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映象

雲南映象

全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Dynamic Yunnan),由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出任藝術總監和總編導並領銜主演傾情打造的藝術精品,成為繼“五朵金花”、“阿詩瑪”之後,誕生在雲南的又一經典力作。

《雲南映象》是一台融傳統和現代一體的舞台新作,將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全新整合重構,展現了雲南濃郁的民族風情。《雲南映象》並不是突發的橫空出世,而是對民族魂、民族根的繼承。該歌舞集70%的演員來自雲南各地州甚至田間地頭的本土少數民族演員,演出服裝還原於雲南各民族民間著裝的生活原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映象
  • 外文名:Dynamic Yunnan
  • 總編導:楊麗萍
  • 藝術總監:楊麗萍
  • 類型:歌舞集
  • 首次公演:2003年8月8日昆明會堂
榮譽,特點,起源,面向全國,打入世界,看點,觀後感受,絕版演出,2014新版本,表演內容,序:混沌初開,第一場:太陽,第二場:土地,第三場:家園,第四場:火祭,第五場:朝聖,演出時間地點,

榮譽

《雲南映象》在2004年(甲申年)中國專業舞蹈最高獎項--第四屆中國舞蹈 “荷花獎” 的比賽中贏得十項大獎中之五項獎項:
·舞蹈詩金獎
·最佳編導獎
·最佳女主角獎
·最佳服裝設計獎
·優秀表演(打鼓設計)獎

特點

作為中國舞蹈史上第一個自己行銷、包裝、推廣的原生態民族歌舞集,《雲南映象》從高原村寨走向世界,為中國的舞台藝術走向市場探索出了一個嶄新的運作模式,《雲南映象》本身也已經成為一個中國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張獲得廣泛讚譽的“中國名片”。
雲南映象座位分布圖:

起源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楊麗萍曾強調:“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雲南這個歌舞之鄉。”
雲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多民族省份,這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人類發祥地之一,為人類文明留下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是人類遺產重要的共生寶庫;這裡有多彩的民族文化,26個世居民族團結和睦,生生不息,形成了多民族群體、多文化形態共生的獨特文化類型,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這裡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地形地貌、動物植物豐富多樣,山川雄奇,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處處是風景,天天可旅遊。這是一塊古老神奇、富饒美麗、生機勃勃的土地,這是一座文化藝術的百花園,這是一個蘊涵寶藏的文藝富礦,這是一顆民族文化的瑰寶。
彝、藏、佤、哈尼等10多個民族原始、粗獷、充滿絢麗色彩的生活因了《雲南映象》而生動地展示在舞台上。奔放的肢體動作、抽象的畫面構成、空靈悅耳的音樂、清亮具有穿透力的山歌,將人類對於心靈回歸、生命激情、靈魂升騰的情感渴望表達得淋漓盡致。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雲南映象》,就是雲南這座文藝富礦中的一些點滴和片段,楊麗萍與《雲南映象》共同將這塊寶石上的灰塵輕柔地拂去,讓世人看見它的光彩。
《雲南映象》並不是突發的橫空出世,而是對民族魂、民族根的繼承。楊麗萍和《雲南映象》演員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張力,源於彩雲之南的這片紅土地,是對於南民族民間文化的深刻表現和深情禮讚,並有著新世紀的時代特徵。這也正是《雲南映象》火爆國內演出市場並具有強烈的持久力的深層原因。

