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公俠

陳公俠

陳公俠(1896—1948),初字虛白,後字丹白。廣東南海人。陸軍中將。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中央訓練團將官班。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三十三團三營營長、中校副團長。1927年任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獨立團上校團長。1930年任廣東軍事政治學校教育科科長。八年抗日戰爭期間,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一五五師師長、第六十四軍軍長、第三十五集團軍參謀長等要職,參加了河南蘭封會戰、武漢會戰、粵北會戰、桂南會戰,戰績彪炳,殲滅日軍無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公俠
  • 別名:初字虛白,後字丹白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南海
  • 出生日期:1896
  • 逝世日期:1948
  • 職業:陸軍中將
  •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陳公俠一生戎馬,英勇善戰。愛兵如子,從不剋扣軍餉。亦無積產,“文革”抄家時,
僅有衣車一台。並在家鄉捐資創辦光華學校,為名譽校長,為鄉中子弟讀書免費入學,
鄉人至今仍然稱譽載道。娶妻譚與英,無兒女,勸陳公俠將軍納妾以繼後,將軍亦為婉拒,
以弟公任子國樑,侄女淑卿、玉齡、玉潔過繼。如此清操,是為當時高級將領官員少有。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頒發給陳公俠將軍家屬“革命家屬照顧”、“革命子女優先安排”等證。

