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口鎮

陵口鎮

陵口鎮地處江蘇省丹陽市東南,總面積35平方公里,總人口2.8萬人,轄2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滬寧鐵路、京杭大運河從該鎮穿過,交通十分便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陵口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江蘇省丹陽市
  • 下轄地區:轄20個行政村
  • 面積:35平方公里
  • 人口:2.8萬(2008年)
  •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丹陽話
  • 機場:常州民航
鄉情簡介,交通設施,民生工程,名稱由來,歷史沿革,氣候特點,行政區劃,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特色產業,

鄉情簡介

集鎮內有全國最大的南朝石刻天祿、麒麟。集鎮商貿活躍,三產發達,日人流量達萬餘人次。境內華東皮鞋市場聞名省內外,年成交額3.5億元。2008年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個體私營皮鞋企業600餘家,年生產皮鞋達800萬雙,有“皮鞋之鄉”的美譽。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農村人均收入超過3500元。
陵口鎮

交通設施

歷史上,陵口交通以鐵路、運河為優勢,但由於鐵路提速,港口偏小,優勢已漸轉為制約的瓶頸。08年左右該鎮致力於公路交通的建設,交通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基本實現四通八達。
陵口鎮
鎮內交通
京杭大運河、滬寧鐵道線穿鎮而過,京杭大運河以南有8個行政村(盧家、新陵、城墅、折柳、廟頭、漕塘、居莊、鄭店),滬寧鐵道線以北有6個行政村(肇巷、煦莊、樂善、留墅、新廟、胡良),運河、鐵路中間夾了2個行政村(陵口、廟段),集鎮中心區也處在中間地帶。1992年京杭大運河上架設了陵口大橋、中山人行橋。1996年鎮政府從集鎮中心區遷至鐵路以北,煦莊與肇巷兩村交界處。1999年鐵路陵口段主立交橋洞建設開通,此後,陵口境內陸續建設了6座鐵路立交涵洞。2003年鐵路立交橋二期人行通道工程建設完工,實現了人車分行。同年,各村相繼實施道路硬化,建設總里程達32.5千米,實現了水泥道路村村通。
對外交通
2008年在丹陽境內,陵口已形成南有312國道、南三環,北有肖梁河路、122省道,東有竇陵公路,滬寧高速,西有丹陵引資大道、101省道的對外交通格局。2003年陵口至丹陽公車開通,車程30分鐘,從丹陵引資大道行至丹陽市區僅需10分鐘。陵口鎮西距鎮江大港港口約15公里,北距滬寧高速丹陽入口處約10公里。從陵口到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1個多小時車程,到上海“虹橋”、“浦東”國際機場約2個多小時車程,到“常州”民航機場僅需20分鐘。
交通前景
09年,國家將啟動京杭大運河“四改三”工程、鐵路貨場建設工程和滬寧鐵路城際輕軌工程,為該鎮進一步改善交通、加快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該鎮接下來將依託三大工程,配套交通建設,擴大交通優勢。重點把握好鐵路貨場建設工程,跳出就貨場發展貨場的思維局限,把現有公路交通網路與鐵路貨場銜接起來,以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為重點,加快發展物流、倉儲等現代服務業,降低企業交通運輸成本,形成該鎮皮鞋業與鐵路貨場的聯動效應。

民生工程

1、多方設法籌集資金進行折柳片區區域供水改造,使折柳近2萬人民喝上長江水,在全市率先完成區域改水。
2、全面完成有線電視數位化升級改造,升級成功率100%。
3、新建計生服務大樓,使全鎮育齡婦女的生殖保健服務有了可靠保障。
4、新建綜治司法辦公大樓,使農民的合理訴求有了對話平台。
5、鎮域污水收集系統全面開工建設。
6、實施小化工整治行動,全年共關停違法違規小化工6家。

