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英國毛姆創作長篇小說)

面紗(英國毛姆創作長篇小說)

《面紗》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5年。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和中國內陸一個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人公凱蒂·費恩因為和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通姦,被丈夫瓦爾特(香港政府的細菌學家)發現後脅迫她去了霍亂橫行的湄潭府,最終瓦爾特不幸染病死去,凱蒂回到香港,重投查理懷抱後羞愧不已,最終回到英國和父親和解,並和父親同往巴哈馬群島生活。

從《面紗》一書中,讀者能看到一個表面漠然中立的敘事者背後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作為帝國敘事的一分子,作者的面紗之下隱藏著東方主義的政治文化觀;作為一個關注人性的個體作家,他的面紗之下隱藏著他對愛的懷疑和渴求、對人性的嘲諷和寬容。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面紗
  • 外文名稱:The Painted Veil
  • 作品別名:彩色的面紗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首版時間:1925年
  • 字數:170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凱蒂是生活於倫敦名利場的一位富家小姐,她容貌嬌美,但精神空虛;她嚮往愛情,但愛慕虛榮;她待字閨中,但處處受到母親的責備與“逼婚”。面對這種種“危機”,她決定給自己的愛情來一次“歷險”:匆匆嫁給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但卻深愛著她的醫生瓦爾特,並隨其來到了英國的殖民地——香港。衝動的歷險為其婚後的出軌埋下了伏筆。婚前,凱蒂對幸福美滿的生活充滿了憧憬,但丈夫的刻板嚴肅、瘋狂工作和乏味無趣,使她頓覺寂寞、孤獨和失落,不久就被花言巧語、生性多情的有婦之夫查理·唐森俘獲,墜入婚外情而迷失自我。姦情敗露之後,丈夫的瘋狂報復、情人的無情冷落和自己的無限悔恨使凱蒂再次陷入了人生的危機。無望的她決心再次歷險:陪丈夫奔赴霍亂肆虐的偏遠山村——湄潭府。
在湄潭府,凱蒂經歷了絕境下的自省,看清了查理的虛偽,體驗了修女的博愛、無私以及對信仰的堅定,得到了宗教與道德的救贖,親歷了丈夫的死亡,徹悟了他的博愛與愛情的狹隘,遭遇了與查理的慾火復燃,經歷了對情感本能、人性污點的幡然醒悟,堅定了追尋自我的意志和決心,最後她毅然踏上回家的路,重新開始了一段嶄新的人生。

創作背景

《面紗》是毛姆根據自己於1919—1920年遊歷中國的親身經歷創作而成的。依據毛姆在該書序言中的說法,該小說的靈感有兩個出處:一是他去義大利時讀到的但丁《神曲》的《煉獄》篇中一個情節:錫耶納的一位貴婦因丈夫懷疑她出軌,將她帶到位於馬雷馬的城堡,期盼沼澤的毒氣將之毒死。另一個說法是關於毛姆在旅行途中聽說過的一個在香港的英國女人的故事。以此為藍本確定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原型,《面紗》由此誕生。

