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其範圍包括青海湖整個水域及鳥類繁殖、棲息的島嶼、灘涂和湖岸濕地,地跨二州三縣。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民事業型單位,由青海省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託管,業務上歸口青海省林業局主管,是以保護青海湖濕地以及鳥類資源及其棲息地為宗旨,集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生態旅遊於一體的自然保護區。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該保護區屬於“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始建於1975年,是中國最早被列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外文名稱:Qinghai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所屬地區:中國青海
  • 地理位置:中國西北部
  • 面積:495200公頃
  • 氣候條件:高原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鳥島、泉灣、沙島、三塊石
  • 保護區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特徵,交通狀況,歷史沿革,保護對象,資源狀況,動物資源,植物資源,旅遊資源,機構設定,景觀景點,鳥島,海心山,海西山,沙島,三塊石,所獲榮譽,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祁連山系南麓。介於東經99°36'~100°46',北緯36°32'~37°25'之間。其範圍包括東自環青海湖東路,南自109國道、西自環湖西路,北自青藏鐵路以內的整個青海湖水體、湖中島嶼及湖周沼澤灘涂濕地、草原,總面積為4952平方公里。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現狀
青海湖狀似梨形,湖面海拔3193米,東西最長約104公里,南北最寬約62公里,周長約360公里,面積4200平方公里,現湖水容積739億立方米,湖水最大深度28.7米,平均深度17.6米。
青海湖處在高原山間盆地,四周為巍巍的高山所懷抱,南傍青海南山,東靠日月山,西臨阿木尼尼庫山,北依大通山,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米至5000米之間。
青海湖周圍有大小河流40餘條,均屬內陸封閉水系,青海湖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此,其中主要河流有7條,即布哈河、巴哈烏蘭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馬河,其流量約占入湖總徑流量的95%。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長約300公里,是青海湖裸鯉(湟魚)在夏初集中產卵繁殖的主要場所。全區流域年地表經流量為19.3億立方米,年總輸沙量為48.8萬噸。由於湖水下降,湖面退縮,青海湖呈現出一大多小,從青海湖出來的子湖有尕海、夏日腦、海晏灣、洱海4個子湖。
青海湖的地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形勢,從高山到湖面分別是極高山、高山、山前沖積平原、湖積平原。在青海湖西部和北部主要發育和分布有河漫灘、三角洲及河流堆積階地,東北部分布有大面積沙漠化土地,湖周分布有2-3 級的湖積階地, 這些階地一般高出湖面2- 3m ,有的最高達50m , 湖西北部分布這湖蝕基岩階地。
形成歷史
構成保護區主體的青海湖形成於大約距今21萬年前,為一新構造的斷陷湖,在更早2億年前,這裡屬於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稱為特底斯古海。青海湖形成是更新世以來最強烈的一次新構造運動的結果,即湖體窪地相對下陷周圍山體不斷上升擴大的結果。成湖初期,青海湖屬於外流淡水湖,湖水經東南倒淌河穿野牛山後與曲乃河相連,注入黃河。隨著第四紀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青海湖地區也強烈抬升,日月山的隆起堵塞了倒淌河注入黃河的出水口,倒淌河水隨之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湖底礦物質長期受到侵蝕,不斷融入其中,因而使湖水逐步鹹化,成為鹹水湖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青海湖全盛時期面積為8200平方公里,北魏時青海湖的周長號稱千里,湖東西兩端分別退縮了40~60公里,南北兩側不同地段退縮40~20公里,水位下降約100米。縱然如此,青海湖現今仍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湖水面積428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大水深5米,水面海拔3193.69米,湖水容積719.4億立方米。環湖40餘條河流以及眾多泉水形成了大面積高原濕地,主要河流有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哈爾蓋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馬河,大量的植物和水生生物為鳥類提供了食物,鳥島成為鳥類生息繁衍的天堂。

