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嶺古道

隆嶺古道

隆嶺古道是自福隆的內隆林越嶺草嶺,由山區北端到石城的一段。石城出口處,相

傳有石城碉堡臨海而建,為原住民據守,以阻擋外來船隻靠岸因而得名。此古道亦是淡蘭孔道中,漢人最早開發的一段,為道光年間漳州楊姓人家入福隆開墾時,循原住民遊獵山徑所開發的,在嘉慶12年間便先成形,因昔日越嶺山徑林木茂密,終年雲霧繚繞,故名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隆嶺古道
特色
古道的沿途史跡豐富,在茂林山徑內,有廢墾地、古榕樹、廢石屋、石牆、石階、石棺,並有凱達閣蘭族祭義場中的七星堆,石堆似乎是以人工疊砌,巨石曾壘如金字塔,塔內有石階布徑,且矗立於二山凹谷高處,視野遼闊(可見福隆外海),如同七星山義場陵地,至為奧妙。

隆嶺古道是自福隆的內隆林越嶺草嶺,由山區北端到石城的一段。石城出口處,相傳有石城碉堡臨海而建,為原住民據守,以阻擋外來船隻靠岸因而得名。此古道亦是淡蘭孔道中,漢人最早開發的一段,為道光年間漳州楊姓人家入福隆開墾時,循原住民遊獵山徑所開發的,嘉慶12年間便先成形,因昔日越嶺山徑林木茂密,終年雲霧籠罩,故名之。清朝第一位入蘭官員楊廷里曾詠詩如下: \n
三貂甫過又隆嶺,嵐氣迷漫日乍紅。
矗立參天雲際樹,橫空跨海雨余虹。
楊庭里 ─(孟夏六日重上三貂嶺口占)

又在文獻上提及這一條路:隆嶺在廳治之北五十五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隆嶺夕煙乃八景之一,嶺腳有關防,為清朝入蘭之孔道。日據時代,日本人開鐵路鑿隧道於古道下方,在出隧道口的福隆一端鐫刻治天險,石城出口則是北雲飛處,二題蒼勁有力。

古道的入口山徑是沿乾溪谷而上呈30度斜坡而上,約10分鐘遇到廢石屋,路況才有改善,附近也有果園、廢梯田,繼續沿石屋旁小徑,上行10分鐘遇緩地,有散落傾圮的土地公石塊(字跡已模糊),再走上15分鐘,抵達古道最高點鞍部處。鞍部旁另有字跡明顯福德正神之石碑及氣根懸垂百年老榕一株,鞍部左方的稜線,就是連線福隆山,桶盤堀走到草嶺古道的山派。

越過古道鞍部後順隆隆溪源頭緩坡而下,路徑寬敞幽美,林木高大蓊鬱,四處可見山菊、鴨腳木、樓梯草、及象徵潮濕性植物的水同木,滿布山徑溪谷間,並有數十棵榕樹,井然有序並排陳列路旁,其中一株古榕,樹幹盤就橫身,且氣根粗大懸垂至地面,形同一座大木林,龐然屹立著,壯觀氣勢、難得一見。接著下方路徑,又有半月形,石牆雨道砌得相當精緻工整,石牆周遭是平坦埕地,且溪源流經過處接砌有石溝引導水流,這兒大概是古時供旅人休憩打尖的重要之處吧!
繼續往下走,陸續可見殘缺石屋牆或農墾地,廢棄於溪谷密林中,20分鐘過後遇叉路,路跡變的狹隘,雜草叢生(左方上陡路是通往福隆山),循右徑下切再10分鐘就可抵達溪邊一處空曠地,溪旁造有石牆斑駁,需過溪右轉(右轉上方有大片廢墾地),一段路程後有一交叉路呈十字狀,若往前可見漳州楊氏人家後裔之廢棄石屋聚落,需左繞下坡路過一座水泥橋接上水泥產業道路,水泥橋附近有清朝鹹豐年間的石棺木及凱達格蘭族的七星堆,需費點心思去尋找。

產業道路接上外隆林街的柏油路約十幾分鐘(交叉口標有東北角管理處圖示標牌),外隆林莊口有一座廢棄軍營,軍營左下方下去,即可找到日據時代舊火車隧道洞口,題有治天險三個飛舞大字,若從右方過馬路,路旁就可見到開鑿隧道有功的日本人“吉茂英次郎”的石碑,古道的知性緬懷之行,即可由此畫下句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