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大香山

隴南大香山

位於甘肅隴南轄區西和縣和禮縣境內,位於禮縣城南50公里的西和、禮縣交界處,海拔2532米,為禮縣高山之最,東經105度02分-105度10分,北緯33度45分-33度54分之間,面積113.3平方公里。海拔1080-2532米(香山),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9.9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00.2毫米)。本區主要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名勝古蹟以及珍稀動物等。區內有天然林3730公頃,飛播造林4000公頃。已知有高等植物120250500餘種;野生動物獸類30餘種,鳥類50種,爬行類10種,兩棲類10種,魚類9種,昆蟲類數百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斑羚梅花鹿林麝鬣羚黑熊水獺雀鷹松雀鷹燕隼紅腹錦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香山
  • 面積:113.3平方公里
  • 年均降水量:500.2毫米
  • 海拔:2532米
  • 地理位置:甘肅省隴南市
  • 建議遊玩時間:5小時
  • 所屬城市:甘肅西和、禮縣
  • 適宜遊玩季節:夏天避暑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景點介紹,香山交通,住宿介紹,周邊美食,美麗傳說,面世文獻,傳至沿海,相關景點,小香山,白雀寺,相關新聞,地理位置,相關作品,大香山遊記,西峪古國說,香山與名人,

簡介

中國有多處香山,以北京、四川、陝西、河南等處的最為有名,它們之所以神聖和被人嚮往,是與觀音菩薩的一位化身(也稱俗身)——妙善公主於香山成道的傳說有關。事有湊巧,在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之西和西和交界處,也有一座香山,從古至今,當地人一直盛傳它就是妙善公主成道之地。但傳說歸傳說,除了當地民眾經年不息的信仰和口耳相傳的虔誠,並沒有學者對此有過重視和追根尋底的考證。甘肅省隴南香山寺觀世音菩薩(俗身妙善公主)真正發祥地。
隴南大香山

景點介紹

神奇的香山
香山自然保護區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內山勢險峻,風景獨特,其間樹木混雜,既有北方的針葉林,又有南方的闊葉林,樹種繁多,高大的喬木,矮小的灌木穿插,珍奇樹種,奇花異草,名貴藥材,罕見的野生動物數不勝數.香山主峰直插雲霄,一邊是刀削般的直壁,居說是觀音菩薩捨身崖,她就是在這裡成就了傳說中救苦救難的美名
那裡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可以說,在什麼時候去都可以,只是在不同時期去,所見到的風景就不同罷了,天大地初舒,白花盛開,五顏六色,身臨其境,如同走入花山花海的仙境.夏天當然是去的好季節了,綠樹茂盛,百鳥爭鳴,要是感受萬物,還是秋季好,這時間山上各種樹木由於日照的變化,都表現出了不同的顏色,有紅的,黃的,綠的,傻是好看,而且這時間正是雨季,山上煙霧繚繞,登上山頂,就像是走如了仙境.這時候,你就會感覺到香山獨特的小寺廟,就像是仙界古老而神奇的建築了,早晨,你起早一點,隨著清幽的禪聲穿透淡淡的白霧,那是何等的心曠神怡啊,可能你在這時候感受自然萬物之靈時,不注意,那東邊盡頭已經跳出了紅日,如血染一般悽美動人。 冬天香山的雪境也別有一翻境界喔,白色的世界更讓人覺得大自然的神奇!
景點有香山流雲、十二鍋坑、捨身崖、塔人(俗稱雙人石)、天梯風洞冰洞、悄悄水、分界石等九大景觀。香山因為海拔高,又在林區,故這裡雲霧 繚繞,縹緲奇絕。每當天晴,密霧橫裹山腰,日將午,密霧凝成雲片紛紛上升,環繞山頭流行無定。時向廟宇入,穿過亭而去,或從過亭入,透廟出院,遊人以手探之,則珠露盈掌。雲行時亦沙沙有聲,午後或聚或散,原無一定,有時雲降山腰,則雷雨即作,而山上晴紅如故,形成了香山特有的香山流雲奇觀。在香山頂上有十二個大小不同狀如鐵鍋的坑窩,相傳是觀音菩薩在香山修行時在此做飯,日久形成的,成為“十二鍋坑”。
大香山大香山
捨身崖後面有天然石塔,似石塔又似石人,傲立香山,守山護法。在捨身崖左邊的天梯八盤路,是通往觀音大殿的必經之路,此路蜿蜒曲折,拾級而上,路窄山險,令人心驚肉跳,如履天梯。
在捨身崖半山腰有一洞口,號為風洞,大風起兮,風從洞口呼嘯而出,霧從洞口噴涌而現。風洞之下,有三眼清泉,飲之可清暑祛病,驅邪防身。
冰洞掩映在香山後山的參天古柏和峭壁懸崖中,六月三伏天,洞內寒氣襲人,
冰柱林立,三九嚴寒的冬月,洞內則溫暖如春。在香山左端的石壁中有一口泉,泉水甘冽香甜,據說飲此泉水可延年益壽。泉中之水時旱時盈,捉摸不定,要見泉中水,必須虔誠祈禱,且不宜大聲說話,水可盈滿而出,如若輕浮傲慢,喧譁吵鬧,則不見泉水,故此人們將這眼泉水叫“悄悄水”。在香山之巔有一塊天然巨石,將香山分為兩部分,此石也成了西和禮縣的天然分界石。
香山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優美的自然景觀,而成為隴南及周邊市縣遊人香客朝覲叩拜的聖地。香山有三大寺院:麒麟院、錦峨院、龍潭院,也稱上寺、中寺、下寺,其寺院建築高大雄偉,氣度恢宏,飛檐懸瓦,巧奪天工

