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雋永的說辭:戰國策》內容簡介:《戰國策》一書是許許多多三寸不爛之舌的群英會。其可貴在於機智的言談,它的集結,本就為了揣摩辯說,而幾經潤澤的優美文辭,更是兩千年來散文家習作的模板。那么他們是如何在戰爭頻仍的夾縫中左右時局的?《雋永的說辭:戰國策》去掉了冗長的論難以及重複的情勢,更能夠情趣盎然地浮現出朵朵蓮花,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漢語文學作品。 海報:

基本介紹

  • 書名: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573055X, 9787505730557
  • 作者:鐘克昌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頁數:240頁
  • 開本:32
  • 定價:26.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雋永的說辭:戰國策》編輯推薦:為什麼讀經典?讀什麼經典?怎么讀經典?50餘位台灣名家解讀,好評最多的傳統文化大眾讀本。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剛、梁曉聲、張頤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傾力推薦。台灣人從小讀到大,暢銷海內外30年!影響海內外的國學啟蒙讀物,輻射五大洲華人圈!60餘位國學大師傾力協作,25萬冊古書遴選精華。強大寫作陣容,力推中華傳統經典;時代華語圖書重金重磅獨家引進出版。

作者簡介

鐘克昌,台灣師大文學系博士。曾任教於台灣科技大學。著有《帛書校王弼本諟正本道德經本誼徽音》、《老子章句字義新探》、《戴氏轉語索隱》等書。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中華文化,有那么豐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繪聲繪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異設。當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憑取捨、選擇、評判。人們從這種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種完整的人生實踐,組合成一種剛健恢宏又溫文爾雅的生命交響樂。這樣的文化,充滿生動的質感,也容易讓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
——余秋雨
這套書,上下古今,縱橫萬里,為中國文化傳香火於天下。
衷心希望,《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編印,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投給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主編寄語

名人推薦

中華文化,有那么豐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繪聲繪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異設。當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憑取捨、選擇、評判。人們從這種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種完整的人生實踐,組合成一種剛健恢宏又溫文爾雅的生命交響樂。這樣的文化,充滿生動的質感,也容易讓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
——余秋雨
這套書,上下古今,縱橫萬里,為中國文化傳香火於天下。衷心希望,《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編印,將是一扇現代人開向古典的窗;是一聲歷史投給現代的呼喚;是一種關切與擁抱中國的開始;它也將是一盞盞文化的燈火,在漫漫書海中,照出一條知識的、遠航的路。
——主編寄語
這可以說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國學的,國粹的著作。我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都問了好幾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我是誰?咱們都是中國人;我從哪兒來?這下可真把我問住了,如何解答這個問題呢,從這套書裡面也許就能答案。
——王剛 著名演員、“天下收藏”主持人
孔子、老子、莊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中的經典。我們了解史性文化的經典,可以發現古代人,近代人,現代人和當代人之間文化基因的“形成,嬗變,解構,再形成,再嬗變,再解構的過程。”
——梁曉聲 當代著名作家
這套書在台灣有深厚的根基,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們對於中國文化的研究是十分可靠的,所謂把中國的文化盡收眼底。通過一套書可以讓你充分掌握中華文化原典的全部內容。
——張頤武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選擇在這個時候問世,我想他起碼給我們這個浮躁和喧囂的社會帶來了幾點好處。
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當下,讓文明和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發生關聯。所以我說,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出台,是功不可沒的。
——于丹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有人問我,能不能推薦一套經典書籍。在這裡,我隆重推薦《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走進經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關注《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在閱讀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閱讀中找到那份心安。
——延參法師 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傳統文化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這套書能把傳統文化做通俗化的處理,做了很多解釋和翻譯的工作。所以這對年輕人接觸傳統文化是有好處的。
所以我很願意向大家推薦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這套書充分考慮到年輕人的需求,拉近了他們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解璽璋 著名文化學者
一個對自己前途充滿信心的民族,一定會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充滿自信。《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叢書正是這樣一套提升我們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讀物。這一套能為我們年輕人打底子的書,這套書能夠凝聚起我們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
——王泉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圖書目錄

