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怡

陳士怡

陳士怡,遺傳學家,微生物學家,教育家。早期側重於家蠶和果蠅的遺傳研究。是酵母染色體外遺傳研究的開拓者,在麵包酵母呼吸缺陷突變型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成果,著有《酵母遺傳學》。注重培育人才,為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士怡
  • 職業:遺傳學家,微生物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生系
  • 代表作品:《酵母遺傳學》
人物簡介,個人簡歷,生平簡介,綜述,求學經歷,研究困苦,留學經歷,學成回國,擔任職務,人物評價,科學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陳士怡,教授。浙江武義人。1937年畢業於物浙江大學生系。195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浙江大學教授,浙江農學院教授、副教務長,杭州大學教授、生物系主任,浙江省科協第二、三屆副主席,浙江省遺傳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浙江省微生物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專於遺傳學和微生物學。1950年提出酵母單倍體細胞交配法,發現酵母營養小菌落的染色體外遺傳的性質和分離出分離小菌落,對酵母遺傳學基礎理論作出貢獻。撰有《酵母單倍體細胞對細胞雜交法》(法文)等論文。

個人簡歷

1912年5月4日 出生於浙江省武義縣
1933~1937年 在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
1937~1938年 任浙江省水產試驗場實習員,不久因日本侵略軍侵占舟山,輾轉到武義縣方園學社任數理化教員。
1938~1940年 任同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助教。
1940~1946年 任遵義中國蠶桑研究所助理員、研究助理。
1946~1950年 法國巴黎物化生物研究所研究生,後被聘兼任法國科學研究中心遺傳研究所研究助理。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
1950~1952年 任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教授。
1952~1958年 任浙江農學院教授兼副教務長。
1958~1986年 任杭州大學教務長,生物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87~1994年 退休。
1994年 逝世

生平簡介

綜述

陳士怡,1912年5月4日出生在浙江省宣平縣保和鄉(現武義縣嶺上鄉)少妃村的一個牆門上刻著“義門家風”匾額的耕讀家庭。兄弟七人,排行老五。祖父和伯父都是前清秀才,而父親陳兆勛,早年讀過《三字經》之後就在家務農,後迫於家庭生計,曾在本鄉開設長豐貞記南貨鋪;母親是個非常賢淑而善於勤儉持家的農村婦女,她一生辛勞,協助丈夫擔負著一家的農田耕作、家務和撫育子女的重擔。陳士怡學前就開始幫助其父親放牛、割草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深感農民耕作之艱辛。他的童年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知書達理又辛勤耕耘的山村農家。因此,從小就養成吃苦耐勞和勤儉節約的習慣,加之“義門家風”的薰陶和父母的諄諄教誨,在陳士怡幼小的心靈深處就開始懂得應該“正直做人,認真做事”的道理。這為他後來一貫保持勤儉樸素的生活方式和勤奮致力於科學上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求學經歷