香山交通

西和縣可包車直達,行程50分鐘。建議到河口村到達景區後爬山。
禮縣客運中心有到香山的客車,每35分鐘一班,票價6元。行程1個小時。

住宿介紹

西和賓館較多,可以提前到網上預定,建議在縣城居住,第二天出發。
禮縣住宿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勝在距離保護區很近,可以比較方便的去遊玩,縣城內的住宿費用在25---60元,設施不是很齊全,但是還是很乾淨衛生的。

周邊美食

保護區有飯店5家,主要經營典型的藏族風味食品,和其他地方的藏民一樣,他們的食物多以牛羊肉、糌粑、小麥、青稞面為主,遊客們到此,住在舒適溫暖的帳篷里,再喝上一碗熱乎乎的青稞酒,旅途的勞頓立刻一掃而空。如果你不習慣藏族風味,還有漢人開的餐館,一般以川味為主。 需要注意的是,當地的食品為了適應遊牧需要,通常比較乾硬,水份不多,雖然很適合作為旅途乾糧,但一定要隨身備足飲用水,否則難以下咽。
盛產青稞,磨製糌粑以青稞為主。糌粑的製作方法是先將青稞淘淨,曬乾炒熟後磨成麵粉即成。糌粑是藏族人民的生活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白“曲拉”、食糖,層層疊疊擺滿一桌。先在小龍碗裡放上一塊酥油然後倒上半碗奶茶,等酥油溶化後,再放上曲拉和糖,攪勻,放上炒麵,碗握在左手掌心並且用手指旋轉,用右手食指攪拌均勻,然後捏成小團食用。這就是吃法別致的“酥油糌粑”。糌粑吃起來,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糧的甜潤,十分可口。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 
糌粑在不同的地區還有另外別樣的吃法,一種是將酥油、曲拉、蕨麻炒麵白糖摻和後做成塊,叫做“辛”,吃時在碗內放上一塊,用熱茶化開加上炒麵拌和;另一種是將糌粑拌好後,用手捏成小酒杯狀,舀上預先用辣子和蒜泥或辣子和肉沫做成的臊子,拌和著吃,這就是有名的辣子尕勺。
由於酥油糌粑是高脂肪、高蛋白和糖的混合食物,因而營養豐富,熱量大,既可充飢又能禦寒。
西北地區的手抓羊肉是西北飲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名氣較大。流傳全國乃至海外。各地的手抓羊肉因地域的不同,風味也不同。因製作獨特肉質鮮嫩,因而其純正、地道的風味名震四方。
手抓羊肉手抓羊肉
其製法有兩種,一種製法是,將羊宰殺後帶骨切成大塊放入鍋內,不加佐料,只加入少量食鹽,用清水煮至七八成熟,即可撈出,盛入盤裡,同時在盤裡放上幾把藏刀,人們可用手抓著吃,亦可用藏刀割著吃,味道鮮嫩,易於消化,此種吃法在牧區較為流傳。另一種是拉卜楞手抓羊肉,一般選用剛宰殺羊身上的筋骨肉,切成四寸左右的小塊,放人倒有清水的鍋中,用慢火煮,待滾沸時,打去血沫,然後放入調料——食鹽、花椒、薑片、紅辣椒、草果、大蔥等,當煮至兩三小時後,從鍋中撈出。肉盛入盤中,碗裡盛上羊肉湯,上面撒點青蒜沫,用手抓著肉蘸上蒜泥或油潑辣子,吃一塊羊肉,唱一口羊肉湯,湯香肉嫩,營養極其豐富,是藏族民眾用來招待貴賓的上等佳肴。
來觀光旅遊的外地遊客,都品嘗草原上流傳己久的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藏包。藏包深受寺院佛教僧侶的偏愛,也是藏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其特點是小巧玲瓏、皮薄湯多、肉質鮮嫩、風味獨特,因而受到藏族同胞及當地各民族的喜愛。
藏包藏包
