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二十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神學家思想家,是新正統派神學的代表,是基督教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活動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美國社會,是美國社會變革的推動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 外文名:Reinhold Niebuhr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密蘇里州賴特城
  • 出生日期:公元1892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公元1971年6月1日
  • 職業:神學家、思想家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二十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神學家
    基督教現實主義的奠基人
  • 代表作品:《人的本性與命運》
思想主張,個人履歷,

思想主張

美國基督教神學家和社會思想家。新正統派倫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於蒙哥馬利州賴特城。在埃爾姆赫斯特學院、伊登神學院和耶魯神學院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15年至1928年在底特律工業區任牧師,表示同情工人和支持社會主義運動。1930年與社會黨決裂而加入民主黨。1928年至1960年任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授。1954~1955年任美國加拿大神學教育研究會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主張對法西斯德國作戰。其著作主要有《道德的個人和不道德的社會》、《人的本性和命運》、《對基督教倫理學的闡述》等。萊因霍爾·尼布爾早期神學觀點近於自由主義神學,後期則批判自由主義神學關於神和人的合作可以把世界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的觀點。尼布爾指出,神的本質是人的真正本質,社會中的人與自己真正的本質格格不入,並處於無法克服之中。從人性惡論出發,尼布爾認為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是人性自私邪惡的自然表現,是人作為有局限性的受造之物的形象;而指出個人從上帝得來的形象具有自由,超越國家、民族、社會,甚至超越歷史和宇宙;人既自私邪惡,又絕對自由,兩者加在一起,因此人不能不犯罪。人的一切活動,一切社會組織都沾染著罪惡,罪構成為世界;因此,尼采的非道德論在他看來是天經地義的,談不到任何善惡標準,所謂道德無非是主觀權衡選擇去犯較小的罪而已。他指出:“總的說來,壞人並不比好人真的壞多少,他們不過是得到了為非作歹的機會。“尼布爾指出,人既然一切行為都“負有罪孽“,而且都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惡,甚至連宗教也“不能使任何一個行為(即使是最好的行為)擺脫罪孽感“,所以,人根本無法完成真正道德的要求。他又說:“人的志向越高,隨之而來的罪惡要求也就越多,……人們可以通過承認自己無法達到罪惡要求的辦法而使自己從這種罪惡要求中解救出來。“
尼布爾通過重新喚起人們對基督教傳統教義,尤其是原罪理論的注意而扭轉了當時充斥美國神學界的樂觀風氣,使美國神學能夠在到來的危機中得以繼續發展。他所倡導的現實主義倫理學影響了一代神學家政治家,後來更是成為冷戰時期美國對外政策的哲學依據。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雷茵霍爾德·尼布爾
他的人類學被認為是20世紀基督教神學對人類學的最大貢獻。除學術活動以外,尼布爾還積極投身於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把自己的思想直接轉化為現實力量。終其一生,他建立或參加了至少一百多個組織,創辦了多種刊物,成功實現了基督教和同時代知識分子的對話。
他所著的《人的本性與命運》(以下簡稱《人性》)一書,是名著。該書由謝秉德先生譯成中文,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於1959年出版,它是三十二卷本的《基督教歷代名著集成》的最後一本。
《人性》)一書的基本結論是:“對人性的解釋方面,基督教信仰比其他古典或現代學說更重視人的靈性,但對人的德性的估價則不若其他學說高”。對歷史意義的解釋,“基督教信仰比古典主義更富有動的觀念,但卻不如現代的動的史觀所解釋的那么樂觀”。
讀《人性》一書,人思考的不僅是作者深刻的理性反思,而且是作者對西方思想的深刻歷史反思。能夠反思這其中的一種已屬於不易,但尼布爾居然把二者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反思,這樣,理論觀點的深度就奠定在深厚的歷史基礎上了。
本文著眼於尼布爾思想中的三個重要概念——人的自由、罪與愛——的分析,並簡略地闡述它們之間的關係。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罪因自由而成為可能,確定了罪的不可避免性。同時,人的自由又展現出愛的可能性。在尼布爾思想中,人的自由、罪與愛三者彼此糾纏,處於巨大的張力之中。

個人履歷

萊因霍爾德·尼布爾,是本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基督教神學家,也是和卡爾·巴特、愛彌爾·布魯納齊名的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與前兩個人的純粹學院化生涯不同,尼布爾的一生豐富多彩,他不僅通過卷軼浩繁、思想深刻的著作改變了美國的一代神學風氣, 而且還通過積極的社會活動直接投入到美國的政治生活中。從二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他幾乎參與了美國曆次的政治活動,建立或參加了至少一百多個組織。尼布爾的一生扮演了三種角色:布道者、社會活動家和學者。這三種角色對尼布爾來說不是依次出現,而是同時承擔的。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涉及並影響那么多的領域,他被稱為他那一時代“令人難以置信的人物之一”。
《人的本性與命運》《人的本性與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尼布爾把主要精力放在國際關係和美國的對外政策上,他反對美國參加韓戰,抵制越戰,但是堅決支持從意識形態的滲透和軍事、經濟實力的增長兩方面來遏制蘇聯,並積極主張發展核武,在核武的保護傘下小心翼翼地維持國際局勢的微妙平衡,耐心等待和平力量最終戰勝戰爭因素。有人評價尼布爾是對美國冷戰哲學作出主要貢獻的系統思想家。尼布爾支持美國的冷戰策略純粹出於對實際後果的考慮,而不是出於對輸出美國式的意識形態的熱衷。在對華政策上,尼布爾早在1954年就提出應該接受中國為聯合國成員國,並批評美國與蔣介石的聯盟。縱觀尼布爾一生的學術活動和社會活動,我們看到,他充分實現了他為自己設立的讓處於現代文化中的人們重新發現基督教傳統教義的現實相關性的目標。
尼布爾的倫理思想以及他關於基督教倫理學與現代社會之間關係的基本主張啟迪了一代神學家,他所倡導的基督教現實主義在他去世後曾有過短暫的沉寂,但那些關注現實的人們很快又回歸到這一傳統,從中尋求新的思想資源。尼布爾的生前身後都有許多讚譽,但對他的批評同樣也很多。這些批評有些出於對其思想的誤解,但大部分則出於與他的立場分歧,這一部分批評對於完整了解和評價尼布爾的倫理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諸多批評中,來自理性倫理學背景的弗蘭克納的聲音尤其值得重視,這不僅由於弗蘭克納本人在倫理學領域的傑出成就,更由於藉助這兩個人的思想分歧,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了解尼布爾倫理學的基本主張和鮮明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