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論述、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雲南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21年11月2日
  • 實施地區:雲南省
現狀形勢,思想原則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投入機制,統籌協調發展,開展檢查評估,政策解讀,

現狀形勢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省圍繞《雲南省防震減災“十三五”規劃》、《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不斷深化防震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九大重點工程、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10項重點工程、地震預警工程等,全省防震減災基礎能力顯著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震災預防、應急救援體系不斷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提高,科技創新驅動更加有力,公眾防震減災意識進一步增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防震減災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防震減災現代化治理體系逐步健全。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明顯增強。制定施行《雲南省地震預警管理規定》。全面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雲南子項目,中央和省財政共投入資金近1.9億元,新建、改建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台站1540個。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雲縣地震台燕子岩綜合觀測站、麗江地磁基準台和石屏地震綜合觀測站相繼建成投入運行。全省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6級。
地震災害風險普查與防治穩步推進。全面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實施脫貧攻堅農村危舊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完成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區域性地震安全性評價150餘項,城鄉房屋設施抗震能力明顯提升。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159個。完成建水、雙柏、盈江3個試點縣地震災害風險隱患普查。在全國率先開展政策性農房地震保險試點,完成農房地震保險理賠7970萬元,惠及近2.4萬農戶。全面完成魯甸、景谷等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任務,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防震應急效能不斷提升。修訂《雲南省地震應急預案》、《雲南省特別重大地震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方案》。持續加強地震災害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全省建成2600支共約11萬人的專兼結合救援隊伍,其中,建成3支國家衛生應急隊、8支省級緊急醫學救援隊、4支省級衛生防疫隊、11支省級區域性衛生應急分隊。持續更新地震應急基礎資料庫,不斷完善全省震情會商與應急回響技術系統,推進國家、省、州市、縣四級地震工作機構信息互聯互通,為全省所有鄉鎮配備衛星電話。全省建成3296個應急避難場所,面積達2843萬平方米。全省救災物資儲備網路不斷完善,具備保障100萬受災民眾緊急轉移安置能力。省級多次組織地震應急演練,妥善應對通海、墨江、巧家等6次破壞性地震。
地震科技和社會服務取得新成就。召開全省地震科技創新大會。賓川主動源探測項目、亞失穩野外實驗研究取得新進展。舉辦3期開發中國家地震學與地震工程培訓班。實施“一帶一路”地震監測台網項目。與泰國、緬甸、寮國等國家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開展國際、國內地震科技合作與交流,地震科技人才培養取得新成效。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259所。召開全省防震減災科普大會,製作多種具有雲南民族特色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作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社會公眾防震減災意識和技能不斷提高。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防震減災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防震減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是指導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隨著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如期實現,雲南同全國一道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公眾十分關心、關注和支持防震減災工作,人民民眾對地震安全保障需求不斷增強,防震減災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社會財富不斷增長、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口分布高度集中,特別是快速交通系統、油氣運輸管網、電網系統、水電樞紐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日益增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各類災害風險交織關聯,各種隱患威脅相互疊加,防震減災工作面臨新的巨大挑戰。
(三)“十四五”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
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深刻改變了包括雲南在內的我國西部地區地震活動格局。雲南7級地震平靜時長突破歷史記錄,“十四五”時期震情形勢更加嚴峻複雜,防震減災工作存在不少短板弱項亟待補齊。
防震減災基礎能力不足。地震觀測系統的運維投入與台網規模不相適應,觀測環境干擾因素不斷增加。地球物理監測台網布局不盡合理,信息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低,故障率逐年升高。防震減災信息化支撐能力不足,信息服務的範圍和形式、時效和質量與社會需求有較大差距。地震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難以滿足公共服務以及“全災種、大應急”聯動協同新需求。
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不強。雲南地處高原,山高谷深,全省91.2%的國土面積處於7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1500萬人居住在活動斷層控制的盆地區域。目前,隱伏活動斷層探測、觀測、識別技術滯後,對大震構造認識仍有不少盲點,災害風險底數不清。大量長距離、大跨度油氣管線,高速公路、鐵路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鄰近或直接處於大震危險源地帶,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大。
“防大震、救大災”能力不足。大震巨災風險防範意識薄弱,自救互救、應急避險能力不強。大震救援裝備和物資儲備不足,地震次生衍生災害防範能力薄弱。應對大震巨災的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
地震科技支撐與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對強震孕震過程和地震前兆時空演化特徵的認識仍然十分有限,地震預測預報領域核心關鍵問題仍需持續深入探索。對複雜工程結構的地震動力回響特徵和致災機理需加強觀測與研究。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品單一、服務範圍狹窄、服務技術落後,與新形勢新要求還不相適應。