人物介紹

瓦爾特
故事的男主角瓦爾特是個不善言辭、沉默寡言、缺乏生活趣味的細菌學家。在他身上有著英國傳統紳士的保守氣質和濃厚理性主義色彩的實幹家精神。自從在一次社交舞會上結識女主人公凱蒂之後,便匆匆結婚,接著一意孤行地把她帶到香港,在發現妻子與人有染之後,又讓妻子身陷一種悖論式的選擇,要么離婚,要么一同到湄潭府——中國內地一個瘟疫蔓延的偏遠山區。在湄潭府,瓦爾特瘋狂地工作,與妻子的感情也經歷著一場煉獄式的體驗,與《神曲》所不同的是,瓦爾特自己在霍亂中死去了。這種死有著一種徹底的命運顛倒。
凱蒂
凱蒂從小缺乏疼愛,被一個勢利的母親鐵腕掌控,17歲妹妹的提前訂婚,又使得26歲的她害怕變成老處女而擔心。她的思想起先充滿了感性的色彩。瓦爾特根本不是她喜歡的類型。“他個子不高,一點也不強壯,又小又瘦。……他的表情微帶一點嘲諷,在和他漸漸熟悉之後,凱蒂覺得跟她待一會兒讓她渾身不自在。他太死氣沉沉了。”然而一次公園的意外求婚讓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結婚兩年,她被他的關心所感動,對他的熱情既意外又驚喜。可是他太一本正經,說話方式拘謹,太情緒化。這和凱蒂的性格截然背道而馳。“凱蒂天生活潑,她願意一天到晚說個不停,想笑就笑。他的沉默卻常常澆滅她的熱情”。直到在香港她認識了善於交際的殖民地官員查理·唐森,對方說話風趣,充滿自信,還善於獻殷勤。接下來就是故事一開始以倒敘手法描寫的發生在瓦爾特香港家裡的兩人偷情。東窗事發,瓦爾特提出了離婚的協定:如果唐生願意與妻子離婚,並在一周之內願意娶凱蒂的話,他便可成全他們。可在關鍵時刻,唐森膽怯了,他不願意犧牲目前的一切,也不想捲入這場對他事業無益的性醜聞。此時,凱蒂意識到之前的所作所為是一場多么荒唐的愛,“她從唐森那兒得到的所謂的愛原來一錢不值,而她自己是個自私膚淺的女人。”
沃丁頓
沃丁頓是駐紮在湄潭府的海關副關長,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精通漢語,對中國文化也感受頗深。東西方兩種文化在其身上碰撞和融合,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沃丁頓是以凱蒂為代表的西方人了解中國的視窗,在凱蒂的覺醒之路上擔當了領路人的角色。在與凱蒂的一次交談中,沃丁頓給出了對凱蒂婚外情對象查理的側面評價,指出其腐敗墮落的真實面目,使凱蒂的認知開始了一點點轉變。“他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中國人的觀念,認為歐洲人粗魯野蠻,生活荒唐愚蠢,只有在中國過的那種生活才能讓一個有理智的人洞悉其中的幾分真實。神秘面紗的一角被掀開,在沃丁頓的引領下,凱蒂得以瞥見一個含意悠遠的世界。她的視角開始全新審視,作者筆下的中國也開始了轉變。
沃丁頓的妻子
沃丁頓的妻子是一位滿洲格格,拋棄家族與沃丁頓私定終身。作者對滿洲格格進行了細緻的外貌描寫:臉上一層胭脂,嘴上厚厚紅粉,眼睛斜睨,身形纖美。這一外貌特徵符合長久以來西方對東方宮廷女性的想像與審美。毛姆將滿洲格格冠以智慧光環:修長的手仿佛握著未知世界的鑰匙;眾生的忙碌苦樂在她面前也荒誕不經。從這種近似菩薩的形象可以看出毛姆對中華文明的崇拜態度。與滿洲格格的見面儘管沒有直接的語言交流,卻使凱蒂感受到了這位女人身上所代表的燦爛文明,產生了對東方的崇敬之情。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面紗》展示了愛與責任、背叛、覺醒、救贖等主題。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如此深情的告白,而凱蒂卻不為感動。瓦爾特的傷悲,只有瓦爾特了解,他的愛如此純真而動人。當瓦爾特發現凱蒂的不忠,他們開始了唇槍舌戰,而瓦爾特始終保持著鎮定的姿態,紳士的風度。發現凱蒂和唐森在屋裡時,他並沒有衝進去揍唐森一頓。瓦爾特的愛至深,讓他無法從愛中抽身,使他陷入了報復凱蒂的火坑中。他們去到了霍亂瘟疫的湄潭府。而唐森嘴上說愛凱蒂,但當面臨真正的抉擇時,他又不願放棄他的社會地位、美好前程和他的家庭。他反而勸說凱蒂跟著瓦爾特去湄潭府,也許那樣能拯救他們的婚姻。這就是自私、勢利的唐森對凱蒂愛的表現。她每天得面對瓦爾特的冷漠和他對她的怨恨的報復,她對生活失去了激情,覺得生活得既壓抑又無望。自從韋丁頓跟修道院的院長提過凱蒂,院長就很期盼與凱蒂見面。見面後,凱蒂的生活就重新有了活力。當得知瓦爾特不知是自殺還是染病死亡的訊息後,凱蒂覺得自己與修道院的嬤嬤比起一文不值。瓦爾特到死也不知道凱蒂自始至終都沒愛過他,這就是凱蒂深藏的秘密,她都奇怪修道院裡所有的人是那么的愛戴和崇拜瓦爾特,而自己竟然沒發現瓦爾特是那么優秀。
正是由於愛與責任,瓦爾特一直深愛著凱蒂不肯放手,韋丁頓愛著滿洲女孩,唐森愛他的妻子,修道院的姐妹們勇敢地出現在救治霍亂病人的危險前沿。凱蒂的心中充滿了希望和勇氣,她已經學會了憐憫和慈悲,愛與責任讓凱蒂忠實於自己,告別過去,懷著輕鬆地心情走向新的生活。

藝術特色

在毛姆的這篇以東方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里,他堅持傳統的現實主義,從外視角的選擇性全知角度來進行敘事、探討了由於“冷漠”所導致的“背叛”和“救贖”的這一主題。他對於小說真實性的要求,以及極力想避免無關事件過於細緻的描寫,他又在傳統的基礎上運用了有限的全知外視角,精簡了小說的內容,使讀者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而因為全知敘述者見證了故事的發展又置身於故事之外的矛盾,使得作為全知敘述者的身份,還是難免會受到讀者對其真實性的質疑。但是毛姆所塑造的旁觀者的身份,沒有摻雜任何個人對於故事人物的評價,只是將本來面目呈現給讀者,也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現實生活的客觀性。對於凱蒂個人心理變化進行了客觀的敘述,至於對於人物的評價也留待讀者自己來評說。

作品影響

2005年,該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影片由約翰·卡蘭執導,娜奧米·沃茨愛德華·諾頓列維·施瑞博爾黃秋生夏雨等主演。

作品評價

《面紗》以其悲天憫人的情感關照,以其對道德衝突的敏感解析,以其對人性的尖銳反諷,以其對人類欲望、恐懼和悔恨等內在世界的準確建構,而成為一部藝術的傑作。 ——《觀察家》

出版信息

書名譯者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面紗
阮景林
9787229050238
重慶出版社
2012-5-1

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英國小說家、戲劇家。1874年1月25日生於巴黎。父親是律師,當時在英國駐法使館供職。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淒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卻也讓他變得堅強和富有同情心。幼年的經歷對他的世界觀和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此後創作的多篇著作中無不透露出對人生、藝術、信仰的深刻剖析。
面紗(英國毛姆創作長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