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香港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峰,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現任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食品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峰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華南理工大學
  • 專業方向:微生物工程
食品生物技術功能食品微藻生物技術、天然產物開發及分析研究領域中的權威專家。現任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食品生物技術研究室主任,並擔任亞太套用藻類學會創會常務理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等SCI刊物及《中國食品學報》等國內刊物編委、日本KURARAY公司顧問、美國農業部及加拿大創新基金特邀項目評審人等多項社會兼職。
作為學院新引進的千人學者,陳峰教授現就職於能源與資源工程系,並擔任工學院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所長。從香港大學北上踏入燕園,對陳教授而言,是新的挑戰,也是新的舞台。他笑談自己二十餘年在微藻領域的探索,言語中有科學工作者的激情,也不乏知識分子的儒雅,而這一路的科研歷程,有機緣巧合的運氣相助,更靠的是持之以恆的探索和努力。
陳峰
純真年代,選擇前瞻
當微生物工程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學科的時候,陳峰教授就走進了這個領域。陳教授1979年就讀於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時值文革結束不久,當時的年輕人對知識有著如饑似渴的欲求,視讀大學的機會也無比珍貴。改革開放的春風一吹,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那可以說是個“陳景潤的故事”家喻戶曉的年代,人人都尊敬科學家。
陳教授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讀了大學,他一直說那個時候大家都很單純,多少都有想要像科學家學習,報效祖國的念頭。談起自己之所以選擇微生物工程這個專業,陳教授的說法不含豪言壯語,倒真實得可愛。他喜歡工科,因為工科有較強的套用性,而微生物工程這個名字,比較新穎,聽起來挺有前瞻性。於是,在信息獲取不如今日便利的情況下,“名字好”成了陳教授闖入這個領域的原因。不得不說,人生的很多轉折,往往起於不經意的選擇,這個偶然進入的領域,吸引了陳教授,並成為他決心奮鬥終身的事業。
大學畢業之後,由於母親的身體原因,陳教授回到家鄉汕頭的防疫站(現疾病預防中心)工作,方便照顧家庭和母親,只是,繁瑣的管理工作難以滿足一顆嚮往科研的心。後來,陳教授有機會在汕頭大學任教職,機緣巧合之下,又得到一位老師的協助,拿到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獎學金。此時,母親的身體也已恢復,再無牽絆。1987年,陳峰教授奔赴澳大利亞,真正開始了科研之路,走進微藻世界。
異國他鄉,挑戰微藻
微藻生物近年來頻繁被提及,微藻生物柴油更是能源領域的新秀。陳峰教授則早在1987年就讀昆士蘭大學時,就將微藻生物工程確定為研究方向,並率先提出利用異養方式規模化高密度培養微藻以生產高附加值功能性食品成分及藻類生物能源。
當時,按照傳統的智慧,很多老一代科學工作者認為,藻類屬於植物,因而需要光合作用,也就是需要光和二氧化碳,才能實現生物合成,產生更多生物量。陳峰教授是個喜歡挑戰的人,他多次提到,對於做科研,創新是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很想要做別人沒想到的,有突破的東西。他在微藻世界的探索,正是奉行這樣的原則。根據在微生物工程領域多年的研究,陳峰教授認為,微藻有很多代謝途徑,可以同細菌、酵母菌一樣,只需要一些有機碳源,如糖類、葡萄糖、澱粉類物質即可,而並非必須光和二氧化碳。這一點在理論上是成立的,只是很多人始終覺得微藻是光合生物,而放棄了探究其他可能性。在這樣的基礎上,陳峰教授提出利用異養方式規模化高密度培養微藻。既然微藻的生物合成可以不必需光照,就減少了光的限制,因而可以在密閉的生物反應器內,利用有機碳源做生物合成,大規模的培養微藻,實現工業化生產。據陳教授介紹,現在的生物反應器最大可以做到600噸,培養周期依藻的種類不同而存在差異,最快的36小時就是一個培養周期。
新領域的探索總是充滿了艱辛,就微藻的研究而言,不是所有的微藻都毫無條件地適合異養的培養方式,必須通過實驗篩選出適合異養的微藻。另一方面,微藻需要糖類,但過多的糖又會抑制其生長,這樣的抑制機制究竟是如何作用,又如何才能以最佳的度量實現微藻的大量生產,都成了陳峰教授探索途中的荊棘。陳教授坦然說起當年一籌莫展的狀態,幸而有樂觀的心態,堅信自己的判斷,不斷地請教老師、翻閱文獻,不斷地在實驗室測試,終有所成。他還興致勃勃地介紹說,目前發現的微藻至少有5萬種,其中很多含有生物活性物質,既可以通過異養的方式大量生產微藻,提取其中高營養價值的成分(如DHA),可作為功能食品添加劑,嬰兒奶粉、腦黃金之類的營養品往往添加DHA。另一方面, 微藻也可以用來有效地吸附捕獲二氧化碳, 同時生產生物能源(如柴油)。
陳教授的研究涉及微藻的方方面面,聽他講述微藻的種種,熱愛之情溢於言表,甚至能想像出他授課時的激昂,研究時的投入,挫敗時的達觀。他,深陷其中,樂在其中。
北大燕園,開拓新生
因著在微藻領域的出色表現,陳峰教授尚在昆士蘭大學讀博期間,就得到了香港大學的教職邀請。畢業之後,他就進入了香港大學教書,從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又先後擔任了植物學系主任,生物科學學院執行院長,陳峰教授可以說是一路走得順暢。
港大有豐厚的薪酬和福利體系,對教師是一種吸引。但自稱一名科學工作者的陳峰教授,更看重科研平台,也想在自己人生的這個階段,做一些更有影響力的事情。千人計畫是一個機會,一直想回國的陳峰教授,決心踏上北大這個平台。“想退休的話,就不來北大了,既然選擇了北大,還是想做點東西出來的。”陳峰教授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規劃,他希望能在生物資源工程方面有所作為,把在微藻方面的國際影響,做到世界前沿,“北大最有可能代表中國做到最好,我們也想在這裡做到最好。”
剛剛就職的陳峰教授,已經投身於一個973項目,並負責起一項國際合作項目的申請,對於這個新的環境,陳教授也已經適應:“北大是個充滿了自由氣息的地方,我很喜歡”。而說到最近的計畫,陳教授比較實際,他說,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的工作剛剛起步,現階段主要的任務是招聘合適的工作人員和博士後,以便開展項目的申請,將研究所運轉起來。
和陳峰教授的交談之中,他的謙和與笑聲總是很感染人,使得採訪成為一種樂趣,想必做他的學生也是一件樂事。他說自己很喜歡和學生交流,40幾歲的時候就拿到了港大的“研究生導師獎”,而通常獲該獎的都是年60左右的老先生。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學生並得到學生的認可,對他而言,是莫大的成就。
陳峰教授的科研道路,似乎是一種60年代生知識分子的樣本,成長於動盪歲月,懷揣純真夢想赴海外求得新知,復返祖國投入科研建設,依舊滿腔熱血。立足於今日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對眾多在現實中徘徊迷茫的年輕人而言,像陳峰教授這樣,將自己的興趣發展成一份事業,並決心用一輩子的時間守護,是件值得羨慕的事情。對日益成長的工學院而言,如陳教授這樣傑出人才的加盟,無疑是一份厚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