名稱由來

陵口是丹陽歷史上十大鎮之一,建自六朝,歷史悠久,是肖梁文化的主要標識。
鎮口一對神獸之一——天祿鎮口一對神獸之一——天祿
肖梁文化是一種墓葬文化,蕭港現名蕭梁河,是以皇家姓氏命名的古河道,齊梁陵墓多在此河道兩岸。齊梁時,王子公卿謁陵,自都城建康(今南京市,東晉與南朝的宋、齊、梁、陳之首都,均稱建康)秦淮河沿破崗瀆(六朝時期的一條人工運河,西起今江寧方山西南側,經江寧湖熟等地進入句容赤山湖,橫貫茅山丘陵、崗地後到達今天的丹陽,匯入水網,東接太湖)東下,過二十四埭,入南蘭陵蕭港至各陵,石獸守護在蕭港入口處,成為陵墓區入口的標記,陵口也因此而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鎮口一對神獸之一——麒麟鎮口一對神獸之一——麒麟
守護在蕭港入口處的一對石獸,已被命名為陵口石刻,現雄據陵口集鎮肖梁河東西兩岸。東為天祿,雙角,身長4米,殘高3.6米,頸高2米,體圍3.9米;西為麒麟,獨角,身長3.95米,殘高2.9米,頸長1.7米,體圍3.6米,均為公獸。石刻精雕細刻,紋飾華美,是現存南朝石刻中最大的一對。
1956年因京杭大運河拓寬,南臨運河的天祿、麒麟,沿蕭梁河平行北移450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1977年疏竣蕭梁河時,麒麟又西遷70米。
與齊梁陵墓相關之名稱沿用至今唯有陵口。

歷史沿革

陵口鎮是丹陽歷史上十大鎮之一,歷史悠久,建自六朝,迄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據古史記載,公元二二三年至五八九年,南朝梁文帝葬於荊林鄉,三城巷北皇寺前的蕭順之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簡帝裝運,由金陵下運河經蕭港口(今肖梁河口)謁陵,故而得名。現存有南朝石刻一對,坐落在肖梁河東西兩岸,東為天祿,西為麒麟,系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熙寧五年(1072)陵口地區分屬高牧鄉,永和鄉、永濟鄉、常德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改鄉為市,名稱雖變,隸屬仍舊,民國二十八年(1939)撤市設區,我鄉地區分屬十一區(尚德),第二區(永濟),第三區(永和)。民國三十二年(1943),重新劃並行政區劃時,陵口區又改稱為第七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區劃變動,一、七區合併為大泊區,我鄉屬大泊區管轄。民國三十七年(1948)八月,仍舊恢復陵口區,直至一九五六年撤區並鄉,是為陵口鄉。1958年改為陵口人民公社。1962年3月區劃管轄基本固定,1983年恢復陵口鄉之名。1985年5月,撤鄉建鎮。2005年11月行政區劃調整,與折柳鎮合併稱陵口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原陵口鎮政府所在地。

氣候特點

全鎮境東經119°51’北緯31°59’,地處中緯度偏南,屬亞熱帶地區,全年平均氣溫14.9℃。四季分明,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氣候溫濕,土壤肥沃,均為滲育型水稻土。主要河流有肖梁河、越瀆河、豐收河、丁義河等與京杭大運河交匯。2005年,改造建設涵閘11座,新挖二級溝565米,整理二級溝880米,整修渠道300米,清理三外溝系2500米,確保農田灌溉,抗旱排澇。

行政區劃

陵口鎮總面積64.45平方公里,集鎮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里,2008年末總戶數15250戶,總人口45373人,全鎮轄16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
16個行政村:盧家村、新陵村、陵口村、肇巷村、廟段村、煦莊村、樂善村、留墅村、新廟村、胡良村、城墅村、折柳村、居莊村、廟頭村、漕塘村、鄭店村。
2 個社區居委會:陵口社區居委會、柳北街社區居委會。