面向全國

自2003年8月8日在昆明會堂首次公演以來,《雲南映象》已經在國內正式演出500餘場。
2003年8月4日,《雲南映象》在昆明會堂舉行了正式演出前的首次彩排。結束後的座談會上,雲南省委副書記丹增激動地說:“這才是真正的舞蹈、真正的民族文化、真正的藝術!”他馬上指示,要將《雲南映象》當作當年省內重點藝術工程來抓,要按市場規律運作,政府給予扶持幫助。就是在觀看這次彩排之後,他為《雲南映象》提出了“立足雲南,走向全國,打入世界”的發展思路。
這以後,曾經歷經困難的《雲南映象》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在昆明,《雲南映象》的票房收入超過千萬;在浙江的溫州、杭州、寧波,9場演出場場爆滿;在上海,獲得了中國舞蹈“荷花獎”最高獎項;在北京,還未上映,楊和她的歌舞團已經成為媒介的重要目標,《雲南映象》更是一票難求……
《雲南映象》已經成為了雲南省對外宣傳的一個視窗,在結束北京的演出之後,《雲南映象》將赴重慶、成都、西安等地展開巡演,讓更多的國內觀眾領略雲南各民族如詩般的風情。

打入世界

在國內市場掌聲不斷的同時,《雲南映象》從未忘記過自己走向世界的夢想。《雲南映象》將以《尋找香格里拉》的名字進軍國際文化市場,在美國等十幾個國家舉行160餘場演出。日前,眾多明星和演藝界人士齊聚北京保利大劇院,《雲南映象》的全球推廣商———派格太合環球傳媒總裁孫健君與楊麗萍攜手為人們獻上雲南米酒,共同預祝《雲南映象》全球公演成功。
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等7個國家也已有意邀請《雲南映象》演出。派格公司將完全按照國際演出行業慣例對《雲南映象》進行包裝及商業運作。據了解,澳大利亞燈光師、舞美師等專家正在對《雲南映象》進行再加工、再提煉,以使它成為真正屬於世界的藝術產品。《雲南映象》可能將是以成功的商業姿態第一個走向海外市場,並能形成固定品牌的歌舞集。

看點

該台節目除了楊麗萍與孔雀舞這兩大看點之外,到底還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方能創下連演百餘場不敗的紀錄?
演員:75%來自山寨
《雲南映象》的演員共有90餘人,其中70%是來自雲南各村寨的少數民族演員。他們血液中本來就流淌著原始的舞蹈基因。這些演員最小的7歲,最大的20多歲,當時楊麗萍去找他們的時候,他們都還在幹著農活。據楊麗萍本人說,之所以大量起用業餘演員,主要是許多專業舞蹈演員沒有民間的味道,他們一直在民間的圈子外尋找那種感覺。而這些民間演員在生活中就唱那些歌跳那些舞,他們的歌舞充滿了生命的勃發精神,這是專業演員所不具有的。在排練時,楊麗萍只需要指導他們習慣舞台表演就行。·
表演:紅土原汁民族原態
全劇共有“混沌初開”“太陽”“土地”“家園”“火祭”“朝聖”“雀之靈”七場歌舞,展現了雲南少數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熱愛。舞蹈編排將雲南原始鄉村歌舞的精髓和民族舞蹈語彙進行了整合重構,用新銳的藝術構思表現少數民族的勤勞、樸素。肢體語言中揉合了彝、苗、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序幕在60面大鼓的敲擊聲中拉開,即使是女子擂鼓的時候,也讓人感受到來自紅土地蓬勃的生命力。最後是以楊麗萍領舞,60隻“孔雀”齊舞的“雀之靈”作為尾聲。全劇表演全是真人真唱,演出服裝全部是少數民族生活著裝的原型。
舞美:遠古現代時空跳躍
《雲南映象》大量使用了可移動、升降轉換的裝置。據介紹,雲南的少數民族在勞作之餘,喜歡在廣場上跳集體舞,他們稱之為“打歌”或是“跳鍋莊”。為把這樣的生活原態重現在舞台上,楊麗萍突破了以往舞台藝術的均衡布局,使傳統的廣場活動與現代舞台藝術得到了完美結合。音樂、服裝、燈光、道具,將留給觀眾一個“原生態”的特定印象。180副具有雲南特色的面具,牛頭、瑪尼石、轉經筒在亦幻亦真的舞檯燈光中穿梭於遠古和現代,在時空錯位、視覺錯位中構建一種生態情感。

