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藝節目

電視文藝節目

電視文藝節目,是以文學藝術和文藝演出作為創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構成元素,在保留原來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運用電視視聽語言進行二度創作,具有較高藝術欣賞性和審美價值的電視節目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視文藝節目
  • 外文名:TV programs
  • 圍繞:中心主題,選擇和編排文藝節目
  • 經過:電子技術手段的二度創作
  • 運用:電視視聽語言進行二度創作
簡介,概念來源,發展史,類型,

簡介

電視文藝節目主要指: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選擇和編排文藝節目,經過電子技術手段的二度創作,構成充分電視化的、獨立完整的電視藝術作品,給觀眾以多樣化和整體的審美享受。

概念來源

電視文藝節目,是以文學、藝術和文藝演出作為創作原始素材和基本構成元素,在保留原來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運用電視視聽語言進行二度創作,具有較高藝術欣賞性和審美價值的電視節目類型。
狹義的電視文藝節目排除了電視劇。
電視電影,電視藝術片以及娛樂節目等節目類型。電視文藝是以先進的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電視獨特的聲畫造型為表現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對各類文藝作品進行加工、綜合、創造,通過塑造鮮明的螢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為目的的特殊螢幕藝術形態。它具有視聽藝術的綜合性和廣泛的民眾性。除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電視劇之外,還有根據傳統文學形式加工製作的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報告文學、電視詩歌等。常見的則是專題文藝節目、專題文藝晚會、綜合文藝晚會、各種文藝競賽性節目,各具特色的電視文藝專欄節目和根據實況演出加工而成的各類文藝節目。一次文藝節目的播出可以擁有數億的觀眾,電視文藝可以把小小的電視螢幕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舞台。電視文藝是隨著電視媒體的出現而出現的。

發展史

相比國內,國外的文藝節目起步相對較早,對於我國港台與內地的文藝節目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歐美或日本首創再被我國的香港或台灣地區移植,接著被內地借鑑並“星火”一下,最後就是各地模仿成風造成一片“燎原”的局勢。才藝競賽節目也是歷史悠久,台視開播時的《田邊俱樂部》(後改《五燈獎》),全國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的人都可參加歌舞分類比賽,勾峰、吳宗憲、張惠妹都出自該節目,這也是台灣最長壽的電視節目,長達34年。此外,台視《歌唱名人排行榜》也培養出大小百合、康雷等藝人。
社會現象與產業發展互相影響,類型多元的文藝節目更是被台灣社會變遷帶動,展現了台灣每個時期的文化特質。例如,台灣經濟繁榮,旅遊人口增加,旅遊節目激增,有《世界真奇妙》、《繞著地球跑》,兩岸開放後,還有《八千里路雲和月》、《大陸尋奇》。近年來,國內民間信仰蓬勃,治安不佳,又逢電視尺度開放,靈異節目也成了深夜新貴。
文藝節目- 中國內地文藝節目發展史一、以文藝節目為主的階段
中國內地電視文藝節目真正受到關注是從1983年起舉辦的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和1990年開播的《綜藝大觀》開始的。
1983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在全國引起的轟動,是現在任何一個電視節目都無法與其相比的。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除夕之夜看春節聯歡晚會成了中國家庭和吃年夜飯、放鞭炮一樣必不可少的事情。
這一階段的電視文藝節目內容以傳統的專業歌舞和曲藝為主,明星表演、觀眾觀看,節目形式比較固定,雖然有時也出現主持人對向觀眾問話等環節,但觀眾基本不能主動參與到節目之中,與觀眾有較大的距離。內容缺少親和力、形式缺少變化、與觀眾缺少互動成為傳統綜藝節目的硬傷。表演類綜藝節目運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節目的當然主角,由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構成節目的主要內容,而各個很少相干的節目之間的串聯則由主持人來完成。與之相對應,傳統表演美學和播音美學決定了表演類綜藝節目的整體面貌與審美形態,“舞台”和“話筒”成為電視觀眾可望而不及的“神聖”,傳播學意義上與傳者具有互動功能的客群,也在這裡成為一個純粹的“看客”或“他者”。2004年10月8日,《綜藝大觀》成為央視文藝頻道正式改版播出後首批被淘汰的欄目之一,擁有14年歷史的《綜藝大觀》被淘汰,改版為《歡樂中國行》,成為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上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帶動電視的發展。人民民眾對電視的需求不僅僅滿足於《新聞聯播》的基本資訊、每年一次的春晚,於是,《正大綜藝》應運而生。其全新的互動形式、輕鬆隨意的節目風格、奇妙世界的講述,一下子打開了一扇心靈世界之窗。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電視台《中國文藝》欄目開播於1996年5月1日,是第四套中文國際頻道的一檔綜合性文藝專題目。該欄目屬於日播節目,節目時長為30分鐘。節目主要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播撒五千年古老文明、關注中國與世界重大的文藝活動、用精彩的電視文藝作品為海內外華人觀眾打開一扇精神視窗。
中國文藝》欄目的基本形式是主持人串場或演播室訪談,將大量節目素材結構整合,精心拍攝,編輯完成。在國內的電視欄目中,文藝類節目不少,但文藝專題類節目卻不多見。《中國文藝》確立獨特的視角點,逐步形成了自己既有欣賞性,又不失故事性、文學性的欄目風格,在文藝類節目中獨樹一幟。

