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達:決定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八天

《雅爾達》內容簡介: 以宛如說書的方式詳細解讀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作為近代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務,作者極力把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現在讀者眼前,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反映歷史現實,以此對實際發生的歷史過程展開講述,作者用一種令人驚嘆的筆法在與龐大的歷史對話,猶如將讀者帶到了“會議現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雅爾達:決定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八天
  • 作者:浦洛基 (Serhii M.Plokhy)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470頁
  • 開本:16
  • 外文名:The Price of Peace
  • 譯者:林添貴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5313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雅爾達》編輯推薦:決定世界格局和歷史進程的八天,67年前美蘇英三巨頭瓜分世界的會議紀要,埋下若干年後世界眾多領土紛爭的禍根。前蘇聯解密檔案+與會者日記+與會者完整回憶錄,完整還原影響世界秩序重要會議現場。
最頂尖的學者,利用最新解密檔案,帶讀者現場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最骯髒的、最高級別鬥智鬥勇的現場會議!近500頁左右的文字,詳細描述8天的會議活動詳細進程,每個人的心理,私下的“動作”。作者以宛如說書的方式詳細解讀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
看歷史揭示時局,找出目前中國眾多領土紛爭的歷史根源。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東西方世界最有權力的三位領袖,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在雅爾達會面,進行了近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會議。史稱雅爾達會議。毫不誇張的說,這次會議影響了未來100年的世界格局與歷史進程。會議期間討論遠東問題時,對中國領土主權有多次涉及,不幸的是,本次會議的所有決議均為中方不在場的情況下決定,也因此埋下了中國眾多領土紛爭的禍根。
羅斯福是否遭受欺矇?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中國是否被出賣?
利用最新的蘇聯解密檔案,作者重新評估已知的西方資料,對三巨頭及其助理在雅爾達的動機、思想和行動都有精準到位的分析。地緣政治宏圖的競爭,自我意識和價值體系的衝突,以及三個國家最精明的談判代表的縱橫捭闔,全在《雅爾達》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以往鮮為人知的歷史內幕也在作者筆下一一浮現。

作者簡介

作者:浦洛基(Serhii M.Plokhy) 譯者:林添貴
浦洛基(Serhii M.Plokhy),哈佛大學烏克蘭史教授,也是東歐諸國史最頂尖的研究學者,專攻俄羅斯及烏克蘭現代史。他的著述豐富且有創見,曾經連續三年(2002─2005)獲得美國烏克蘭研究協會頒發的最佳著作獎項。他更於2009年獲得古斯拉夫研究協會頒發的卓越學人獎。著有《帝制俄羅斯解體》(Unmaking Imperial Russia)和《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書。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冷酷的戰爭結束使得學者們有了更多機會可以冷靜地重新回顧一九四五年那八天裡發生的事情。而其中,很難想像還有誰表現得比本書更好。
——《華爾街日報》
雖然這本書非常迷人,甚至讓讀者有一種“親臨現場”的感受,但是請別忘了,我們正面對的可是複雜詭譎的外交史啊!
——《華盛頓時報》
哈佛教授浦洛基已經為一九四五的這八天做了最吸引人的描寫。
——《波士頓環球日報》

名人推薦

浦洛基的這部敘述詳盡且觀點平衡的作品,為長久以來人們對於雅爾達的理解提供了重要且及時的更正。
——畢佛(Antony Beevor)英國知名歷史學家
這本富有啟示意味的書談的不只是雅爾達或是當時與會的三巨頭,同時還談到了未來的地緣政治。
——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及《大棋局》作者