陳士怡6歲進學校讀書。當時,他所就讀的學校,既讀四書五經等古文,又學數學等自然科學,也就是說,在經歷辛亥革命之後的中國,其教育思想、教育內容甚至教育體制等正處於一個新舊變革的轉換年代,特別是“科學救國”的思潮深刻影響著年輕的陳士怡。由於他天資聰穎,記憶力特彆強,加上勤奮好學,力求上進,每學期的考試成績都是名列前茅,深得老師的喜愛。一位教過陳士怡古文的廩生先生非常賞識他的天資、勤奮和寬厚待人的品格,並在陳士怡國小畢業時曾對他的父親說:“若在前清,你的兒子一定會中舉人、中進士,前途無量,你應該讓他讀書”。因此,陳士怡的父親,曾懷著光宗耀祖、興家立業的思想打算將來讓陳士怡去中央大學學習法律,好當大官。然而,此時的陳士怡,已從
古文的學習和臨摹字帖的範文中領悟到榮華富貴猶如過眼煙雲,至多曇花一現而已,認為做人要“格物致知”,窮自然之理,那才是無窮盡的。他把“事有終,理無窮”寫成六個大字放在書桌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直到現在,他還常常饒有興趣地講述他年輕時代如何從古文中學到許多人生哲理和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也是他矢志研究自然科學以窮自然之理的思想萌芽。1927年,陳士怡第一次離開山村來到金華,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學(現為金華一中)讀初一。可是就在這年秋天,父親染傷寒症去世了,這無疑給他家庭的經濟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他的母親忍受著極大的悲痛,仍設法讓陳士怡繼續上學。陳士怡親眼目睹當時廣大農村,特別是他那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因缺醫少藥,瘟疫流行,親人及鄉親因無錢就醫而遭受疾病折磨和死亡的悲慘情景,曾一度萌生將來當醫生的念頭。
貝時璋等貝時璋等
1930年,陳士怡國中畢業後即到省城杭州考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現為杭州高級中學)。當時農村的貧苦和落後,母親生活的艱辛,都時時激發陳士怡加倍勤奮學習,奮發向上。在中學期間,陳士怡學習非常刻苦,認為這是今後做學問和立身處世打基礎的階段。所以,他對各門功課採取兼收並蓄,決不偏廢任何一門功課。在談到他後來改變學醫初衷的原因時,他回憶道,在高中階段,有一位曾留學日本的生物老師,課講得非常生動,有條有理,引人入勝,並常常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索大自然的奧秘很受學生歡迎。久而久之,他對生物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3年,陳士怡高中畢業即參加了浙江省全省高中會考,因其成績名列前茅,被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保送進入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當時的浙江大學已是人才薈萃,名流雲集,聞名遐邇的高等學府。在生物學系就有一批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作風民主並具愛國心的學者,如貝時璋蔡堡許驤和談家楨諸教授。他們的學術思想、治學態度和為人處事的風範都給陳士怡很大的影響。加上他學習勤奮、為人正直,所以頗得這些教授的器重。在大學期間,陳士怡始終保持優良的學習成績,但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又相繼發生了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件,面臨日本侵略軍對中華國土的大舉侵占和國民黨政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陳士怡常常義憤填膺,並積極參加了包括在杭州火車站臥軌集會等抗日救亡運動。

研究困苦

1937年,陳士怡以優良的成績畢業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適逢當時的浙江省實業廳在舟山開辦浙江省水產試驗場,計畫挑選一名浙江籍的大學畢業生去當實習生,然後派往英國留學,將來回國後從事浙江的海洋水產研究。經著名生物學家蔡堡教授推薦,陳士怡於1937年8月到舟山“浙江水產試驗場”當實習員。然而,未滿兩個月,就因日本侵略軍將要攻占舟山而被迫離開試驗場,最後輾轉回到武義老家,任“方園學社”的數理化教員。1938年,經貝時璋教授介紹,到內遷江西贛州的同濟大學理學院生物學系任助教,協助德籍教授G.科勒(Kller)擔任動物學的教學工作。不久,學校內遷昆明。此時,因科勒教授已應召回國,陳士怡一人擔任了動物學、組織胚胎學和無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的教學工作。這種流亡式的教學工作,無疑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但陳士怡仍以高度負責的品德、艱苦創業的精神,認真備課,想方設法保存動物標本,採集實驗材料,以滿足學生實驗的需要。雖然當時的工作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但陳士怡不為高官厚祿所誘惑。一次,在湯恩伯那裡身居機要秘書的一個曾留學日本的同鄉來找他,說湯恩伯正在物色人才籌辦“抗日大學”。這同鄉表示願意將陳士怡引薦給湯恩伯。因為湯恩伯也是浙江武義人,可望謀得俸祿甚厚的官職。陳士怡聽後,便一口拒絕。因為他堅信當時的生活雖困苦,但能磨鍊人的意志,流亡教學雖艱難,卻可以鍛鍊自己的獨立工作能力。眼前的困境決不能動搖自己選擇的生活道路,趨炎附勢、高官厚祿絕非他的追求。此後,陳士怡一如既往,仍以滿腔熱情和極端負責的精神投入教學工作。直到1940年7月,當他的老師蔡堡教授得知陳士怡的研究興趣乃是遺傳學時,即聘請他到已內遷遵義的中國蠶桑研究所任助理員,後任研究助理,從事家蠶的數量性狀遺傳學研究。在中國蠶桑研究所的5年時間裡,他如魚得水,興趣盎然,出色地完成了家蠶的數量性狀的遺傳分析,發表了8篇有關論文,為中國的家蠶選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根據。