地理位置

陵口鎮地處中緯度偏南,屬亞熱帶地區,全年平均氣溫14.9℃。四季分明,冬夏兩季長,春秋兩季短,氣候溫濕,土壤肥沃,均為滲育型水稻土。
現位於丹陽市東部,略呈長方形,東與訪仙鎮呂城鎮接壤,南與導墅鎮雲陽鎮橫塘片區相鄰,北與雲陽鎮前艾片區交界,西距丹陽市區9公里。鎮政府駐地設在滬寧鐵路陵口立交橋北側。

風土人情

陵口蘿蔔乾
陵口鎮素有“蘿蔔之鄉”的美譽,其獨特的沙質土壤所培育的白蘿蔔甘甜脆嫩,營養豐富,具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涼解毒、行氣通腸之功能,坊間有“蘿蔔上市,醫生無事”的說法。陵口蘿蔔乾是丹陽盛名遠揚的土特產品,其製作工藝被認定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鹹淡適宜,爽甜脆嫩,醇香撲鼻,久貯不壞,常食能促進胃腸蠕動、增進食慾,順氣助消化,是稀飯佐菜之佳品。
20世紀30年代,陵口蘿蔔乾就聲名遠播,起初由本地農民加工生產,經上海客商代購,以“黃金龍”牌蘿蔔乾銷往全國各地及外銷東南亞地區。1951年陵口鎮開辦國營蘿蔔乾加工廠——丹陽市陵口醃製廠,1995年更名為丹陽榮源食品有限公司,屬鎮江市農業龍頭企業,如今其生產的蘿蔔乾系列產品在日本、香港及東南亞市場有很高的聲譽。
趕集過早
陵口人有趕早集的習慣,日期逢一、六、九均為集,集市興旺,由此發展出過早的習慣。每逢集市,天麻麻亮,各村趕集的村民或步行,或駕車,匯聚到鎮上,三五成群,泡上一壺茶,要上一碗傳統小吃餚肉麵或小餛飩,亦或擦砂燒餅、蘿蔔乾就著一碗大麥粥,談古論今,閒話家常,熱鬧非凡,陵口的早市人氣十足,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少陽中學
南宋時期陵口籍太學生陳東,字少陽,是著名的抗金義士,為向朝廷進諫抗金——抬棺進諫。陵口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抗金英雄,於1948年創辦民辦中學,遂命名為少陽中學。少陽中學現為綜合高中,也是鎮江軍分區命名的國防教育園,承擔全市高中新生的軍訓工作。少陽中學為地方和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前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志賢就是少陽校友代表人物之一。2008年,少陽中學的江蘇省農科教示範基地通過江蘇省教育廳驗收,青少年實踐基地也正式對外開放。