藏包的製法較獨特,首先將鮮嫩的牛羊肉切成小塊,略灑生水剁碎,再加上蔥花、鹽、花椒麵以及新鮮羊油,攪拌時放人少許水,然後將和好的白面反覆揉搓後擀成餃子皮大小的薄皮,將餡包起來放入籠中蒸10分鐘即可。此時掌握時間是關鍵,包子取早了皮會發粘,取遲了包子裡面的油湯會蒸發掉,影響藏包特色。藏包的吃法也是別樣的,先在包子底下用嘴咬一小口。將包子的鮮湯吸入口中,吸完了湯,再吃皮和餡。初食藏包的人,往往會弄得鮮湯四濺,惹得哄堂大笑。藏包已進入國內一些大小城市的飯館、餐桌,它豐富的營養和鮮美的味道,引起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
蕨麻米飯是藏族地區特有飯食。蕨麻也叫人參果,作蕨麻米飯時,先將蕨麻、大米分別蒸熟,酥油化成汁液,然後將幾樣東西盛在碗中食用。
蕨麻米飯蕨麻米飯
盛飯時,先將大米飯盛人碗中,上面加盛蕨麻,撒上白糖,再澆上酥油汁液。食用時用小勺子從碗邊上舀著吃。蕨麻米飯做起來方便,吃起來香甜可口,不亞於八寶飯。
酥油茶是用酥油、磚茶和鹽製成的一種草原上特有的茶道。首先將磚茶熬成很濃的茶汁濾去茶葉,把茶汁倒在一個長約100厘米,直徑約20厘米左右的酥油茶桶內,然後加入少量的鹽和酥油,有的還加入一些牛奶,使酥油茶桶略向胸前傾斜,用力將酥油茶桶內的木製攪拌器上下來回抽動幾十次,使水和酥油交融在一起即成。此後,將打好的酥油茶倒入陶質的茶壺內,置於高火之上,隨喝隨倒。酥油茶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後可抵抗寒冷,亦可生津止渴,香醇可口,潤肺強體,是高寒地區的最佳飲料,因而被草原上的藏族人民視為民族風味飲食中的上等佳品。
酥油茶酥油茶
奶茶是草原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民間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每當有客人來家中時,首先端上桌的是一龍碗滾燙噴香的奶茶,奶茶的原料是鮮牛奶和大茶,也有放磚茶、薑片或鹽的。先在茶壺或鋁鍋中倒進清水,放進大茶在爐子上煮燒,待到茶水滾沸,散發出茶香味時再倒進牛奶,有的人還加一點薑片或鹽,煮沸時不斷用勺揚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去茶葉即可飲用。奶茶倒入碗中,顏色白里透黃,味道既不是純牛奶味,也不是茶水味,茶水和牛奶混合在一起,喝起來清爽可口。
牛羊灌腸是利用剛宰殺牛羊的腸等內臟,所製作的幾種風味小吃。
牛羊灌腸牛羊灌腸
牛羊灌腸有4種吃法,一種是肉腸。將新鮮牛羊腸沖洗乾淨,然後將牛或羊的心、肝及少許肉剁碎,拌以牛羊油、蔥、蒜、姜、鹽、胡椒粉、花椒等,用麵粉拌和,灌進牛腸羊腸內,用線紮緊兩頭,放人鍋內燒煮,這時要把握火候,煮的時間不宜過長,血水乾後即成。吃時切成段,用醋、蒜泥、辣子調和的汁醮吃。二是面腸。在麵糊中拌入一些牛羊油、鹽、蔥、花椒等,麵糊的稠稀適度,用勺子舀於漏斗,灌入腸子的一頭,然後用線紮緊兩頭,煮熟後切成段,用醋、蒜泥、辣子調的汁蘸著吃。三是血腸。在還沒凝固的牛羊血中加入少許麵粉、油脂、鹽、花椒、蔥等,用勺子舀入漏斗,灌入腸子的一頭,然後用線紮緊兩頭煮熟即成,吃法與肉腸、面腸相似。四是油腸。將新鮮牛羊油剁碎,揉進麵粉、鹽、花椒、蔥灌入牛羊腸中,水蒸半小時後切成段趁熱吃。牛羊灌腸營養豐富,別具風味,藏族民眾除自家食用外,還要給親朋、鄰居互相贈送。如今牛羊灌腸己成了外地遊客紛紛慕名品嘗的食品。
洋芋丸子是當地民眾最愛吃的一種食品,製作工藝簡單,味美可口,洋芋的吃法有很多種,洋芋丸子就是其中的一種。老百姓閒暇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將乾淨的洋芋磨成糊漿,加拌適量的麵粉白礬食鹽、調料粉,然後捏成丸子放在蒸籠中,煮熟後盛入碗碟,調入食醋、醬油辣椒蒜泥調成的湯汁,即可食用。也可入油鍋炸熟,可燴菜、也可單獨食用。吃不完的,第二天,將其切成條狀,佐以大蔥蒜苗爆炒一番,別是一股好滋味。
洋芋丸子洋芋丸子

