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明朝五個行都指揮使司之一,在河西走廊設定的行政區劃。 元朝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1392年)罷。二十六年(1393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甘州。領十二衛,四守御千戶所。距布政司(西安府)二千六百四十五里,屬於右軍都督府。下設甘州左衛、甘州右衛、甘州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陝西甘肅衛、永昌衛、涼州衛、莊浪衛、西寧衛、山丹衛、肅州衛、鎮番衛、鎮夷千戶所、古浪千戶所、高台千戶所、威虜衛、白城子所、威遠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 別名:陝西行都司
  • 行政區類別:行都指揮使司
  • 所屬地區:明朝陝西
  • 下轄地區:甘州衛,肅州衛
  • 政府駐地:甘州衛
  • 地理位置:河西走廊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

建制沿革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罷。二十六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領衛十二,守御千戶所四。距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元代詩人評價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戰略地位(既陝西行省奉元路)《大德長安(安西路)志》卷l:“厥壤肥饒,四面險固,被山帶河。外有洪河之險,西有漢中、巴、蜀,北有代馬之利,所謂天府、陸海之地也。”⑨李庭《寓庵集》卷5《創建灞水石橋記》:“以形勢雄天下,其來尚矣!左達晉、衛,右控隴、蜀,冠蓋鱗萃,商賈輻輳,實西秦之都會也。”@姚燧《牧庵集》卷6《遐觀堂記》:“西北通鹹陽,王公之開府於此。與西、南、北三陲之使,冠蓋之去來,樽俎之候餞者所出,行旅之伙不列也。”
與甘肅行省相比,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的北界經歷了大幅度的漲縮。洪武年間明軍多次掃蕩居延海周圍,馮勝、沐英、宋展曾先後率兵攻下亦集乃,但都隨即撤出,沒有長駐軍隊守備。居延海一帶水草豐美,又有弱水及其支流張掖河同河西走廊相接,是蒙古人南下的主要途徑,洪武二十六年之後,明朝在離亦集乃不遠的地方設定了威遠守御千戶所,在肅州與居延海中間設立了威虜衛、白城子守御千戶所。這一衛二所成為明軍出征蒙古的據點。威遠所成為洪武年間行都司控制區的最北界。所以嘉靖《陝西通志》載行都司疆域“東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於臨挑府之蘭州界;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於西寧衛之黃河界;西五百七十里,至於肅州衛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①。

行政區劃

甘州左衛(倚。元甘州路。)洪武初廢。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二十七年十一月罷。二十八年六月復置。(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建肅王府。建文元年遷於蘭縣。西南有祁連山。西北有合黎山。東北有人祖山,山口有關,曰山南,嘉靖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於張掖河。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
甘州右衛、甘州中衛俱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
甘州前衛、甘州後衛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四衛俱與甘州左衛同城。
肅州衛(元肅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衛。(西有嘉峪山,其西麓即嘉峪關也。弘治七年正月扁關曰鎮西。西南有小崑崙山,亦曰雪山,與甘州山相接。北有討來河,東會於張掖河。西南有白水,又西北有黑水,東南有紅水,俱流入白水,下流入西寧衛之西海。又東北有威虜衛,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東距行都司五百十里。
山丹衛(元山丹州,直隸甘肅行省。)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九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東南有焉支山。西有刪丹河,即弱水也。北有紅鹽池。)西距行都司百八十里。
永昌衛(元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處宣慰司。)洪武初廢。十五年三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北有金山,麗水出焉。西南有白嶺山,亦曰雪山。西有水磨川,上有水磨關。又東南有蹇占河。)西北距行都司三百十里。
涼州衛(元西涼州,屬永昌路。)洪武九年十月置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南有天梯山,三岔河出焉。東南有洪池嶺。又東北有白亭海,有瀦野澤。又西有土彌乾川,即五澗水也,亦出天梯山,下流合於三岔河。又東有雜木口關。又有涼州土衛,洪武七年十月置。)西北距行都司五百里。
鎮番衛本臨河衛,洪武中,以小河灘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罷。永樂元年六月復置。(西有黑河,即張掖河下流也。又東有三岔河。南有小河。西有鹽池。西南有黑山關。)西距行都司五百五十里。
莊浪衛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陝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衛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衛為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復改所為衛,屬陝西都司,後來屬。(東有大松山。其北有小松山。西有分水嶺,南出者為莊浪河,北出者為古浪河。又南有大通河,與莊浪河合,北流經衛西,入於沙漠。)北距行都司九百四十里。
西寧衛(元西寧州,直隸甘肅行省。)洪武初廢。六年正月置衛。宣德七年十一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陝西都司,後來屬。(西南有小積石山,與河州接界。東南有峽口山,亦曰湟峽。南有大河,自西域流入,迴環於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四布政司,及南直隸之地,幾至萬里,至淮安府清河縣,南合長淮,又東至安東縣南入於海。又北有湟水,即蘇木連河也,東入大河。又西南有賜支河,又城北有西寧河,皆流入大河。又西北有浩亹水,西南有宗哥川,俱流合於湟水。又西有西海,亦名卑禾羌海,俗呼青海。西北有赤海。又有烏海鹽池。東南有綏遠關。)西北距行都司千三百五十里。
碾伯守御千戶所本碾北地。洪武十一年三月置莊浪分衛。七月改置碾北衛,後廢,而徙西寧衛右千戶所於此。成化中更名。(南有碾伯河。)西北距行都司千二百三十里。
沙州衛(元沙州路,屬甘肅行省。)洪武初廢。永樂元年置衛。正統間廢。(南有鳴沙山。東南有三危山。又東有龍勒山,又有渥窪水。西有瓜州,元屬沙州路,洪武初廢。)東距行都司千三百六十里。
鎮夷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以甘州衛地置。建文二年罷。永樂元年復置所,舊在西北,天順八年移於今治。(南有黑河,即張掖河也。西南有鹽池。北有兔兒關。)東南距行都司三百里。
古浪守御千戶所正統三年六月以莊浪衛地置。(古浪河在東。又南有古浪關。東有石峽關。)東南距行都司六百四十里。
高台守御千戶所景泰七年以甘州衛之高台站置。(弱水在北。又西有合黎山。西南有白城山。)東南距行都司一百六十里。
威虜衛,“在肅州東北,洪武中置,永樂三年三月省”。衛屬行都司,治所在“肅州城北一百二十里”,在今甘肅金塔縣北的威虜大廟。
白城子守御千戶所,所置於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太祖實錄》這一月載“‘又言白城子去肅州百有餘里,北通和林亦集乃,路當衝要,今令肅州衛遣軍沙山偵守,去城四十餘里,尚遇烽警碎難策應,如置千戶所,分撥精壯騎卒就彼電守,庶得備御。’詔並從其言,仍命右軍都督府遣軍戍白城子”。
威遠守御千戶所,乾隆《重修肅州新志》載“威遠城,在州東北。《新唐書》:肅州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肅鎮志》:威遠城在(肅州衛)衛東北三百八十里,城築於唐,宋、元因之,明初立為所。後因失誤秋表,·該部查究,風聞誅徙,人民懼,俱逃人西域。今有旗桿山.即當時招撫叛民,立旗七桿,軍民竟人回夷遠地,今尚有三桿峙立焉。又《西域記》雲:威遠漢人,今在魯迷地方,穿衣戴帽與夷不同。衣制中國,穿則襟治於背後,網巾同漢人,戴則懸圈於額前。養食犬、泵,與夷不同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