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鈞

陳可鈞

陳可鈞(1888年—1911年4月28日),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肄業於陝西大學堂,光緒三十一年入日本弘文學院普通科,因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憤而歸國,次年再次東渡,宣統三年歸國參加廣州起義,攻入督署,力盡被捕,英勇就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可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侯官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11年4月29日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陝西大學堂、弘文學院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為中華民國建國捐軀
人物簡介,基本信息,學習經歷,人物事跡,參加起義,英勇就義,陳可鈞:體弱志堅奮勇起義,

人物簡介

基本信息

簡介歷史時期: 辛亥革命時期
歷史事件: 黃花崗起義
姓 名: 陳可鈞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籍 貫: 福建侯官(今閩侯)

學習經歷

少年時曾入侯官高等國小堂學習,時與陳與燊陳更新同窗交好。後隨伯父仕陝,肄業於陝西大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東渡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普通科,不久,因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歸國。宣統二年(1906),再赴日本入原校,二年後畢業,繼入正則英語學校高等科研習西方文學。宣統二年(1910),謀赴德學習,未果。

人物事跡

參加起義

欲赴北京刺殺攝政王載灃,沒有成功。1911年春,當得知革命黨人將在廣州大舉,遂於4月12日來到香港,會集同志,23日夜至廣州。27日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發動,參加攻打督署,入搜兩廣總督張鳴歧不得,乃復衝出,與廣東水師提督李準部激戰,力盡被捕。

英勇就義

審訊時,痛斥清廷官吏:“爾等利祿薰心,豈以富貴可久恃耶?吾輩必有繼起,而終成吾志者!”4月28日從容就義。後被葬於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陳可鈞:體弱志堅奮勇起義

“祖父在我父親3歲那年便就義了,年僅24歲。”9日,市民陳人健拿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的陳可鈞20多歲,額頭飽滿、鼻子高挺、兩道劍眉,略帶稚氣的臉上透著堅定和執著。
頭髮花白的陳人健對祖父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作為陳可鈞最小的孫子、福州籍黃花崗烈士後人,他對祖父的認識多來源於長輩的口口相傳。
陳可鈞1888年出生於福州地區(福建侯官地區),家裡是書香門第,在故鄉讀完國小後他又去陝西求學。1905年至1910年,陳可鈞先後留學日德。
由於身體天生病弱,且後期家道衰落,在國外求學的日子日益艱辛,陳可鈞的好友皆為他的身體擔憂,勸他“不宜過於憂愁”,陳可鈞卻說:“體不健百不成……落魄至此,寧得不憂。”其實,陳可鈞更擔心因自己身體太差而無法報效祖國。
清政府日益腐敗,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陳可鈞對此悲憤不已,決心推翻清政府、謀求民族解放,他也曾經計畫入燕暗殺載澧。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同盟會骨幹會議,決定再一次在廣州發動起義。1911年春,陳可鈞得信後離開日本,於4月12日抵港,因此次起義參加者以閩籍居多,他便勉勵鄉人:“事起,我等倘不當先爭死,匪特無以對我明季抗虜之諸先烈,抑亦無見吾閩助資之華僑也。”
參加起義的志士成立敢死隊,發誓與清政府決一死戰。陳可鈞在起義前曾擔憂:“黨人眾多,必然良莠不齊,恐致風聲泄漏,清吏得以戒備。”後來果然出了一個漢奸陳境波,將革命活動情況,密報清兩廣總督張鳴歧,陳可鈞得知後說:“事已至此,義無反顧,終當冒險行耳。”
1911年4月27日下午4點,陳可鈞臂纏白巾,腳穿黑膠鞋,和其他義士假扮成出殯的隊伍,把彈藥武器藏在棺木之中。下午5點半,海螺號吹響,總攻正式發起。
陳可鈞揮彈馳戰,攻入督署。總督張鳴歧嚇得越牆逃跑,因內奸出賣,水師提督李準早已屯兵署外。陳可鈞臨危不懼,揮彈沖其中堅,雖多處受傷、流血不止,他仍堅持與清軍死戰到底。
在獄中,清吏冷嘲熱諷:“一個白面書生,何苦為逆以自殘。”陳可鈞憤然道:“事所以未成,天之故也。然而只要能喚醒同胞,繼我的意志起來奮鬥,我也感到十分滿足,你們這班人利祿薰心,血液已冷,哪能懂得這些! ”
4月29日,清朝劊子手把被捕起義者押赴刑場。臨刑前,陳可鈞言笑自若,引項就刃而死,時年24歲。5月2日,陳可鈞烈士遺骸安葬在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亦為黃花崗福建十傑之一。
孫子陳人健說:“ 祖父十分孝順,祖父的父親字心若,生時有盛名,為紀念家父,祖父別字少若,始終未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