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場底面

露天采場底面

露天采場的底部表面。露天采場是具有完整的生產系統,進行露天開採的場所。自地表挖掘一系列露天溝道至露天礦場地內各個礦體,建立地面與生產台階(在開採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階梯狀工作面)的運輸聯繫,從而形成露天采場到選礦廠或碎礦廠、排土場或工業廣場之間的運輸系統,以保證剝采工作的正常進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露天采場底面
  • 含義:露天采場的底部表面
  • 位置分類:礦體水平厚度不同
  • 領域:礦山開採
露天採礦地面的位置,常見的地質環境問題及成因分析,礦山露天采場治理恢復的方法和重點,

露天採礦地面的位置

視礦體水平厚度不同,露天采場底的位置可能有三種情況:當礦體水平厚度小於最小底寬時,露天礦底平面按最小寬度繪製;當礦體水平厚度等於或略大於最小底寬時,露天采場底寬取礦體水平厚度;若礦體水平厚度遠大於露天礦最小底寬時,則按最小底寬繪製底平面。其位置應能滿足可採礦石量最多、剝離岩石最少、采出礦石質量最好等於經濟效益最大的原則。

常見的地質環境問題及成因分析

(1) 土石流。
礦山土石流的形成與發生主要原因是在山區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廢石棄土堆排不合理造成的,也可稱為礦渣型土石流。礦山土石流具有人為性、易發性、重發性、危害集中性、可控性等特點。
(2) 滑坡、崩塌。滑坡、崩塌活動是在內、外動力作用下,岩土體發生變形崩落的現象。開採終了邊坡穩定性較差時,易形成礦山滑坡和崩塌。滑坡和崩塌常受邊坡的岩石力學性質、地質構造、節理、滑動面、斷層的交錯情況、地下水位、降雨等因素的影響。
(3) 水土流失。
礦山長期裸露開採,導致礦區大面積地表植被遭破壞,採礦和剝離廢石棄土造成礦區地形變化,形成大量的裸露地表,在雨水沖刷及地表徑流的作用下,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滑坡、崩塌及土石流的治理主要依賴工程措施,而水土流失則需要將工程、植物措施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治理。

