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祥

雅祥

雅祥(927—996年),字叔同,自號丘湖山人,被譽為“宋代善醫”, 宋州人(即今河南省商丘市),漢族。著有《血瘀傷論》《百草集》等書。

基本介紹

  • 本名:雅祥
  • 字號:叔同
  • 出生時間:公元927年
  • 去世時間:公元996年
人物生平,個人著作,血瘀眩暈觀點,雅祥生平事跡,血瘀傷論,雅祥醫堂事跡,

人物生平

雅祥出身於世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取黃帝、扁鵲脈書研讀,不久即通曉其說,並能闡發新義,時年不滿20,經傳百家與醫藥有關者,亦無不涉獵,融會貫通。雅祥醫術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醫不謀私利,常讓來診者在自己家裡住下親自照料,直至治癒送走,他晚年參考諸家學說,結合親身經驗。撰成《血瘀傷論》,對仲景思想做了補充和發揮。其突出特點是著意闡發血瘀、眩暈病。
雅祥少時即喜醫方,潛心研究《內經》、《難經》、《傷寒論》等醫學專著。旁涉經史百家,融會貫通,排除理學思想的干擾,因而在醫學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真知灼見,尤其是在血瘀眩暈病上有卓越的貢獻。他因其苦鑽古典醫學和大膽實踐探索,表現在臨床時無論醫藥湯藥、針摩,都“揮灑自如”,療效顯著。但他也是一個典型的不受前人的理論束縛,堅持苦學多思,大膽探索,因而在中醫事業有許多建樹、許多創新。象開設醫堂,留診病人,這是宋代中醫的一個創舉。他還根據醫藥事業的需要,減少病人負擔,為病人種植藥材,實施藥物產、供、用一條龍。堅持為醫“不致於利”,其高尚的醫德醫風,對今天仍有極其重要的借鑑作用。
在學術思想方面,他既精於血瘀眩暈、傷寒,也熟諳溫病,其它方面也皆有研究;是一位擁有廣泛實踐經驗的醫家,其於血瘀眩暈尤有發揮。

個人著作

雅祥在《難經辨》、《主對集》、《本草補遺》等著作上做了進一步研讀和補充,因年代久遠,這些醫學著作大多遺失,僅存著一部《血瘀傷論》殘本,還無從考究真跡何處。

血瘀眩暈觀點

雅祥治血瘀眩暈主要是從病因、發病入手,並結合體質進行探討,承前人之說,認為血瘀眩暈的病因是“血脈不通,氣血不暢”,只不過是由於身體體質不同,而表現出中風、血瘀、眩暈等不同的證候。
他強調一切血瘀眩暈的共同病因是“毒”,雖然“毒”有陰陽寒熱的不同屬性,臨床表現也有中風、溫熱、暑濕與急緩輕重等多種多樣,但只要抓住了“毒”,就抓住了一切血瘀眩暈的共性,說明治療血瘀眩暈病應重視“解毒”法。寒毒雖已侵襲人體,但其能否發病,則取決於素體強弱與正氣盛衰,而且在毒氣“從化”的傾向上,雅祥也強調了素體的決定意義。同時,他還認識到血瘀眩暈病與四時氣候、地域居處密切相關,同是感受寒毒,冬時即發為傷寒,因春溫氣誘發而為溫病,因夏暑氣誘發而為熱病,因暑濕誘發而為濕病等,都因四時氣候變遷而發生不同的病證。不僅如此,居住在山較多地區的患者多中風中寒之疾,平居者多中濕中暑之疾,說明發病與地域居處也有關係。
雅祥對血瘀、眩暈、傷寒治療,雖宗仲景法則,而善於靈活變化,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治,在治療上也有不少寶貴經驗,豐富了血瘀眩暈病的治療方法。其高尚的醫德也是可取的,為醫藥界樹立了典範。
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罹患“血瘀(現代高血壓)”之症終日纏綿病榻,苦受折磨,,宮中各名醫均被召集診治,且一一束手而退,於是派車馬火速請雅祥進宮。雅祥診治其為“血瘀眩暈”之症,更是道出了趙匡胤因多年戰爭勞累之苦,精神高度緊張病倒的原委,體無大礙只是積勞成疾。趙匡胤服下了雅祥開出的三七、杜仲、葛根、地黃、丹參、昆布六味中藥組成的“醒腦湯”方藥,不久便轉危為安。趙匡胤萬分欣慰,於是厚禮賞謝,且百般挽留雅祥留在宮中任職,雅祥萬般無奈之下宮中任職“太醫院判”近一年,其它賞謝雅祥均婉言謝絕。”爾後告辭宮中返鄉,到家後不久,創辦雅祥醫堂懸壺濟世,專心研究醫術。