圖書目錄

《雅爾達(上)》目錄:
導論001
第一部阿貢納行動
第一章總統旅程011
第二章馬爾他會談031
第三章沙皇巡狩之地049
第四章紅色主人069
第二部戰士的高峰會議
第五章三巨頭重聚一堂087
第六章冬季攻勢101
第七章德國問題115
第八章戰利品127
第三部世界新秩序
第九章安全理事會143
第十章元首的陰影155
第十一章瓜分巴爾幹167
第十二章波蘭戰役181
第十三章“烏克蘭人會怎么說?”197
第四部外交家的棋盤
第十四章聯合國的席次問題217
第十五章波蘭陷入僵局231
第十六章轟炸線243
第十七章遠東閃電戰253
第五部妥協的飛輪
第十九章波蘭投降281
第二十章德國的命運293
第二十一章歐洲解放地區及巴爾幹305
第二十二章伊朗、土耳其和帝國315
……
《雅爾達(下)》

序言

導論
這場會議的時間和地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最嚴密保守的機密。一九四五年二月二日,在夜色籠罩下,一隊派考德汽車載著民主世界中最有權力的兩大領袖——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和英國首相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邱吉爾,前往他們的目的地——從前俄國沙皇和顯赫貴族在黑海度假勝地雅爾達所擁有的一組別墅。英美代表人自己為這次會議所取的代號是“阿貢納人”(Argonauts),意指遠古傳說中的戰士,他們要前往黑海之濱,找尋一頭永不睡覺的龍,為的是要搶回金羊毛。而他們的戰利品,是這場吞沒全球的世界大戰的解決方案;阿貢納人要對付的龍,則是約瑟夫·史達林,這個搖身一變成為殘暴獨裁者的前喬治亞詩人。
他們三個人聚在一起,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秘密的和平會議。在這場會議里,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命運;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他們要創造一個機構,用以保衛和平及戰勝國的利益。在他們離開雅爾達時,既滿意又焦慮。因為在他們背後的,是過去三十年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數千萬人犧牲性命的悲劇;而擺在他們未來的,卻是戰後不確定的世界。
地緣政治宏圖的競爭,自我意識和價值體系的衝突,以及三個國家最精明的談判代表的縱橫捭闔,全在一九四五年二月的這八天裡,在雅爾達會議中表演得淋漓盡致。三大領袖各自相互揣摩他人的可信度,以及是否願接受妥協。這兩位由英、美第一流私立大學畢業的精英,能不能和從東正教神學院輟學的喬治亞鞋匠之子達成共識呢?這兩位經由民主程式選出的領袖,曉得怎么樣對付一手締造古拉格(Gulag)的教父嗎?[ 古拉格,是前蘇聯“勞動改造營總管理局”的俄文簡稱。政治犯多關押於其轄下的集中營,因此“古拉格”也成為蘇聯與其東歐衛星國家思想統治的代稱。
]會議逼得與會者必須正視無窮盡的道德兩難局面。它有如情感的雲霄飛車,不僅涉及到同盟國的領導人;也牽扯到他們各自的部屬,因為他們不僅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搏鬥,也要爭取各自主子的寵信。
在雅爾達會議結束後,不到幾年,與會者兼制定者的高度期望已經破滅,他們的決定還受到敵我雙方的抨擊。仍在人世的與會者,不是替自己辯護,就是刻意遺忘他們的參與。失望、遺憾的感覺在冷戰對峙的雙方陣營都很強大。不論對這場會議抱持的觀點有什麼不同,雅爾達都變成錯失機會的象徵。在西方世界,《時代周刊》(Time)視雅爾達會議為走向“失去的和平”之路的里程碑。麥卡錫時期的主流論述里,“雅爾達”就是背棄自由、姑息世界共產主義的同義詞。
