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貽

陳燕貽,化名光潛、光前,筆名鄭默。1910年11月6日生於福建省莆田縣西鄭村,在私塾里讀了幾年古書,十二歲上國小。

1928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不久轉為黨員。1936年,大學畢業,取得理科學士學位。

參與翻譯美國大學通用的化學課本《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

出版著作《塑膠與塑制》

2001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燕貽
  •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6日
  • 逝世日期:2001年10月5日
  • 出生地:福建省莆田縣西鄭村
  • 筆名: 鄭默
個人簡介,個人生平,

個人簡介

陳燕貽,化名光潛、光前,筆名鄭默。1910年11月6日生於福建省莆田縣西鄭村,在私塾里讀了幾年古書,十二歲上國小。1924年考進涵江中學。
涵江是莆田的港口,是去福州、廈門、上海等地的海上交通門戶,北伐前,莆田地下國民黨縣黨部為便於和設在廈門的國民黨省黨部聯繫,在涵江中學建立一個地下國民黨區分部。陳燕貽是這個區分部的最初五個黨員之一。北伐軍來莆前夕,涵江區分部的黨員,半夜出動,把歡迎北伐軍的標語從涵江一直貼到廿里外的江口鎮。開進涵江的北伐軍先頭部隊的政治部人員認為這是對北伐軍極大激勵和鼓舞。他們送給我們大批宣傳革命的小冊子。這些進步書刊,成為涵中的補充讀物,引導涵中學生追求真理,走向進步。
陳燕貽

個人生平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黨員,被調入黨內工作,接著又派去廈門參加省辦的幹部訓練班為期一月。1930年,接任中共莆田縣委書記。是年二月,代表莆田地下黨參加在廈門鼓浪嶼舉行的中共福建第二次全省代表大會。大會由省委書記羅明主持,惲代英代表黨中央出席。同年秋,被捕入獄。在押15個月,因病保外就醫候審。後以報故結案。但是家鄉站不住腳。陳燕貽的三舅父(也是同班同學)黃祖儲把外祖母為他籌備上大學的費用讓給陳燕貽,送陳燕貽去上海,考進了滬江大學化學系。
30年代前,高中和大學的數理化課本全是美國的英文原版。要求國人自編中文課本的呼聲時有所聞。1935年,滬江大學化系主任徐作和博士與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合作,把翻譯美國大學通用的化學課本《Deming’s General Chemistry》這個任務承擔下來。徐博士從化學系高年級學生中挑選三人分頭譯寫,責成兩個助教校對。陳燕貽參加了翻譯,第二年譯成出版。
1936年,大學畢業,取得理科學士學位。隨即應聘到印尼泗水市的華僑中學任教。1937年回國結婚。旋偕愛人黃香珠再度赴印尼,同在棉蘭市蘇東中學任教。課餘翻譯一些科學論著,在上海《科學》雜誌發表。1942年日軍南侵,棉蘭淪陷,蘇東中學停辦。經營手工業謀生。1945年,日本投降,棉蘭光復。和蘇東中學舊同事共同創辦棉蘭華僑中學,即棉華中學,簡稱棉中。
1954年,寫成《塑膠與塑制》一書,由上海科技衛生出版社出版。當時國內塑膠工業尚在萌芽階段,是書問世,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適應時代的需要,許多讀者通過出版社要求解答塑膠有關問題,都給予滿足。
這時,棉中已有三千名學生。學校發展迅速,教師素質跟不上,以致爆發青年教師反對老校長朱志輝的學潮,師生分裂成尖銳對立的兩派。中國駐棉蘭領事及其領導下的棉蘭華僑總會進行干預。部分教師利益得不到滿足,竟把矛頭指向華總,發動學生罷課,學校陷於混亂,被迫停課二周。
棉中是當時蘇門答臘東、北、西三省唯一辦有高中的愛國華僑中學。高中部有來自這三省80多個市鎮的寄宿學生。學潮影響所及,使蘇島幾十萬華僑的團結面臨考驗,不但如此,處心積慮要消滅愛國華僑教育的印尼蘇北外僑教育當局,也密切注視學潮的發展伺機插手。領事館領導(曾任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和駐坦尚尼亞大使的劉慶有同志,就是當時駐棉蘭領事之一),考慮到學潮可能導致的嚴重惡果,決心儘快把它平息。於1955年8月指定陳燕貽繼任棉中校長,勉勵陳燕貽:“以人望安定人心”,團結師生,收拾殘局。
在其後十年里,還兼任棉蘭華總副主席、棉蘭華僑文教工會副主席等職務。
華僑在印尼辦學,除教學外,還有兩個任務:團結僑胞愛國和促進中印友好。這兩個任務關係到華僑在當地的長期生存,其重要性不亞於教書育人。
印尼各地的親台華僑把持許多僑團和僑校。他們的活動,成為中印邦交發展的障礙。1958年底,印尼政府封閉全印尼的親台華僑學校。為收容被封閉的台校中學生,棉中克服校舍、教具和師資等各方面的困難,一下子收進了一千五百多名學生,使這些華僑青年擺脫反動宣傳的影響,接受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教育。
1959年,棉中師生回響蘇加諾總統的號召,在校園裡大面積種植木薯,並把祖國利用垃圾、雜草製造沼氣發電的方法介紹到印尼,在一年一度的夜市公開展覽,引起印尼朝野的重視,對促進中印人民友好起到一定的作用。印尼國家通訊社曾向世界各地拍發專電報導此事。
1959—1960年,印尼實施總統十號法令,禁止住在縣城以下地方的華僑經營小商業。廣大華僑失去生計,流離失所。祖國決定派船到印尼接回難僑,棉中成為蘇北的遣僑總站。學校停課,校舍供難僑集中住宿,候船回國。
1963年,和愛人應邀回國觀光,歷時四月。1964年初回到棉蘭。在華總的安排下,向棉蘭各僑校僑團和蘇北各重要城鎮的華僑報告祖國的建設實況,提高僑胞對祖國的認識,加強僑胞對祖國的熱愛。
1965年,印尼發生政變,蘇加諾總統被囚,印尼進步人士被大規模屠殺。華僑慘遭池魚之殃。愛國華僑學校全被封閉。中印邦交瀕於破裂。1966年5月,陳燕貽告別生息二十年的棉蘭回國。11月到北京定居。
陳燕貽原想回國搞譯寫介紹西方先進科技,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不料踏入國門,“文化大革命”即告爆發,在那種氣氛中,連閱讀外文書刊,都有裡通外國之嫌,哪有條件搞譯寫。十年動亂奪去了陳燕貽一生中最寶貴的一段時間!
70年代中,在愛人黃香珠的幫助下,開始對漢字字形結構作系統的探究。目的在於尋求漢字信息處理的有效辦法。進入80年代,應邀為福建莆田縣(市)政協編印的《莆田文史資料》撰稿,並為中共莆田黨史辦提供一些黨史資料。
1978年底第二次全國歸僑代表大會在京舉行。作為北京市的歸僑代表之一,參加大會,並當選為第二屆全國僑聯委員。
1987年底,在張國基老先生的引薦下,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2001年10月5日在北京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