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蒂作品:綠簾

韋爾蒂作品:綠簾

《韋爾蒂作品:綠簾》是韋爾蒂的第一部小說集,奠定了作者的文學地位,從此,評論家將她的作品和愛倫·坡、威廉·福克納的名作相提並論。該文集包含17篇短篇小說,故事均發生在美國南方小鎮,人物多是平凡如你我的常人,基調上有的調侃戲謔,描摹出平淡人生的庸俗、諧趣和虛偽,有的溫柔婉約,透露出青春的情愫、年少時的懵懂惘然;有的則是沉重淒楚,揭示物質之睏乏、精神之創痛、溝通之無道,總之是林林總總,把人生的秘密、辛酸、孤獨、恐懼、危險描摹得入木三分。

基本介紹

  • 書名:韋爾蒂作品:綠簾
  • 作者:尤多拉•韋爾蒂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248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譯林
  • 外文名:A Curtain of Green & Other Stories
  • 譯者:吳新雲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1952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韋爾蒂作品:綠簾》編輯推薦:尤多拉·韋爾蒂是首位在世時作品入選“美國文庫”的文壇巨匠。她是繼福克納之後,美國南方文學最偉大的小說家,被譽為“美國民族的紀念碑”。美國南方小說中興之作,卡佛寫作課上必用教材。
雷蒙德·卡佛、托妮·莫里森、艾麗絲·門羅、杜魯門·卡波蒂、理察·福特、喬伊斯·卡羅爾·歐茨,等等,都深受其影響。
處女作《綠簾》被譽為美國南方小說中興之作,是作家卡佛在教授寫作時必與學生探討的教材。《韋爾蒂作品:綠簾》內含韋爾蒂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17篇,被廣泛收入各種文選和文學教材。其中,《莉莉·道和三女士》、《綠簾》、《搭車人》入選《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石化人》、《老路》曾獲歐·亨利短篇小說獎。
隨書附贈韋爾蒂經典攝影作品明信片一套!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尤多拉·韋爾蒂 譯者:吳新雲

尤多拉·韋爾蒂(1909—2001)出生於美國密西西比州中產階級家庭,母親酷愛閱讀,父親熱衷攝影,韋爾蒂自幼深受他們影響。
大蕭條時期,韋爾蒂在州政府供職,有機會到各地旅行。旅行途中所見普通人家的生活情景,讓她深深著迷。為了捕捉那些場景,她拍了幾百張照片,並於1936年在紐約舉辦了攝影展。同年,她的第一篇小說也獲得發表,作家生涯就此開端;此後佳作不斷,在小說、述評和散文寫作中盡顯其才。
1998年,其作品被收入代表美國文學最高成就的“美國文庫”系列,打破了過去只選已逝作家作品的傳統,在文學界引起轟動。

圖書目錄

莉莉·道和三女士
一則新聞
石化人
鑰匙
基拉,流離失所的印第安女郎
我為什麼住在郵局
警哨
搭車人
回憶
克萊蒂
馬布霍爾老先生
獻給瑪喬麗的花
綠簾
愛心探望
流動推銷員之死
鮑爾豪斯
老路
[附錄一]英文版序言
[附錄二]譯後記

