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干擾

電子干擾

電子干擾為使敵方電子設備和系統喪失或降低效能所採取的電波擾亂措施。是電子對抗的組成部分。目的是削弱或破壞敵方使用各種電子設備和系統遂行戰場偵察、作戰指揮、通信聯絡和兵器控制與制導的能力,為隱蔽己方企圖和提高己方飛機、艦艇的生存能力創造有利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干擾
  • 外文名:electronic interference
  • 定義:使敵方電子設備喪失或降低效能
  • 分類方法:產生、干擾作用、干擾對象
  • 實施:遠距離、近距離
  • 概念:電子
概述,分類,按產生的方法,按干擾的作用性質,按干擾的對象,實施,電子干擾的有效性,頻域覆蓋,時域覆蓋,空域覆蓋,能量域覆蓋,相關新聞,

概述

電子干擾一般不會對於擾對象造成永久的損傷,僅在干擾行動持續時間內,使得干擾對象的作戰能力部分或全部喪失,一旦干擾結束,干擾對象的作戰能力可以恢復。電子干擾的基本技術是製造電磁干擾信號,使其與有用信號同時進入敵電子設備的接收機。當干擾信號足夠強時,敵接收機無法從接收到的信號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電子干擾就奏效了。電子干擾技術是干擾敵方接收機而非發射機。為了使干擾奏效,干擾信號必須能夠進入敵接收機——天線、濾波器、處理門限等。也就是說,在確定干擾方案時,必須考慮干擾信號發射機和敵方接收機之間的距離、方向,以及干擾信號樣式對敵電子設備可能產生的效應等。才能保證干擾的有效性。

分類

通常按產生的方法、作用的物理性質和作用的對象進行分類。

按產生的方法

電子干擾一般分為有源電子干擾和無源電子干擾兩類:
有源電子干擾是用專門的干擾發射機發射或轉發某種形式的電磁波,使敵方電子設備和系統工作受到擾亂或破壞。發射的干擾信號載頻、功率和調製方式(干擾樣式)是根據欲干擾的電子設備的類型、工作頻率和技術體制等選定的。
無源電子干擾是用本身不發射電磁波的箔條、反射器或電波吸收體等器材,反射或吸收敵方電子設備發射的電波,使其效能受到削弱或破壞。這類干擾,主要用於干擾雷達、雷射測距裝置等以接收反射電波來工作的電子設備。

按干擾的作用性質

電子干擾可分為壓制性電子干擾和欺騙性電子干擾:
壓制性電子干擾是指造成電子設備的接收系統過載、飽和或難於獲取有用信號的干擾。
欺騙性電子干擾是以與有用信號相同或相似並含有假信息的信號,使電子設備或操縱人員真假難辨,造成錯誤的識別和判斷的干擾。

按干擾的對象

電子干擾可分為無線電通信干擾、無線電導航干擾、雷達干擾、無線電遙控干擾、無線電遙測干擾、紅外干擾、雷射干擾等。一些國家還將對聲納等水聲電子設備的干擾也列入電子干擾的範圍。

實施

電子干擾的實施,通常是按統一的電子對抗計畫,同部隊戰鬥行動協調地進行。由於陸、海、空軍的作戰特點不同,它們對電子干擾的戰術套用也不完全相同。在航空兵突防作戰中,一般有遠距支援電子干擾、近距支援電子干擾、隨行電子干擾和自衛電子干擾四種基本戰術:
遠距支援電子干擾,即用電子干擾飛機(見電子對抗飛機)在作戰地域(敵地面防空武器有效射程)以外,對目標附近的主要電子設備和系統施放大功率綜合電子干擾,掩護攻擊機群的戰鬥行動。
近距支援電子干擾,即電子干擾飛機作為攻擊機編隊的先導機隨編隊一起突防,並在距目標的一定距離上盤旋飛行,施放電子干擾,掩護攻擊飛機遂行作戰任務。
隨行電子干擾,即電子干擾飛機在突防和作戰過程中,在編隊中施放電子干擾,掩護攻擊機群作戰。
自衛電子干擾,即作戰飛機自身攜帶電子干擾設備和器材,在執行任務中施放電子干擾,保護自身安全。水面艦艇、潛艇作戰,偏重於自衛電子干擾。地面部隊作戰,不論是進攻還是防禦,都強調合理配置電子干擾群,干擾壓制敵方通信指揮系統。

電子干擾的有效性

由於無線電信號傳播具有開放性。雷達、通信等接收機在接收有用信號的同時也接收到其他信號,於是對欲接收信號產生了干擾。作為有意而為的電子干擾,為了達到預想的效果,也即有效地實現干擾,干擾信號必須能夠很好地被接收機接收並產生影響。但通常所有接收機都是針對自己要接收的信號設計的,也就是說,接收機對於它要接收的信號具有最好的接收性能。因此,要想使干擾信號有效地影響接收機,就應該使傳播到達接收機的干擾信號具備對被干擾的接收系統產生影響的基本條件,這就是有效干擾的條件。有效干擾的基本條件包括如下幾個。

頻域覆蓋

從信號接收的過程可知,由於接收機具有對有用信號頻帶以外信號很強的抑制能力,一個干擾信號只有具有與欲接收的信號同時落入接收機通帶之內的頻域特性,才能被接收機接收。一般情況下,如果進入接收機的總能量或者合成幅度不是特別大,它們就會在接收機的線性部分被進行相同的處理,如放大、濾波和變換等。進入接收機接收頻帶內的干擾信號就將對信號接收產生擾亂作用。因此,干擾信號的頻率域特性首先應該是其頻率成分能夠落入接收機通帶。通常情況下,為顧及頻率瞄準誤差的影響,干擾信號的頻寬大於接收機通帶,這時就需要把干擾的帶外損失考慮到干擾機的總輸出功率中。

