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行副(亞)文化

非行副(亞)文化(delinquent culture),亦稱“非行文化”。非行少年集團獨特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美國學者A.K.科恩1958年提出。其主要特徵:行為不為利益所驅使的非功利主義;衝動性的快樂主義;使他人產生困難的破壞主義;反對一切並欲打破一切規章制度的否定主義等。對中產階級價值觀的全面否定,即在中產階級價值觀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處於被統治階層的青少年因所處的地位、遭受的挫折而形成的一種對現行文化的反動。當被統治階層的青少年在實現獲得社會地位的願望方面處境不利時,為發泄被壓抑的憎恨與內心的衝突,或為得到代償性的滿足,往往採取非行方式。

A.K.科恩的見解為後人所發展。美國犯罪學家克洛沃德將非行文化分為:(1)犯罪亞文化。在存在反社會組織的貧民窟里產生,並通過以非法行為達到成功目標的成人轉達給青少年。(2)衝突亞文化。即在控制組織不嚴的不安定地區,形成無確定的犯罪學習機會的個人的小型暴力行為。(3)倒退亞文化。即在動盪的控制弱的地區,主要沉溺於毒品和異常性行為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