序言

[附錄一]英文版序言

三年前在路易斯安那州,我們共同的朋友第一次帶尤多拉·韋爾蒂來看我。那是炎熱的仲夏時節,他們從她的家鄉密西西比州駕車而來。我們敞開窗子,在清涼的老屋裡聊天,共同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韋爾蒂小姐坐著聆聽,想來在許多類似的場合她也必定多是洗耳恭聽的。她是個安安靜靜、神態安詳、謙虛和順的女子,一向如此。不像故事裡的英國年輕人,她的謙遜自有道理,這本小說集會證明這點。
她認為自己的個人經歷幾乎不值一提,這個事實本身就足以讓人驚奇,因為長久以來,生動的個人經歷已成為美國作家生涯的絕對傳統:驚人的跌宕起伏、艱難苦楚及意外的好運、在遙遠的國度旅行、知識分子精神上的放逐、為自保而逃離、帶著尋根的決心和鄉愁回歸,還有亂七八糟互不搭界的工作經歷。韋爾蒂小姐出生在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鎮,也在此地長大成人,其父是南方一家保險公司的總裁,現已過世。家庭幸福,百事興旺;她和父母以及兩位兄弟好像都相處得極為融洽。跟一般南方家庭的女兒一樣,她受的教育是持續的、寬鬆的、嚴肅認真的,而這嚴肅認真的程度完全由她自己決定。她從密西西比州的中學升入威斯康星大學,後來又就讀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和母親一同生活,身邊都是終身的朋友和熟人,過得相當純樸和愜意。她試著做了一兩份工作,處理些宣傳和報紙之類的事情,因為這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她實際上並不真正需要一份工作,於是放棄了上班的念頭,安心下來寫作。
她喜歡音樂,也聽了很多音樂,各種各樣的都有;在養花方面,她乃是高手;她還聲明自己“腳踏當地”,意思是她過著正常的社會生活。在中等大小的南方小鎮,正常的社會生活堪比一項相當牽涉精力的工作。她一有新的小說面世,朋友們的唯一評論就是:“哎呀,尤多拉,你什麼時間寫的呀?”不是問怎么寫的、為什麼寫的,而是問“什麼時間寫的”。他們常常見到她,她哪來的寫作時間?可她花了很多時間在寫作上。“我根本沒有文學生活,”她有次這樣寫道,“也許,這說不上是告白。但我真的感覺我喜歡的人和事都活在真實的人類世界中,它們一點兒都不雜亂……我不願了解文學生活。”
我們只能和她一樣隨意地把這個話題放到一邊。她是所在地點和所在時段的孩子,也許渾然不覺就能從各種經歷、外國旅行,以及前輩人的混亂生活中有所獲益。她無須離家與愛斯基摩人或者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共同度日;她不必跟蹤戰爭進 程,嗅聞死亡的味道,以感到她自己的“生”:她早已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她甚至不必去紐約就能感受某種歷練,即對嚴肅作家來說必備的“生活”感。她從對她而言自然而然的源頭得到了合適的滋養——迄今,她的經歷對她來說就已足夠,而且正是合適的類型。她天生就是作家,還是孩子的時候就開始自發地寫作了;她在沒有任何職業計畫和特別的鼓勵下不斷寫作,而且,事實證明,她也不需要那些。有相當多的年頭,她相信自己會成為畫家,且畫得相當勤勉,而她寫作時並不怎么費力。
所有我認識的南方作家幾乎都是閱讀早、涉獵廣,讀起書來貪不饜足,韋爾蒂小姐準確印證了這一點。她觸手可及的是南方某類家庭通常所有的典型圖書,所以她讀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詩歌、歷史和語言,讀了莎士比亞、彌爾頓、但丁、18世紀英國小說家和19世紀法國小說家們的作品,外加少量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讀這些的時候她還沒有意識到所讀東西的重要性呢。首次接觸當代文學時,她正處在適當的年紀,最先讀到的是盛行的W. B. 葉芝和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作品;但是,一直以來,從最初到現在,她心中所愛的是民間傳說、童話、古老的傳奇,她還喜歡聽居住在古老社區裡的人唱歌、講故事,那些人的文化回顧和傳承都是口頭進行的。