類型

文藝類節目的分類有多種標準。比較而言,按照節目來源和節目加工程度(或視藝術創作的程度)來分類比較容易把握。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直播節目(包括錄音、錄像直播的方式);一是加工節目(即以音像手段重新創作或作不同程度的加工、製作的方式)。在加工節目中,還有專門節目類型樣式(即廣播劇和電視劇)。
1、直播節目類型
取自其他文藝樣式的作品,只作簡單的編排組合,或者不作剪輯而直接播出的節目。這裡的“直播”不一定強調現場直播、轉播的形式,也可以採用“錄音、錄像直播”的方式。
(1)音樂節目
音樂是聽覺藝術,十分符合廣播的特徵。音樂節目在廣播文藝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音樂尤其適合傳情而不適宜狀物。調頻立體聲廣播的出現,使得音樂廣播贏得了更多的聽眾。在電視文藝中,音樂節目的各種樣式都可以採用,它實際上就是音樂節目演出的實況直播樣式。“MTV”則是另一種類型了。
(2)戲曲節目
這是中國特有的廣播電視文藝性節目樣式。京劇、評劇、豫劇、越劇、漢劇、黃梅劇、粵劇……大量的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為廣播電視文藝提供了豐富的節目資源,也是形成文藝類節目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決定性條件之一。廣播戲劇節目常常採用戲曲演出的實況、戲曲選場或選段、戲曲故事、戲曲知識介紹、戲曲演員評介、戲曲唱腔聯唱等等樣式。在電視中則是相應的直播和錄像等樣式。
(3)曲藝節目
曲藝或稱“說唱藝術”,主要有相聲、快板、數來寶、大鼓、彈詞、琴書、道情、牌子曲……曲藝實際上是一種民間藝術,為中國百姓所喜聞樂見。形式簡便,易於傳播,所以常為廣播電視採用。
(4)舞蹈節目
舞蹈是一種視聽藝術。因此,在廣播電視中主要是運用電視手段來傳播舞蹈藝術,廣播手段只能製作舞蹈音樂轉播或舞劇節目錄音剪輯節目。
(5)文學節目
這是將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作廣播電視化處理的節目形態。如各地電台都辦有“小說連播”,極受歡迎。
(6)電視小品
小品原是話劇或電影演員訓練時的小節目,往往就一個小事件,由一兩個演員作現場表演或練習。後來移植到電視之中,以一個小戲劇或電視劇節目的樣式出現。
(7)文藝專欄
採集多種多樣的文藝節目,按照一定的主題構思編輯而成的一種欄目化的節目。可以是音樂、曲藝、戲曲、雜技等單一類的文藝節目的匯集,也可以是多種文藝節目的編排,更可以辦成傳播文藝知識性的欄目。如北京電視台1994年開辦的《影視瞭望》,就是一個以影視內容為主體的文藝專欄節目。它由“動態傳真”、“銀海聚焦”、“影苑博覽”、“影視市場”等板塊組成。
(8)綜合性文藝節目
這是把各種文藝節目綜合起來的節目。它或是採取欄目化節目樣式,或是採取獨立的節目樣式,即“綜合性文藝晚會”。它具有兼容性、多樣性、綜合性特點。
美國將它稱之為“綜合娛樂藝術”或“綜藝節目”。綜藝節目有三大優勢:(1)可以匯集各類娛樂藝術,激發觀眾的參與感;(2)在內容、時間、形式等方面擁有相當的靈活性、兼容性,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需要;(3)擴展了娛樂藝術的舞台,推動了娛樂藝術的發展,並形成了以節目主持人為核心串聯的節目模式。
