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平(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陳劍平(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陳劍平,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植物病理學專家,1995年獲英國鄧迪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獲烏克蘭國家農業大學榮譽博士,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2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原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現任農業部植保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植保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科學家,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劍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 職業: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浙江農業大學
  • 性別:男
早年經歷,個人履歷,職務職稱,學術兼職,科研成果,主要成果,研究方向,課題組成員,主要榮譽,

早年經歷

長期從事植物病毒基礎和套用研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英國學習期間,就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禾穀多黏菌傳播植物病毒的直接證據,提示土傳小麥花葉病毒缺失突變分子機理及其突變體不由禾穀多黏菌傳播的生物學特性。
1995年,他獲得英國鄧迪大學植物病毒學博士學位後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歸國事農。他建立馬鈴薯Y病毒屬等8個植物病毒屬特異性通用快速檢測技術,為占全球大約35%的植物病毒快速檢測和鑑定提供了關鍵技術。他鑑定植物病毒63種,發現新種13種,為全面認識我國植物病毒種類提供了豐富資料。他闡明5種糧食作物重要病毒病發生規律,建立綜合防治技術在國內病區的大面積套用,對病害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不僅繼續開展植物病毒發生規律和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還在巨觀農業戰略層面,為破解我國“三農”發展的短板進行探索與實踐。

個人履歷

1985年7月浙江農業大學植保專業畢業後分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晉升助理研究員,1991年7月特例晉升副研究員,1993年3月特批晉升研究員。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國洛桑試驗站進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蘇格蘭作物研究所開展合作與攻讀博士,並於1995年10月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
20年來,一直從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863”和歐共體等30個科研項目,首次揭示禾穀多黏菌與其傳播病毒內在關係,系統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變及其生物學特性,並在水稻和小麥等重要糧食作物病毒發生規律及預測預報、介體真菌及傳毒特性、抗源篩選及綜合防治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鑑定了54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病毒,發現12個新種,開展病毒基因組全序列和系統進化研究,和有關單位合作,開展重要糧食作物病毒病綜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經濟損失。出版專著3部(合計421.7萬字)、論文集1冊、參編專著3部,發表論文218篇(SCI收錄97篇),專利5項,獲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3項。
陳劍平陳劍平

職務職稱

2.院長、研究員、首席專家(A類)
3.英國丹迪大學植物病毒學博士
4.浙江省植物病毒重點實驗室主任
5.農業部動植物病毒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6.首批浙江省特級專家
7.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學術兼職

1. 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 浙江師範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3.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4.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5.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6. 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
7. 浙江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
8. 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9. 農作物病蟲害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0.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
11. 英國國際園藝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12. 浙江省科協副主席
13.農業部種植業專家指導組顧問

科研成果

1.禾穀多黏菌介體與其傳播的植物病毒內在關係研究真菌傳植物病毒是一類研究難度大、危害重的世界性病害,闡明真菌介體與其傳播病毒內在關係,是建立真菌傳植物病毒防治新體系的基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研究但均未有實質性進展。他於80年代末在繼承總結前人工作基礎上,建立了禾穀多黏菌砂培體系,搞清該菌生態、傳毒和侵染潛力等特性,進而改正了菌體包埋和切片技術,通過上萬個菌體超薄切片電鏡觀察,率先在該菌體內發現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和大麥黃花葉病毒,揭示了國際上30多年來未解決的真菌介體與其傳播病毒的內在關係。該成果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獲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禾穀多黏菌傳麥類病毒種類、發病規律和防治研究該類病毒在國內外大小麥上造成嚴重危害,長期未能有效防治。他經過18年努力,探明世界範圍內該類病毒共有9種,其中我國發生4種,闡明這些病毒分類與親緣關係、血清學特性與基因組結構、田間發病規律及病毒互作關係,並篩選了大量多黏菌介體和病毒新抗源供抗病育種利用,建立的病害綜合防治技術,在蘇浙滬病區推廣套用1000多萬畝次,取得明顯成效,對病害流行、危害控制研究和防治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關成果分別獲得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2002和200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把上述成果和資料寫成我國首部《真菌傳播的植物病毒》專著(145萬字)出版,對植物病毒學發展,尤其是真菌傳植物病毒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水稻黑條矮縮病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病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研究針對嚴重危害我國水稻和玉米的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問題,他領導的課題組在普通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分子水平探明我國發生的兩病病原同為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澄清了兩病病原的長期混淆,在國際上首次測定了該病毒的基因組全序列,並開展病毒基因表達、抗體製備和水稻轉化研究,為有關水稻和玉米病毒防治研究提供科學依據。並與有關單位兩病流行和防治成果集成,申報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獲二等獎。根據貢獻,經協商,他為第一完成人。