留學經歷

由於陳士怡的這些成績以及他一貫勤奮工作和突出的研究才能,1945年,該所的上級主管“中英文教基金董事會”決定選派他去日本留學,但由於日本侵華造成陳士怡感情上的傷害,後遂改派赴法國。1946年5月,他取道印度加爾各答到達巴黎,經談家楨教授介紹,進入法國巴黎物化生物研究所的遺傳研究室,師從著名胚胎學和遺傳學家B.埃弗魯西(B.Ephrussi)作研究生,進行遺傳學研究。最初做的是有關果蠅眼色的遺傳,但當他完成溫度對果蠅眼色突變的作用之後,即隨導師埃弗魯西從果蠅轉向酵母的遺傳學研究,這也是陳士怡在科學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他在研究酵母遺傳過程中,發現了酵母分離型小菌落及其遺傳行為,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48年8月,由系主任G.提西厄(G.Tissier)和導師埃弗魯西的推薦,在法國科學研究中心遺傳研究所兼任研究助理。1950年6月,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在整個留法期間,陳士怡在科學事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他並沒有完全沉浸在實驗室里,而是始終關注著祖國的命運和解放,並積極參加了“巴黎中國學生會”,還參與籌建了“中國自然科學工作者協會巴黎分會”的工作。在1949 年2月至3月間,被選為“巴黎中國學生會”的執委,擔任秘書長,積極支援國內的學生愛國運動,並為促進祖國的解放在留法學生和旅法華僑中作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學成回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陳士怡歡欣鼓舞。但當時,倫敦莫斯科電台已開展了所謂“米丘林遺傳學派”與“摩爾根遺傳學派”的爭論。同時,蘇聯的一些著名遺傳學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使陳士怡頗感疑慮,擔心回國後能否繼續開展遺傳學研究。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他認識到剛剛新生的祖國,一定需要人才,需要科學,而科學總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蘇聯在遺傳學方面的做法,可能不至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演。於是,他終於告別了給他創造優厚條件並熱誠挽留他的老師,滿懷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踏上歸途,於1950年10月回到祖國,受聘為浙江大學理學院生物系教授。由於當時中國的課
程設定深受蘇聯的影響,他回國前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原有的遺傳學不能講授,只能講“米丘林遺傳學”。在這種情況下,陳士怡只能去教動物學、無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和微生物學概論。1952年院系調整後,陳士怡任浙江農學院教授兼生物學教研組組長,遺傳學課程仍不能正常開設,他只好繼續去教動物學,並悉心編寫出版了《動物學》教科書。1954年兼任浙江農學院副教務長,開始了他一生繁忙的教務工作。195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便一直以“黨員第一,教授第二”的認識對待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1958年5月,陳士怡參加了杭州大學的建校工作,同年9月,原浙江師範學院與杭州大學合併,他即調任杭州大學教授兼教務長和生物系系主任,後辭去教務長職務,專職生物學系系主任,直到1987年退休。在他任系主任期間,曾衝破各種阻力,組建了遺傳學教研組,開設遺傳學課程。後來又積極與同仁籌劃成立了杭州大學生物研究所並任所長。他的不懈努力,為杭州大學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態度可概括為“嘔心瀝血幾十年,任勞任怨到退休”。
陳士怡陳士怡

擔任職務

由於陳士怡在科研和教學上的貢獻,以及嚴於律己和為人正直的優良品格,他曾陸續被任命或推選為杭州大學教務長、生物學系系主任、杭州大學生物研究所所長、杭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浙江分院副院長、浙江省科協副主席和第四屆委員會榮譽委員、中國遺傳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遺傳學報》和《遺傳》編委、浙江省遺傳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浙江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浙江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委員會生物學科組組長,以及國家教委理科教材編審委員會成員兼遺傳學教材編審小組組長等職。

人物評價

陳士怡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無私地奉獻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和遺傳學研究事業。對黨和祖國忠貞不渝,對事業執著追求,治學嚴謹,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人正直謙遜,平易近人,知人善用,善於發揮每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遺傳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科學成就