氣候特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日照強烈;冬寒夏涼,暖季短暫,冷季漫長,春季多大風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熱同季,乾濕季分明。
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光照:湖區全年日照時數大部分都在3000小時以上,較青海以東同緯度地區高出700小時左右;年日照百分率達68~69%。年輻射總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較同緯度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氣溫:湖區東部和南部氣溫稍高,年均溫在0.3℃~1.1℃之間;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溫在-0.8℃~0.6℃之間,平均最高氣溫6.7℃~8.7℃之間,平均最低氣溫-6.7℃~4.9℃之間,極端最高氣溫25℃和24.4℃,極端最低氣溫-31℃~和-33.4℃。
水分:湖區全年降水量偏少。但東部和南部稍高於北部和西部,東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發量達1502毫米,蒸發量遠遠超過降水量。湖區降水量季節變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熱同季。
大風和沙暴:湖區大風、沙暴日數是全省較多的地區之一。每年2~4月,午後至傍晚多出現大風,且盛行西北風。以剛察為例。大風(≥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間,最多3月份達19天之多。沙暴歷年平均為14天。重點保護區布哈河口——鳥島區多西北風,最大風力達9~10級。由於湖區海拔高,湖西風多,高空氣影響極大,全年多在西風控制之下。冬春風速最大,夏秋季較小。在風力作用下,一般波浪為2~3級,最大為7~8級,全年波浪6級以上的日數為40天左右。
水溫:青海湖的水溫隨季節而變化。夏季湖水溫度有明顯的正溫層現象,8月份最高達22.3℃,0.9℃,底層水溫3.3℃。春季解凍後,湖水錶層水溫又開始上升,逐漸又恢復到夏、季的水溫。
冰情:青海湖因含水量有無機鹽類,湖水凍結的溫度比0℃稍低。每年從11月中旬開始,湖區氣溫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氣溫為最低,全湖形成穩定的冰蓋,封冰期年平均為108~116天,最短為76天,最長138天。冰厚度一般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後,冰面平坦,由於猛烈狂風,往往出現裂縫和溝隙。在冬時來觀賞湖光山色,滿目皆白,銀光閃閃。3月中旬,冰蓋破裂,湖面出現浮冰,在風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飄至岸邊,最大冰山體積約10立方米,4月中旬後,湖內冰塊完全消融。

水文特徵

青海湖水補給來源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湖周大小河流有70餘條,呈明顯的不對稱分布。湖北岸、西北岸和西南岸河流多,流域面積大,支流多;湖東南岸和南岸河流少,流域面積少。布哈河是流入湖中最大一條河,發源於祁連山支脈的阿木尼尼庫山,長約300公里,幹流長92公里,支流有幾十條,較大支流有10多條,下遊河面寬約50~100米,深達1~3米,PH8~8.2。流域面積16570平方公里,約占湖區各河流流域面各1/2。年徑流量1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60%。青海湖每年獲得徑流補給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烏哈阿蘭河和哈爾蓋河,這4條大河的年徑流量達16.12億立方米,占入湖徑流量的86%。是魚類回遊產卵和鳥類較集中地區。青海湖每年入湖河補給13.35億立方米,降水補給15.57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4.01億立方米,總補給為34.93億立方米,湖區風大蒸發快,每年湖水蒸發量39.3億立方米,年均損4.37億立方米。

交通狀況

行政區域地跨青海省海南、海北兩個藏族自然州的共和剛察海晏三縣。東有青海湖環湖東路,南鄰109國道、西有環湖西路,北鄰青藏鐵路和315國道,總面積為4952平方公里。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280公里,距海北洲剛察縣50公里區內交通較為方便。
保護區交通地圖保護區交通地圖