特色產業

“溫氏雞”養殖
該鎮“溫氏雞”養殖基地始建於2003年,系廣東溫氏集團鎮江分公司“公司+農戶”模式的肉雞飼養基地。養殖戶與溫氏公司簽訂契約,投資約4萬元,建設一個標準簡易雞舍,占地面積1.5畝,雞舍面積600—800平方米,每年可飼養肉雞4批,每批飼養量6500—8000隻。溫氏公司統一向養殖戶提供技術、苗雞、飼料、防疫、收購一條龍服務。這一模式,投資少、見效快,且無市場風險,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積極的作用。政府通過農民自主創業小額貸款予以資金扶持,充分利用河坡崗地、墳地、荒地等搭建標準簡易雞舍。我鎮共有養殖農戶82戶,雞舍86個,占地面積130畝。基地農戶飼養的主要品種有青麻、黃麻、烏骨雞、矮雞、三黃雞等十幾個品種,年飼養肉雞260萬隻,產值3120萬元,年淨收入300萬元。
“城墅牌”無公害蔬菜
該鎮現有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1800畝,輪種大白菜、萵苣、蕃茄、絲瓜等作物,年產蔬菜2.25萬噸,年產值達1500萬元。2005年4月成立折柳白菜協會,註冊“城墅牌”蔬菜商標,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論證。2006年3月,協會提升為陵口鎮白菜協會,共吸納會員236名,農民經紀人27名。協會會員共享“城墅”品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產品包裝,實行統一銷售,基本實現產供銷一體化。菜農從中獲益菲淺,徹底告別了“半夜起床下田摘菜,天不亮就要出門,大晌午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還要為沒買到好價錢而悶悶不樂”的時代,如今足不出戶,就能賣個好價錢。“城墅牌”蔬菜在常州凌家塘市場、南京白雲亭市場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在安徽、山東、河南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部分產品在時代、大統華等大中型超市上櫃零售。
該鎮白菜基地位於城墅行政村,該村08年有16個自然村,27個村民小組,總耕地面積2890畝,總人口2791人,涉及總戶數780戶。現有蔬菜種植面積1500畝,其中白菜560畝,西紅柿480畝,萵苣420畝,黃瓜200餘畝,蔬菜種植戶403戶,其中5畝以上種植戶26戶,3畝以上種植戶103戶,農民經紀人68人,協會會員238人,戶均總收入16000元,占全村總收入的70%。
2005年,全村白菜生產形勢喜人,成員蔬菜主要銷往浙江(30%),蘇錫常(65%),南通(5%)等地。
2005年,以協會為載體的產銷體系已經開成,在城墅村建設百畝示範方1個,涉及農戶數40餘戶,力爭通過產加銷的運作模式,形成產業化一條龍體系,達到增強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致富奔小康。
服裝
服裝生產行業也是該鎮的傳統產業,現有大小服裝生產企業20餘家,其中以飛亞服飾和柏盛服裝最為資深,08年年銷售分別在8000萬元、6000萬元以上。飛亞服飾公司,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擁有員工600餘人,主要生產外貿休閒系列服裝,如羽絨衫、滑雪衫、休閒茄克風衣、童裝、PVC茄克等,產品遠銷日本、美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已與多家外貿公司、外商成為長期合作夥伴。柏盛服裝公司,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擁有員工650餘人,主要生產牛仔系列服裝,該公司在穩定對外貿易的同時,積極尋求項目上的突破,2004年,新辦配套牛仔面料生產改造線,從而工藝創新,節約成本,成為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生產一條龍的全能型企業。
皮鞋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陵口鎮的新廟村、胡良村、煦莊村的一批苦童遊子,為了生活,紛紛外出學藝謀生。新中國成立後,進入六十年代中期,農村悄悄掀起了創辦社辦企業之風,以新廟王家村的王作炳、王作業兄弟倆為代表的一批製鞋藝人,抱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顆赤子之心,紛紛返鄉,創建了新農皮鞋廠、紅星皮鞋廠、煦莊皮鞋廠,到了八十年代,又湧現了奔月鞋廠、丹樂皮鞋廠等一批製鞋企業,使皮鞋產業迅速擴大,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全鎮製鞋企業達到近500家,2005年全鎮皮鞋銷售突破5億元,產品普及全國各地,並遠銷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 產品開發