觀後感受

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的橫空出世,不僅給雲南帶來一個驚喜,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士前來觀看。這些人中包括新加坡總理寮國副總理、緬甸副總理以及很多文化名人,他們都給予《雲南映象》極高的評價。
陳凱歌(著名導演):(在看《雲南映象》時,陳凱歌淚流滿面) 我在雲南插過隊,很了解雲南人的質樸善良,而《雲南映象》卻給了我前所未有過的感動。我很想邀請楊麗萍就這一題材進行再創作,使《雲南映象》真正成為不衰的經典。
張紀中(著名製片人):這樣的作品是一種人性的真正體驗。我曾在排練的時候就看過這台節目,當時憑我個人的直覺,就知道它絕對是精品。現在再看這台完整的節目,更是深深被它感動。它非常具有表現力和衝擊力。
敬一丹(央視著名主持人):楊麗萍是世界級的舞蹈家,《雲南映象》不應只在昆明演出,它應該到全國去演、全世界去演。

絕版演出

2011年10月27日,《雲南映像》在四川成都市錦城藝術宮上演。這次演出之前,楊麗萍曾公開宣布這將是她在《雲南映象》中的“最後一跳”,因此此次演出被稱為絕版的《雲南映像》。
演出當晚,現場座無虛席,連兩邊的走廊都站滿了觀眾,忠實的成都觀眾通過主辦方為楊麗萍送上了誠摯的祝福,而親臨《雲南映象》現場,無疑是對視舞蹈為生命的楊麗萍本人最好的致敬。《雲南映象》用無法言語的魅力第三次征服了蓉城觀眾,慷慨的掌聲從頭響到尾。是楊麗萍讓他們情不自禁,是那土得掉渣卻又美得無與倫比的肢體語言,讓他們忘情地沉醉。
真實道具震撼觀眾
演出開始,人們的視線被舞台牢牢粘住,那是個一開始就讓你捨不得眨眼的場面:混沌初開,一輪血紅的太陽冉冉升起,一面巨鼓轟然擂響,緊跟著62面鼓齊奏,仿佛人的魂魄也鑄進鼓裡。當觀眾還沉浸在“太陽”的輝煌之中時,一幅水幕從天而降。開始觀眾還以為是乾冰,誰知道水幕打在奮力擊鼓的演員們身上濺起朵朵水花,“真的是水啊?”觀眾忍不住驚呼。隨後的“土地”“火祭”“朝聖”等部分,呈現了雲南少數民族的勞動、歡唱、愛情和信仰。風、雨、雷、電、雪、火、孔雀、叢林、牛頭、瑪尼石、120個雲南民族特色的面具神奇地出現在舞台上,構成了一部“原生態”文明的宏大史詩。
業餘演員征服觀眾
楊麗萍和她的族人把舞台當作田野,盡情宣洩舞蹈之美。演出中,50多位來自雲南鄉間的演員,著實讓觀眾瞠目結舌。他們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螞蟻走路、青蛙翻身、蜻蜓點水這些動物們愛情的遊戲,展示生命的自然狀態,或狂野、或嫵媚、或虔誠、或激越,在美輪美奐的舞台置景和魔幻般燈光的襯托下,將高原地區濃郁的民族風情盡情張揚,每一曲舞盡,觀眾席間均掌聲雷動。
楊麗萍成全場靈魂
由楊麗萍領銜的《月光》《女兒國》《火祭》更掀起一次次高潮。在一個巨大月亮的投影中,楊麗萍那雙具有魔力的手,緊接著手臂、腿、腰……整個身子都在盤旋、扭動、舞蹈。突然,現場安靜得能夠聽見風吹過的聲音,“太陽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 ”楊麗萍用雲南方言緩緩地吟誦出高原女人的一曲悲歌,她的呢喃似乎不像在唱歌,更像是一種催眠。這時,記者分明看到了許多觀眾眼中涌動的淚光。 壓軸《雀之靈》是楊麗萍經典之作,純白華美的裙子,隨著時急時緩的音樂張合、旋轉、飛騰,如一隻艷冠天下的孔雀。不同的是,當年的獨舞被楊麗萍改編成群舞,在她引領下,現場幾十個“小孔雀”一起舞蹈。更令觀眾驚嘆的是,在舞蹈尾聲,舞台樂池下翩然飛起一隻碩大的“孔雀”,她五彩的羽毛覆蓋整個舞台。然後,時光仿佛停住:一支潔白的羽毛緩緩飄落。萬籟俱寂中,楊麗萍完成了她舞蹈生命又一次豐盛的綻放。
觀眾掌聲長達10分鐘
這是楊麗萍帶著《雲南映象》第三次跳上成都舞台,她也選擇在成都最後一次親自上台演出《雲南映象》,以回報成都觀眾的厚愛,這份深情讓現場觀眾非常感動。“美得讓人窒息。”“那種身體沾染著泥土的表演,讓人笑、讓人哭,讓人相信這裡的青草會跳舞,這裡的石頭會說話,這裡的神靈在保佑著你……”“我看到了鄉土,看到了思念,看到了回憶,看到了祝福。”“《雲南映象》已在國內外上演3000多場,看得出來,通過近10年積澱,每場演出都在成長,演員也成熟起來。我看過前兩次在成都的演出,今天來看的感覺和幾年前不一樣,特別是楊老師今後不再跳《雲南映象》了,非常留戀,但也有期待,期待她下一部力作《孔雀》來成都演出!”演出結束後,觀眾激動地表達著內心的震撼。演員謝幕時,全場出現了整齊而有節奏的掌聲,“孔雀公主”楊麗萍倩影一亮相,全場更是掌聲雷動,觀眾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為楊麗萍喝彩,時間長達10分鐘之久。今晚,楊麗萍將在成都最後一次親自出演《雲南映象》。