美麗傳說

甘肅省西和縣香山頂上奇峰羅列,高聳入雲,林木蔥翠,景致十分迷人。上面除佛寺外,有兩個墓堆,一個是觀音俗身(妙善)墓,一個是普賢俗身墓。傳說這兒的普賢,就是妙善的二姊妙元,也是在香山先學,後成道於八峰崖,最終顯化於峨眉。一通粗糙的石碑上寫著:大漢皇帝七年了道於斯,顯化十方大慈大悲普賢菩薩墓。傳說的氣息就像這潮濕的霧一樣,瀰漫在香山周遭的天際間風光秀麗,景點迷人。記者在隴南採訪期間,隴南市委外宣辦的李廷賢爆料,根據一篇新發現的東漢年間的文獻,與當地文化遺存和地名相比較,可以確認隴南香山就是妙善公主成道處,是觀音文化在中國本土化的真正的發祥地。

面世文獻

李廷賢向記者展示了這篇珍貴文獻的手抄本複印件,據說為西和縣一中教師周志堅於1989年從湖南省圖書館一本《漢陽舟子集》中發現,抄錄後帶回,曾作為高中語文補充課文講給學生聽。直到2009年,才被李廷賢獲悉後撰文在《隴南報》公布於眾。
據這篇文獻記載:香山觀音菩薩者,西峪國王之幼女。譯音為妙善。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3年),姊二弟一,皆王后出也。妙善許(許配)喀什哥,未婚,夫卒。喀什哥在今西古(現甘肅舟曲)北。王后以婿故,旋得病,越五月而薨。妃納氏,素見寵於王者也,有子年六歲也,陰謀殺世子而立己子。初,王弗許,久而惑焉。納妃誇示於王曰:吾兒頭角崢嶸,後必昌大吾國。遂廢長而立之。……未幾,王病,後陰殺故世子,且謀及妙善。善覺而西遁於佛院,即今之白雀寺也。院有師曰木爾命。木爾命者,國師也,素為國人信仰,王以師事之,故妙善為所庇而止焉。事在偽呂之末年也。
時善年二十有五。及王薨,後當權,陰用私人,政事紊(紊亂)矣。嗣牒(親自下指令)善所處,夜令放火燒佛院。院有僧千人,見火驚遁,被執付火,盡焚死。方其夜之火起也,善尚未寢,聞號救聲甚急,驚視則有物二,似狸而大,伏於階下,師己跨其一,令善亦如之,哮躍而起。俯視黑煙紅焰,地裂天黑,善掩袖悲啼,求師拯救,師曰;數也,弗可為也。不顧而南。
至一嶺,層巒危壁,懸崖斷澗,……平原方丈,乃結一廬于山坳。師授口訣,得悟大道。
厥(此後),師西遊,不還。善朝夕修,如是八年。亦安之。
因新王苛虐殺戮無辜,國人憤怒,且招集眾人,迎師於羌,……羌遂與喀什哥合兵人寇。王師迎戰於薩克,……是夜,國人首弒其後。王聞之欲南走武都,亦為部下所殺,羌、喀分領其地,國遂滅。時漢文帝九年也。
善聞之,泣不繹,望北再拜,縱身墜崖死,時年三十有四。
是山也,……名蓬山。後,人以神靈卓,進香祈禱者眾,故又名香山。稱菩薩曰香山菩薩。
瀰漫香山的妙善公主遺蹤
李廷賢介紹說,此前妙善所在國名有多種說法,但西峪國可與今西和縣西峪鄉名字相印證。他向記者提供了當地學者根據西河、禮縣民間傳說撰寫的幾篇關於妙善公主的故事,除國名外,內容大致和上面文獻記載的差不多,只是細節略有出入。
為尋跡這一千古傳奇,記者約李廷賢赴西和縣,沿著傳說中的足跡,踏訪與之相關的聖地。
記者一行首先拜訪了白雀寺。白雀寺在今西和縣城西5公里處觀音殿村的一塊台地上,據寺內古碑記載,南宋嘉定年間曾重建寺廟,因此該寺始建年代應該在宋代以前。這裡曾經是一個佛教十分興盛的地方,“文革”時破壞,現已照原樣恢復。
白雀寺保留著中國寺廟古老的格式,寺內塑有一尊香山菩薩的聖像,蓮座前香菸裊裊。重修白雀寺碑記載:西和城西五里有名剎白雀寺,籍西峪之逸事,演妙善之靈跡。寺內有一聯:捨身香山功成普渡幻海孽,為寺白雀證果結緣迷路人。追述著信眾心中一個古老美好的傳說。
隨後記者一行出白雀寺,赴香山。距離香山十多公里處,是被稱作小香山的所在地。山丘上一座古寺掩映在樹叢中,其碑文記載:觀世音菩薩,相傳為一古佛轉世,專來度化東土之民。俗身為妙莊國三公主。出家於白雀寺,因被火燒,而去香山修行,路過此處休歇。
正如神秘的觀音本身一樣,這一天的大香山上也是雲鎖霧罩,車到半山腰,已無法再上。只好停下來,聽李廷賢的講述,讓想像去汲取那個從久遠歲月里誕生的滋潤千秋的故事。據說香山頂上奇峰羅列,高聳人云,林木蔥翠,景致十分迷人。上面除佛寺外,有兩個墓堆,一個是觀音俗身(妙善)墓,一個是普賢俗身墓。使記者聯想到九華山地藏菩薩肉身,瀰漫在香山周遭的天際間,讓記者深深感到了香山的靈異色彩。