她從來沒有在哪個大學裡學過寫作技巧,從來沒有屬於過哪個文學團體,到她的第一本小說集要出版之前,她也從沒有和任何同行、年長的藝術家探討過任何有關寫作技藝的問題。我所了解的有關她的情況中沒有哪一點更能讓我滿意的了;因 為在我看來這是非常正確的事情,是年輕的藝術家成長的必然之路,真正帶著自豪、獨立和勇氣去直面個人的奮鬥,去犯錯,去改正錯誤,去承擔錯誤的後果,最後自己才能腳踏實地。我相信韋爾蒂小姐本能見解的正確性:寫作不是別人教會的,而只能是一個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時間去學會,因為把握的過程是在一個複雜機體內部細胞生長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狀態,與你一出生就是什麼樣的人這一事實密不可分,唯有按照個人獨特的規律行事,藝術家才能理解自己的真實走向,了解對自己而言正確的目標。
韋爾蒂小姐奇蹟般地逃脫了當代有組織地改造青年才俊造成的墮落的、摧毀性的影響。進行此項改造的專職教師千人一面,主要分為兩類:那些理論家宣稱教授寫作,自己卻不能創造出任何像樣的範文來;也有好的,有時是一流的藝術家,他們身為凡人,忍不住在學生中培養信徒和模仿者。對於第二類培養方式,當然可以說,真正的天才會甩開導師的影響而拓展出自己的道路,但這樣的影響就是在一條業已困難的道路上增加新的障礙。韋爾蒂小姐逃脫了“好鬥”的社會意識,即當代激進知識分子概念上的社會意識,她從不宣揚共產主義,她也從未就政治形態和社會狀況發表過任何觀點——這裡含蓄的表述不算在內。但是,世上有種古老的倫理體系,一種不可辯駁的、不可或缺的道德準則,她就堅定地以此為基礎,在我看來,這就是足夠寬廣的領域了;這些道德準則從不是任何黨派、信仰、種族所專有的財產,它們所反映的是真實的、人類的世界,而藝術家就 是這個世界中鮮活的一分子;當藝術家與之脫離而投向一套政治性的規則,也就是說非人性的規則時,他就跟正常的社會——活人的社會——脫鉤了。
有一些政治和社會理論的文獻,倘若不能算作詩歌,必然屬於人道主義文學。它們是對人類偉大的抱負和最寶貴的信念的可靠陳述,它們是高級想像力的呈現。但所有行得通的、實用的政治體系,即便是那些據稱源自高尚道德的體系,都是建立在對人類生活和個體命運的鄙夷之上的,也是依照這份鄙夷而運作的;接受了這些體系中的任何一種,按照那個模版塑造自己的頭腦和行為,藝術家就把自己給異化了,使自己不再適合進行任何藝術的實踐。
由於不急不躁,韋爾蒂小姐直到年過二十六歲才把第一個短篇小說《流動推銷員之死》拿給編輯看,她投稿的這個小雜誌連稿費都付不起,因為她不信有人會付錢買她的故事;這個雜誌名叫《原稿》,編輯約翰·魯德欣然接受了來稿。韋爾蒂小姐十分吃驚,下一次她把稿子投給了《南方評論》,結果備受歡迎,還與艾伯特·厄斯金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持久關係,後者視她為他個人的“發現”,這次的故事是《一則新聞》。後來她又在《南方評論》、《大西洋月刊》以及《時尚芭莎》 這些刊物上發表了其他故事。
從那時起,她就從來沒有被埋沒過,從來沒有不被欣賞過,對此她的感覺只是運氣好而已。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想到福特·馬多克斯·福特是怎樣的情形!你記得吧,你是怎樣把我的名字介紹給他的,他又是怎樣在去年整整一年裡盡心盡力為我的短篇故事集聯繫出版社的;他寫給我那么多迷人的信箋,他的時間都花在他那一小窩有潛力的作家和那類永無休止的事情上了。有回我在《星期六評論》上看到他的一篇文章,說的是這類作家是如何被出版社忽視的,他把我當成了信手拈來的例證。他用一句話結束了他的呼籲:‘要是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盎格魯—撒克遜的英美兩支不都將前途叵測嗎?’那難道不令人驚嘆嗎,不是真切而又典型嗎?比起其他認識他的讀者,我更容易被這打動。我不認識他,但是我知道這種事非常典型。現在,我本人並沒有成為壯烈犧牲的有才氣的作家,相反,福特指責世人不給我和我這類人的所有好運和好事全都發生在我身上了。”
但是,前面就有個陷阱,所有的短篇小說家都知道那是什麼——長篇小說。每個出版商都希望從才氣不等的短篇作家那裡要到長篇小說,十有八九他們會如願以償。出版商已經告訴她了:“先給我們一部長篇小說,然後我們再出版你的短篇。”對詩人來說,這也是一種特別的陷阱,雖說一名優秀的詩人往往有能力,也真的寫出了優秀的長篇。韋爾蒂小姐已經著手進行長篇小說的創作了,她努力、盡責、沒有經驗,認為拒絕也許不好,因為許多權威人士已經告訴她下一步就是長篇。根本沒有什麼下一步。她完全可以成為短篇小說大師,這本書中全是近 乎完美的短篇小說。她可能永遠寫不出長篇,也沒有理由說她就該寫長篇。短篇小說作為一種表達手段很是特別,也很有難度;與廣為流傳的迷信相反,短篇小說沒有什麼公式,也不是記者培訓學校能教會的。要是她希望或者相信她能寫長篇小說,那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攔她。我只是說,她的傑出天賦是那么鮮活而旺盛,不應被全然人為的要求所阻礙,不應要求她去做“順應常規”的事情。喜歡短篇小說的讀者比喜歡長篇的少,這是事實;對我來說,這可不是剝奪少數人權利的好理由。我記得有位讀者寫信給編輯,抱怨說他不喜歡短篇小說集,因為正當他被帶入一種情緒或思維框架的時候,他又被要求換成另外一種。如果說那是重要的反對聲,我們也可以將之運用於音樂,可以把長篇小說比作交響樂,而短篇小說就像是音樂會的獨奏。不管怎樣,發出這種怨言的不是我們的讀者,然而我們的讀者確實存在,如果更多、更好的短篇小說能得以出版,我們的讀者會更多。
