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齡(大地測量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永齡(大地測量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永齡(1910年11月8日—2004年8月15日),男,北京市人,天文、大地測量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原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

1939年陳永齡回國後由香港轉去昆明,擔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3年,在四川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員。1944年,赴印度考察大地測量。1948年,去廣州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教。1951年,出任嶺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1953年出任華南工學院副院長。1956年,任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副院長兼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1957年創辦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報》。1980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2004年8月15日,陳永齡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陳永齡長期從事測繪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以大地測量見長,是中國大地測量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永齡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10年11月8日
  • 逝世日期:2004年8月15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 主要成就: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代表作品:《測量平差法》《大地測量學》《航空攝影測量學》《實用天文學》
  • 性別:男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回國任教,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0年11月8日,陳永齡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職員家庭,不滿5歲即上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國小畢業後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讀國中和高中。
1927年夏天,陳永齡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學系。
陳永齡陳永齡
1929年,清華大學工程學學系因故停辦,陳永齡遂轉入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繼續學習。
1931年7月,陳永齡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8月回到清華大學,擔任助教(至1934年7月)。
1934年8月,陳永齡通過中英庚款董事會招考第二屆公費留學生,被錄取去英國學習大地測量,進入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
1935年6月,陳永齡從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土木系學習大地測量專業畢業,獲得碩士學位。7月轉入德國柏林技術大學測量系學習,指導教師是德國大地測量學家、波茨坦大地測量研究所所長埃格爾特(Eggert)教授和史麥爾(Schmenl)教授。
1937年,陳永齡取得柏林技術大學特許工程師學位。
1938年,陳永齡去羅馬參加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的學術會議,利用暑假一個月的時間去瑞士威特公司實習,後又去捷克測量局參觀。
1939年2月,陳永齡的博士論文《大地測量用矢量和用經典平差方法的比較》通過,取得柏林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他專門去巴黎學習了半年法語,以便能閱讀更多的外文書刊。

回國任教

1939年秋天,陳永齡回國後由香港轉去昆明,擔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主講《測量平差》和《地圖投影》等新課程。
1943年,陳永齡在四川中國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員的同時,還在同濟大學兼任教授,主講《大地測量學》和《測量平差法》等課程。
1944年,陳永齡赴印度考察大地測量。
1948年冬天,陳永齡去廣州中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廣州迎接了解放。
1951年,陳永齡出任嶺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他是第一位中國籍的院長。
1952年,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及粵、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併成立華南工學院,陳永齡於1953年出任該工學院副院長。
1956年,當時高教部決定籌建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後改稱武漢測繪學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簡稱武測,現合併入武漢大學),陳永齡認為,這個決定對發展中國的測繪教育和科技事業影響深遠,因此不僅親任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籌委會副主任委員,還參與主持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的籌建工作。建校後,陳永齡任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副院長兼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
1957年,陳永齡創辦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學報》。
1980年11月,陳永齡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98年,在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會上,獲得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2004年8月15日,陳永齡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主持制定中國大地測量法式
陳永齡致力於大地控制網的布設理論和中國地區地球形狀的研究,發現自西伯利亞經過中國東部地區延伸到緬甸和馬來西亞半島的大地水準面上翹帶對國家大地網的布設具有指導意義。主持制定中國大地測量法式
大地測量學大地測量學
20世紀40年代致力於大地控制網的布設理論和中國地區地球開關(大地測量學水準面)方面的研究,首次發現了起自西伯利亞經過中國東部地區一直延伸到緬甸和馬來西亞半島的大地水準面上翹帶。在領導閩贛鐵路路線的勘測工作時,他提出利用航空攝影的方法對要穿越許多高山峻岭的線路進行勘測,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為以後中國鐵路航測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把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套用於中國鐵路路線勘測的創始人。
  • 編寫測量學論著
1949年以後,中國大地測量工作全面展開,為了適應需要,陳永齡編寫出版了一部完整敘述中國大地測量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的《大地測量學》(上卷一、二分冊)。由他領導制訂的中國第一部《大地測量法式》以及《大地測量法式說明》等著作,為建立中國獨立而完整的現代測繪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20世紀60年代起,為了積極推動中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工作,他對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涉及的一系列科學技術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性闡述,先後撰寫了《關於參考橢球體定位的理論》《中國參考橢圓體定位的初步研究報告》《天文大地網平差有關的科學技術問題》等重要論文。
  • 測定珠峰海拔高程
1965年由陳永齡提出的測定珠峰海拔高程的技術方案,解決了求定觀測珠峰時的大氣折光和推求珠峰海拔高度的技術難題,使測定方案的科學性和測定結果的精度都超過了中國國外歷次測定的水平,繼而在他的指導下成功地完成了施測。當時整個高程測定的設計、施工、數據處理這一系列方案都是由他一手制定。他利用已有的珠峰高程測定的方法,同時吸收中國國外先進的測繪技術,由登山運動員帶一個氈標到珠峰頂上去,在測量珠峰高程時瞄準氈標來測,再量出氈標的高度,用總高程減去氈標高度。同時還考慮到珠峰頂上的積雪問題,最終測出珠峰高程8848.13米這個數字,並由新華社向全世界公布,當時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他因此被譽為“珠峰測高第一人”。
  • 提出發展衛星都卜勒定位工作
20世紀70年代,衛星大地測量技術在國際上迅速發展。他積極研究和探索該技術在中國的套用,提出了發展衛星都卜勒定位工作的戰略性建議,對測定地心坐標,建立地心坐標系統,發展中國測繪系統的空間技術起到了重要作用。
  • 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
20世紀80年代,陳永齡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並提出研究地殼運動地球動力學的技術方案。1982年完成的國家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成為國際上大規模天文大地網嚴密整體平差的一個範例。陳永齡為該項工作的完成奠定了技術科學基礎。

