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烙痕

陳烙痕 男,漢族,1917年2月出生,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1936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杭州大學黨委書記等職,其事跡被收入2007年8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開國將士風雲錄》一書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烙痕
  • 別名:陳琥秀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西柳州
  • 出生日期:1917年2月
  • 逝世日期:2000年
個人簡歷,主要事跡,

個人簡歷

陳烙痕(1917-2000年),曾用名:陳琥秀,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東溪村人,1917年生於廣西柳州。
1935年參加“丙鎮共產主義小組”抗日義勇軍;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奉中共閩西南特委指示,調任李碧山部長秘書;
1938年參加新四軍,“皖南事變”中成功突圍後,回到江蘇鹽城新四軍新軍部,先後任新四軍第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68團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期間,歷任第三野戰軍第23軍67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
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
1954年任第23軍政治部主任,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8年5月,轉業到浙江師範學院任黨委書記,後任杭州大學黨委書記職務,曾任浙江省第四屆政協常委,浙江省對外文委副主席。

主要事跡

1917年2月生於廣西柳州,少年時代在汕頭、潮州就讀國小、中學,1933年隨父回梅縣丙村讀完國中學業。1935年至1937年在家鄉任國小教員。1934年在中共丙村地方組織領導成員引導下,參加中共組織領導的“讀書會”。1935年參加“丙鎮共產主義小組”、“抗日義勇軍”;193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奉中共閩西南特委指示,調往福建,在中共閩西南特委會青年部任李碧山部長的秘書,後經中共組織批准,於1938年二月參加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歷任新四軍教導總隊指導員、總兵站教導員、軍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代科長。“皖南事變”中,他和一些同志突圍出來,經中共上海地方組織派交通護送,於1941年夏回到鹽城新四軍新軍部,先後任新四軍司令部人事科長、政治部組織部幹部科副科長第一師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第六師十六旅政治部組織科長、蘇浙軍區一縱隊政治部組織科長、三縱隊九支隊政治處主任、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六十八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期間,歷任一師一旅三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華東野戰軍四縱隊十師三十團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二十三軍六十七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參加過浙西天目山三次反頑自衛戰役、攻克高郵城戰役、蘇中戰役和魯南戰役、棗莊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在諸戰役中,戰鬥勇敢,指揮有方,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二十三軍六十七師政治委員,1951年11月全軍第一次評定級別時定為正師級。1952年他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在朝鮮戰場與美國侵略軍浴血奮戰,參與“丁字山”和四次反擊石峴洞北山戰役,榮獲朝鮮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1954年任二十三軍政治部主任。陳烙痕長期從事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政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在新四軍六師十六旅任組織科長期間,為加強部隊黨的建設,增強黨的觀念,發揮中共黨員在部隊中先鋒模範作用,提議為全旅每箇中共黨員頒發黨證,當時所發的黨證,後被認定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收藏。他在華中野戰軍一師一旅三十團任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期間,在全軍較早開展憶苦教育,“即俘、即補、即打”的“熔俘”工作經驗,被華中軍區辦的《建軍增刊》向全區部隊作介紹,並在部隊中推廣。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陳烙痕被授予大校軍銜。1958年5月因戰傷癱瘓離職療養。經軍委幹部部同意浙江省委的要求,轉業到浙江省師範學院任黨委書記,後任杭州大學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打擊迫害,直至1983年初才獲得平反,恢復名譽,恢復杭州大學黨委書記職務和行政10級待遇。1983年冬離職休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