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陽道州)

陽城(中國唐朝官員)

陽道州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陽城(736~805),字亢宗,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人。代為宦族。家貧不能得書,乃求為集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晝夜不出房,經六年,乃無所不通。既而隱於中條山。遠近慕其德行,多從之學。閭里相訟者,不詣官府,詣城請決。陝虢觀察使李泌聞其名,親詣其里訪之,與語甚悅。泌為宰相,薦為著作郎。德宗令長安縣尉楊寧齎束帛詣夏縣所居而召之,城乃衣褐赴京,上章辭讓。德宗遣中官持章服衣之而後詔,賜帛五十匹。尋遷諫議大夫。

基本介紹

  • 本名:陽城
  • 字號:亢宗
  • 所處時代:唐朝
  • 出生地: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
  • 出生時間:736年
  • 去世時間:805年
人物簡介,野史逸聞,

人物簡介

初未至京,人皆想望風彩,曰:“陽城山人能自刻苦,不樂名利,今為諫官,必能以死奉職。”人鹹畏憚之。及至,諸諫官紛紜言事,細碎無不聞達,天子益厭苦之。而城方與二弟及客日夜痛飲,人莫能窺其際,皆以虛名譏之。有造城所居,將問其所以者。城望風知其意,引之與坐,輒強以酒。客辭,城輒引自飲,客不能已,乃與城酬酢。客或時先醉仆席上,城或時先醉臥客懷中,不能聽客語。約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汝可度吾家有幾口,月食米當幾何,買薪、菜、鹽凡用幾錢,先具之,其餘悉以送酒媼,無留也。”未嘗有所蓄積。雖所服用有切急不可闕者,客稱某物佳可愛,城輒喜,舉而授之。有陳萇者,候其始請月俸,常往稱其錢帛之美,月有獲焉。
時德宗在位,多不假宰相權,而左右得以因緣用事。於是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尋以奸佞相次進用,誣譖時宰,毀詆大臣,陸贄等鹹遭枉黜,無敢救者。城乃伏閣上疏,與拾遺王仲舒共論延齡奸佞,贄等無罪。德宗大怒,召宰相入議,將加城罪。時順宗在東宮,為城獨開解之,城賴之獲免。於是金吾將軍張萬福聞諫官伏閣諫,趨往,至延英門,大言賀曰:“朝廷有直臣,天下必太平矣!”乃造城及王仲舒等曰:“諸諫議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已而連呼“太平,太平”。萬福武人,年八十餘,自此名重天下。時朝夕欲相延齡,城曰:“脫以延齡為相,城當取白麻壞之。”竟坐延齡事改國子司業。
城既至國學,乃召諸生,告之曰:“凡學者所以學,為忠與孝也。諸生寧有久不省其親者乎?”明日,告城歸養者二十餘人。有薛約者,嘗學於城,性狂躁,以言事得罪,徙連州,客寄無根蒂。台吏以蹤跡求得之於城家。城坐檯吏於門,與約飲酒訣別,涕泣送之郊外。德宗聞之,以城黨罪人,出為道州刺史。太學生王魯卿、季償等二百七十人詣闕乞留,經數日,吏遮止之,疏不得上。
在道州,以家人法待吏人,宜罰者罰之,宜賞者賞之,不以簿書介意。道州土地產民多矮,每年常配鄉戶,竟以其男號為“矮奴”。城下車,禁以良為賤,又憫其編甿歲有離異之苦,乃抗疏論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貢。民皆賴之,無不泣荷。前刺史有贓罪。觀察使方推鞫之,吏有幸於前刺史者,拾其不法事以告,自為功,城立杖殺之。賦稅不登,觀察使數加誚讓。州上考功第,城自署其第曰:“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觀察使遣判官督其賦,至州,怪城不出迎,以問州吏。吏曰:“刺史聞判官來,以為有罪,自囚於獄,不敢出。”判官大驚,馳入謁城於獄,曰:“使君何罪!某奉命來候安否耳。”留一二日未去,城因不復歸館;門外有故門扇橫地,城晝夜坐臥其上,判官不自安,辭去。其後又遣他判官往按之,他判官義不欲按,乃載妻子行,中道而自逸。
順宗即位,詔征之,而城已卒。士君子惜之,是歲四月,賜其家錢二百貫文,仍令所在州縣給遞,以喪歸葬焉。

