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堂洞

隱堂洞位於山西省文水縣西部山脈子夏山一陡峭崖壁之上,距地約100米,是一天然石灰岩洞,高10米,深20米。洞壁刻有浮雕佛像,洞口上方繪有佛教火焰圖。

洞旁鑿有兩孔石室,門上刻一副對聯:將勤補拙,以儉助貧。橫批:中和。石室前壁留有唐太宗秘書少鑒、書法家虞世南手跡:“石門宕雪”。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曾有位號“庸農子”的居士住於石室修道養性,後坐化而終。次年被人發現塑作真身像,並于山石平面刻就一通“庸農碑”,記載了這一事件。碑文大意是有一出家人庸農,“……俗姓宋名仁,介休張良里人。小有異質……即有異志。不事家人生業。父母弗能奪其志。遂割情棄愛,尋師資交……嘉靖甲子春,遊子夏高山之山巔,見山明水秀,援引而上,上有隱唐洞一方名景也。幽僻可處……”後來,便定居此處。“……坐功募客……施米粱於道中,乏食者即與之……”自己“身著布衣,見道中衣缺者即與之……”後來,“……九年及歲次庚午冬,端坐而逝。越今年壬申春,坐形如初……”有一汾君“游於此,見而異之。不忍暴露,遂與鄉人李應林、王應魁、郝景忠……捐資出力……”才予下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隱堂洞
  • 史料記載:《山西通志》
  • 地點:山西省文水縣
  • :10米
史料記載,相關傳說,

史料記載

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記載:“隱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隱沒不恆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湯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號隱堂洞,亦子夏室,其東有馬跑泉。”《永樂大典》載:“隱堂洞,在山西太原府文水縣西南三十里,隱泉山上,即子夏退老所居之石窟室焉。”

相關傳說

洞內有一上斜的倒插窩,直通洞外,人稱“南天門”。抗日戰爭時期,每逢日寇掃蕩,當地百姓便於此洞躲藏。一次,日本兵一直追尋洞裡,順著南天門爬上。一百姓急中生智,脫下衣服將南天門堵了個嚴嚴實實,洞中立時一片漆黑。日本兵心慌意亂,胡亂放了幾槍,嘰哩哇啦一陣便撤走了。眾百姓因此幸免於難。
民間傳說唐僧西天取經時路過此地曾留宿洞中,洞內原塑有唐僧師徒四人像;又說唐玄宗巡幸商山曾憩於該洞。因此隱堂洞又稱“隱唐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