酵母染色體外遺傳研究的開拓者
陳士怡在遺傳研究上的一個突出成就是在研究酵母營養型小菌落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種分離型小菌落及其遺傳機理。1947年,來到法國不久的陳士怡,當他在法國巴黎物化生物研究所遺傳實驗室完成溫度對果蠅眼色遺傳作用的研究後,導師埃弗魯西教授就告訴他,用酵母進行遺傳學研究比果蠅有更多的優點,並要他儘早轉向酵母的遺傳研究。這也是陳士怡的科學機遇和事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當時,有關細胞質遺傳的研究已由植物擴展到微生物。幾年前,埃弗魯西教授用一定濃度的吖啶黃處理無性繁殖的釀酵母營養細胞,可以使其全部變成小菌落,這種突變型小菌落比未經處理的野生型菌落小1/3~1/2。還發現這些小菌落不能進行有氧呼吸而導致不能有效地利用有機營養物質來繁殖自身,所以生長緩慢而呈現小菌落狀態。其實在酵母細胞的無性繁殖中,這種呼吸缺陷突變體也能以0.5%~1.0%的頻率自然產生。由於這種小菌落突變是在無性繁殖過程中自發或誘發產生的,所以這種突變體被稱為營養型小菌落(vegetative petite)或稱為中性小菌落(neutral petite),埃弗魯西認為,這種小菌落突變體在研究染色體外遺傳(當時稱細胞質遺傳)上很有用處。
陳士怡在導師的指導下,很快就掌握了解剖酵母子囊的顯微操作技術。接著他提出了一個單倍體細胞對單倍體細胞的直接交配法,以改進酵母雜交中的孢子對孢子和單孢株細胞對單孢株細胞的
群體交配的傳統方法,這樣就可更迅速、更直觀和更可靠地獲得二倍體雜種,從而為酵母遺傳學研究創建了一種新方法,得到老師和同事們的讚賞。接著,他在營養型小菌落的研究中,當他將一株美國麵包酵母Yeast form(Y.F)自發突變的小菌落突變型單孢株I-A2(α交配型)與另一株從二倍體野生型法國麵包酵母B-Ⅱ子囊孢子解剖獲得的單孢株B-15(α交配型)進行細胞對細胞的雜交時,其獲得的二倍體雜種都是呼吸正常的大菌落,而由此二倍體雜種形成的4個子囊孢子,其交配型分離為2a∶2α,但都是呼吸正常的大菌落,即其菌落大小的分離比是4大:0小。
酵母菌酵母菌
這說明此二倍體雜種經減數分裂形成4個子囊孢子萌發形成的菌落其表現型都是大菌落,而未出現小菌落性狀。陳士怡一眼就看出,這種營養型小菌落表現典型的染色體外遺傳特徵,與核基因似乎無關。為了弄清這兩個雜交親株的原始野生型菌株的小菌落自發突變的情況,以便進一步作遺傳分析。陳士怡對這兩個單倍體雜交親株的原始二倍體B-Ⅱ和Y.F.菌株的子囊分別進行了解剖和統計。他驚奇地發現,在B-Ⅱ和Y.F.菌株經解剖子囊而成活的子囊孢子中,分別出現了44.4%和4.7%的小菌落突變型。經過分析,他認為這個實驗結果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酵母通過減數分裂可以產生小菌落突變;第二,其突變頻率在不同菌株間存在明顯差異。並推測,由於這種小菌落來自減數分裂的產物,很可能還與核基因有關。
為了揭示他所發現的這種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產生的,其形態特徵和生理生化特性都與已知營養型小菌落相同的這種小菌落的遺傳本質,陳士怡又進而對這種小菌落進行了遺傳分析實驗。他把這種在減數分裂中產生的小菌落之一,交配型為α的B-26與呼吸正常的大菌落B-15雜交,他得到的二倍體雜種都是呼吸正常的大菌落,由它形成子囊的4個子囊孢子的菌落大小所表現的分離比為2大:2小。
陳士怡驚喜地看到這一實驗結果中,菌落大小的分離完全是孟德爾式分離比,二親株的性狀在子代中重新得到表現。此時,他就意識到,從減數分裂獲得的小菌落B-26雖然在表型上與營養型小菌落無異,但它在遺傳性質和遺傳行為上都有別於營養型小菌落。因此,他把這種小菌落稱為分離型小菌落(segregated petite)以示區別。他認為,這種分離型小菌落是由於核基因突變所致,其菌落大小是完全受核基因控制。而以前發現的營養型小菌落是染色體外基因突變的結果,其菌落的表型表達受制於染色體外基因。酵母分離型小菌落的發現及其遺傳行為的確定,都使年輕的陳士怡興奮不已,但他並沒有滿足於眼前的發現,而且,他馬上意識到欲窮自然之理並非一、二個實驗就能做到的。因此,他仍日夜苦苦地思索著這兩種小菌落類型的遺傳機理,因為他在實驗中看到同一菌株在營養繁殖過程中,染色體外基因能自發突變產生營養型小菌落,而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核基因突變可產生另一類型的分離型小菌落。那么,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小菌落,在遺傳行為上是絕對獨立的,還是相互關聯的?為此,陳士怡又設計了新的實驗,以弄清分離型小菌落與營養型小菌落在遺傳上的關係。他將從B-15分離到的營養型小菌落與一個分離型小菌落雜交。一個出乎意料的實驗結果出現了,因為他得到的二倍體雜種都是呼吸正常的大菌落,而由它所形成的4個子囊孢子萌發形成的菌落大小則呈現2大:2小的分離比。猶如上述一個野生型大菌落與一個分離型小菌落即B-15×B-26的雜交結果一樣。