這些短篇小說不同凡響,展示了一系列不同的情緒、節奏、語氣,以及各式各樣的題材。場景僅限於作者非常熟悉的小鎮,最遠抵達的區域也不超過她所在州的邊界。故事中的許多人物都是會令北方波士頓人說“不願意與之交往”的那種。莉莉·道是個智障女孩,受社會照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幾個熱心的女士,她們不計代價竭力為她爭取最好的事情。基拉,流離失所的印第安女郎,是個瘸腿的小個子黑人,代表了葉芝心中最不幸的那類人:他的經歷比他本人更重要,他全然沒有能力理解 自己的經歷。但真正不幸的是這個故事中的白人男孩,他在全然不知情的狀態下協助他人對小個子黑人做了錯事,而由於一個非常複雜的原因,他發現無法彌補自己的過錯,或者找到讓受害者滿意的彌補方式……《我為什麼住在郵局》的女主角是個可怕的早發性痴呆症患者。在這第一組故事中(這些短篇小說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宗旨是諷刺,核心是悲喜劇。這些故事中,《石化人》提供了關於庸俗的細緻入微的臨床案例——庸俗之絕對,庸俗之極端純粹,無情地暴露出庸俗已下作到非人性的地步。無聊、酸楚、恨意、自憐、各種卑鄙的行為,都能是最有趣的故事素材,只要這些不也是作者頭腦中最主要的東西就行。韋爾蒂小姐的心裡沒有絲毫的庸俗和讓人挫敗的想法。她只不過耳目皆敏銳,機靈,像是音叉那樣的精準。這篇小故事盡現了她的機智和觀察力、她尖銳的幽默和恰如其分的殘酷;因為她沒有留給那些罪惡的徵兆任何有隙可乘的寬容或者說多愁善感的溫柔。倘若她那樣做了,那就等同於作者和角色相互勾結犯罪。她對這個素材的運用將這個相當駭人的齷齪小故事從其原生地提升了,正如純粹的現實主義經常做的那樣,這個故事的現實性幾乎有了諷刺畫的特質。然而,就像奇異風格的繪畫者拿出的僅僅是現實中活生生人物的詳細報告,不過他們比普通人的觀察能力更加敏銳而已,韋爾蒂小姐的小小人類怪物也不真的就是諷刺畫,而是對個體準確而清晰的表現:這也許就是一個反現實主義的案例,如果我們想深究的話。她在另外一個層面上做得更出色——重要的原因在於主題更豐富——這類精彩的短篇小說有《流動推銷員之死》、《回憶》、《老路》等。我得承認我個人更愛這特別的一類,那裡,在夢和真之間的某個神秘的門檻上,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人類幻想的無聲生命幾乎相遇、融合,現實拒絕承認或者確認另一個的存在,然而這兩者協力走向同一個終結。這點不易辦到,但總是值得嘗試,韋爾蒂小姐在這個方面太成功了,看來這像是她最駕輕就熟的領域呢。邊界處沒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唯有歷練過的活躍想像力鑿鑿在目,這想像力堅定、強勁而綿延:白日理性思維的機能在回顧和記錄夢幻的瘋狂邏輯。基本而言,所有這些短篇故事沒有一點自傳的痕跡,除了作者採用了全知型的視角,她了解自己所寫的每一個角色,就像唯有藝術家才了解他所創造的作品一樣,一切都預先在想像中經歷過了。但也許最好的短篇之一《回憶》有幾分早年的個人經歷在內:沙灘上的孩子,在童年狀態下與成人認知世界有隔閡,她希望能習得生活的秘密,通過觀察一切,通過把手指搭成取景框的形狀放在眼前來給所見之物設定一個坐標——這是生來就會篩選、會安排、會把看似雜亂無章的要素整理到刻意固定好的範圍內的人的姿勢。自戀、自憐、自我陶醉讓太多的青年才俊遭受譴責,但是,作者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了它們的羈絆,達到了讓人艷羨的客觀程度。在《馬布霍爾老先生》、《鮑爾豪斯》、《搭車人》這類故事中,她把客觀報導和對人心理及情感狀態的細緻觀察結合了起來,而在《克萊蒂》中,通過直接描寫動作和語言、個人的面貌,主要角色及其家人的形像和穿衣習慣,一個人變瘋的過程便展現在你面前。
所有這些短篇小說,雖然優異程度不等,但我沒有從中看出絲毫的虛偽和造作、興趣的散漫、情緒的搖擺——都是用直接和簡單的方式表達的,儘管主題和情緒絕非簡單,甚至最短的故事也有內蘊的力量感。這使得我堅信:本書是個華麗的開端,只是開端而已。