在我國最典型的是《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起至今不衰。1994年,中央電視台開始在春節同時推出三台晚會——《春節聯歡晚會》、《音樂歌舞晚會》、《戲曲晚會》。她滿足了觀眾廣泛的需求,並形成了一種競爭態勢。相似的綜藝欄目有《正大綜藝》、《綜藝大觀》、《每日佳藝》、《藝苑文景線》。
2、加工節目類型
把其他樣式的文藝類節目作較大的加工製作,使之成為具有廣播電視特點的文藝類節目。這實際上構成了一些新的文藝樣式。
(1)電影錄音剪輯
在廣播文藝中,往往採用錄音剪輯的方式來處理電影這類視聽綜合的藝術作品,這是中國廣播工作者的創造(世界其他國家沒有這一樣式)。
1950年3月8日,中央電台播出陳開製作的電影錄音《白衣戰士》,是中國廣播電台播出的第一部電影錄音作品。1955年11月,中央電台的《廣播節目報》上登載節目單時,正式採用了“電影錄音剪輯”這一名稱。
“聽電影”的樂趣和奧秘往往就在於把視聽形象轉化為單一的聽覺形象,而匠心獨具的解說詞,則提供了又一次的藝術創造機會;同時,在時間上也取得了較大的自由。後來,又生髮出話劇錄音剪輯、歌劇錄音剪輯、戲曲錄音剪輯等姊妹樣式。
(2)MTV(音樂電視)
一種利用聲畫對列方式所形成的一種新的電視文藝節目。它把原來以聽覺來感知的音樂節目,變成一種視聽綜合的審美體驗新型電視節目。它與音樂和歌詞相匹配的畫面,無疑是一種形象而具體的感受,或是一種具體的解說,自有一種無法替代的魅力。例如《望長城》、《穿軍裝的川妹子》等。但是,它在引導視聽效果的同時,同樣也束縛了客群的主觀想像力。中央電視台的音樂欄目《中國音樂電視60分》是一個介紹中國MTV的欄目。
(3)LTV(文學電視)
它可以說是從MTV形式中引申出的新的電視節目樣式。LTV旨在將一篇經典的文學作品介紹給觀眾,它注重電視特技的運用和創意的新穎,並通過優美的畫面和深邃的音樂展現出來,有時還大膽地將文學家們推上螢屏。我國最早的LTV作品是1994年6月中央電視台製作的散文電視《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這是依據張潔同名散文拍攝的。編導孫慧將張潔的現實生活畫面作為素材,請來奚美娟朗誦。張潔驚嘆奚美娟的朗誦,稱讚說:“他顯然是一位很有文化有修養的女演員,她很優秀,她將自己融進了作品中,並又進行了極好的再創造。”後來又有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余秋雨的《一個王朝的背影》、鐵凝的《河之女》被拍成LTV。
LTV還有電視小說樣式。我國一些電視台先後製作了歐·亨利的《最後一片葉子》(江蘇電視台)、《孔乙己》等電視小說。
4)電視電影
電視劇是隨著電視廣播事業的誕生而發展起來的。在這幕後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致使一些電視劇網站孕育而生,比較典型的分類電視劇線上看網站很受大眾的喜愛。代表作品:《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