓志正當即發表《瓜分告哀書》,揭露帝國主義的野心,喚起民眾,主張全國人民要武裝自己。銅山縣各中國小堂,先後聘請教官、上軍事課、學兵操。並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徐州府、道和銅山縣署封建官吏為之震恐,後秉報清廷,被勒令禁止。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先生決定自南京北伐。2月11日,北伐軍抵達三堡,威逼徐州。2月13日韓志正、王少華等代表銅山各界愛國人士前往三堡迎接革命軍,並匯報了有關軍事情報,自告奮勇作為嚮導。銅山光復後,他被推舉為銅山第一任民政長(即縣長)。上任後,他立即宣布廢除銅山封建政體和苛捐雜稅,建立民主共和制。
張勛占領徐州後,韓志正“避仇居京”,改名石隱,教授於正志中學。1917年編著《北京女伶百詠》一書,有力抨擊了反動當局的腐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1918年秋,韓志正以眾議員的身份到達廣州,被選為國會議員,並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組織的護法政府。期間,他歷盡艱辛,出生入死,為護法奔走於南方各省,歷時5年,護法運動失敗後返回故里。

開啟淮海地區現代教育的先河

宣統元年(1909年),韓志正和其長女韓中英創辦了銅山縣第一所女學堂——坤城女學堂。堂長由其長女韓中英充任。他還在縣城組織了“銅山縣同志會”,經常到街頭巷尾宣講時事和救國道理。並邀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陳鶴琴來銅山演講。
護法運動失敗後,韓志正積極發展銅山教育事業,銅山縣勸學所改稱銅山縣教育局後,他出任第一任局長。後因年邁卸任。

家庭

關係
姓名
備註
韓維張。韓維恭
韓中英。韓夏英。韓文英。韓俊英。韓蘭英。韓泉英
孫女
韓書珍。韓席珍
外孫
周啟邦。周啟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