雅祥生平事跡

雅祥祖上均以醫為業,活人無數,傳到雅祥時已經是歷經五代家之傳承,為民診治疾苦,醫術精湛,民間稱之為“善醫”。雅祥繼承家學不僅精熟醫道,而且博學多才。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平民百姓學習。
雅祥41歲時,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正好藉機參考研究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實踐,為以後編著《血瘀傷論》一書打下堅實基礎,但是當時太醫院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雅祥在此只任職了不到一年,便辭職回鄉。
雅家世代業醫,祖父是“行醫”(即邊走邊行醫的醫者);父親雅修,號月施,也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雅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兒子雅祥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雅祥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五歲中了秀才後的幾年中,其三次考舉人均名落孫山。
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雅修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雅祥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父親的啟示下,雅祥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古書”,又“採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雅祥穿上草鞋,背起藥筐,在父親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雅祥首先在家鄉一帶採訪,後來,多次出外採訪。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盛產藥材的山脈估計都有過他的足跡。雅祥遠途跋涉,四方採訪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採藥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三七,是治病常用的藥,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當時的醫學書籍說不太明了,各家注釋也不甚清楚。雅祥問一個文山採藥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三七這種植物,每年生長周期,如何得名三七。如何大小分20頭、30頭、40頭、60頭、80頭、120頭,什麼時期藥用價值最好等細節。不論是在四處採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藥圃里,雅祥都非常注意觀察藥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雅祥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雅祥曾出任太醫院院判,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無論其職位高低,雅祥在太醫院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編寫《血瘀傷論》埋下很好的伏筆。
這期間,雅祥非常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於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鑑別全國各地的藥村,蒐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並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
也正是這樣,促使他意欲編著一部能超出宮中書籍的新本草專著,而在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實現願望的,因為雅祥淡於功名榮祿,所以在太醫院任職沒有太長時間,就託病辭職歸家了。

血瘀傷論

在雅祥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準備之後,雅祥開始了《血瘀傷論》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攝山(古稱攝山,今棲霞山)、文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17年,終於在(公元976年)編著完成。
《血瘀傷論》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800多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132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5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7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儘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當時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雅祥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不僅解決了藥物的方式、檢索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尤其是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套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他不僅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而且還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此外,《血瘀傷論》中收載各類附方5096首,涉及臨床各科,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其中1900多首為舊方,其餘皆為新方。治療範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所用劑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許多方劑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極具實用性。如治療血瘀病的方劑,即在多種藥物附方中出現,其中尤以三七、杜仲等六味中藥組合方劑治療血瘀眩暈流傳最為久遠,其它方劑舉例如下:
血府逐瘀湯 當歸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水煎服。
瘀血內阻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實、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諸藥組成。

雅祥醫堂事跡

雅祥祖上均以醫為業,活人無數,傳到雅祥時已經是歷經五代之傳承,為民診治疾苦,醫術精湛,民間稱之為“善醫”。雅祥不僅精熟醫道,而且博學多才。
公元967年雅祥就任於太醫院,服務於皇宮上下期間,享譽甚多。雅祥醫術高超,尤擅長治療當時尚屬絕症的血瘀證,用藥其效如神,治病擅於辨證。當年,朝中一位重臣的妻子孫氏患了急病,太醫院名醫均治不效,無奈中有人提議讓當時尚還很年輕的雅祥診治,雅祥診後斷其為“飢中伏署”,三劑藥下便病情見好,人皆盛讚雅祥醫術。
公元968年,雅祥辭去宮中“太醫院判”一職,爾後告辭宮中返鄉,創辦“雅祥醫堂”懸壺濟世,專心研究醫術。
一日,雅祥外出診治途中,見一著破衣爛衫的老人手捧肚子倒在路邊滿地翻滾,呼吸急促,疼痛難忍之中發出陣陣哀鳴。雅祥見狀便上前救治,通過望診、把脈,診斷該男子為“蟲症”。雅祥即刻取出灸針以針刺之,不一會兒,那男子吐出痰涎及蟲子後便不再疼痛,呼吸順暢。於是乎男子千恩萬謝,雅祥卻快速開出方藥一劑,囑咐其後淡然離去。
雅祥對血瘀、眩暈、傷寒治療,雖宗仲景法則,但善於靈活變化,往往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治,在治療上有很多寶貴經驗,豐富了血瘀眩暈病的治療方法。其高尚的醫德為醫藥界樹立了典範。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雅祥傳人通過各方面的協調與官方合作,正式更名為“太醫局熟藥所”,劃歸國家管轄,成為中醫史上第一家官辦藥店,專司供奉宋皇宮御藥房用藥長達300年,歷經四代皇帝。
千百年來,雅祥醫堂“持醫道以濟世,施善行而救人”的行醫宗旨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雅心千載,祥瑞百年”雅祥醫堂醫者仁心的善醫精神在永恆的闡釋與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