時域覆蓋

信號的時域覆蓋,是指干擾信號的存在時間必須與對象信號相關,或者說是相重合,只有它們同時作用於接收機,才能對接收信號產生干擾作用。因此干擾時間要選擇恰當,干擾引導回響時間要短。具有距離跟蹤能力的雷達只允許目標距離波門內的信號進入接收機的後續處理,因此在對其實施脈衝干擾時,干擾信號的時間控制需要精確到距離波門寬度的量級。

空域覆蓋

空域覆蓋反映的是電磁場強度相對被干擾對象的空間分布條件,指干擾的電磁輻射能量集中覆蓋於被干擾接收天線所在的空間位置。通常有兩種途徑實現這一條件,一是將干擾發射天線的主波束覆蓋被干擾接收天線所在的空間位置,這樣才有足夠的干擾電磁能量集中到預計的被干擾方向;二是將干擾發射機置於被干擾天線的附近,降低遠距離傳播帶來的損失,使其處於強幹擾中心區,此時可以採用非定向天線。
當對傳統收發天線共用的譯基地雷達干擾時,雷達所在的方向可以通過對其發射信號測向獲知,因而能夠較準確地將十擾主波束指向該雷達,從而避免在其他空域方向無謂損失能量。但對許多戰術通信系統干擾時,通常無法或不能準確獲知收信機所在的方位,因此干擾發射天線通常採用寬波束,這樣帶來的空域能量損失必須在功率設計時考慮到。對於需要干擾不同方向的多個目標的任務,最初也是採用寬干擾波束,隨著發射天線技術的發展,多波束技術的採用使得f擾機可以將能量集中於幾個確定的方向,大大提高了發射功率的空域利用率。

能量域覆蓋

一個干擾信號對於某一接收方式的某種信號接收能否構成干擾,最根本的條是進入接收機的干擾是否具有足夠的能量。前述的頻域、時域和空域條件最後都體現到干擾信號在進入接收機的能量。當這個能量足夠大時,較差的干擾樣式也會破壞信號的正常接收。干擾能否奏效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取決於干擾能量的絕對值,而取決於干擾和信號能量的相對值。
除了這些域之外,還有其他如極化域、干擾樣式等也要滿足要求,才能實現有效干擾。對於干擾信號特性的要求是多維的,各維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並非完全獨立。
在干擾的實際套用中,評估干擾有效的準則有:信息損失準則、功率準則、戰術運用準則。
a,信息損失準則
信息損失淮則是評估干擾效果的基本原則之一,可用來描述干擾現象、干擾效果和干擾有效性。信息損失表現為有用信號被覆蓋、模擬和產生誤差,甚至中斷信息輸入等。
信息損失準則採用香農資訊理論原理定量描述干擾前後的信息量變化。用於雷達干擾可確定描述干擾效果的參數。如最小干擾距離、壓制扇面、參數測量誤差等。用於通信干擾可與誤碼率等建立定量的關係。
b,功率準則
由於雷達通信系統的性能,如檢測機率、誤碼率等與其接收機輸入端的信乾比(信號與干擾功率比)有確定的關係,因此根據信號與干擾的功率量值可以定量評估干擾的效果。
c,戰術運用準則
可以根據戰術運用效果下降的程度來評估干擾的有效性。戰術運用準則是評價武器優劣和作戰行動策略有效性的準則。戰術運用準則是極其通用的準則,既可以用於干擾,也可以用於雷達、通信系統,還可以用於其他軍事領域。
評估干擾效果的基本方法是考察被干擾設備分別在施加干擾前後其性能指標的變化,因此具體的評測指標既與被干擾對象的類型有關,也與干擾機理和希望達到的效果有關。評估可以針對單項指標,也可以針對綜合性指標,這取決於評估的目的。對於壓制性干擾,可以採用功率準則來衡量其效能,而對於欺騙性干擾,除了需滿足必要的功率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衡量對攜帶虛假信息的信號的誤判機率、對引起測量誤差的偏差量大小等。

相關新聞

中國戰機遭美機當場干擾: 雷達軍官想鎖定卻發現螢幕有七百架
中國軍隊與美軍電子戰飛機最初的交鋒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當時美軍曾在部分B-29型轟炸機上加裝了電子干擾設備和箔條投放器,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地面防空系統和引導雷達等設備進行了高強度干擾,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據傳,1994年10月,美軍小鷹號航母戰鬥群曾行至距中國約400海里的海域,對中國實施了大規模電子干擾。當時,中國駐山東等地的雷達站均報告發現了200餘架飛機由東北至西南方向向中國大陸飛行。中國空軍於是緊急起飛了一架蘇-27和一架殲-7戰機前往攔截,並起飛了4架其他戰機探查虛實,然而,這4架戰機並沒有發現大規模機群。
兩架前往攔截的戰機中,蘇-27的雷達也並沒有發現目標,反而是相對落後的殲-7戰機的雷達發現了一個目標,並且其飛行員也通過肉眼發現了一個亮點,而這個亮點就是整個事件的罪魁禍首,美軍EA-6B電子戰飛機。三天后,美軍又如法炮製,而這次雷達操作員本想鎖定該機,卻發現雷達螢幕上顯示了700餘架飛機飛來的信號,飛行方向依然是由東北向西南。自此中國開始下大力研製多種類型的電子干擾機,目前各型號高新干擾機已經開花結果!而中國再也不怕美國電子干擾無辜闖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