人才培養

  • 教學工作
1956年武漢測量製圖學院建校後在他的直接領導下,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陳永齡還親自擔任了研究生的指導老師。他主持制定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的《1956-1957學年工作綱要和教學科研工作計畫》和《1957年科研工作計畫》,並在1957年舉行了武漢測量製圖學院第一次教師科學研究討論會和學生科學報告會。
陳永齡陳永齡
他專門抽時間為青年教師補課,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在陳永齡的教育培養下,今天這批青年教師不但是各單位教學、科研的骨幹,而且已成為中國測繪事業的棟樑之才。
陳永齡在任研究所所長時,對研究所青年不但言傳,而且身教。有位剛從大學畢業分配來研究所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因不懂專業,加上語文水平較低,譯出來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個長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辦公室,耐心細緻地幫助,逐字逐句地給他修改譯文。從大學理工科畢業的青年人,他們撰寫的論文,由於普遍存在文學水平較低、表達能力較差、邏輯性不強的問題,陳永齡所長逐句逐段地幫助他們修改論文,詳細講述撰寫論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
  • 指導學生
1957年4月,他在武測校刊上發表的題為“與青年教師談進修問題”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師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業務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質量不斷地提高,才能使中國的科學技術迅速趕上國際水平。”他親自和青年教師共同討論制定教學方案,幫助他們選擇教材,向他們傳授教學方法,鼓勵青年教師大膽工作,並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鍛鍊成長。陳永齡還親自為身邊工作的青年教師制定學習、進修規劃,為他們提出努力目標,指明研究方向。
  • 教育思想
他告誡青年教師,學習進修要以所在教研組的專業內容為方向,一開始不要好高騖遠,要加強培訓樹立牢固的基礎。
  • 編寫教材
在長期的大學教學工作中,陳永齡始終十分重視高等測繪教育中的教材建設,1931年他在清華大學剛恢復的土木工程學系任助教時,就與同任助教的夏堅白共同編寫了《養路工程學》,這是一本結合中國當時實際的教材,被收入大學叢書,於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測量平差法測量平差法
陳永齡於1939年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時,開始編寫大學測量教材《測量平差法》,1943年寫成,1947年出版。該書曾由商務印書館前後發行6版。1943年陳永齡在同濟大學任教時,開始著手中國第一套《大地測量學》教材的編寫。於1949年末完成了該書的編寫,並對1932年夏堅白著的《實用天文學》進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實,連同已出版的《測量平差法》等大地測量用書,形成了中國大學測繪教材。商務印書館將它作為大學叢書分別於1952年和1953年出版並再版。
陳永齡在武漢測量製圖學院任教期間,分別於1957年和1958年撰寫出版了《大地測量學》(上卷一、二分冊)。可惜的是陳永齡編寫的《大地測量學》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一直未能找到。