人物生平

1896 年出生於南海縣橫江墟上良村(今丹灶鎮上良村),排行第十。祖輩經商於廣西梧州,
家境殷富。他自幼聰慧,敦品勤學,研詩習書,廣涉經史子集。
1912 年春考入廣東陸軍國小第六期學習。第六期學員人才濟濟,他與張發奎、薛岳、葉挺、
李漢魂在三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繼而又考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
1917 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隸屬第六期步科,1919 年畢業。
雖然在軍校消磨較長時間,亦如塞翁失馬般,廣東籍保定六期生碰上好運氣,
陳公俠與同學薛岳、余漢謀、李漢魂、吳奇偉、朱暉日、鄧演達、葉挺、鄧龍光、黃鎮球等等,
都成為熠熠將星,幾乎囊括粵籍國軍高級將領之大半。南歸後在粵軍第三師供職,
由於陳公俠能文善武,故在軍中逐漸露頭角,從少校副官至營參謀。
1925 年 7 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駐粵各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粵軍第一師於 9月擴編為第四軍,陳公俠任第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第三營中校營長,
參加第二次東征,討伐盤踞南路八屬鄧本殷軍閥,勝利後駐防海康。
1927 年秋,任新編第二師上校團長,獨立第三師第二團上校團長。
1929 年,廣東部隊編遣,任第一旅上校參謀長。
1930 年 10 月,中原大戰結束。
1931 年,廣東軍隊進行整編,陳公俠任第一集團軍獨立第三師少將參謀長。
1935 年,獨立三師改編為陸軍第二軍第二師,他仍任少將參謀長,駐防汕頭。
1936 年到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兩廣事件結束,
陸軍第二軍第二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六十四軍第一五五師,陳公俠任少將參謀長,
以勞績獲海陸空甲種一等獎章。翌年冬調任四六五旅少將旅長。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7 月,蔣介石發布命令,宣布全面對日作戰,全國軍民抗戰呼聲高漲。
1938 年春,陳公俠升任六十四軍第一五五師少將副師長,旋升中將師長。
4 月,率部隨六十四軍李漢魂軍長北上增援。
5 月,開赴開封歸德,參加蘭封會戰。
19 日,以第一兵團總司令薛岳率部迎戰日軍第十四師團土肥原部,激戰三日,克復內黃。
25 日,陳公俠率一五五師向隴海鐵路羅王砦日軍土肥原師團進攻。所屬官兵不畏強敵,
英勇頑強,浴血奮戰,戰況慘烈。陳公陝胞弟四六五旅九二八團中校副團長陳公任身先士卒,
英勇犧牲。陳公俠挽其弟聯:“頻年軍旅相隨,馬革裹屍,家有餘榮生烈士;此日兄弟永訣,
鴒原急難,責無旁貸撫遺孤”。激戰三日兩夜,殲日軍 3000 多人。
軍政部長何應欽甚為嘉許,說:“歷次作戰從未有力攻陷敵人據點者,有之,自此次一五五師始!”
攻克羅王砦後,我方被圍在徐州之大量部隊得以解圍,聚集在徐州之五十列火車得以向南開出,
為後來徐州會戰取得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6 月 15 日,陳公俠奉命調往武漢,參加保衛武漢會戰。率部調駐江西,
在瑞昌、九江等要點,狙擊日軍溯江而上。
8 月 3 日,陳公俠率部在固守南潯線牛頭山戰鬥中與日軍激戰三天,日軍死亡 2000 多人,
勝利完成守衛牛頭山之任務。
8 月底,陳公俠率部聯合張發奎第二兵團向瑞昌以西大尖山全線反攻,
與日軍第 106 師團 9 個步兵大隊廝殺 10 多天,擊斃日軍大隊長 5 名、聯隊長 2 名,
日軍兵員損失 8000 多人,克復大尖山,迫使敵殘部退向瑞昌。武漢會戰結束,陳公俠由於作戰有功,
12 月,升任第六十四軍中將副軍長,六十四軍亦榮獲國民政府頒授“銅軍”旗幟一面。
1939 年 3 月,陳公俠晉升為第六十四軍中將軍長。蘭封會戰和武漢會戰後,六十四軍傷亡過半,
奉命返粵,在西江沿線布防整訓。駐防肇慶、江門、新會前線,與日軍松野尾旅團大小戰鬥數十次,
使日軍無法進犯三埠,更不能沿西江進犯廣西。冬,參加粵北會戰,陳公俠率領六十四軍開赴三水前線,
阻擊沿北江北進之日軍,減輕六十二軍、六十三軍在清遠、英德戰場壓力,使日軍首尾不相顧,
被各個擊破,獲得粵北大捷。
10 月,率六十四軍調入廣西,參加桂南會戰,擔任廣西賓陽一線對日作戰任務。
17 日,率部與兄弟部隊參加崑崙關戰鬥,攻克崑崙關,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0 年 3 月,與第十六集團軍對桂南日軍發動春季攻勢,在靈山與日軍激戰,幾經失而復得,
最終將日軍擊退,迫其撤至欽縣、南寧附近。
10 月,第四戰區向固守邕寧、欽州之近衛師團與台灣旅團 30000 多日軍發起攻勢,
陳公俠率領六十四軍攻占高峰坳、賓陽之三塘,且向南寧挺進,
30 日收復南寧。攻克南寧後,終於將日軍趕出桂南,重新成為中國抗戰後方。
此役又創抗戰以來首次收復戰略失地之紀錄,陳公俠獲干城甲種一等獎章。
六十四軍調回西江地區,駐紮肇慶。
1942 年,在七星岩犀牛崗建築六十四軍墳場,安葬蘭封會戰、武漢會戰、
桂南會戰抗日戰場上捐軀之六十四軍將士骨灰或遺骸。
蔣介石為墳場撰寫長聯為:“以碧血存令節,以丹心存令名,不愧七尺昂藏,
頂天立地;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贏得千秋景仰,繼往開來。”
抗戰以來,陳公俠與日寇大小百餘戰鬥,戰績彪炳,未失寸土。間中有因戰略轉移,後
也收復如初。但憂勞成疾,失眠、喘咳與日俱增。
1944 年夏,陳公俠將軍身體漸感不支,堅請辭職,獲準調任第三十五集團軍中將參謀長,
並準病假。再辭,獲準調任第四戰區中將參議。
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日寇投降。陳公俠戎馬一生,得以與家人團聚,稍事休息。
7月,出任廣東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粵桂南區綏靖指揮官,管轄合浦、欽縣、
防城、靈山、遂溪、海康、徐聞七縣。
1946 年調任國防部中將部員。
1948 年調任廣東省軍管區副司令,因病未就職。其間,策動六十四軍起義未果,
12 月 17 日病逝於廣州陸軍總醫院。葬於廣州瘦狗嶺粵軍第一師墓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