野史逸聞

貞元年間,有個叫陽城的人和他的三弟隱居在陝州夏陽山中,兩個人發誓一輩子不結婚。他們每日粗茶談飯,睡草編的蓆子,蓋粗布做的被,兩個人快快樂樂地住在一間屋子裡。後來遇到一個災荒年,他倆隱藏蹤跡不與同鄉的人來往,怕有求與別人。他倆採集桑樹和榆樹的皮切碎了做粥吃,在這種條件下仍然堅持學習詩詞書籍,從來沒有間斷過學習。他們有一個僕人叫都兒,與主人一條心。人們將陽城比作三國時辭官不作的管寧,同鄉的人都很尊敬他們。人們贈送給他們的食物如果稍稍好一點,他們就關起門來,不肯接受,或是扔給鳥吃。有一次同鄉人暗中送給他們米糠十幾杯,他們就地吃了。山東的諸侯聽到他們的行為高尚,派使者送來五百匹縑。陽城不收,使者按照命令不收就不回去。陽城只好將縑堆到屋子的角落裡,從來也沒使用過。不久,有個有節操的人叫鄭倜,為了辦理喪事,找親友借錢沒有借到,回來路過陽城的門前,進屋拜見陽城。鄭倜一副悲傷瘦弱的樣子,陽城留他住了十多天,問鄭倜悲傷瘦弱的原因。鄭倜將情況告訴了陽城,陽城說:"被你的品德節操所感動,我這裡有諸侯近來贈送的物品,放在這裡沒有用處,全都送給你,以盡孝道吧。"鄭倜推辭不要。陽城說:"這東西不是我所需要的,你還讓什麼呢?"鄭倜說:"你既然給了我這個不尋常的恩惠,我願意辦完事後,做你的奴僕以償還你的恩情。"說完便走了。鄭倜在東洛辦理完喪事以後,回到陽城這裡,以履行自己的諾言,陽城說:"你如果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作為同學留在這就可以了,何必要當奴僕呢?"鄭倜流著淚說:"要像你說的這樣,我這個卑賤的人是多么的幸運。"鄭倜在讀書記憶上很不擅長,一個月以後,陽城叫他背誦《詩經》,雖然鄭倜不停地學習,可是一討論,他一句也回答不上來。鄭倜非常慚愧,陽城說:"主要是因為你和我弟弟太親近了,所以效果不好。這裡的北面,有一幢高大的茅屋,你可以到那裡單獨學習。"鄭倜很高興,立刻搬了過去。又過了一個月,陽城去看他。與他討論《國風》,鄭倜雖然用功,但竟一句話也接不上。陽城剛走出二三十步,鄭倜就吊死在房樑上。送飯的童子看見了告訴了陽城,陽城哭得要昏死過去。他命令小僕人備酒祭奠鄭倜,並且作了祭文親自在祭奠儀式上朗讀。他說:"我雖然沒有殺鄭倜,鄭倜卻是因我而死。"然後脫去衣服,讓老僕人背著他,由小僕人用檟木荊條鞭打十五下。他再穿上喪服,將鄭倜埋葬了,後來由於貴族以及官員們的推薦,陽城在當了諫儀大夫以後,極力向皇帝提意見,認為裴延齡不適合當宰相,其言詞的誠懇,唐朝的史書上有記載。等到他出任江華都,每天都做兩斛米的飯和一大鍋魚湯,召集皇帝的的使者和沒飯吃的村夫一起食用,並且準備了餐具,供大家吃飯的時候使用,真是恩澤於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