2014新版本

總編導及藝術總監:楊麗萍
領銜主演:楊伍 蝦嘎
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自2003年起已在國內外巡演千餘場,如今這部升級為2014版的經典之作將再次開啟全國巡演大幕,於昆明、廣州、廈門、上海、大連、北京等18個城市演出,回饋廣大觀眾。
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是一台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將最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全新整合重構,再現雲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原生、古樸的民族歌舞與新銳的藝術構思碰撞,沒有用故事作為結構卻包容了所有故事內涵。2014版《雲南映象》以全新舞台設計為基礎,燈光音響設備均更新換代為當下最先進的產品,新版“映象”既保留該劇精華部分,又在章節安排上去蕪存菁。通過更加壯闊的場面調度,豐富且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歌舞,更濃厚、更純樸、更真實地展現雲南風俗。
無論你之前看沒看過該劇,新版的《雲南映象》都可謂光彩四射,粗獷的《太陽鼓》、靈動的《月光舞》、柔情的《女人國》、俏皮的《打歌》、神秘的《朝聖》、美輪美奐的《雀之靈》等節目,都將用天人合一的歌舞,身心合一的激情,帶著與生俱來的衝動和狂歡,匯聚成決堤泄洪般的衝擊力震撼觀眾。

表演內容

序:混沌初開

“天地混沌的時候沒有太陽,沒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東邊亮了,再敲一下,西邊亮了……”— 綠春縣牛孔鄉“神鼓”歌謠
雲南鼓的傳說和種類堪稱中國之最。鼓在雲南,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或象徵母體,或形似女陰,是民族的一種崇拜、一種圖騰。雲南的鼓從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銅鼓、木鼓;從歸屬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陽鼓、芒鼓、熱巴鼓、大背鼓等等。
雲南佤族的木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對;要砍樹制鼓,先要舉行祭祀儀式。佤族人說木鼓的花紋是無法畫完的、歌也是無法唱完的,舞也是無法跳完的…