六十年代中期,新農皮鞋廠、紅星皮鞋廠、煦莊皮鞋廠生產的皮鞋產品,是以男式牛皮沾條鞋為主,這類皮鞋的特點是牢固、耐用、端莊、大方,到了八十年代,以奔月皮鞋廠、丹樂皮鞋廠為代表的一批製鞋廠,開發了女式膠粘牛皮鞋、羊皮鞋,從鞋跟的高度上區分,有9分跟、7分跟、5分跟和3分跟,這類皮鞋,適應了不同年齡女性的穿著要求,奔月皮鞋廠的“奔月牌”女式膠粘鞋深受南京、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女性的青睞,“奔月牌”女式皮鞋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丹樂皮鞋廠的“丹樂牌”女式膠粘鞋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獎,男鞋生產也同時開發了膠粘男鞋,這類鞋簡潔、輕便、耐用,適應中、青年人的穿著需求,199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中華大地,進一步促進了該鎮製鞋業蓬勃發展,製鞋產品的開發進一步多元化,有皮鞋、運動鞋、旅遊鞋、時裝鞋、休閒鞋、勞保鞋、軍用鞋靴等百餘個品種,不同系列的皮鞋產品,適應著不同年齡、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場合的穿著和裝飾,顯示人的不同氣質和精神風貌。
第二節 皮鞋生產
一、生產規模
1965年,陵口鎮的新農大隊、紅星大隊、衛東大隊先後分別創建了新農皮鞋廠,總投資5萬元,占地2畝,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工人數33人,年產皮鞋1萬雙;紅星皮鞋廠,總投資4萬元,占地1.5畝,建築面積230平方米,職工28人,年產皮鞋0.8萬雙;衛東皮鞋廠,總投資6萬元,占地2.5畝,建築面積350平方米,員工36人,年產皮鞋1.2萬雙。隨著三家村辦皮鞋廠的健康發展和不斷壯大,為陵口鎮製鞋產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生產、技術人才,為製鞋產業的發展打了較實的基礎。1978年,束富元在陵口綜合廠內創建了丹陽市奔月皮鞋廠,田鎖如在丹陽市膠丸廠內創建了丹陽市丹樂皮鞋廠,全鎮製鞋企業迅速增加到近10家,製鞋工人也從原來的3百人增加到了3千人,皮鞋產量從原來的5萬雙增加到了50萬雙,其中丹陽市奔月皮鞋廠的“奔月牌”女膠粘鞋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丹陽市丹樂皮鞋廠的“丹樂牌”女式膠粘鞋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獎。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和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進入九十年代中期,陵口鎮製鞋企業的發展,似久旱逢雨的春筍,蜂擁而出,全鎮幾十家製鞋企業突發到近500家製鞋企業。幾乎家家都有從事皮鞋生產經營的人。1994年7月,江蘇華東皮鞋市場在陵口鎮落成開業,為陵口皮鞋業發展添上了飛翔的翅膀。聰明的陵口人不滿足於現狀,以陸國先、束冬生為代表的五十多人,他們分析皮鞋生產的特點,實行製鞋工序的專業化生產,專業生產各類鞋底、鞋跟、大底、中底、制幫等使製鞋廠變成了皮鞋組裝廠,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原來每人每天皮鞋配底只能生產皮鞋4-5雙左右,而能生產40-50雙,是原來生產的10倍。
進入2000年後,製鞋企業迅速壯大,擴建廠房10萬平方米,添置先進的生產流水線13條,2002年,丹陽市皮鞋商會組建於陵口鎮,2005年全鎮皮鞋銷售突破5億元,皮鞋產品銷售普及全國,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生產工藝
皮鞋製作工藝主要有選料、制幫、鉗幫、復底、定型、釘跟、整理等工序,隨著市場的需求不同,製作的材料不同,技術工藝也有所不同,逐步趨向精細化、工藝化和機械化。
[選料]60年代期間,皮鞋皮料通常以牛皮、豬皮為主,鞋底為橡膠底為主,70-80年代,皮鞋材料增加了羊皮、人造革,鞋底增加了橡塑底、聚氨脂鞋底和TPO材料底。90年代後,材料的使用更是精緻,工藝性、美術性更強。