歷史沿革

1975年8月成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並在1976年設立鳥島管理站。 管轄面積為761公頃。
保護區區劃圖保護區區劃圖
1984年保護區管理機構由科級單位升格為縣級建制,成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鳥島管理處。
1985年5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頒布《關於加強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鳥島管護工作的布告》,確定鳥島管護區範圍為“鳥島(又稱小西山島、蛋島)、海西皮島、沙島三處周圍半徑五千米以內的地面和水域;海心山、三塊石兩處周圍半徑五百米以內的地面和水域;那尕澤、泉灣至布哈河入湖口一帶雛鳥覓食區和天鵝越冬區;布哈河從大橋以上五千米至入湖口母魚繁殖區;環湖其他有鳥營巢、棲息的地段”,管轄面積為53600公頃。
1992年由中國政府申請,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青海湖自然保護區加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199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09號)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區。
1998年7月7日,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青機編[98]57號)青海省青海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更名為“青海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東至環湖東路,西至環湖西路,北至青藏鐵路,南至109國道以內自然資源和環境的保護管理,重點保護鳥島、泉灣、沙島、三塊石、倒淌河布哈河等各入湖口濕地鳥類資源,管轄面積為495200公頃。

保護對象

一是青海湖湖體及其環湖濕地等脆弱的高原湖泊濕地生態系統;
青海湖濕地分布及類型圖青海湖濕地分布及類型圖
二是在青海湖棲息、繁衍的野生動物,尤其重要的是珍稀瀕危動物—普氏原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天鵝等。

資源狀況

動物資源

鳥類資源
青海湖保護區及周邊地區有鳥類189種,分屬14目37科,青海湖地區鳥類種類相對周邊其它區域豐富,鳥類種數占青海省鳥類總數的55%,其中候鳥種數占63.6%。
每年在青海湖遷徙停留的候鳥有數十萬隻,青海湖又是中國境內夏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每年在此集中繁殖的棕頭鷗魚鷗斑頭雁鸕鶿四種大型水鳥數量在5.8萬隻以上。青海湖還是水禽的重要越冬地,每有近4500隻左右的大天鵝在此越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在保護區濕地草甸中繁殖,數量達50餘只。
(圖冊《保護區鳥類》圖片來源)
獸類資源
青海湖獸類總計有42種分屬5目17科,湖區的獸類種類幾乎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齧齒、食肉目、偶蹄目種類為多,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有6種,Ⅱ級保護物種有11種。
其中普氏原羚(別稱:灘黃羊,灘原羚)是湖濱沙化草原地帶的代表種,屬世界級瀕危野生動物之一,1872年由俄國自然博物學家尼古拉·普熱瓦斯基在青海湖發現,現全世界只在青海湖地區分布有600餘只,比大熊貓數量還少得多。被稱為“羚羊界的大熊貓”
(圖冊《保護區獸類》圖片來源)
魚類資源
青海湖保護區有魚類8種,魚類資源主要為青海湖裸鯉。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是青海湖中惟一的水生經濟動物,處於青海湖整個生態系統核心地位。199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湖實施封湖育魚政策。至2011年已是第五次對青海湖實施封湖育魚,此次封湖育魚為期10年至2020年12月31日。並在2003年將青海湖裸鯉列入“青海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第一批名錄”中,2001年來每年堅持向青海湖放流裸鯉原種魚種,由此使青海湖裸鯉資源呈現緩慢恢復趨勢。經監測,2002年至2007年,青海湖裸鯉的可捕資源量分別為2592.44噸、3610.8噸、5017.69噸、6926.88噸、15274噸、20176噸,增加可捕資源量17583噸。
青海湖裸鯉青海湖裸鯉
兩棲爬行類
青海湖兩棲爬行類5種,主要有高山蛙西藏蟾蜍、沙蜥、高原蝮蛇等。

植物資源

青海湖區內的自然植被有五大類型(灌叢、草原、荒漠、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以溫性草原、溫性荒漠草原和緊鄰湖岸的高寒沼澤化草甸為主,主要優勢種群為西北針茅、短花針茅華扁穗草
青海湖區在中國植物區系分區上屬泛北極植物區內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的唐古特地區。這是一個在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形成的年青植物區系。該區植物區系成分複雜,植物種類較多,其組成包括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菌類、藻類和地衣等植物種類。種子植物共有52科、174屬、445種,其中裸子植物僅有3屬共6種,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
(圖冊《保護區植物》圖片來源)