陳士怡從這個雜交試驗結果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營養型小菌落的核基因是正常的,這之所以是小菌落是由於其染色體外基因發生突變或缺失所致;第二,分離型小菌落是因為核基因發生突變,而其染色體外基因仍是正常的,但其遺傳功能依賴於正常核基因的存在。此外,他還發現分離型小菌落自交所產生的合子,其萌發形成的菌落仍為小菌落,但不能形成孢子。就這樣,陳士怡通過大量的遺傳雜交試驗,不僅發現了酵母的分離型小菌落,其遺傳行為受制於核基因,並進一步證明了核基因與染色體外基因在酵母呼吸缺陷型小菌落表型表達中的作用及其協同關係。這一研究成果是當時染色體外遺傳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1950年6月,陳士怡以“麵包酵母呼吸缺陷突變的遺傳研究”的論文順利通過了學位論文的答辯,並獲得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並以“麵包酵母B-Ⅱ菌株呼吸缺陷突變的遺傳本質”為題的論文,在英國《Heredity》上發表。這種當時稱作細胞質基因,就是20世紀60年代後所發現的線粒體基因——一種染色體外基因。
陳士怡的這一開拓性研究成果,曾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廣泛重視,不僅被有關專著所引用,而且寫入普通遺傳學教科書,這無疑為遺傳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堅持基礎理論,重視套用研究
陳士怡主要從事遺傳學研究,至今在國內外已發表論文50餘篇,《動物學》教材一本,《酵母遺傳學》專著一部。他早期側重家蠶和果蠅遺傳的基礎理論研究,在留法期間,曾將他在中國蠶桑研究所所作的關於家蠶數量性狀遺傳研究的成果提交1948年在法國南部蠶鄉Alès召開的第七屆國際蠶桑會議,對發展中國的家蠶和家蠶品種選育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6年,陳士怡剛到法國巴黎物化生物研究所遺傳試驗室,最初做的是有關果蠅遺傳的研究,實際上是摩爾根弟子B.埃弗魯西在果蠅遺傳研究上的擴展和深入。他的研究工作從《溫度對果蠅三個色斑眼突變:W258-8、Wm5和Z的作用》於1948年在《法比生物學報》發表,這為果蠅遺傳學基礎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
1950年10月,陳士怡回國後,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國的教育和科研體制深受原蘇聯的影響,特別是遺傳學研究和教學深受其害,原來的遺傳學研究不能繼續深入開展下去,遺傳學教學也不能正常進行。因此,陳士怡在回國後的最初的一段日子裡,不能從事他所熟悉而為之獻身的遺傳學研究,只能去教與遺傳學無關的課程。直到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並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於1956年8月在青島召開了“遺傳學座談會”。陳士怡應邀並充滿希望地出席了座談會。會議期間,他除了主持幾次討論會外,並坦誠地陳述了自己對中國遺傳學發展的看法,在兩個遺傳學派的學術爭論中,始終保持求同存異和兼容並包的態度。因為他認為,遺傳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應該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只能以科學手段來解決科學爭論。
1958年,陳士怡調任杭州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後(最初還兼任學校教務長職務),才有一些可能按照他自己的意願組建了遺傳學教研組,開設遺傳學課程,著手進行遺傳學研究。當時,他深知基礎理論的重要,但他更看到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民經濟的發展既需要基礎理論研究,更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因此,他決心走理論聯繫實際的科研道路,在解決生產實際問題中研究基礎理論。為此,他開始選擇勝利油菜這一油料經濟作物作為研究對象,領導遺傳教研組的全體教師開展勝利油菜數量性狀的遺傳研究,以及細胞遺傳和輻射遺傳學研究,試圖通過他的研究工作改善中國國城鄉居民食用油的數量和質量。同時,還開始招收這方面的研究生。