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鑄(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金鑄,男,1978年生。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畫”),廣東工業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金鑄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78年
  • 職業: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畫”)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科研項目,期刊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2005-2007年在美國亞力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做博士後。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陳金鑄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陳金鑄研究員
2007-2008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做博士後。
2008-2010年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任研究助理。
2010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在環境友好,資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針對可再生能源中的能量轉化和催化作用問題,以綠色催化與合成化學為主,具體從事與催化化學、配位化學、光電化學、納米化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包括: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生物質催化轉化和太陽能-化學能轉換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貢獻

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人才專項等,參與國家863計畫、美國能源部(DOE)、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等項目。

期刊論文

已在J. Am. Chem. Soc.,Adv. Synth. Catal.,Inorg. Chem.,Organometallics等國際化學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26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4項,應邀參加國際學術報告10次。2008年起擔任美國化學會和美國Sigma Xi協會全職會員,現是十餘種國際核心刊物Angew. Chem. Int. Ed.,Chem. Commun.,J. Catal.,Chem. Eur. J.,Dalton Trans.等的評審專家。
代表論著:
1. Chen, J. Z.; Szalda, D. J.; Fujita, E.; Creutz C. “Iron(II) and Ruthenium(II) Complexes Containing P, N, and H Ligands: Structure, Spectroscopy, Electrochemistry and Reactivity.” Inorg. Chem., 2010, 49, 9380-9391.
2. Chen, J. Z.; Vannucci, A. K.; Mebi, C. A.; Okumura, N.; Borowski, S. C.; Swenson, M.; Lockett, L. T.; Lichtenberger, D. L.; Evans, D. H.; Glass, R. S. “Synthesis of Diiron Hydrogenase Mimics Bearing Hydroquinone and Related Ligands. Electrochemic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 of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the Role of O-H…S Hydrogen Bonding.” Organometallics 2010, 29, 5330-5340.
3. Volkers, P. I.; Boyke, C.; Chen, J. Z.; Rauchfuss, T. B.; Whaley, C. M.; Wilson, S. R.; Yao, H. J. “Precursors to [FeFe]-Hydrogenase Models: Syntheses of Fe2(SR)2(CO)6 from CO-Free Iron Sources.” Inorg. Chem. 2008, 47, 7002-7008.
4. Felton, G. A. N.; Vannucci, A. K.; Chen, J. Z.; Moser, T.; Okumura, N.; Petro, B.; Zakai, U. I.; Evans, D. H.; Glass, R. S.; Lichtenberger, D. L. “Hydrogen Generation from Weak Acids: Electrochemic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ies of a Diiron Hydrogenase Mimic.”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2521-12530.
5. Chen, J. Z.; Yu, Z. K.; Zheng, Z. Y.; Gu, K. C.; Wu, S. Z.; Zeng, F. L.; Tan, W. Q.; Wu, X. W.; Xiao, W. J. “Chemoselective Stepwise Demetalation of Unusually Stable Fischer Biscarbene Complexes by Domino [4+2]/[2+2] Cycloaddition of 2-Isopropenyl-2-oxazoline to 1-Alkynyl Fischer Carbene Complexes of Chromium and Tungsten.” Organometallics 2005, 24, 302-308.
6. Chen, J. Z.; Ling, G.; Yu, Z. K.; Wu, S. Z.; Zhao, X. D.; Wu, X. W.; Lu, S. W. “N-Aryl Amides from Selenium-catalyzed Reactions of Nitroaromatics and Amides in the Presence of Carbon Monoxide and Mixed Organic Bases.” Adv. Synth. Catal. 2004, 346, 1267-1270.

獲獎記錄

曾榮獲2004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