第一場:太陽

太陽鼓(西雙版納州基諾族)
鼓舞反映出雲南遠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的形似特徵,打鼓更具明顯的交合象徵意味。太陽鼓,是基諾族最神聖的器物,傳說洪荒年代基諾族的祖先阿麥腰白造了一隻太陽鼓,麥黑與麥妞藏在鼓內躲過了災難,繁衍了基諾族的後代。太陽鼓的正面似一輪太陽,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徵太陽的光芒,基諾人在除夕敲鼓,據說能帶來吉祥。
芒鼓(建水縣哈尼族)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與芒有關。鼓聲是人們向“摩米(即天神)”對話的工具,鼓裡放有五穀及象徵人丁興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傳統的“昂瑪吐”節上表演的祭祀性喜慶舞蹈。唯建水龍岔河一帶獨有。芒鼓舞有清山淨寨、驅邪避鬼、祈求豐收之意。
銅芒(滄源歌唱佤族)
佤族對芒鑼如對木鼓、銅鼓一樣尊崇和喜愛。但木鼓、銅鼓既是樂器又是通天的“神器”,而芒鑼則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象腳鼓(德宏州景頗族)
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腳鼓,演奏時用糯米在鼓面中心調試音的效果,象腳鼓流行於德宏、西雙版納、臨滄及雲南周邊的東南亞各國。民眾說:“象腳鼓一響,腳桿就癢”。《象腳鼓舞》是傣族在喜慶佳節或是迎接遠方來的客人時表達美好祝福的一種民間舞蹈。
神鼓(綠春縣牛孔鄉彝族)
“神鼓”流傳於雲南綠春一帶,當地人叫“熱波比”。流傳至今,綠春縣牛孔鄉只有一個婦女能打這種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豐收、婚喪嫁娶等內容。打鼓前要“祭鼓”。打“神鼓”慶賀生育的唱詞是:剛生下來的娃娃,聽不見,看不見,話也不會說;敲一下,耳朵就聽見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見了…”
銅鑔舞
流行於西雙版納州哈尼族愛尼支系的一種舞蹈。先民們用兩片銅鑔相撞發出的洪亮聲音來與神靈溝通。

