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承昭

陳承昭

陳承昭,江表人。始事李景為保義軍節度,周世宗征淮南,景以承昭為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世宗既拔泗州,引兵東下,命太祖領甲士數千為先鋒,遇承昭於淮上擊敗之,追至山陽北,太祖親禽承昭以獻。世宗釋之,授右監門衛上將軍,賜錦袍、銀帶,改右領軍衛上將軍,分司西京。宋初入朝,太祖以承昭習知水利,督治惠民、五丈二河以通漕運,都人利之。建隆二年,河成,賜錢三十萬。承昭言其婿王仁表在南唐,帝為致書於李景,令遣歸闕,歷左右神武統軍。四年春,大發近甸丁壯數萬,修畿內河堤,命承昭董其役。又令督諸軍子弟數千,鑿池於朱明門外,以習水戰。從征太原,承昭獻計請壅汾水灌城,城危甚,會班師,功不克就。乾德五年,遷右龍武軍統軍。開寶二年,卒,年七十四。贈太子太師,中使護喪。大中祥符元年,錄其孫宗義為三班借職。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承昭
  • 所處時代:宋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南
  • 出生時間:896
  • 去世時間:969
  • 職務:左監門衛將軍
《水運技術詞典》記載,民間記載,陳承昭與趙匡胤,

《水運技術詞典》記載

陳承昭習於水利,任左監門衛將軍。建隆二年(961年),奉命率水工自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南鑿渠、引京、索二水過中牟,長一百餘里,導至開封,名為金水河,一支引入皇城,為內庭、後苑池沼的水源,另一支架設渡槽引水流橫過汴水之上引入五丈河。五丈河原為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7年)所修建的通往山東之渠道,宋初已淤湮。陳承昭主持疏浚,並引入金水河調節水量,經陳留、曹州、濟州、鄆城,過梁山泊而入濟水,使山東的船舶,可循五丈河直抵開封。參見“五丈河”、“金水河”。

民間記載

陳承昭,江表人。始事李景為保義軍節度,周世宗征淮南,景以承昭為濠、泗、楚、海水陸都應援使。世宗既拔泗州,引兵東下,命太祖領甲士數千為先鋒,遇承昭於淮上擊敗之,追至山陽北,太祖親禽承昭以獻。世宗釋之,授右監門衛上將軍,賜錦袍、銀帶,改右領軍衛上將軍,分司西京。宋初入朝,太祖以承昭習知水利,督治惠民、五丈二河以通漕運,都人利之。建隆二年,河成,賜錢三十萬。承昭言其婿王仁表在南唐,帝為致書於李景,令遣歸闕,歷左右神武統軍。四年春,大發近甸丁壯數萬,修畿內河堤,命承昭董其役。又令督諸軍子弟數千,鑿池於朱明門外,以習水戰。從征太原,承昭獻計請壅汾水灌城,城危甚,會班師,功不克就。乾德五年,遷右龍武軍統軍。開寶二年,卒,年七十四。贈太子太師,中使護喪。大中祥符元年,錄其孫宗義為三班借職。

陳承昭與趙匡胤

陳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將,官至南唐保義節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顯赫。後周與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國主委任陳承昭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陸都應援使,職位之高,權力之重,可使南唐三軍聽命。
在當時,趙匡胤統率後周的先鋒部隊攻克了泗州,又發兵東下,與南唐陳承昭統領的軍隊遭遇於淮河。兩軍交戰,趙匡胤用兵有方,指揮得力,而陳承昭作戰無能,敗逃之中為趙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陳承昭身敗名裂,投降在後周得了個右監門衛將軍的小官。陳承昭在南唐時身重名赫,而在後周身微官小,再也不能用兵!
宋國初建,趙匡胤打算興治水利,開漕運以通四域。然而趙匡胤手下有勇將三千、謀士八百,卻不能用其治水,於是四處求賢,物色治水能人。“魚潛在淵,或在於渚”。這回趙匡胤什麼人都沒挑上,只選中了敗軍之降將、右監門衛將軍陳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漕運。如此,陳承昭重振雄風的機會到了。
陳承昭雖然打仗不行,但對水卻很有研究。趙匡胤命令中使疏浚惠民河,便以陳承昭為督監。他察看水勢,見惠民河水太小,雖疏浚也未必能通航運,於是遍尋水源以補惠民河之水。他勘察地形,見鄭地地勢較高,而鄭地西部的河流至鄭地後皆向東南流,但若稍加疏導,便能流向東北。這一勘察所得的結論完全正確,他讓民夫將鄭地西部的閔水引至新鄭匯入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闊水,使二水相通共注入惠民河。因此,惠民河水大增,水貫連汴京,南歷陳州、潁州,直入淮河,溝通了京城與江淮的漕運。
趙匡胤見他治水確實有一套方法,於是在國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陳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後,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五丈河因被泥淤,水少而不利舟行,而且只將河中淤泥挖出是不行的,也必須有能注入之水,於是為五丈河找水一時成為關鍵。陳承昭受命於太祖,仍是察地形、導水源,以廣闊五丈河之水。
經過實地勘察,陳承昭發現在汴京東面,滎陽雖有汴河水東流,但還有兩條北流而無益的河,白白流入黃河。這兩條河一條是京水(可能是今須水)。在春秋時,鄭國北部有個地區叫京,鄭莊公曾封其弟弟段於此。段當時在京地建了一座國都,而且有條水從城旁過,便是京水。另一條河為索河,北流於大索城(今萊陽市)。經實地勘察,陳承昭認為京、索二水都可以引來注入五丈河。因此趙匡胤決定,自滎陽向東開渠百餘里至汴京,將京、索二水東引入汴京城西,架流過汴河,向東注入五丈河。自此五丈河水滿,又將水東北流向濟州大運河,東北漕運由此而通。
趙匡胤欲平南唐,卻忌江南水軍之利。正沒有辦法時,陳承昭便建議宋國建立一支能打水仗的水師。於是在京城朱明門外鑿挖水池,引惠民河之水灌入大池之中,操練水軍。宋國既有水軍,水又能通匯江淮,使得南唐便很容易被平定。
這都是緣於趙匡胤用人之功。
俗話說:能者多勞。陳承昭既能治水,趙匡胤繼續樂而用之。他不僅使陳承昭疏河通漕,而且又派他治理黃河。趙匡胤在位期間,黃河屢屢決口為害。他思圖治理黃河之計,說:“近者澶等數州霖雨降,洪河為患,朕以屢經決溢,重困黎元(百姓),每閱前書,詳究經讀。至若夏後所載,但言導河至海,隨山浚川,未嘗聞力制湍流,廣營高岸。自戰國專利,堙塞故道(黃河最早在滎澤北流河北入海,公元前601年改道,由濬縣東北行歷河北、山東至天津入海),小以妨大,利而害公,九河之制(上古大禹導河,北播九條河入于海)遂隳,歷代之患弗弭。”
有感於黃河之患代有發生,趙匡胤無奈,每有黃河水患,就總派陳承昭去修治河堤,承擔治河之責。陳承昭也不負宋太祖之望,在黃河兩岸廣植根系較密的榆樹,以防黃河決堤。陳承昭是能人還是庸才?用於南唐為庸才,用於北宋即為幹才,這就是以能力與位置相結合而用人的奧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