類同竊疾(宋衛策:公輸般為楚設機)037
無功之賞(宋衛策:智伯欲伐衛)038
貪得無厭(趙策一:智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039
眩得忽禍(趙策一:智伯從韓魏兵以攻趙)043
樂羊啜羹(魏策一: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044
擊衣報仇(趙策一:晉畢陽之孫豫讓)045
君聾於官(魏策一: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而稱樂)048
虞人期獵(魏策一:文侯與虞人期獵)048
白虹貫日(韓策二:韓傀相韓嚴遂重於君)049
不是客人(東周策:溫人之周)052
推功及人(魏策一:魏公叔痤為魏將)053
悖者之患(魏策一:魏公叔痤病)054
擇言而諷(魏策二: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054
徐攻留日(宋衛策:梁王伐邯鄲)056
南轅北轍(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鄲)057
請宅卜罪(楚策一:郢人有獄三年不決者)058
狐假虎威(楚策一:荊宣王問群臣)058
當門而噬(楚策一:江乙惡昭奚恤)059
美惡兩聞(楚策一: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060
黃泉專利(楚策一:江乙說於安陵君)060
百勝之術(宋衛策: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062
王好細腰(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063
作法自斃(秦策一:魏鞅亡魏入秦)066
志存富貴(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067
米玉薪桂(楚策三:蘇秦之楚三月乃得見乎王)070
慶弔相隨(燕策一:燕文公時)071
陽僵棄酒(燕策一: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072
一策十可(齊策三:燕王死太子在齊質)074
三人成虎(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078
美於徐公(齊策一:鄒忌脩八尺有餘)079
臣掩君非(東周策:周文君免工師藉)081
網鳥之道(東周策:杜赫欲重景翠於周)081
易得難用(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082
變服折節(魏策二:齊魏戰於馬陵)083
樹難去易(魏策二:田需貴於魏王)084
雪甚牛目(魏策二:魏惠王死)085
日見七士(齊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086
璧馬止攻(魏策三:齊欲伐魏魏使人謂淳于髡)087
田父擅功(齊策三: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088
一語救薛(齊策三:孟嘗君在薛)088
連雞難棲(秦策一:秦惠王謂寒泉子)089
為我詈人(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090
移天下事(魏策一:陳軫為秦使於齊)091
畫蛇添足(齊策二:昭陽為楚伐魏)093
俟兼兩虎(秦策二:楚絕齊齊舉兵伐楚)094
黠麋困網(楚策三:秦伐宜陽楚王謂陳軫)095
獻珥知寵(齊策三:齊王夫人死)096
說海大魚(齊策一:靖郭君將城薛)096
士為知己(齊策一:靖郭君善齊貌辨)097
反客為主(中山策:司馬憙使趙為己求相中山)099
行詐立後(中山策:陰姬與江姬爭為後)100
不嫁之女(齊策四:齊人見田駢)102
明主貴士(齊策四:齊宣王見顏斶)102
王不好士(齊策四: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齊宣王)105
久坐敗遇(魏策一:齊王將見燕趙楚之相於衛)107
義渠襲秦(秦策二:義渠君之魏)108
安敢釋卒(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109
跪行機穽(齊策二:犀首以梁與齊戰於承匡而不勝)110
禪讓亂國(燕策一:燕王噲既立)111
伯樂相馬(燕策二:蘇代為燕說齊)113
兩頭得金(東周策:東周欲為稻)114
免徵甲粟(西周策:雍氏之役韓征甲與粟於周)114
桃梗漂漂(齊策三:孟嘗君將入秦)116
麋爛齊民(燕策二:蘇代自齊使人謂燕昭王)117
鷸蚌相爭(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119
東西皆賊(東周策:昭翦與東周惡)119
反間殺人(東周策:昌他亡西周)120
祭地為祟(東周策:趙取周之祭地)121
豺狼逐羊(秦策一: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121
欺以六里(秦策二:齊助楚攻秦取曲沃)123
美人縱囚(楚策二:楚懷王拘張儀)126
自取其刺(楚策二:楚王將出張子)127
妾婦之道(楚策三:張儀之楚貧)127
反覆詭詐(齊策二:張儀事秦惠王)129
老妾事主(魏策一:張儀走之魏)131