“但是,既然被改變的已如此之多,難道我們不該作出改變?難道我們不能試著讓自己完善一點,慢慢地、逐步地擔起自己那份愉快的差事?我們沒有承受任何苦難……安逸享樂慣壞了我們……要是我們鄙視自己的成功會怎么樣?要是我們一開始就學會做那愉快的差事,而不必一直讓別人代勞,又會怎么樣?既然改變的已經是這樣多,要是我們決意成為新人會怎么樣?”

凱瑟琳·安妮·波特
1941年8月19日

名人推薦

有幾個評論家告訴我,我早期的作品受惠於福克納、韋爾蒂以及麥卡勒斯。有可能。上述三位都是我推崇備至的。
——杜魯門·卡波蒂
教學時,我選擇自己喜歡並對我的成長有過影響的作家。福樓拜的傳奇和書信,莫泊桑,契訶夫,奧康納,韋爾蒂……
——雷蒙德·卡佛
尤多拉·韋爾蒂就像卡夫卡一樣(二人有很多共同之處),利用普通的場景,閒話家常般地展現出生活的失真。她令我們敬畏。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尤多拉·韋爾蒂是講故事的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散文家和詩人,這樣的藝術因子組合讓她的作品既親民,又具精英氣質。
——哈羅德·布魯姆
韋爾蒂寫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小城生活我喜歡。她的《德爾塔婚禮》、她的《金蘋果》、她的長篇短篇都交織了太多回憶、太多遺憾。
——董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