傳至沿海

據李廷賢介紹,在發現《漢陽舟子集》中的記載之前,有多種關於妙善公主成道的史料。其中在一本距今將近600年的《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中,對故事的時間、地點、國名有具體的交待。“漢文帝初年,在西土有一興林國,國王繆莊王有三女,其小女妙善……被禁白雀寺……到大香山,九年後在捨身崖脫殼羽化成佛。”興林國或許就是西峪國。全國的幾處大香山,除隴南的香山,其餘大都沒有興林國遺址和白雀寺。位於西和縣西峪鄉西峪坪的古城堡,此前有學者認為就是興林國國都,它也是仇池國國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國都而言,白雀寺正好相合於故事中“本城南有個白雀寺”之說。當然,更細緻的考證,還需學者們來完成。
大香山附近的雷壩地區,發現了一部流傳民間的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經,共八卷,是歷代頌揚菩薩的頌歌藍本。據一古稀老人講,他們小時候常到大香山參加法事。法事的場面非常隆重熱烈,其中大師公“開山”(即在兩眉間印堂穴用刀割開皮膚,使流血,為隴南地區巫師作法時的一種儀式。)後,手執經書,搖動碼頭(頭飾,為鞭狀,梢頭綴瑪瑙之類寶珠和紅纓,拴在頭頂,跳神時劃圓圈狀掄動),邊跳邊唱,眾弟子則裝扮成各式神祗,跟在大師公身後,亦步亦趨。此時,信士們跪拜於地,隨大師公誦唱菩薩功德。當時,所誦的即是此經書。“文革”中經書失蹤,傳說被焚毀。經書逃過劫難和再現,說明觀世音菩薩在人們的信仰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李廷賢認為,中國西部是個神奇的地域,伏羲出世、畫卦,黃帝問道,神農發祥,以及後來的秦國崛起,大都淵源於此。這裡既是中西文化陸路交流的熱土,也是中原華夏文化的發祥之地。而《漢陽舟子集》文獻中的記載,生動地介紹了妙善出家的地點、原因、修行的經歷。由此推斷,觀音在甘肅隴南發祥後,通過陝西、四川一路南下直到南海,成為中國民間最受尊敬的一位宗教形象。

相關景點

小香山

小香山位於甘肅西和縣何壩鎮劉溝村,距離香山十多公里。

白雀寺

白雀寺位於西和縣城西5公里處觀音殿村。距離香山三十多公里。
白雀寺白雀寺

相關新聞

甘肅確定隴南大香山觀音文化勝地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香山風景區香山風景區
甘肅隴南大香山兩千年來傳頌著觀音菩薩化身妙善公主修行成道的故事,目前,甘肅省已經將大香山確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當地旅遊部門已將大香山確定為重點旅遊景點,有待全面打造。有三條公路從山下通往山腰廣場,浮雕和有關傳說的碑刻已經矗立山頭。造型精美的空相觀音塑像很有特色。

