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柯鳥籠

青柯鳥籠

青柯鳥籠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共有一百餘項工藝,全部手工完成,每一個精品鳥籠都需歷時三至四個月。青柯鳥籠起名於臨安青柯村。如今,該村已成立了由13戶人家組成的鳥籠製作專業合作社,並於2011年成功創立了以鳥籠為特色的特色村和杭州市美麗鄉村,小毛竹做出了大文章,青柯鳥籠已走上了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良性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柯鳥籠
  • 地理標誌:浙江臨安
  • 批准時間:2010
  • 非遺級別:杭州市級
  • 非遺地址:浙江臨安青柯村
青柯鳥籠發展史,青柯鳥籠技藝史,傳承技藝致富經,

青柯鳥籠發展史

青柯村位於浙江臨安錦城街道,地處錦城西北面,距離錦城10公里。這裡山青水秀,群峰綿綿,滿山遍野翠竹搖曳。在水靠水,在山靠山,大自然賜予青柯豐富的竹資源。勤勞聰明的青柯人挖掘傳統竹製品。用竹子製作鳥籠,在致富之路走出了一條產業之路。鳥籠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在發展中逐步形成各種流派,以天津為代表為“北籠”,廣州為代表的為“廣籠”。 而蘇、杭一帶則被稱作“南籠”。“南籠”為我國傳統三大鳥籠之一, 青柯村是“虎字” 南籠的傳承基地和代表。“南籠”,有100餘道工序以及獨特的工藝,古樸的造型,成為鳥籠中的翹楚。1990年以來,成為鳥籠南派的第二隻品牌。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因青柯人的淳樸和大愛無疆,使南籠技術移師東下,顏師傅將製作技藝留給了青柯。鳥籠分為觀賞和生活兩類。觀賞類鳥籠共有30道主要工藝,100餘項小工藝。生活類鳥籠共有21道工藝,近80餘項小工藝全部手工完成。
分繡眼、畫眉、橫藤等30個品種。其市場價值在300百元至幾千元不等,單個最高值16萬餘元。鳥籠不僅繼承了統製造工藝,並且大膽創新,她集浮雕鏤雕陰雕等一體把鳥籠的觀賞性提高了一個檔次,成為具有收藏價值的新寵,這種創新後的新鳥籠受到市場的認可,得到大家歡迎,在杭州、無錫等地鳥籠協會舉辦的全國性鳥籠展覽會上展示,反應強烈,受到愛好者歡迎。
我們把民間技藝看作是生活的整體,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不僅是靜止的藝術現象,同時也是具有生活意義和生存意義的過程。如果我們只對產品本身的形制進行研究將其視為造型藝術而已,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民藝。他是以人為主體的藝術形式,應該從民間技藝與民俗、社會與自然及人生的關係來討論他的屬性和意義。

青柯鳥籠技藝史

一、鳥籠製品體現自然生態的觀念。民間手工藝的發生和發展始終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在遵循自然生態的環境下進行積極的創造活動,突出表現在人們物質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創造勞動中與自然的關係更多地表現為適應、遵從自然,與自然生態平等、協調和諧的關係。人與勞動作品的和諧,這個觀念貫穿在整個造物的過程中。如,在選材、合成、技術加工、成型等過程中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只有在和諧統一的狀態下才能實現造物的完整性。對民間造物來講,自然環境和資源不僅是造物的源泉和物質來源,同時又要適應、協調自然及生態環境。的造物藝術即取決於我們臨安特定的地理和物質資源,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進行,同時又是對自然的適應和合理的利用與開發。
二、鳥籠世界中的道德倫理與情感特徵。民間手工造物活動的發展過程也體現出對道德倫理的追尋,造物設計的思想、用物觀念、材料選擇、加工技藝等方面,體現出人與物、物與物等和諧關係的道德倫理觀念,以及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的自然倫理觀念。民間造物思想歷來重視器物實用的感性愉快與審美情感的統一,這種統一性體現在器物的造型、體量、尺度、色彩和紋飾等方式上。在造物和傳達給客群的過程中,作用於人的精神世界,同時反過來又影響人的情感和理性認識活動,必然對人的情感與認識發生積極的作用。民間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不認同材料、技藝、樣式和工巧華麗的賣弄,質樸、節儉、不炫耀華貴,追求本質的設計師民間造物的藝術目的和標準。青柯鳥籠的就地取材、量材為用、因材施藝,不僅表現出人造物藝人遵從自然因素制約,也是對自然價值的認識,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倫理關係,為現代設計提供了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三、鳥籠的技藝性特徵。青柯鳥籠作為一種有目的地審美創造勞動,其特點是有熟練的、專門化的技巧,它包括對一定物質材料、工具、製作方式的特徵和規律的掌握和運用。中國民間造物藝術在造型和裝飾上格外尊重自然材料的自然屬性,這種追求質樸的情趣和情懷,充分利用或顯露自然材質的自然屬性。同時,繁多的手工造物活動使藝人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視覺效果,並有意識地在造物過程中追求工巧的審美境界,摒棄刻意雕琢痕跡,達到渾然天成的真意、放璞歸真的氣質。

傳承技藝致富經

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存活在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展傳統手工藝生產、鄉村旅遊等產業,具有生態環保、產業循環的特點,有助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文化富民,對傳統優秀文化傳承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歷史命題。
既是傳承造物智慧,又是發揮文化創意的迎領作用。手藝產業促進廣大農民就業制富,激發農民的文化創造力,在手藝生產、流通、消費以及生活套用中發揮生命力,在民生及文化建設中具有積極的意義。農村有自身的文化資源和生產經驗、手藝文化和傳統,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和城市文化資源相結合,吸收前沿信息技術、加強文化認同,是動態的、生態意義上的文化建設。當然,如何處理好手工技藝與文化市場機制的關係,使產業化的組織觀念、運作機製成為鄉土文化的啟迪,使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創意經濟、知識經濟成為農村手藝融入現代化體系的驅動力,並儘可能地減少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文化的剝離,減少盲目開發造成的文化生態的破壞。傳統手藝的創承方式、手藝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及認同的技藝,凝結在文化符號中的歸屬感,以及手藝創作中的美感塑造、文化心理、造物智慧,有可能成為“中國設計”的文化支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能生生地創承,文化的源泉還在汩汩地流動而伸感欣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