思想原則目標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論述、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進一步夯實監測基礎,加強預報預警,摸清風險底數,強化抗震設防,保障應急回響,增強公共服務,創新地震科技,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服務保障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基本原則

1.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防震減災事業是一項涉及全社會安全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制度優勢,進一步健全完善防震減災工作體制機制,有效動員全社會積極推進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夯實基層防震減災基礎,提升地震安全服務保障能力,努力提供優質高效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以服務需求引領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不斷增強全民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
3. 堅持預防為主,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樹牢地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科學認識和把握地震風險演變規律,摸清地震災害風險底數,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4. 堅持改革創新,推動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雲南實際,聚焦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制約“瓶頸”,創新發展思路和舉措,推動我省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
5. 堅持系統觀念,主動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全國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局。統籌安全和發展,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謀劃事業發展方向,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攻堅克難,奮力使雲南防震減災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主要目標

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誌的新時代雲南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和地震應急救援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努力在地震預報預警方面取得新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有新進展,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升,“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保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主要任務

(一)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夯實地震監測基礎。堅持雲南全域地震監測均衡發展與重點區域加密觀測相結合,最佳化全省地震觀測站網和觀測學科布局。根據中國地震局部署,實施地震台(站)網改擴建工程,建成信息化支撐、智慧型化運維、資料實時共享的全省現代化綜合立體地震監測體系。改革地震台站,建立健全監測站網運維保障及質量監管體系,推動地震台站轉型升級。
提升地震預報研究水平。最佳化地震長、中、短、臨預報業務,健全完善地震趨勢預測、危險區判定和短臨預報指標體系,探索建立基於預測指標體系的地震綜合機率預測業務。加強重點危險區震情跟蹤,進一步完善震情會商機制和地震會商技術系統。構建並完善地震預測評價體系,力爭做到中期預報準確率不斷提高、短臨預報有所突破。
精準發布預警信息。建成雲南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形成部門聯動、上下銜接、管理規範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實現震後秒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
(二)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
摸清風險底數。協同推進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有關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傾斜支持,實施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掌握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建立地震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資料庫。開展地震災害風險識別,編制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防治區劃圖。
加強抗震設防。深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審核“放管服”改革,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抗震管理法律法規規定,有效管控各類建設工程地震災害風險,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符合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以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為基礎,以抗震設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區、重點監視防禦區及年度重點危險區為重點,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建設重大結構工程地震反應觀測系統,促進減隔震新技術新材料套用,開展區域地震安全性評價。
繼續完善地震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探索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建設。