地理位置

甘肅省隴南西和何壩鎮
大香山

相關作品

大香山遊記

大香山,即西和香山。位於禮縣城南50公里的西和、禮縣交界處,海拔2532米。其山東臨西和縣河口鄉,西隔西漢水與禮縣白河鄉遠望,北望太塘鄉,南闞肖良鄉。因觀世音菩薩興林國妙莊王三公主妙善)功德圓滿於此並每給人間福祉而帶有濃郁的神秘色彩,香火旺盛,是隴原乃至於全國人民心中的靈山。於是嚮往已久,欲一謁而不得機會,每為此遺憾,正值周六,閒暇無事,於是邀幾位同事駕車前往。早晨8點,我們自成縣小川鎮出發。按蘇元、昌河壩、西河大橋、洛峪河口方向前進。其時正值早春二月,日光融融,輕風習習,既不寒冷也不過熱,正是出遊的好時機,於是眾心情歡快,笑聲不斷。汽車一出校門,時有芳樹野花撲入眼帘,令人欣慰。蘇元一帶,菜花正開,野草豐茂,滿山流碧飛翠,有羊群在悠閒的啃青草,牧童在溪水邊搗蛋,引人留戀。然道路崎嶇,輕舟迅疾,一眨眼之間,眼前美景已不復尋覓。
犀牛江邊,百草豐茂,野花亂開;江水盈盈,緩緩東流;兩岸山峰摺疊對峙,陡峭險峻,衣著華美,濯足江中,艷影隨波蕩漾,甚有武陵源之感。道路挽著江水繾綣而行,給人生死相隨的美夢。
昌河壩一帶,四面山脈合圍,犀牛江迴環北去,一道溝通三縣(康成武),江山形勝,令人一再感嘆。但因時間關係,未做停留,就向西和方向匆匆前往。
未幾,汽車取道仇池山下,仇池山紅岩赤土堆成,山體裸露,程赤黑色。但見嵯峨入雲,不知其高几何。喜集鄉境內,地勢平緩,楊柳依依,路邊時有桃花梨花和杏花,以及那小巧玲瓏的人家。洛峪鎮上,梨花如雪卷,桃花映彩霞,翠柳綠楊亭亭,掩映著參差千戶人家。河口街邊,清泉蕩漾著樓房小橋,芳樹隱藏著田園牧歌,牛羊荒灘上棲息,騾馬在村落邊吃草,令人不禁想起丟失已久的農村生活。
在不停得感嘆中,我們來到了野麻村,從此折向西南陡坡,在山田間盤曲而上,約5里之遙,進入莽莽群山,松林鬱鬱蒼蒼,道路陡峭,峰迴路轉。再走5里徐,爬上山頂。道分兩條,一沿嶺東上通往香山,一西下莽莽峰巒伸入禮縣腹地。遙望東上險道,山嶺蜿蜒迂迴,若蒼龍遊走;嶺邊秀松密布,松間雲霧繚繞,涼風撲面。一時車行絕頂上,人在雲端游,頓生羽化登仙之感。
綿延10里有餘,終於登上香山。有佛塔道觀數處立於一山頭,山頭地勢平緩,寬約10丈,長約里許。道觀後尚有荒山兀立,孤高連雲。道觀西面數百米處,山峰險峻挺拔。有石峰壁立數十丈,上有玲瓏佛寺,旁有索道纏繞,蒼松鬱郁,此妙善公主公成佛所在的捨身崖。
那些道觀前,先是帶頂香爐疊就的九層鐵塔,高約8米。其後是攢頂重檐座獸牌坊山門,屋角高蹺,程品字形,莊嚴肅穆,正門關閉,小門旁開。門前台階粼粼,青石鋪就,兩旁紅磚為欄。其後殿宇軒昂,依次為無敵老母殿玉皇殿三清宮等。皆五脊六獸瓦頂滴水勾檐、三面青磚、雕花門窗建築,然而莊嚴肅穆,又雄偉壯麗。
觀音殿在玉皇殿西邊絕壁上,其下絕壁稿約數十丈,就是公主當年飛升時的捨身崖。從玉皇殿西邊下坡,斗折蛇行,繞過一道彎,在爬上天梯索道,登上捨身崖,進門扶著青石台階轉折而上,就進了觀音殿院落。其院梗石造就,呈長方形,寬約兩仗,長約仗許,從內到外門戶相對建起兩座明柱廊檐殿宇,透花門窗,里殿背依危峰,秀松蓊鬱,外殿背對長空,白雲繚繞,此即觀音殿。有碑文曰:“觀世音菩薩於此道功圓滿成果,羽化成仙。”
觀其院落,象具奇觀,形由天成,實為靈異之地。然而從古到今有幾人能知?又有幾人能悟?然而就是能知能悟,又有誰能真心心繫天下?當年公主能鄙棄錦衣玉食而解救蒼生,雖萬死而莫辭。且不必說其功德圓滿之後“凡乞嗣求壽者,屢禱屢驗,其應如音起”的靈驗,就是公主當年的襟懷,非聖人而何?立於院內,看香菸裊裊,聞鐘磬聲聲,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憑欄遠望,看雲捲雲舒,品清風習習,聞濤聲陣陣,無名的浮躁不覺遁去。
香山之巔,亦頗具奇觀。其西面,石峰層疊,刀砍斧削,線條流暢,直撲不測之淵,而岩縫蒼松鬱鬱蔥蔥,秀美異常。其東也,禿塬綿延遠去,盤亘起伏,杳不知何去何存。其上白草豐茂,猶如地毯沒於幕色。
坐山上,但覺雲氣盈袖,天風鶴語迴蕩。四面群山環拱,西漢水如絲隱於澗底。不敢久居,高處不勝寒!於是少盡繾綣而返。