誰該替失去的和平負責?一九四○年代末期,冷戰興起,雙方互相責備,它成為核心問題。在美國國內也爆發激烈的辯論。雅爾達會議達成的決定,使得共和黨和民主黨分裂。羅斯福總統及其顧問被指控不僅把東歐及中國出賣給史達林,還促進國內共產主義的猖獗。艾爾格·希斯是美國出席雅爾達會議代表團成員,他被控為蘇聯擔任間諜,全案鬧得沸沸揚揚,益發增添辯論的熱度。喬治·馬歇爾將軍退休後接受傳記作家訪問時,絕口不提他在雅爾達會議里扮演的角色,因為他很清楚不論他說什麼,都會招致攻擊。
即使到了今天,公眾仍然圍繞著一九五○年代的老問題爭辯不休——是誰出賣了東歐?說服蘇聯加入對日戰爭是否合乎美國利益?在二○○五年五月,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把《雅爾達協定》拿來與一九三九年納粹外長里賓特洛甫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達成的德蘇協定做對比,即引起美國外交政策評論家的強烈反應。公眾對雅爾達會議的辯論迄今都還沒有考慮到兩個重要發展:即冷戰結束和原本未公開的蘇聯檔案業已問世。此外,它大體上也忽視了過去二十年專業歷史學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的研究成果。
蘇聯檔案的開放——蘇聯解體後,葉爾欽(Boris Yeltsin)初上台頭幾年的“檔案革命”——解密出大量的檔案,其中有許多和外交政策有關。雖然蘇聯歷史的許多面相已因這些檔案問世,得到重新評價,但是雅爾達會議還未受到注意。冷戰結束以來,西方國家對雅爾達會議還沒有重要研究問世,更晚近對美國外交政策及戰時同盟關係的研究,關於雅爾達會議的部分也草草了事。所以在這本探討雅爾達會議的新書,將納入過去二十年的檔案發現,以重新評估已知的西方資料,並從新的歷史觀點,來探討這個會議以及其結果。
原先接觸不到的檔案公開之後,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舊問題並提出新問題。它們證實了前一個世代的學者在未能接觸蘇聯檔案之下所提出的若干假設,也駁斥了一些說法。最重要的是,這些新解密的檔案揭露了雅爾達會議當時蘇聯領導人的思維。如果史達林和他的謀士們沒有完全放棄世界革命的計畫,他們也很明顯地將之推遲,有意與西方維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關係。他們預備藉此爭取到足夠的時間,以便從二戰災禍與苦難中復原,並為下一階段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做好準備。他們認為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勢所難免,但願意暫時犧牲在西歐的共產主義運動,向西方換來允許蘇俄在東歐獨霸。在中歐方面,史達林做了違心之論,其實蘇聯計畫把德國切割為幾個小國家,但因為西方的反對,他們的意圖無法實現。然而,各種跡象顯示,在德國問題方面,蘇聯本來或許會同意的東、西德分界線比英方提議的更偏東——後來東、西德的分界線採納了英國方案。
新公布的蘇聯檔案也讓我們看清與雅爾達會議有關、而迄今最有爭議的問題:希斯所涉及的間諜案。在一九四○年代末期及一九五○年代初期,有一種說法指希斯不僅替蘇聯當間諜,還影響了羅斯福總統若干決定;這些決定後來被認為是出賣美國的國家利益。現在蘇聯檔案的新證據支持希斯在雅爾達會議期間即是蘇聯間諜的說法,不過它也表明,希斯雖然暗中替蘇聯軍方情報機關工作,但蘇聯政治部門要到會議結束之後才知道他的真正身份。蘇聯軍方的聯絡人對他能提供的政治信息興趣不大,他在雅爾達會議期間於政治事務上的表現(包括蘇聯參加聯合國),對蘇聯的目標而言並無貢獻。由於“劍橋五人幫”在英國及美國的活動[ 劍橋五人幫,指二次大戰期間,五名為蘇聯情報機關所吸收的英國間諜。這五人都畢業於劍橋大學,故英國情治單位後來以“劍橋”作為這批雙面間諜的代稱。