第二場:土地

月光(獨舞表演:楊麗萍)
“你是一條阿娜的蛇,蜿蜒在銀色的月河。閃亮的身軀舞動著舌,夜晚的星空唱著歌…” 楊麗萍一直以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樣有形和無形,她用抽象和變形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聖潔,在舞蹈中我們會看到舞蹈家是怎樣張開她那想像的翅膀。
花腰歌舞(石屏縣花腰彝)
彝族人有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在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海菜腔”發源於雲南石屏異龍湖一帶,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魚時,一邊划船,一邊唱歌,歌聲就象水中隨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極其優美、複雜、動聽,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難學、最難唱的民歌。舞者們唱三拍,跳二拍,手擊一拍,在原生、經典舞蹈中堪稱一絕。生活在石屏縣哨沖、龍朋、龍武一帶的花腰彝,小姑娘從11、2歲歲就開始學做針線,繡花、縫衣服,一套衣服要做4、5年,最後就穿著這一套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的衣服出嫁,不會繡花縫衣的姑娘嫁不出去。演員們穿的衣服就是她們親手縫製的。
傘舞(黑彝)
傘舞中的服飾為彝族的一個支系,調子取自於南澗彝族。黑彝走到哪兒,他們都帶著一把傘。彝族人有一種豁達、知足長樂的心態;這也是現代人嚮往的一種寧靜、和諧的生活狀態。歌詞:“跟我去,去哪裡?哪裡來,就哪裡去。哪裡好吃哪裡去,哪裡好在去哪裡。爬山、過河、種地、收割、男人、女人、結婚、生娃娃。”“跟我去,去哪裡?哪裡來,就哪裡去。爬山、過河、種地、收割、男人、女人、結婚、生娃娃。”“太陽落下月亮升,雲兒跟著星兒走。高山頂上彩雲飛,小河裡面魚兒游。你的黑髮我的手,歌聲和著風聲唱。不看天,不看地,魂兒飛在、樹尖上。颳起風,雷聲響,雨點打在我臉上。不是你也不是我,只見東方霧茫茫。”
煙盒舞
煙盒舞是雲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帶彝族尼蘇支系(俗稱“三道紅彝”)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活動。以傳統的裝菸絲的盒子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彈響作節拍,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舞蹈隨著清脆悅耳的煙盒節拍,鏗鏘的四弦聲、笛子聲翩翩而起,套路形象生動、妙趣無窮。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開始斗“蹄殼”(鞋子),互相用腳去碰對方的腳,進行試探;聚會的高潮是跳一種摹仿各種動物交尾、男女青年身體親密接觸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蜓點水”、“鴿子渡食”、“螞蟻走路”、“銀瓶倒水”、“鷺鷥拿魚”、“蝦螞蟲扭腰”等;接著小伙子開始“搶姑娘“,到密林中幽會……。“踩谷種”、“踩茨菇”等則為反映農耕的舞蹈,彝族人極為喜愛煙盒舞,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腿桿就發癢”。歌詞:“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哩洛噻……曬著曬著石屏乾醃菜呀,哂著曬著石屏芥蘭菜,采著鮮花是唱呀唱歌來…”。
女兒國(新平縣花腰傣)
太陽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來么??火塘會熄掉呢。冷風吹著老人的頭么,女人拿脊背去門縫上抵著;刺棵戳著娃娃的腳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墊著。有個女人在著么,老老小小就在攏一堆了;有個女人在著么,山倒下來男人就扛起了。苦蕎不苦么吃得呢,檳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個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過不甜呢。天上不有(個)女人在著么,天就不會亮了;地下不有(個)女人在著么,地就不長草了;男人不有(個)女人陪著么,男人就要生病了;山里不有(個)女人在著么,山里就不會有人了。
打歌
打歌(跳土風舞)是雲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擇偶的最常見的方式。“螞蝗叮著鷺鷥腳,生生死死扯不脫”,姑娘們又喜歡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說:“為人不跳樂,白在世上活”;“有嘴不會唱,有腳不會跳,俏也無人要”;他們還有許多生動的說法:“太陽出山來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濕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腳”;“打歌打到太陽落,只見黃灰不見腳,打起了黃灰做得藥……”有歌為證:“採花來來采呀採花來,一家一個采呀採花來,阿娃花下說給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來掛是掛,不想不掛咋在著……”;“想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雞么吃了針穿線,牽腸掛肚掛心肝,啊蘇噻呢么喲嘿……”

第三場:家園

雲南的先民信奉“萬物有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石有石神;幾乎每一個寨子都有寨神樹、密枝林,每一個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樹神的活動。這種對自然的敬畏、使得自然生態得以保護。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今生態的嚴重破壞已向我們敲起了警鐘……

第四場:火祭

葫蘆笙舞
雲南的拉祜、僳僳、佤、納西、苗、瑤等少數民族,都有葫蘆神話。拉祜族傳說:遠古時發洪水,有兄妹二人躲入葫蘆逃過浩劫;洪水退後,兩人繁衍了後代。雲南滄源佤族傳說葫蘆是創造人的母體,葫蘆笙是祖先的聲音。1958年出土的2千多年前的雲南開化銅鼓文物上,就有4人跳葫蘆笙舞的側面圖像。一首民歌唱道:“岩子路上彈三弦,茅草尖上吹蘆笙;翻過九十九座山,還要跳歌到天明。”
甩髮舞
佤族婦女大部分披長發,甩髮是從佤族婦女髮式特點及生活動作中,經過提煉發展成為具有佤族特色的民間技巧動作。甩髮可以表現內心的強烈感情,可以表現力量,頭髮的擺動也可以象徵熊熊大火。
紋身
紋身是最直接的人體裝飾藝術。雲南紋身最早要追溯到中石器時代。紋身最初的目的是不讓死者陰魂認出自己;有的原始民族把本氏族的圖騰崇拜物紋在人身上,喻義神物附體會給人予力量;原始人後來才感到紋身是一種美。
面具舞蹈
面具舞是中國古代舉行驅鬼逐疫的祭儀。雲南麻栗坡縣大王岩崖畫有面具舞圖象。先民們戴著面具嚇唬魔鬼,驅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發展為儺戲,至今一直遺存在雲貴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東巴舞(麗江縣納西族)
在東巴祭祀儀式中,有一類是為了超度亡靈。原始東巴教認為,人的軀殼死了,人的靈魂沒有死;這樣就必須由東巴跳舞祭祀,超度亡靈,沿著“神路圖”升入天堂。
牛頭舞
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動物 。雲南古代民族也特別崇拜牛,在雲南滄源崖畫有10個點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頭的圖像。滄源崖畫第一地點2區右下方岩壁上有一組舞蹈圖象,這組舞蹈中,持牛頭者是祭祀儀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領舞人,只有此人在身體上畫出線條,而其他 4人都是用顏料塗滿身體。牛頭象徵著力量和財富。
涅磐
雲南不少民族的先民都崇拜火,他們相信火能使人再生,“鳳凰涅磐”是一個動人而悲壯的理想。