然而,正當油菜的遺傳育種工作稍有起色,他也正滿懷希望地深入油菜的遺傳學研究時,眾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剎時間席捲全國。這位昔日一貫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勤懇工作、為人謙和並深受尊敬的黨員教授和系主任,竟被人居心叵測地扣上“黑頭頭”這樣一項莫須有的罪名而遭到批判。他幾年來苦心組織起來的油菜遺傳學研究被破壞殆盡,試驗材料不能繼續播種,實驗記錄也被當做廢紙任其丟失。此時此景,當他想到可望在花甲之年把自己的中國油菜遺傳學最新研究成果向黨獻禮的希望破滅時,不禁潸然淚下,心中的痛苦難以言狀。然而,已具有十年黨齡的陳士怡,即使在那失去自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日子裡,也沒有忘記自己的遺傳學研究,更沒有動搖對黨的信仰。他想到現在不能搞科研和教學為黨工作,對黨沒有貢獻,遂決定將自己每月工資的一半作為黨費上交,十幾年如一日,一直以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愿。“四人幫”粉碎後,陳士怡恢復了系主任職務,他即到微生物教研組“蹲點”,與微生物教研組的同事一起到工廠、農村作科研調查,對一些生產單位的科研要求進行討論研究和篩選,隨即帶領微生物教研組的同事開展皮革廠污水的生物學處理,中性蛋白酶生產菌株的篩選以及金華火腿醃製過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和縮短生產周期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對浙江省當時的生產實踐作出了貢獻。
1977年,陳士怡被邀請到北京參加全國科學規劃會議,並擔任了遺傳學科組組長,參與制定了中國基礎學科發展規劃。他非常興奮,感到科學的春天即將來臨,回校後,他向全校師生作了熱情洋溢的傳達報告,希望大家以實際行動迎接科學春天的到來。同時,他自己也積極制訂研究計畫,招收研究生,準備重操舊業,繼續開展酵母遺傳學研究。他根據當時國內外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和中國能源短缺的實際情況,首先確定《酵母有關基因表達的調控及其在酒精發酵中節能技術的探索》為研究方向,調配和組織研究力量,從三個方面同時開展工作,首先從研究酵母麥芽糖發酵基因入手,對酵母細胞的耐高糖,耐高溫和耐乙醇的“三耐”進行了研究;另一方面還通過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把外源糖化酶基因與乙醇發酵基因組合起來,構建直接利用澱粉的強發酵糖化酵母,以達到節能的目的;以及通過酶工程手段進行生澱粉發酵的研究,試圖從發酵工藝上探索節能途徑。自1982年以來,在酵母遺傳學研究方面,陳士怡先後主持並領導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酵母有關基因的表達與調控及其在酒精發酵中節能技術探索”(1982~1985)。“通過融合重組和基因轉化技術構建強發酵糖化酵母的研究”(1987~1990)和“酵母糖化酶基因高效表達的機理與劑量效應的研究”(1993~1995);一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節能型糖化酵母的構建,及其遺傳穩定性研究”(1989~1992)一項浙江省科委資助課題:“酵母細胞的改建及其發酵工程的研究”(1985~1988);一項浙江省教委資助課題:“甘薯澱粉綜合利用中的生物技術研究”(1984~1992)等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這些研究課題中,有的已通過鑑定,獲得了可喜的階段成果,其中獲獎的成果有“耐高溫酵母選育及高溫酒精發酵新工藝研究”,1990年獲浙江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通過原生質體融合改建酵母細胞的研究和套用”,1991年獲浙江省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還有“釀酒酵母與糖化酵母種間原生質體融合及其融合子的鑑定”,1989年獲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和浙江省科技幹部局的優秀科學論文一等獎;“釀酒酵母α-磷酸甘油脫氫酶突變株的鑑定及其高滲敏感性狀的遺傳分析”,1992年獲江西省生物工程研究會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以及“釀酒酵母與糖化酵母種間融合雜種的遺傳分析”、“釀酒酵母滲透敏感新基因的定位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等,1993年獲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和浙江省人事廳的優秀科學論文二等獎。由於陳士怡從事科技工作幾十年成績顯著,1990年受到了國家教委的表彰。