],蘇聯情報機關得以提供其主子美、英方面有關雅爾達會議的最機密檔案。史達林的情報頭子在高峰會議前夕及進行期間,的確頗有幾樁亮麗的成績,但希斯這條線不在其中。
新的蘇聯材料沒說的,和它們所揭露的,一樣重要。從這些新開放的檔案中,我們看不到有證據可以說,史達林或其黨羽想要占美國總統身體健康不佳的便宜;或者是羅斯福在會議桌上的表現不佳,有助於蘇方達成目標。我們也看不到任何跡象可說,西方的波蘭政策若更強硬,就能夠救了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使他們得以免受蘇聯宰割控制。儘管蘇聯領導人內部對戰術議題有些明顯的不同意見,新資料卻顯示蘇聯決心建立對其西翼鄰國的控制,以波蘭為其安全結構的主幹。史達林預備盡其全力掌控波蘭,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西方外交立場是硬是軟,其實已無關宏旨。
從原本保密的檔案判斷,蘇聯對會議的結果感到滿意,這其實與美方的感受並無不同,蘇聯對未來的合作也同樣樂觀。但是,雙方彼此都誤判了對方的意圖。這使得接著來到相互不信任和猜忌的階段,而最後則演變成冷戰的局面。雅爾達是通往分裂、危險的世界之路上一個重要的步子,但是它並未造成冷戰,或者使冷戰的產生勢所難免。冷戰是在後來才發生的,是許多人的決定造成的,而且至少在西方這一邊,許多決定冷戰局面的人,根本沒踏上過克里米亞的土地。
把雅爾達會議抽出冷戰的歷史和學術脈絡,有助於建立它在歷史上的適當地位。雅爾達既不是冷戰的第一次高峰會議,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末會議,在一九四五年七八月間舉行的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才是。雅爾達會議是戰時的一場高峰會議,舉行的當時,共同的敵人尚未擊敗,勝利雖已接近,但仍未達成。經過這一番重新建構之後,產生一個簡單但很根本的認識:會議的參與者協助結束戰爭,姑且不論和平是多么不完美,它建立了一個經由談判而得到和平的環境。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和平不只是通往原子災難之前的停火。而不論是有心或者是無意,三巨頭設法要湊成一個國際體系的元素,使它們能有助於保持歐洲史上最長久的和平。
以高峰秘會這樣的方式結束戰爭,要付出某種代價。它涉及犧牲公開宣示的原則,西方領導人不只正式公開宣示,西方領導人深刻堅持的價值也必須妥協。而且這個代價要由半個歐洲支付,因為世界很快就陷入冷戰,東歐淪入極權統治。這樣的情況是怎么發生的?西方領導人能夠以較少的犧牲、得到更大的收穫嗎?最後,這些教訓可供未來警惕嗎?本書將敘述在雅爾達談判的故事,檢視參與者的期望和失望,來探討上面的這些問題。
敘述集中於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及其代表團在雅爾達的那八天,會議的議定書是我重新建構事件的主要資料來源。欠缺正式的會議記錄對於本書的寫作來說,既是一種詛咒,卻同時也是福佑。這固然使我經常很難拼湊起來辯論的實際內容,但是梳理不同代表團記錄人員對同一對話的筆記,卻比只從單一的會議記錄,對事件經過得到更完整的面貌。美方所漏掉的字句或對話,被英國人或俄國人記下,英、俄所疏漏的地方,或許也被美國人記下來。在有些事例上,重要的微妙之處卻明顯被摘錄人員疏漏,或是在翻譯過程中湮滅了。
我引用可以找得到的會議議事記錄,以及另外進行的私下會談。然而,請大家注意,在某些事例上,放進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和其他人嘴裡的話,只是大意(雖然有時候非常接近實際用語)。我運用我能取得的一切資料,盡最大能力重新建構,不僅依賴會議記錄,也借重參與者的回憶錄,他們對會議氣氛提供寶貴的評述。我假設摘記人員最了解自己的領袖,最能準確記載他們的談話,因此只要可能的話,我用美方記錄來引述羅斯福的話、用英方記錄來表達邱吉爾的評論、用蘇方記錄來傳遞史達林的想法。為了避免讀者被註腳淹沒,我把用來重新建構某一辯論或對話的資料,在敘述此次事件告一段落時,全部放在一個附註裡面。