[制幫]皮鞋幫一直以來半機械化為主,即面料開好後,經過機械削薄(扯皮),按樣進行包邊、縫製,縫紉車由腳動為電動,平車演變成了高抬車,以適應特殊的皮鞋縫製要求。
[鉗幫]皮鞋鉗幫由人工首先將中底固定在鞋楦底部,然後再將制好的鞋幫複合在鞋楦上,在複合過程中,要將鞋幫面按要求鉗平、圓滑,幫面工整、清晰,將幫面和中底粘合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鉗幫工序已逐步由“自動化錯幫機”代替。
[復底]皮鞋復底,即將鉗好幫的半成品,與上了膠的鞋底,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複合後用壓機壓粘合。
[定型]皮鞋定型,即將粘合好的皮鞋投入在特定的高溫中進入烘乾定型。
[釘跟]皮鞋釘跟,即將烘乾定型後的皮鞋進行裝釘跟,有部分男女皮鞋不需要釘跟工序,因為鞋底跟連於一體。
[整理]皮鞋整理,即將制定的皮鞋進行皮面的拋光,噴光處理,高檔的皮鞋還需進行冷定型處理。
三、品牌與包裝
[品牌]文化大革命期間,陵口鎮皮鞋品牌,主要以“新葉”、“紅星”為主,八十年代“奔月”“丹樂”皮鞋一躍成為江蘇省名牌產品,九十年代初期是皮鞋品牌最為混雜的時期,相當一部分是貼牌產品,如“花牌”“遠足”“登雲”“牛頭”等,也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商標,例如“丹靈”“科王”“倩人”“黑蜻蜓”等,隨著皮鞋產業的不斷發展,“科王”牌皮鞋獲江蘇省著名商標、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
[包裝]皮鞋包裝是用白板紙印刷,粘合成小包裝盒。七、八十年代皮鞋包裝在原小包裝的基礎上,復膜,使包狀更加美觀,並能防潮、防雨淋。九十年代,皮鞋小包裝在原覆蓋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抽屜式。2000年後,皮鞋上包裝還增加了手提袋,擦鞋布等。
第三節 皮鞋銷售
一、銷售體制
70-80年代,皮鞋銷售主要由行銷人員到全國各地百貨公司或二級采供站推銷,確立供貨契約關係,定期供貨銷售。改革開放以後,部分製鞋企業實行產、銷一條龍的體制,即企業一方面生產皮鞋,一方面在商場或皮鞋市場設店進行皮鞋批發和直銷。也有部分企業掛靠其他製鞋企業進行貼牌生產、銷售。同時,還有一定數量的皮鞋採購商到陵口來定購皮鞋。1994年,陵口鎮政府為了擴大皮鞋產業對外的輻射,壯大皮鞋產業,增強皮鞋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在滬寧線陵口鎮創建了“江蘇華東皮鞋市場”,市場總投資5000萬元,占地1000畝,建築面積93200平方米,市場門市823個,“華東皮鞋市場”由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題名,於1994年7月落成開業,市場開業後,第一年成交額就突破1億元,有力地促進了陵口鞋業的發展。
二、國內市場
“文化大革命”時期,皮鞋銷售主要在滬寧經一帶的各大城市,以及北京、天津、瀋陽等大城市,改革開放後,陵口皮鞋湧向全國各地,遠至昆明、新疆、瀋陽,哪裡有皮鞋批發市場,哪裡就有陵口皮鞋的批發,例如蜻蜓鞋業、科王鞋業、新世紀鞋業、百利百惠鞋業,在全國都先後建立了自己的銷售連鎖店,形成了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格局,
三、國際部分
80年代中期,奔月皮鞋、丹樂皮鞋通過省外貿,將皮鞋出口美國、歐洲等地,2000年後,芭萊鞋業、丹樂鞋業繼續瞄準國際市場,皮鞋產品直接出口日本和非洲國。
四、二十一世紀現狀
該鎮皮鞋業興起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距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是滬寧線上赫赫有名的“皮鞋之鄉”,已初具皮鞋產業集群特色。皮鞋業在該鎮經濟總量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皮鞋是該鎮人民的致富鞋。全鎮現有大小皮鞋企業100餘家,鞋跟、鞋楦等輔助生產企業有26家,從事鞋材經營的商店有48家。2006年,全鎮皮鞋企業實現工業產值3.1億元,占全鎮工業總值的40%。有皮鞋從業人員11000餘人,占全鎮企業職工總數的70%,製鞋技術工人的年工資性收入在2萬元左右。
2006年,該鎮皮鞋業著力於壯大規模,打造品牌,力爭把特色做優做強。蜻蜓鞋業、科王鞋業、芭萊鞋業、海洋鞋業、飛利達鞋業等五家企業新建標準化廠房,引進流水線工藝,拓展對外貿易,均實現年銷售1500萬元以上。08年5月,科王鞋業的“科王”商標獲得江蘇著名商標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