榮譽表彰

年份榮譽稱號
1998年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90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任職

陳永齡先後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先後擔任過國家科委測量製圖組副組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及測繪分冊編委主任,《測繪學報》副主編、《測繪通報》副主編、《測繪譯報》主編等職。

個人生活

1939年秋,陳永齡回國後,在香港與清華大學文學系高棣華女士結婚。

人物評價

“他在做測繪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時,短短几年時間,就建立起大地、航測、製圖、地名、電子和情報等研究室,幫助這些研究室制定了長遠的科技發展目標,選配了各方面的科技管理幹部和研究人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測繪局科技委員會主任陳俊勇評)
“在我的一生中,得益於陳永齡教授的教誨,是難以忘懷的。記得武測建校初期,他作為主管教學科研的院領導,為了讓我(當時僅為助教)更好地擔任蘇聯大地重力學家布洛瓦爾的專業口語翻譯,曾為我個人專門從武漢大學請了一位蘇聯專家夫人,幫我補習俄語口語。在我為外國專家講學當試驗翻譯時,他還忙裡抽空地來聽講,並在課後找我逐一點評翻譯中的不妥之處,這對我的幫助非常之大。”(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前校長、國際著名的大地測量與地球重力學家寧津生院士評)
“他編寫的講義內容新穎,資料翔實,概念清晰明確,重點突出。為了講好課,,他備課非常認真。他的講稿書寫工整,講稿上繪有各種符號和標記。他那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感人至深。在講台上他流利瀟灑,能把比較枯燥無味的內容講得生動活潑。他講課重點突出,深入淺出,聲音洪亮,板書工整。每逢他講課,許多進修教師爭先前往,教室里常常座無虛席。凡是和他共過事的教師和聽過他講課的學生無不稱讚陳永齡教授的教學效果,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測繪高等教學的楷模。”(曾與之共事、擔任過武漢大學測繪學院總支副書記的周慎傑評)

後世紀念

  • 陳永齡院士銅像
2006年4月7日,陳永齡院士銅像揭幕儀式在武漢大學隆重舉行,國家測繪局李維森副局長、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院士、中國科學院、工程院李德仁院士、中國工程院寧津生院士、中國工程院張祖勛院士、武漢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王傳中教授、武漢大學副校長李清泉教授、陳永齡先生之子陳其安教授出席了銅像揭幕儀式,國家測繪局人事司、科技司、黑龍江、山西、陝西、青海、甘肅、海南、江西、福建、湖北、四川等等測繪局以及相關單位的領導也出席了揭幕儀式,參加揭幕儀式的還有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的部分老領導、武漢大學各職能部門的領導、測繪相關兄弟院系領導、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離退休教師、測繪學院師生等。
國家測繪局李維森副局長、武漢大學劉經南校長為銅像揭幕。寧津生院士介紹了陳永齡院士生平。儀式由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傳中教授主持。
陳永齡銅像陳永齡銅像
  • 陳永齡院士測繪科技創新獎
2006年,成立“陳永齡院士測繪科技創新獎”,旨在大力培養測繪科技創新拔尖人才,推進測繪科技進步,從而在整個測繪行業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