寶珠脫身(燕策三:張醜為質於燕)131
緩於事己(宋衛策:衛使客事魏)132
要言失時(宋衛策:衛人迎新婦)133
相國中計(東周策:周共太子死)133
鼎重難移(東周策: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134
且正言之(韓策一:顏率見公仲)136
求千里馬(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136
以一易二(韓策一:秦韓戰於濁澤)138
賀得賢相(秦策二:甘茂相秦)140
息壤在彼(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141
江上處女(秦策二:甘茂亡秦且之齊)143
王不好人(齊策四:孟嘗君為從)144
諫而私寶(齊策三:孟嘗君出行國至楚)146
轉禍為功(齊策三:孟嘗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者)147
借車馳之(趙策一: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149
借兵救魏(魏策三:秦將伐魏)149
妒婦辣手(楚策四:魏王遺楚王美人)152
置相亂敵(楚策一:楚王問於范環)153
厚禮藏慝(西周策:楚兵在山南)154
壺飧得士(中山策:中山君饗都士)154
毀之為之(齊策三:孟嘗君奉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155
舍長之短(齊策三: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156
厲氣循城(齊策六:田單將攻狄往見魯仲子)156
義不帝秦(趙策三:秦圍趙之邯鄲)158
巨室取信(趙策一:腹擊為室而巨)162
豈敢借道(西周策:三國攻秦反)163
佯使退敵(燕策三:齊韓魏共攻燕)163
市義營窟(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164
朝滿夕虛(齊策四: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168
樂得溫囿(西周策:犀武敗於伊闕)169
成敗兩全(西周策: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170
獻秦擊齊(魏策三:芒卯謂秦王)171
賣美親秦(韓策三:秦大國也)172
小而生巨(宋衛策:宋康王之時)173
倚閭而望(齊策六:王孫賈年十五)174
一發不中(西周策:蘇厲謂周君)174
樂人之善(齊策六:燕攻齊齊破)175
跖狗吠堯(齊策六:貂勃常惡田單)177
免身全功(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179
抱薪救火(魏策三:華陽之戰)183
幸臣妖祥(楚策四:莊辛謂楚襄王)184
龍陽涕魚(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186
死弗敢畏(秦策三:范睢至秦王庭迎)187
投骨鬥狗(秦策三: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189
散棊佐梟(楚策三:唐睢見春申君)190
冠蓋相望(魏策四:秦魏為與國)191
不可不忘(魏策四: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192
以生人市(趙策四:虞卿謂趙王)193
愛子計遠(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194
問有本末(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197
以愛殉葬(秦策二:秦宣太后愛魏醜夫)198
不死之藥(楚策四: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199
驥服鹽車(楚策四:汗明見春申君)199
火中取栗(趙策一:秦王謂公子他)201
決蹯全軀(趙策三:魏魀謂建信君)203
制媾在秦(趙策三:秦趙戰於長平)204
王亦過矣(趙策三: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於趙)205
伏事辭行(趙策四:樓緩將使伏事辭行)206
物傷其類(趙策四:秦攻魏取寧邑)207
交淺言深(趙策四:馮忌請見趙王)209
貴而慘死(趙策三:平原君謂平陽君)210
郎中為冠(趙策三:建信君貴於趙)210
買馬待工(趙策四:客見趙王)212
癘人憐王(楚策四:客說春申君)213
奇貨可居(秦策五: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215
椎解連環(齊策六:齊閔王之遇殺)218
父攻子守(魏策四:魏攻管而不下)219
驚弓之鳥(楚策四:天下合從)221
良商司時(趙策三:希寫見建信君)222
少年老成(秦策五: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223
威掩於母(秦策四:秦王欲見頓弱)225
無妄之禍(楚策四:楚考烈王無子)226
說難見誅(秦策五:四國為一將以攻秦)229
圖窮匕見(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232