(三)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構建服務體系。進一步理順和完善省、州市、縣、鄉、村五級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部門協作,鼓勵社會參與,形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合力;建設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技術系統。
增強服務供給。不斷豐富公共服務產品,拓寬公共服務領域,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以目標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努力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智慧型化、精準化、常態化。充分利用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應急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手機等手段,建設立體化傳播網路和個性化接收終端,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均等化。拓展地震預警行業套用,為高鐵動車、大型橋樑、水庫大壩、油氣管線、危化企業等用戶提供預警信息。
拓展服務範圍。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區位優勢,參與防震減災國際合作,與周邊國家聯合開展地震監測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等研究,積極提供技術服務,舉辦防震減災援外培訓班。
(四)提升地震應急服務能力
完善體系建設。提高防大震、救大災應急能力,健全省、州市、縣三級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完善統一指揮、回響迅速的應急指揮體系,重點提升重要城市和滇中城市群地震應急處置能力。積極爭取推進西南緊急救援基地建設,提升地震應急救援培訓能力。統籌推進地震災害專業救援、衛生應急等隊伍標準化建設,提升應急救援裝備器材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開展救援能力分級測評。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深入開展防災減災綜合示範創建,縣級以上政府每年開展應急演練不少於1次。規範和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地震救援。
保障應急回響。構建地震應急信息統一服務平台,可視化呈現地震應急回響輔助決策信息、應急處置流程等;建設地震災情快速獲取與評估系統,以及全流程災情信息匯集、快報生成和綜合展示平台,實現災情信息實時獲取、匯集、分析、研判、處理及綜合展示,提升全省大震巨災應急服務水平。加強餘震監測和震後趨勢預測,防範次生、衍生災害。提高地震災害快速評估信息化水平。規範地震現場應急處置工作,推進地震現場應急隊伍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基於地震烈度速報結果,開展地震現場調查和災害損失評估,編制地震烈度圖。開展年度重點危險區地震災害損失預評估,建立地震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技術保障機制,提升大震應急物資儲備能力。
(五)增強地震科技支撐
大數據驅動地震科技套用。充分利用預警和測震台網等地震觀測數據,基於雲計算、人工智慧和高性能計算等技術,初步實現準實時、自動產出地震觀測報告、震源機制解和地震烈度等參數,挖掘地震短臨預報有效信息。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地震數據可視化、地震風險評估及套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利用密集台陣技術和地震學方法進一步提升微小地震監測、研究能力,初步建成具有雲南區域特色的“透明地殼”和“解剖地震”研究團隊。
提升地震科技成果實驗和轉化能力。依託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和賓川主動源等地震科技平台,深化交流合作,促進地震前沿科技和理論成果在雲南實踐檢驗與創新發展。推進雲南與周邊國家毗鄰地區的重要跨國斷裂研究,加強跨國地震活動監測和活動機理等研究,主動服務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六)推進防震減災信息化
強化基礎支撐能力。以傳輸能力和接入能力為重點,提升地震行業網性能,推進省、州市、縣三級地震工作機構和地震台站信息節點扁平化。增強存儲計算能力,最佳化業務流程,整合數據資源,推進台站現代化,形成“孕震異常—台站監測—自動傳輸—匯集存儲”自動化、智慧型化,建設全省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
完善核心業務平台。按照行業標準和我省實際,推進防震減災信息化建設。最佳化省級防震減災信息服務專業系統和技術平台,實現全省監測預報預警等信息實時分析、成果顯示、狀態監控、數據共享、綜合調度,支撐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應急回響、風險防治、公共服務等業務系統運行。
對接一體化服務體系。通過多網融合推進與應急部、中國地震局和有關單位的對接,保障大震巨災應急指揮決策信息的高效互通;對接震災高風險行業,提供專項信息服務;通過公共傳媒平台和社會公眾移動終端,提供預警信息快速“直通車”服務。
(七)加強地震人才支撐
加強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加大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力度,大力遴選培養地震領軍人才、骨幹人才、青年人才。實施地震科技英才計畫、全員素質提升計畫。依託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建設項目培養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統籌開展全省地震系統人才培訓,錘鍊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業務和行政管理能力。建立全省地震人才資料庫和優秀年輕幹部儲備庫。建立人才專項基金,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幹事創業積極性。
(八)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
適時推動《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有關政府規章制修訂工作。建立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等防震減災業務和服務標準。依法加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全面實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運用“網際網路+監管”手段,提升執法效能。組織開展防震減災法律法規普法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各界防震減災法治意識,提升防震減災法治能力。