蘇聯解體後所出版的檔案,是我重新評估雅爾達會議的最重要資料來源,但是美方沒有出版有關此次高峰會的記述,尤其是安娜·羅斯福·博蒂格和凱瑟琳·哈里曼的記載,以及艾維瑞·哈里曼的駐蘇大使館的檔案,提供了描述會議氣氛的基礎,以及緊隨其後的政治和地緣戰略脈絡。我自己從前蘇聯檔案中的發現(特別是俄羅斯聯邦國家檔案館)有助於了解蘇聯內務部(即惡名昭彰的NKVD)在會議準備階段的角色。最有意思的是,我找到內務部官員為史達林所準備的雅爾達會議照片本。本書所發表的一些照片是首度公之於世的。今天可以見到的大部分此次高峰會的照片,不是沒標註日期,就是誤植日期。我盡最大能力標出本書所載照片的確切日期,並且把它們和特定事件連線起來。
雅爾達會議所產生的重大政治變革,其中之一即是地名大幅更動。由於國界重劃,人民也發生變動,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哈布斯堡、奧斯曼和俄羅斯帝國崩潰所產生的文化、語言文字變動,變得更加複雜。一九八○年代末期,所謂“雅爾達體制”的世界秩序瓦解,加上蘇聯裂解為許多獨立國家,又增添了另一層的複雜程度。本書中提到的許多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都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地方到今天都還兩個名字並用。本書中的地名,通常以它們今天所居國家的文字為其地名。因此,舉例來說,利沃夫城在波蘭文是Lwów,德文是Lemberg,俄文是Lvov,而因今天它屬於烏克蘭,所以是Lviv。通常第一次出現時,或是特別談到管轄權變動時,本書會註明該座城市別名。
本書著重三巨頭及其助理在雅爾達的動機、思想和行動,並且以羅斯福為主角。故事將開始於羅斯福啟程前往克里米亞,然後密切注視頭幾天的會議,與會者討論軍事事務、提出他們的政治議題、並且為後續的辯論定下舞台。接下來記述三巨頭二月七、八兩日的提議、反提議和各種錯綜複雜的交涉——這是雅爾達會議最有成績的兩天。再來是末尾幾天的辯論,這時羅斯福的主要工作是在沒有達成協定的領域,如波蘭政府的組成、德國的待遇等,儘量爭取,而不危害到前兩天已有的成果。
本書的最後兩個部分“雅爾達精神”和“風雨將至”旨在檢視會議之後的高度期望,以及始於羅斯福去世之前那幾個星期內,東、西方關係上所發生的深刻危機,這危機象徵和蘇聯密切合作的時代已告終結。本書以羅斯福總統去世、杜魯門總統首次試圖重新評估美國的對外政策作為結尾。羅斯福在世之時既受人敬佩、也受人痛恨,但一般都承認,正是因為他的卓越領導,才指引美國走出大蕭條的深淵,他也十分巧妙地帶領美國取得大戰的勝利。他在會議結束之後兩個月就撒手人寰,使得雅爾達會議成為他對外政策的象徵,也使得關於會議重要性及遺緒的辯論,經常變成對他本人政治遺產的爭執。
本書的情節很複雜,敘事也十分詳盡,但它的主要道德論點旨意卻很單純:不論準備及進行一項國際會議時投入多大的努力,不論與會者談判技巧多么嫻熟或者足智多謀,也不論它的成果將有多么璀璨可期(雅爾達會議在當時被認為是偉大的成就),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及社會在和價值觀不同的人物或國家有密切牽連時,應該準備付出代價。降低代價唯一的方法,是對盟友的認識至少要與對敵人的認識一樣深刻。雅爾達會議及會後的發展顯示,當沒有共同價值把盟友綁在一起時,敵友之間的歧異遲早會爆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