西峪古國說

文/二柏居士
惠光普兮萬物妍,白鹿棲兮青崖邊。炊煙漠漠嶺上泛,流水潺潺柳下湍。
湖上泊來一老漢,斜陽映中長釣弦。屈膝而坐與我談,道那妙善修此間。
往日有國名西峪,居西垂兮安邊緣。少征伐來無戰亂,恰似世外一桃源。
九鼎之王稱妙莊,年過花甲鬢染霜。膝下三女玲瓏樣,惜無兒郎繼國邦。
長女妙音次妙緣,三女妙善菩提眷。幼年能吟詩詞賦,十三能解經文篇。
不慕榮華惡富貴,偏愛尋仙訪道觀。妙莊王喜發皇榜,為女招婿繼江山。
此事隱者多言頌,居士有幸記此文。仙鶴起時漢家郡,白龍舞處秦皇鄉。
天嘉福地千峰秀,陰平古道萬木蔥。千古歲月悵茫茫,青煙碧波裊裊盪。
彼時有國名西峪,隴上江南西垂地。祁山控北御強敵,摩嶺座南鎮羌笛。
西江漾兮百商往,日出而作阡陌上。偏安一隅小國疆,國祚三百又綿長。
九五之王曰妙莊,膝下三女花容樣。時不待人王花甲,尚無儲君佑國邦。
小女妙善素多才,十三能文頌詩章。十八惹得百花羞,不慕榮華好道堂。
妙莊王上降皇榜,願招賢婿守國疆。大姐二姐皆從意,唯是妙善抗莊王。
自言願做修道女,渡得眾生出禍殃。莊王聞言拍案怒,哪家王女道觀場。
逆女敢違本王旨,逐女妙善出宮牆。人間萬般非無罪,罪時沒落最為貴。
陰平道上憔悴傷,花崗石上理紅妝。此石便是梳妝石,在西禮地邊界旁。
半日炎炎半日晃,四處荒枯遍淒涼。上神感其虔誠意,空谷湧泉解肌腸。
此泉人稱悄悄水,方圓一里百花芳。時已暮兮月已升,身疲憊兮目眩暈。
只為求佛此一事,遭父驅逐出皇宮。遠山黛墨近水波,百木森處紅牆舍。
紅牆瓦下白雀寺,晨鐘暮鼓修心佛。皇家深宮寂寥院,夜不能寐妙莊王。
自打走了妙善女,誰說嚴父鐵石腸。四方差人探音信,人說削髮寺院上。
堂堂一國千金女,白雀寺下化糟糠。莊王一支急行隊,擒女回朝見父王。
初衷不改心已定,莫要小女死相拼。王后聰惠使妙計,欲將妙善留宮裡。
天寒地凍三九天,萬物凋零敗地田。香山有坡荒一片,不生草木貧瘠園。
倘使百花開滿山,許爾出家再不攔。妙善聞言問當真,天子從不道謊言。
若能三年內生草,任你天涯海角間。女道父皇三年遠,兒能三日花成艷。
翌日拾得百花枝,殘花敗枝插土間。北風烈來東風寒,天雨雪來山河顫。
上神知其所處境,三日布花野坡前。芳菲肆野漫山原,蓮花台上顯神顏。
莊王一怒火衝天,休用妖術充神仙。妙善跪到後花園,再乞父皇許我願。
莊王長袖仰天揮,何時知錯再來見。烈日炎炎整一日,唇焦口躁浹背汗。
滂沱大雨又一日,王后親人再三勸。三日未食性命憂,王后救女出宮院。
莊王再問妙善時,白雀寺里讀經卷。惱羞成怒一瞬間,重兵圍寺臨道觀。
妙善初衷終不變,莫用強軍呵佛壇。將軍無奈一把火,白雀寺陷火海間。
五百僧人成灰燼,巍峨古寺盡焦燃。妙善公主命垂危,一對麒麟從天現。
火海救出虔誠女,香山放其修塵緣。再醒已是三天后,四方景色都有變。
刀劈斧削萬丈崖,玉帶白霧橫崖畔。古木參天藤交匯,鳥鳴花盛綠水涓。
從此修道在香山,捨身崖前坐神仙。飲露吸風悟大道,餓時掐土以度天。
萬般多難皆是命,唯有我自守初衷。世人皆不知我意,我守我心我自明。
莊王並非欲害女,火燒白雀非本意。晨起暮落時時念,悔不該燒女妙善。
抑鬱愧疚恨成疾,食不甘味體愈虛。四處求醫不得治,胸悶體乏無法愈。
某日宮外一老僧,能治人間八百病。忙請老僧入皇宮,若醫王上賞千金。
老僧望聞問切罷,連嘆三聲說不能。只有一法能醫病,怕是方法太不仁。
王曰何法可治病,我賜金銀賞他城。需得至親手和眼,能治國王此頑病。
妙音妙緣知此事,責備父皇太殘忍。誰家父親為醫病,恨下心腸害親生。
莊王再問可他法,老僧思罷指乾坤。言說香山有神僧,或許可救王性命。
香山本是清秀地,王帶眾兵訪神靈。道尼隱在山之巔,背朝莊王問因原。
莊王述畢緣故後,面前尼姑似故人。聞言莊王患頑疾,需得至親手與眼。
再叫莊王轉身去,予王手眼即遠離。治得王疾國家安,為王延壽福亦綿。
莊王既得手和眼,喜不言謝回宮院。不日大病得痊癒,體健身強若從前。
王攜重金上香山,答謝恩人以還願。回首依是以前寺,僧人卻少手和眼。
瀟瀟細雨北風寒,高僧大德似山巒。莊王跪地仰天嘆,涕不成聲淚無言。
九天神靈聽孤喚,本王乞天說我願。願資千金持千絹,為僧添手再添眼。
願建金寺築金殿,為僧添手再添眼。願領萬民再祭天,為僧添手再添眼。
上神為其大德感,又聽莊王祈禱言。揮袖施法如王願,聖僧千手又千眼。
妙善霎時金光間,千手千眼真身現。佛光照兮靈台翩,化身菩提列仙班。
莊王始知是小女,愧在心腸淚光泛。大德孝惠兮妙善,千劫萬難終成仙。
普渡眾生孝感天,千手千眼觀音禪。仙址尚留大香山,事跡依在民間傳。
萬難成仙貴在恆,不忘初衷夢璀粲。紅塵不解二柏語,教化凡人心向善。