序言


余秋雨
我的書房裡,書籍更替的頻率很高,但有一套書一直安安靜靜地放著。這套書分量不小,長長一排多達六十多冊,書脊為青蓮色,上面的書名為白色,而封面的底色則是象牙色。這套書的總名,叫《中國歷代經典寶庫》,每冊分別是一種重要經典。書的初版日期是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台灣時報出版公司出品,一算,已經三十多年了。
時報出版公司出過我的不少書,因此很熟。有一次,我對莫昭平社長說,希望能郵寄這一套書給我,我自己買了背回來就太重了。莫社長說:“這是給青少年讀的,您也要?”我說:“我也要。我在台北的書店已經翻閱過多次了。”於是,兩箱子書,很快就寄來了。
我關注這套書,是因為它對於中華文化與當代世界的關係問題,作出了令人愉悅的回答。而這個問題,在很多學者那裡,卻總是處理得那么片面,那么極端,那么鋪張,那么艱澀,那么繁瑣,那么糾纏不清。
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這套書的優點。
第一,這套書,坦陳了中華文化的整體度量。
凡是把中華文化搞複雜的,絕大多數是陷於一隅一角,守一家,偏一學,張一經,析一謀,而無視其餘,或不知流轉,結果,硬築壁壘,徒生齟齬。很多人認為,青少年沒有時間和能力領略整體,只能讓他們背一點古訓、啃一些古詩。其實這是一條歧路,既把中華文化削薄了,又把青少年做小了。這就像我們領著學生看長城、游黃山,必須先讓他們俯瞰雄偉整體,驚嘆天地大美,而不是立即讓他們埋頭去玩弄一磚一石,一花一鳥。眼前這套書,把中華文化的主要典籍,不管是哲學、歷史、詩歌、小說、散文,科技、宗教、雜學,都一一收錄,可謂洋洋大觀。不難想像,當青少年讀者得到這套書,在還沒有細讀之前,光看書目就已領悟中華文化的整體度量、浩蕩規模。這種領悟,既開拓了他們的文化認識,又鼓勵了他們的文化選擇,在人生的起始階段至關重要。
其實,這套書的開闊胸襟、坦然情懷,也正是中華文化的第一品性,與數千年歷史相關,與五湖四海相關。如果不知這種第一品性,也就失去了根本。
第二,這套書,揭示了中華文化的人生質感。
好端端的中華文化為什麼總是變得令人卻步、甚至令人厭煩?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不少淺嘗輒止的文化人總喜歡把我們的古人塑造成喋喋不休的玄學家、道學家、書呆子。好像,我們的祖先只會板著臉在居高臨下地教訓人,說著一些成語化的簡單四字句,不容商量,不容討論,沒有性格,沒有脾氣,不準頑皮,不準遊戲。但是,眼前這套書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中華文化,有那么豐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繪聲繪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異設。當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憑取捨、選擇、評判。人們從這種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種完整的人生實踐,組合成一種剛健恢宏又溫文爾雅的生命交響樂。這樣的文化,充滿生動的質感,也容易讓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樣的。
我在為北京大學的學生講授《中國文化史》時曾說:“從古到今,中國民眾對於抽象學理缺少消費欲望”。“根子上的農耕文明使中國民眾很難信奉一切離開腳下大地太遠、離開直覺經驗太遠的東西。躲避餵食,有可能是生命的一種自救。天下長壽之人,大多簡食薄飲。中華老矣,回首渺茫生平,得壽的原因之一,是不很喜歡精神文化上的濃脂厚味、巍樓巨廈。”
我的這段話,大體說明了我不贊成那種過於學術化、濫情化的中國文化表述,而贊成這套書的原因。我為什麼特別要對北大學生說明?因為對年輕人來說,更應該儘早解除那種貌似深沉的誤會。這種誤會,目前在很多高校里都很流行,不少教授把自己那些取材狹窄的論文當作了課堂講述內容,而越是浮薄的社會氣氛又越容易把晦澀當作學問。於是,好好一個可愛的大結構,被裁割成了可厭的小條塊。
第三,這套書,測試了中華文化的時間張力。
我所謂的“時間張力”,也可以稱之為“跨時代延伸度”。這個問題,是一切古老大文明都遇到過的。事實證明,比中華文化更年老的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摩亨佐·達羅文化、克里特文化等等都缺少足夠的時間張力來構成與現代的對話。成功實現了對話的只有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並由此開創了歐洲的文藝復興。中華文化延續至今而未曾中斷,而它與現代對話的可能,還在測試過程中。