重點項目

(一)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
建設全省全量的地震大數據資源平台,完善核心業務平台,最佳化省級防震減災信息服務專業系統和技術平台,建設大理地震數據災備中心,統籌建設一批州市級防震減災信息分中心,支撐核心業務運行與公共服務產品生成,保障安全可靠、動態持續的智慧服務。實施防震減災社會服務互聯互通對接工程,架通服務政府、行業和社會公眾的信息橋樑。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二)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工程
最佳化雲南地震監測站網布局,遷建臨滄地震監測中心站,強化石屏等重點台站建設。建設一批邊境地區地震監測台站,提升邊境地區地震監測能力,服務“一帶一路”和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建設雲南地震監測預報業務分析保障系統,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核心業務處理能力,形成布局科學、技術先進、功能完備、流程集約、協同高效的地震監測台(站)網體系,實現地震觀測的自動化、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業務套用的智慧型化。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三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示範工程
實施雲南省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重點隱患排查示範工程。摸清地震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客觀認識各地地震災害風險水平,查明全省重點區域抗禦地震災害能力,為各級政府有效開展地震災害防治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在開展我省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基礎上,結合雲南實際,圍繞“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發展格局,重點在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大基礎設施密集區、滇中地區、人口稠密區(包括昆明、大理、德宏、紅河、普洱等地)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為重點區域或重大工程實施提供科學合理的抗震設防與地震地質災害防治依據。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四)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雲南場區建設工程
實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在川滇菱形塊體邊界帶,滇西北、滇南重點監視防禦區,滇東北、滇西能源開發重點區,建設多學科、高時空解析度的科學實驗觀測網,建設重大工程結構回響監測仿真和地震安全診斷系統、地震科學數據共享與套用服務系統、分散式野外保障系統。實施雲南場區市縣群測群防能力提升工程,加深對大陸強震孕育發生環境和孕震過程的認識,總結大陸強震短臨異常特徵和地震科學規律,探索大陸強震的致災機理。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五)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基於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依託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成果和信息資源,構建面向黨委、政府震前綜合防禦、震後應急回響、災後恢復重建的全鏈條防震減災決策服務體系;面向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司法等重點或特殊領域的多元化防震減災專業服務體系;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宣傳基礎設施建設、科普產品研發與宣傳培訓等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面向重要活動、重大戰略、國防安全等特殊需求,提供地震背景、應急處置措施、輿情監控等專項服務體系。建設決策服務、公眾服務、專業服務、專項服務4類公共服務產品鏈,建成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實現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的集約化、便捷化、智慧型化。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防震減災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加強規劃的縱向銜接並組織實施。健全目標導向管理機制,發揮防震減災有關行業、部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明確規劃指標,落實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細化措施,制定年度實施計畫,確保規劃目標如期完成。

健全投入機制

堅持和完善雙重計畫財務體制,完善防震減災領域省級與州市、縣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建立與省情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和保障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投入為輔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繼續推動地震災害保險制度建設。健全完善資金管理與監督機制。

統籌協調發展

強化行業內外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加強部門行業規劃橫向銜接,確保全省有關規劃總體目標一致,各有側重、協調互補。建立防震減災有關行業信息共享與合作機制,實現行業間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本業務、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領域協同發展,激發事業發展活力。

開展檢查評估

建立健全檢查評估制度,開展規劃實施跟蹤考核。制定科學的規劃實施體系和評價標準,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後期評價工作,加強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評估結果的運用,推動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實現。