陳士怡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記憶和思維能力,每天還堅持讀報和看書,並且依舊一往深情地關心酵母遺傳學科研的進展,諄諄勸導年輕人如何克服困難發奮工作。
重視教書育人
陳士怡幾十年如一日,一直耕耘在高等教育園地,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54年開始,他擔任了浙江農學院副教務長、杭州大學教務長和生物學系系主任等職,雖然繁重的行政和教務工作花費了他很多時間,但他始終沒有脫離教學工作,堅持為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開課,給教師作讀書報告。他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廣,對古今中外的生物學思想發展史有較深刻的了解,在遺傳學、微生物學和動物學等學科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教學時概念清楚,內容博覽廣采非常豐富,特別對研究生上課更是引經據典,介紹有關科學成就發展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從中悟出道理和規律。他認為,一門科學能給人知識,而科學的發展史卻能給人以啟迪和智慧。所以,他的課講得生動而透徹,使學生獲益匪淺,深得學生好評。他在長期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在培養學生方面,他一貫提倡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三基”培養和訓練。十分強調只有紮實的基礎和廣博的知識,將來在工作中才能有較寬的發展,才能適應科學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他作為一個系的主管領導,總是想方設法創造實驗條件讓學生儘量多動手,以培養學生獨立工作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師資隊伍方面,他非常重視教材更新,注意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實和豐富教材內容,同時很重視教師的進修培養和知識更新,要求教師及時掌握學科發展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成就。在他身體力行倡導下,建立了全系教師和研究生的“讀書報告”制度,活躍了學術空氣,使教學和研究得以互促互進,相得益彰,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學風方面,他一貫治學態度嚴謹,堅持實事求是。他對研究生的培養,常採取在指定研究方向內讓研究生自由選題,平時總是比較放手讓他們獨立工作,但注意及時檢查,嚴格要求;到關鍵時刻認真審查,一絲不苟,甚至連文字和標點符號也不輕易放過,在提高研究生獨立工作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陳士怡還非常重視育人。言傳身教,辛勤耕耘,以自己的行動給學生做出榜樣。他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即使在學生面前也從不以專家自居,並總是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的價值,主要看他的工作成績,對社會的貢獻。金錢和地位都不過是過眼煙雲,不可看得太重。雖然他主持和指導課題的研究工作,包括論文的修改,但在文章署名時,卻總是情真意切地說:“今後再也不要把我的名字放在第一位了”。他從衣著到居家都非常簡樸,但他卻常常自己掏錢宴請來系進行學術活動的國內外專家學者;1983年,他從印度新德里出席第15屆國際遺傳學大會回國後,即將自己節省下來的500多美元悉數上交國家。這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品德,贏得了人們深深的敬意。為表彰他在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中作出的突出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從1992年開始給予陳士怡政府特殊津貼。
陳士怡堅信,教育和科學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和富國強民的根本保證。這也是他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