礦山露天采場治理恢復的方法和重點

礦山露天采場的治理重點區域在不穩定邊坡,主要內容包括邊坡穩定性治理和植被恢復兩個方面,邊坡穩定性治理主要採用工程措施來消除崩塌和落石,植被恢復則是主要通過植物措施來固土、滯塵、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
1、礦山露天采場治理恢復措施設計的重點
(1) 注重現場勘查。
邊坡治理恢復措施設計的基礎是做好立地條件調查。通過到現場進行全面、認真的實地踏查,了解項目區所在地的氣候、水文、地質、植被、環境等自然條件並進行詳細分析; 通過收集氣候氣象水文資料了解降水情況和植被生長狀況; 通過坡面地質勘察確定坡面的穩定性。
(2) 進行限制性因素分析。
通過立地條件調查,進行限制性因子分析,篩選出邊坡治理恢復的限制性條件因子。生態系統被破壞之後,要進行恢復會遇到許多制約因子,如水分、土壤、溫度、光照等,在進行恢中國水土保持時要找出限制恢復的關鍵因子,找準切入點。明確邊坡治理恢復的限制性因子,有利於恢復工程的設計,有利於技術手段的確定,縮短恢復所需的時間。
邊坡治理恢復應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上,實現坡面植物的健康生長,營造邊坡生態系統。在工程實踐中,坡體穩定性、土壤、水分等是常見的限制性因子,確認了限制性因子後,有針對性地通過工程、植物等技術措施,加以克服,突破該因子的限制性,實現邊坡治理恢復的目標。
(3) 把握措施設計的原則。
安全穩定是邊坡治理恢復措施設計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根據對邊坡現場勘察的結果,進行坡體穩定性分析,對於穩定性差的坡面,設計採取有效的工程防護措施進行穩定加固; 對於坡體自身穩定的,避免由於坡面的防護工程施工再破壞其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切忌過於強調安全而忽視生態效應,應結合坡面的立地條件,將植被防護與工程加固、防護有機結合,以建立既穩定又有良好生態效應的坡面綜合防護體系。
(4) 坡面治理恢復措施的掌握和套用。
熟悉掌握相關的邊坡綠化和生態防護技術,才能更好地把理論運用於實踐當中。不同的技術模式具有不同的適用條件,只有掌握各種邊坡治理恢復技術的特點和適用範圍,才能針對不同立地條件的坡面,因地制宜地選用不同技術模式或模式組合,科學合理地對坡面進行綠化和生態防護。
(5) 重視基質條件的創造。
植被恢復依賴於一定的生態基質。生態基質一般由土壤、有機質、肥料、保水劑、穩定劑、團粒劑、酸度調節劑等按一定的比例調配而成,其可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合理物質結構,長期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長期保障植物生長的水分平衡,與植物共同作用防止坡面的分化剝落。
(6) 選擇合適的植物進行配置。
露天礦山關停後,大多環境惡劣,坡面岩石裸露,乾旱、缺水、土壤貧瘠,難以形成自然綠化,因此要選擇適合的植物進行綠化。通過對項目區及周邊的植物品種和群落組成進行調查,根據具體的立地條件,選擇抗逆性強、根系發達和生態適應性好的鄉土樹種,便於實現群落演替,且成活率高、養護成本低、穩定性好。
另外,所選植物品種要豐富,要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能與附近的植被和景觀協調,同時可適當選擇一些先鋒植物對坡面形成覆蓋,且為目標群落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將選好的礦山治理恢復所需的植物恰當配置,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縮短植物演替周期,增強植物恢復效果。
2、礦山露天采場治理恢復的方法
(1)邊坡工程防護措施
工程措施的實施主要是為了保證邊坡的穩定。礦山常見的邊坡穩定防護工程包括砌石擋牆、現澆混凝土、抗滑樁、水泥砂漿噴錨、鐵絲石籠、落石防護等。
1)砌石擋牆。
根據防護強度不同分為乾砌石、漿砌石擋牆,可以適用於不同坡度邊坡的坡腳防護,乾砌石擋牆高度一般不超過2m,漿砌石擋牆一般不超過5m,超過時一般會分級或採取加筋等處理措施。
2)現澆混凝土。
施工方便,地形適應能力強,整體防護性好。對於坡比在1∶1~1 ∶0.5之間、高度小於3m的坡面,用現澆混凝土或混凝土預製塊護坡; 邊坡陡於1∶0.5的,可用鋼筋混凝土護坡。
3)抗滑樁。
根據抗滑體厚度、推力大小、防水要求和施工條件等,選用鋼樁、混凝土樁或鋼筋混凝土樁等。抗滑樁從結構類型上分為單樁、排樁、有錨樁和預應力錨索樁等。一般用於存在一定不穩定隱患的高陡邊坡。
4)水泥砂漿噴錨。
對裸露的石質坡面噴射水泥砂漿進行防護,對於坡度較陡或欠穩定的邊坡通過打錨桿掛防護網,增強防護效果。水泥砂漿噴錨護坡可以提高高邊坡岩土的結構強度和抗變形剛度,增強邊坡的整體穩定性,適用於易風化、裂隙和節理髮育、坡面不平整的岩石邊坡,當用於軟岩坡面時應加鋼筋網。這種防護措施一般適用坡比緩於1∶0.5的坡面。
5)鐵絲石籠。
鐵絲石籠一般做成箱式網籠和墊式網籠。石籠經石頭填充,構成具有柔性、透水性及整體性的結構,不但可以滿足一定的攔擋強度要求,而且具備一定土壤條件後可以恢復植被。石籠縫隙可以有效防止徑流對坡面的沖刷,攔截上游流失土壤,並過濾地表徑流。
6)落石防護。
常用的有防落石棚、擋牆加攔石柵、囊式柵欄、利用樹木做成的落石網、金屬網膜覆蓋等。這些措施具有足夠高的柔性和強度,能防治高能量崩塌落石危害,對原始地貌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可以在不做額外開挖的條件下進行設防施工,也可以多種形式布置在任何理想的位置,從而減小整體工程開挖量,不破壞原有坡體穩定性和坡面植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