政策解讀

《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於2021年11月2日印發實施,為做好規劃貫徹落實,現對規划進行解讀。
一、規劃編制的決策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和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重要論述、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雲南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中國地震局部署,雲南省地震局牽頭開展規劃編制工作。
通過分析評估“十三五”時期雲南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成效,研究“十四五”時期雲南防震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問題與挑戰,在廣泛調研、分析雲南省情和防震減災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形成了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並貫徹於整個編制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把握髮展主線。分析當前防震減災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基礎能力不足。因此,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把防震減災基礎能力的提升作為“十四五”發展的主線,主要任務、重點項目都圍繞提升防震減災基礎能力這條主線來統籌部署。
體現區域特點。把握雲南地域特徵、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等各項省情,力求使規劃符合雲南實際。一是聚焦“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的基礎能力建設。圍繞“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發展格局,針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群人口密度大,快速交通系統、油氣運輸管網、水電樞紐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日益增多等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面臨的挑戰,在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的設定上向信息化方向發展,突出示範引導,強化公共服務功能;二是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落實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定位,統籌推進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大力實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
堅持有限目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綜合考慮需求的緊迫性和人力支撐、財力支撐、科技支撐等因素,合理確定規劃目標。
注重產品產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各項成果的外在體現是公共服務產品,規劃強化豐富了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產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方面的任務和措施。力求解決長期以來事業發展與公眾需求脫節的突出問題。
銜接相關規劃。規劃與國家、行業、地方、區域相關規劃緊密銜接,確保上級工作部署落實到位。
二、規劃編制的依據
防震減災是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雲南省“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既是“十四五”全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引領藍圖,也是未來五年防震減災重點項目建設的前提保障,更是防震減災部門履行法定職責的重要體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雲南省防震減災條例》、《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綱要(2019—2035年)》等法律法規和檔案,結合雲南實際編制規劃。
三、規劃編制的過程
規劃編制從2019年12月開始啟動,前後歷時近兩年。
一是加強對規劃編制的組織領導。2021年1月20日,雲南省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將編制規劃確定為重點抓的5項工作之一,要求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堅持問題導向,立足解決短板。規劃納入“十四五”省級專項規劃目錄。雲南省地震局作為規劃編制主體單位,多次進行專題研究。
二是全面對標對表,提高規劃的引領性。規劃緊扣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定位,充分體現區域特點,聚焦“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基礎能力建設,對標《“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框架》及雲南省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0年上半年啟動規劃預研究,對“十三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對雲南防震減災工作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對防震減災工作提出的新需求等進行研究,對目標任務進行全面梳理,在規劃中落實落細。
三是深入開展研究,提高規劃的前瞻性。2020年及2021年1月至2月,雲南省地震局組成多個調研組分別深入有關州市開展“十四五”期間工作需求摸底調研、發函徵集重點項目,梳理採納相關意見,進一步明晰雲南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方向,經多次專題研究和諮詢論證,形成規劃初稿。
四是堅持開門編規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注重聽取省級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2021年上半年,雲南省地震局先後到省發展改革委、省應急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消防救援總隊等單位對接規劃有關事項,著重就雲南省“十四五”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規划進行充分銜接;向16個州(市)、滇中新區管委會和42個省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單位徵求對規劃的意見建議;通過入口網站等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對徵集到的寶貴意見建議進行認真研究梳理,採納、融入規劃文本中,形成規劃(專家論證稿)。2021年7月邀請有關專家對規划進行論證並一致通過論證。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
從規劃的框架看,全文共5章。第一章簡要回顧“十三五”時期發展成效、分析“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及主要問題;第二章闡明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三章闡述“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第四章是重點項目計畫,結合雲南省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實際提出5大重點工程項目;第五章是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關於主要目標,規劃對要實現的目標進行量化,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監測智慧型、防治精細、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為標誌的新時代雲南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努力在地震預報預警方面取得新突破,地震科技和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有新進展,高質量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升,“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保障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
規劃從8個方面提出具體任務:一是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二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三是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四是提升地震應急服務能力。五是增強地震科技支撐。六是推進防震減災信息化。七是加強地震人才支撐。八是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
規劃提出5項重點工程項目:(一)防震減災智慧型化工程。(二)地震監測站網升級工程。(三)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示範工程。(四)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雲南場區建設工程。(五)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