主要成果

1. “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在其禾穀多黏菌介體內的發現和增殖的研究”1992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然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 “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病原、成災原因和持續控制技術”2003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3. “禾穀多黏菌及其傳播的小麥病毒種類、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套用”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4. “土傳小麥花葉病毒基因組(RNA2)遺傳不穩定性和分子變異的研究”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5. “禾穀多黏菌傳小麥線狀病毒種類、發病規律、抗源篩選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2002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6. “禾穀多黏菌生態學、超微結構及其傳播的燕麥花葉病毒基因組全序列研究”200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7. “我國50種植物病毒分子鑑定及其基因組研究”2007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8. “水稻條紋葉枯病與介體灰飛虱發生規律、監測預警與持續控制技術”2008年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9. “真菌傳麥類棒狀病毒新種類、血清學特性及其基因組全序列研究”200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0. “長葉車前草花葉病毒侵染性克隆構建及外源基因表達研究”2008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1. “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生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2. “水稻抗真菌(稻瘟病)的基因工程”2006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13. “小麥黃花葉病的研究”1986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三完成人);
14. “三種真菌傳大小麥病毒血清學生物化學和傳毒介體的研究”1991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15. “主要糧食作物病毒理化特性、抗源鑑定和防治”1993年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第九完成人);
16. “禾穀多黏菌傳小麥線狀病毒種類、發病規律、抗源篩選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7. “我國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生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獲200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8. “我國大麥黃花葉病毒株系鑑定、抗源篩選、抗病品種套用及其分子生物學研究”2000年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9. “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在禾穀多黏菌介體內發現和增殖的證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研究方向

植物病毒致病的分子基礎研究
通過植物病毒功能基因研究、病毒-寄主互作研究、植物抗病機理研究,利用正、反向遺傳學技術,結合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最新進展,鑑定病毒關鍵的致病基因並揭示其致病機理;篩選、驗證與病毒編碼蛋白的寄主蛋白,並分析蛋白互作後對植物物質、能量代謝系統、病害防禦系統、信號轉導系統的影響,揭示病症發生的分子基礎、發掘潛在的致病關鍵因子和抗病關鍵基因;為提出有針對性地抗病毒策略奠定基礎。
植物病毒病害流行預警及綜合防治研究
以植物病毒的分子檢測為基礎,通過建立包括糧食、油料、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在內的多種植物病毒種類鑑定、診斷和監測體系,分析病毒病發生危害、介體帶毒率、介體密度與侵染髮病、危害率與產量損失率關係,制定重要病毒病的預警和防治指標;結合抗病種質篩選與推廣,綜合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多種可持續防控技術,建立行之有效的植物病毒病害流行預警技術和綜合防治技術。
抗性新種質和脫毒種苗創製與推廣研究
以植物病毒致病的分子基礎研究為支撐,結合抗性野生資源種質及抗性基因的挖掘與利用,對潛在的抗性基因和構建的抗性策略加以套用,通過安全的轉基因手段創製抗(耐)性作物新種質、培育抗病毒、抗介體新品種;研發植物組培苗(脫毒苗)生產技術,建立植物組織培養中心,逐步形成脫毒組培苗的研發和產業化體系,逐步推廣相關植物脫毒組培苗的大規模套用,防治病毒病害發生與危害。
植物抗性生理與生物技術研究
利用多種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解析植物抗性基因的抗性機制與作用特點;通過新型無選擇標記轉基因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緊密結合常規育種技術,將抗(耐)性相關基因快速導入相關作物中,建立適合大規模快速基因操作的新方法,創製培育具自主智慧財產權、能防控有害生物危害的新種質,確保作物安全生產,可持續發展 。

課題組成員

植物病毒與組培學科
陳劍平(院長、研究員、首席專家(A類)) 張恆木(研究員、博士)
嚴成其(研究員、博士) 燕飛(博士、研究員)
孫麗英(副研究員、博士) Krishna Bhuvanendra(博士、研究員)
Ida Bagus Andika(博士、副研究員) 汪一婷(副研究員)
程曄(副研究員、學士) 鄭紅英(副研究員、博士)
林林(副研究員、博士) 王栩鳴(博士、助理研究員)
楊勇(副研究員、博士) 周潔(博士、助理研究員)
謝禮(博士、助理研究員) 魯宇文(助理研究員)
羊健(助理研究員) 余初浪(助理研究員)
牟豪傑(助理研究員) 呂永平(助理研究員)
陳志(助理研究員) 王旭
李海營 孫宗濤
李靜 李俊敏(博士後)
王燕(博士後)

主要榮譽

1. 團中央、中組部、國家科委和人事部 “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996年);
2. 人事部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6年);
3. 人事部 “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百千層人選入選(1996年);
4. 組織部、人事部、宣傳部、教育部、統戰部、科學技術部 “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3年);
5. 中國工程院 “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2004年);
6. 農業部 “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2005年);
7. 何梁何利基金 “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07年);
8. 浙江省政府 浙江省科技進步重大貢獻獎(2007年);
9. 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