第五場:朝聖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少數民族對自然崇拜的體現,朝聖者跋涉在山路上,轉經筒始終陪伴著他們,他們一次次用身體丈量著道路,一次次地親吻著大地。儘管風吹日曬,儘管雨雪交加,他們心中卻燃燒著熊熊大火,最後,他們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國。
藏族舞
大量的選用了藏文化的許多舞蹈元素去表現人性之美。服飾以藏族地區的袍服為主,肥大、寬敞,以黑、紅、黃三個基調為主,白天脫去一袖或二袖,束於腰間,以適應“作息一襲衣”的氣候特點。農村婦女多穿一件色彩艷麗的內衫,外罩寬大坎肩,歌舞時舞動雙袖,飄灑多姿。藏族人常佩戴護身符盒,戴鑲珊瑚、寶石的戒指,這樣可以吉祥如意。
轉經筒
筒上刻有經文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一般刻六字箴言)。筒內置有經文一卷,大型轉經筒置於祭壇兩側,微型轉經筒為藏民誦經時所用,邊誦邊轉動以達到誦經時身、口、意完美一致之境界。童謠: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樹上有一隻金色的鳥,金色的鳥唱著一支吉祥的歌……
瑪尼石
據專家研究,與西藏古老的白石崇拜、生肖崇拜的習俗有關,宗教的發展又賦予它們多種意義。瑪尼石上刻有六字箴言,有的還刻有佛經、口語及佛像,是藏民族供奉的聖物。瑪尼石面有的塗、以紅、藍、黃、白等天然顏料,多年不會褪色,這種民眾性石刻藝術,體現出非凡的造型能力。
尾聲:雀之靈
傣族把象徵愛情的孔雀叫太陽鳥,孔雀就是他們崇拜的圖騰。
楊麗萍創作了一系列表現孔雀形態的舞蹈語言,《雀之靈》寄託了她對聖潔、寧靜世界的嚮往。在《雲南映象》尾聲中楊麗萍第一次把她的獨舞和群舞有機地編排在一起,並結合了新穎的舞蹈編排隊型及聲、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滿著恬靜的靈性及和諧的生命意識。

演出時間地點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日(20:00-21:30)
演出地點:雲南藝術劇院
雲南藝術劇院地處昆明市商務、金融、文化中心的東風西路,為雲南省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標誌性文化建築之一。近年來,雲南藝術劇院為大型原生態歌舞集《雲南映象》的駐點演出劇場。
雲南映象
雲南藝術劇院設計大氣、典雅,劇場文化氛圍濃郁;劇場正廳有588個座位,樓廳有368個座位,劇場無視覺盲區,座位寬敞、舒適。劇院交通方便,有公交路線K3、5、10、K13、26、52、82、84、116、207、919、B1等十一路公車在雲南藝術劇院設站上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