主要論著

1 陳士怡.家蠶體重之初步的統計探討.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1941,1(1):1-5.
2 陳士怡.家蠶黑縞斑之遺傳.Ⅰ.純種淺色黑縞斑之育成及其遺傳的初步報告.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1942,1(2):1-6.
3 陳士怡.家蠶蛹重之遺傳.Ⅰ.一代雜交之蛹重.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1942,1(2):7-10.
4 陳士怡.家蠶體重與兩性之關係.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1942,1(2):5-8.
5 陳士怡.家蠶卵數卵重與其親代蛹重之關係.中國蠶桑研究所匯報,1943,1(3):1-6.
6 Chen S Y. Etude sur les caractères quantitatifs ches les vers à soie. Rapport au CongrèsⅦme mondial de la sériciculture, ALès, France, 1948.
微生物學報微生物學報
7 Chen S Y. Action de la température sur trois mutants à panachure d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W258-18, Wm5 et Z. Bulletin Bioloque de la France et de la Belgique T. LⅩⅩⅫ Fasc, 1948, 2-3, 114-129.
8 Chen S Y. Sur une nouvelle technique de croisement des levures. C. R. Hebd.Seanc. Acad. Sci. Paris, 1950, 230: 1897-1899.
9 Chen S Y. Contribution àí Etude génétique des mutants à déficience respiratore chez la levure de boulangerie. Thèse, paris, 1950.
10 Chen S Y. Ephrussi B and Hottinger H., Nature génétique des mutants a deficiece respiratoire de la souche B-Ⅱ de la levure de doulangerie. Heredity, 1950, 4: 337-351.
11 陳士怡.動物學(高等農業院校交流講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
12 陳士怡.周燦松,俞志隆等.Co60-γ射線對勝利油菜乾種子照射後的影響.遺傳學報,1979,6(1):44.
13 陳士怡,周燦松,俞志隆等.Co60-γ射線對勝利油菜乾種子照射後的影響.Ⅰ.對照射一代(M1)生長發育的影響.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5(1-2):157-166.
14 陳士怡,曾雲中,翁芷芬等.中性蛋白酶產生菌0031菌株的篩選及其產酶特性的初步探討.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3:68-77.
15 蔣承駿,陳佩華,陳士怡等,盤狀電泳凝膠的蛋白酶酶譜顯示法.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2:62-65.
16 陳士怡,翁芷芬,胡萸英等.金華火腿微生物研究.Ⅰ.火腿微生物人工接種及縮短生產周期的初期試驗.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3:93-97.
17 胡萸英,翁芷芬,陳士怡等.金華火腿微生物研究.Ⅱ.火腿醃製,發酵期間微生物優勢種類及其變動研究.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3,4:507-515.
18 陳士怡.染色體外遺傳(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分冊,遺傳學).北京: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
19 倪寶富,陳士怡.酵母菌麥芽糖發酵等效異位基因系的遺傳分析.遺傳學報,1985,12(2):93-101.
20 邱鴻芳,陳士怡.酵母滲透敏感性狀的遺傳分析.遺傳學報,1985,12(3):175-182.
21 李桃生,駱其君,陳士怡.誘導酵母原生質體攝取蠶豆葉綠體的研究.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13(2):248-250.
22 吳培培,陳士怡,邱鴻芳.啤酒酵母乙醇脫氫酶I(ADHI)的遺傳變異.遺傳學報,1987,14(1):1-7.
23 李桃生,陳士怡.釀酒酵母與糖化酵母的種間原生質體融合及其融合子的鑑定.生物工程學報,1987,3(2):121-129.
24 李桃生,劉靜,陳士怡.通過原生質體融合改建酵母細胞的研究.Ⅱ.釀酒酵母與糖化酵母種間融合雜種的發酵生物學研究.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14(3):335-342.
25 李桃生,童微星,陳士怡等.通過原生質體融合改建酵母細胞的研究.Ⅲ.種間融合雜種HU-KDF-185發酵能力的生產性鑑定試驗.杭州大學學報,1988,15(1):98-104.
26 陳士怡,徐洪基.酵母遺傳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27 羅玉萍,李桃生,陳士怡.釀酒酵母α-磷酸甘油脫氫酶變異株的鑑定及其高滲敏感性狀的遺傳分析.實驗生物學報,1991,24(4):377-384.
28 李桃生,陳士怡,章賽男等.通過原生質體融合改建酵母細胞的研究.Ⅳ.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在酵母育種上的套用.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1992,19(1):91-97.
29 李桃生,職慧軍,陳士怡.通過原生質體改建酵母細胞的研究.V.釀酒酵母與糖化酵母種間融合雜種的遺傳分析.遺傳學報,1992,19(5):467-474.
30 職慧軍,李桃生,陳士怡.釀酒酵母滲透敏感基因的定位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遺傳學報,1992,19(6):541-548.
31 Zhi Huijun, Li Taosheng, Chen S Y. Meiotic Mapping and Functions of Another New Osmotic-Sensitive Gene-osm3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hinese Journal of Genetics, 1992,19(4): 371-37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