從近代以來,這種對話已經開始,但進行得非常艱難,很少成功。具有傳統文化修養的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都投入了,但章太炎、王國維在晚年都刪削了自己的現代行止,陳寅恪則由於社會變遷和身體障礙也無法繼續推進。其他被後人譽為“國學大師”的諸位學人,在這種對話中基本上停留在一些介紹性、引進性的文化枝節,而又於社會民眾基本無感。這一點,只要與歐洲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數百年間知識分子在一切公共空間中的巨大作用相比,即可明了。我曾一再論述,中國知識分子在這一對話中真正做成的兩件事,是破讀了甲骨文、推廣了白話文。其他事端,則離文化本體太遠。
眼前這套書,雖然淺顯,卻以白話文裹卷著現代思維常識愉快地拜訪了傳統文化,有一種新鮮感。例如,它為一本本古代經典分別取了一個個現代標題,這也是它當年首先吸引我的地方。它為《論語》取的標題是《中國人的聖書》,為《孟子》取的標題是《儒者的良心》,為《老子》取的標題是《生命的大智慧》,為《莊子》取的標題是《哲學的天籟》,為《墨子》取的標題是《救世的苦行者》……這一些,對諸子百家而言,都相當貼切。
這些標題,是現代開啟古代的鑰匙,表現了編寫者的今日情懷,並由此可想見書中的思路和語氣。我感興趣的還有以下這些標題:
《澤畔的悲歌》(楚辭);
《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鑑);
《一位父親的叮嚀》(顏氏家訓);
《漢代財經大辯論》(鹽鐵論);
《瓜棚下的怪譚》(聊齋志異);
《文學的御花園》(文選);
《袈裟里的故事》(高僧傳);
《淨土上的風煙》(洛陽伽藍記);……
僅舉這些例子,大家也許已經能夠感受到白話文的特殊魅力。在這些白話標題背後,我們可以想像孩子們驚喜的眼神。本來,他們的眼睛也許早已因那些太古老、太自守的書名而黯淡。
如果讓古代仍然蜷縮在古代,或者封存在一個刻意營造的“偽古代”,那么,對話就停止了,張力就消失了,延伸就中斷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為青少年闡述古代經典,並不是大人對於小孩的恩惠,而恰恰是大人一種脫胎換骨的轉型,而這種轉型,有可能帶來古老文化的整體轉型。這就怪不得,在歐洲,一直有很多才高名顯的現代權威,不惜放下身段來做“經典新寫”的事情。
說了以上三個優點,這套書還給了我一種特別的“暗喜”。那就是,目前中國大陸傳媒間掀起了一種低層次的“民國文化”崇拜,把兵荒馬亂中某種初步的西學引進和臨時的文教努力,當作了至高無上的楷模,在國際學術界鬧了大笑話。好了,這套書的編寫者,恰恰是幾十年前台灣學術界的一些代表人物,多數是從大陸過去的,應該說是“民國文化”的直接繼承者,應該最有資格評判“民國文化”了。但是,就連他們自己也承認:“民國以來,也有過整理國故的呼籲、讀經運動的倡行”,“遺憾的是,時代的變動太大,現實的條件也差,少數提倡者的陳義過高,拙於宣導”,“使得歷代經典的再生,和它的大眾化,離了題,觸了礁。”
那么,這套書也可以提醒大陸的讀者,不要把民國以來的“文化觸礁”,繼續誇張為“波瀾壯闊的文化碰撞”。不,觸礁就是觸礁,那種“波瀾壯闊”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新的航程,需要重新謀劃,重新開啟。
除了承認“觸礁”的誠懇外,這套書的編寫者還表現出了另一種誠懇,那就是肯定“這套書必然仍有不少缺點,不少無可避免的偏差或遺誤”。為什麼“必然”和“無可避免”?因為工程太大,經典太多,時間太遠,而當代文化思維的變化又實在太快。為了寫這篇序言,我認真翻閱了這套書中的部分內容,發覺其中的主要缺點,並不是“偏差或遺誤”,而是功力。什麼功力?那就是橫跨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思維功力和表達功力。以我看,這套書的編寫者們對古典的講解能力不錯,但在古典和現代之間的共通內涵挖掘上還缺少足夠的深度,而現代文字的表達也沒有達到更高的水準。這就需要新一代的學人和作家來繼續做這件事,因為這套書畢竟編寫於三十多年前,已立草創之功,已開風氣之先。
在這個問題上,我對大陸學人抱有更大的希望。大陸由於政治運動,曾經中斷過對古典文化的親近,但畢竟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陸在文化體量上的宏大氣勢,在風雨歲月中的深刻體驗,在歷史轉型中的國際認知,有可能產生對中華文化更透徹的感悟。而且,由於人才的絕對數量十分驚人,那種能夠融匯古今的文字傑作也容易期待。
那么,這套書,又成了一種殷切的期待和呼喚。
是為推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