香山與名人

法號釋本學,生於1934年2月15日,出生於甘肅西和縣,於2013年7月11日終南山密嚴寺圓寂
所著《觀音聖跡集》描寫大香山,以下摘至內容:
“寫這本書的緣起是因為我的身心性命都是觀音菩薩恩賜的,這是第一個原因。再一個原因就是,中土真正的觀世音菩薩修行道場——香山寺,就在我的原籍甘肅省西和縣。此山在西和縣及禮縣的交界處,在十多年前已移交給禮縣管理了。此山在過去都屬於西和縣管轄,所以本縣人從古至今都非常信仰觀世音菩薩,只要是誠心祈禱,就是會得到菩薩奇蹟般的感應,尤其求兒女是特別靈驗的哩!記得小時候聽人講,曾有一年輕婦女去求子,路上不虔誠的一邊走一邊唱著流行歌,到了香山,一不小心跌到捨身崖下,廟裡有人聽到呼救聲,就大聲喊觀世音菩薩聖號,此婦女就奇蹟般的掛於半崖樹枝上,後終被救上來哩! 香山上有大小冰洞,即便是盛暑,洞裡面的冰塊也不融化,有的看客則打下來解渴。我曾記得兒時與家兄朝香山時,正逢四五月天山花盛開之季,到處五色斑斕,使人心曠神怡,像是入於仙境之中了。山後的澗水中有鮸魚娃娃魚),我在澗中遇到像手指樣大的一條,因為母兄皆信佛,所以當時沒敢帶回家養。後還聽說人或畜生有斷了筋骨的,若生吃了此魚,即會將骨頭續上哩!故一般人稱為接骨丹。 香山有大小香山之分。小香山下有一股大清泉。在鐵鼓坪山上還有個小寺院叫梳妝樓,是因菩薩曾經在此梳洗而得名,山澗石上還有菩薩梳洗時,頭髮滑過石頭上所留下的痕跡。與香山故事有關聯的還有西和縣的白雀寺,現為縣佛教會。前些年據有關部門考察得出,甘肅西和縣的香山是真正的香山。拍攝《觀音傳奇》時,就在西和香山取的景。據說觀音前身的是妙善公主,她父皇妙莊王的皇城,即是西和縣西邊的小山,過去荒蕪,近些年才蓋了一些廟宇。此山後有一天然似牛的石頭,前些年被近處的村莊毀壞,全村就死了很多少壯,後來有居士去求菩薩保護,村中就平安了,村人因此也都信菩薩哩! 因為古今歷史太悠久了,所以很難稽考觀音菩薩修行地——香山的真址,又因我們家鄉乃西陲窮山僻壤的小縣,解放後才通汽車路,就更不為世人所知了。《山海經》中伏羲的故鄉,也在我們縣的「仇池山」。還有請老子講《道德經》的尹喜真人,也是西和與天水交界處的人,這些事情也是近幾十年,也才被世人所知。”
(釋本學就大師所著書之目錄:《大圓滿五加行匯集》、《蓮師祈請頌註解》 、《 舊佛新成還原集》、 《 藏密佛教諸派史》、《藏密研究》、《名詞解釋》、《藏密阿字義》、《諸法集要》、《書信問答》、《上師心要》、《觀音聖跡集》、《甚深密義集》、《密教史論集》等二十餘部法義法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