旅遊資源

青海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的青海湖,既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青海湖擁有4300平方公里的遼闊水域。同時,還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自然風景獨特,生態地位重要,更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青海湖旅遊歷史已久。每年春夏,很多單位、團體組織人員或個人至青海湖遊覽、觀湖、觀鳥。主要參觀項目和內容: “唐蕃古道”遺址 、湖畔草原、牧區風光、湖光山色,以及訪問藏族牧民家庭,品嘗青稞酒、優酪乳和手抓羊肉等藏族風味食品,騎馬漫遊草原和沙漠,泛舟青海湖,乘船登海心山尋幽訪古,夜宿具有民族特色的帳篷客房等。最佳旅遊時間為每年6~9月。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沿湖北岸西行。

機構設定

管理局2008年7月幹部職工33人,內設辦公室、科研保護科、信息宣傳科、森林派出所等機構,另建立鳥島、泉灣、黑馬河、湖東、甘子河5個保護管理站。2007年體制改革,併入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的領導,成為其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處。
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管理局

景觀景點

青海湖是維繫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是阻擋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寶庫,是水禽的集中棲息地和繁殖育雛場所,也是極度瀕危動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棲息地。具有許多知名景觀及奇特景色。

鳥島

又名小西山或蛋島(因鳥蛋遍地故名)。位於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處,島的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全長1500米,1978年以後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與陸地連在一起。鳥島坡度平緩,地表由沙土、石塊覆蓋,島的西南邊有幾處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鐮形棘豆西伯利亞蓼嵩草早熟禾。3~4月,從南方遷徒來的雁、鴨、鶴、鷗等候鳥陸續到青海湖開始營巢;5~6月間鳥蛋遍地,幼鳥成群,此時島上有30餘種鳥,數量達16.5萬餘只;9月底開始南遷。為保護鳥類供人觀賞,1975年8月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1980年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省政府撥款60萬元,興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設施,供遊人觀賞等,南北均有公路到達鳥島。

海心山

海心山位於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鳥島約25公里,島形長,中部寬而兩端窄,長2.3公里,寬0.8公里,面積1.14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3266米,由花崗岩、片麻岩組成,島東緣有一泉眼,可供飲用。南部邊緣岩石裸露形成陡崖,東、西、北為平緩灘地。島上大部分為沙土覆蓋,生長著冰草芨芨草鐮形棘豆嵩草披針葉黃華、西伯利亞黃精等,植被覆蓋度在50%以上,鳥禽集中在島崖邊及碎石灘地棲息。
海心山海心山

海西山

海西山又名海西皮,位於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與鳥島同處在布哈河沖積灘地的頂端,島的東北緣有斷層陡崖緊靠湖邊,陡崖外有一近似圓柱形的岩石屹立於湖中,是鸕鶿的繁殖場所,島上植被覆蓋度在90%以上。
海西山海西山

沙島

沙島於湖東北,海晏縣境內,曾是湖中最大的島嶼,長約13公里,最寬處約2.8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壟突出水面受風沙堆積形成。1980年沙島東北端與陸地相連而成為半島,並圍成33平方公里沙島湖,表面均由沙礫覆蓋,無植被,是魚鷗棲息繁殖地。
沙島沙島

三塊石

三塊石又名孤插山,位於湖西南,是由7塊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組成,高約17米,面積約0.056平方公里,距鳥島、海心山20公里。島上僅在碎石塊間隙生長有牛尾蒿等。植被覆蓋不到5%。

所獲榮譽

1984年保護區管理機構由科級單位升格為縣級建制,成立青海湖自然保護區鳥島管理處。
1996年9月經青海省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7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109號)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青海省的第二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1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05年10月25日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與全國34家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青海湖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湖”之首。
2007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8年被評為“國家旅遊名片”和“2008年度最受關注旅遊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