霝

霝(讀音為líng)是一個漢語漢字,部首為雨部,為象形字,最早見於殷代甲骨文。

本義為降雨,後分化出“霖”,又引申為通靈,令,欞 和零四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霝
  • 拼音:líng
  • 部首:雨
  • 字碼: U+971D
  • 五筆:FKKK
  • 倉頡:MBRRR
  • 出處:《廣雅 釋言》
  • 解釋:古同“零”,(雨等)降落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7
  • Unicode:CJK
基本字義,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1降雨。
《說文解字·雨部》:「霝,雨𩂣也。」
清·段玉裁·註:「霝落,雨曰霝𩂣。」
2落、墮。
《廣韻·平聲·青韻》:「霝,落也、墮也。」
3空。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三下·釋詁》:「霝,空也。」
疏證:「凡言霝者,皆中空之義。」
4好的、善的。
明·張自烈《正字通·雨部》:「霝,與令通。霝始霝終,即令始令終。」
通「靈」、「令」。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郞丁切,音舲。《說文》雨零也。從雨𠱠,象𩂣形。詩曰:霝雨其濛。○按詩豳風今本作零。《玉篇》落也。《廣韻》墮也。
又與靈通。《石鼓文》霝雨奔𣹳。《詩·衞風》靈雨旣零。作靈。《注》靈,善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