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爾·岡斯

阿貝爾·岡斯

阿貝爾·岡斯 (AbelGance,法國) 1889年10月25日生於巴黎。詩人、作家、哲學家及演員。1912年在百代公司擔任編劇,編寫《祖父的犯罪》,《黎希留時代的一個月夜》,《蒙娜·麗莎的哀史》三劇本,導演了《恐怖的面具》一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貝爾·岡斯
  • 外文名:AbelGance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法國巴黎
  • 出生日期:1889年10月25日
  • 職業演員,作家
  • 代表作品:《峭壁上的狂人》,《拿破崙傳》,《阿克爾堡的悲劇》等
人物生平,個人榮譽,作品年表,作為導演,作為編劇,作為演員,作為剪輯,作為製片,

人物生平

法國電影導演、演員、詩人、作家和哲學家。早年研讀了大量哲學著作。1911年前後,選擇電影作為謀生之道,成為編劇和演員。寫過《祖父的犯罪》、《蒙娜麗莎哀史》等劇本。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拍攝宣傳片開始其導演生涯。成名作是1919年攝製的《我控訴》,影片表現戰死的士兵從墳墓里站起來,同時使用疊印手法,表現古羅馬時期高盧名將在戰壕里出現、引導士兵走向勝利。這種天真的描寫顯示出一種真誠的魅力。1922年完成的《車輪》,證明了他是當時法國惟一的一個具有強烈表現力,並能將鮮花和泥沙一起帶到一種富於抒情味的氣氛中去的電影家。影片對人物的環境採取了一種直覺多於設計的描寫方法。社會性背景的真實表現和形式探索的成功,使他取得了從影以來的最高成就。創作《拿破崙傳》(1927)時,集中了最優秀的攝影師、美工師、演員和其他技術人員,足足進行了4年,還變革了技術,製造了一些從未見過的攝影機和鏡頭。為了將該片的某些部分擴大到像壁畫一樣的效果來放映,他使用了一種三面銀幕來打破白色長方形銀幕的單調,此時,是在寬銀幕電影出現之前的30年。影片雖然沒有獲得成功,卻為電影表現開闢了新的道路。30年代以後,他回到拍攝中小型文藝片的老路上來。直到1960年,才拍攝了一部與他的盛名相符的戰爭巨片《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戰役》。在完成喜劇片《西哈諾迎戰達塔尼昂》(1962)後,他默默地離開了電影界,至多偶爾為電視台拍片。岡斯曾寫過一些探討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理論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有《畫面的時代到來了》和《稜鏡》。鑒於他在電影技術方面有過不少發明創造和對法國電影發展所做出的貢獻,1954年他榮獲“國際發明獎”和“法國電影愷撒榮譽獎”(1980)。
1912年在百代公司擔任編劇,編寫《祖父的犯罪》,《黎希留時代的一個月夜》,《蒙娜·麗莎的哀史》三劇本,導演了《恐怖的面具》一片(主演:D.馬克斯)。
1915年開始攝製故事片:《阿克爾堡的悲劇》,《司特拉斯公司》,《杜普博士的瘋狂》,《十點鐘之謎》,《美的源泉》,《峭壁上的狂人》,《潛望鏡》,《波濤的故事》。
1916年:《帕迪的英雄氣概》,《司特拉斯公司》,《廢墟之花》,《紅鬍子》(分集影片),《毒瓦斯》,《生活的權利》,《死亡地帶》。
1917年:《哀痛的母親》。
1918年:《第十交響樂》。
1919年:《我控訴》。
1922年:《車輪》。
1927年:《拿破崙傳》。
1931年:《世界末日》。
1932年:《哀痛的母親》。
1934年:《茶花女》。
1935年:《呂克萊斯·波爾齊亞》,《傑羅姆·貝羅》。
1936年:《貝多芬的不朽情史》。
1937年:《我控訴》,《拐騙婦女的人》,《鐵工廠老闆》。
1939年:《路易絲》。
1940年:《失樂園》。
1941年:《盲目的維納斯》。
1943年:《弗拉卡斯上尉》。
1953年:《七月十四日》(“多面景”短片)。
1955年:《內斯爾炮塔》。
1957年:放映“大銀幕”電影,將《拿破崙傳》與《我控訴》以及幾部“多面景”短片改成三面銀幕的立體電影。
1960年:《奧斯特里茨戰役》。
1963年:《西拉諾迎戰達塔·尼昂》。
1966年:《瑪麗·杜多爾》(電視片)。

個人榮譽

1981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Special Award) 拿破崙(1927)
1935
威尼斯電影節(Mussolini Cup) (提名)La dame aux camélias(1934)
威尼斯電影節 Mussolini Cup(提名)

作品年表

作為導演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Valmy (1967)
Marie Tudor (1966)
Cyrano et d'Artagnan (1964)
決戰奧斯特里茲 (1960)
奈斯爾之塔 (1955)
Le Capitaine Fracasse (1943)
Vénus aveugle (1941)
失去的天堂 (1940)
露薏斯 (1939)
我控訴 (1938)
貝多芬傳 (1936)
Lucrèce Borgia (1935)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Le roman d'un jeune homme pauvre (1935)
End of the World (1934)
Poliche (1934)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La Fin du monde (1931)
拿破崙 (1927)
救命! (1924)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我控訴 (1919)
第十交響樂 (1918)
紅鬍子 (1917)
哀痛的母親 (1917)
Les Gaz Mortels (1916)
杜普博士的瘋狂 (1915)
Strass et Compagnie (1915)

作為編劇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Marie Tudor (1966)
Cyrano et d'Artagnan (1964)
決戰奧斯特里茲 (1960)
奈斯爾之塔 (1955)
瑪戈王后 (1954)
Le Capitaine Fracasse (1943)
Vénus aveugle (1941)
失去的天堂 (1940)
露薏斯 (1939)
我控訴 (1938)
貝多芬傳 (1936)
Lucrèce Borgia (1935)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Le roman d'un jeune homme pauvre (1935)
Poliche (1934)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La Fin du monde (1931)
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 (1929)
拿破崙 (1927)
救命! (1924)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我控訴 (1919)
第十交響樂 (1918)
紅鬍子 (1917)
哀痛的母親 (1917)
杜普博士的瘋狂 (1915)
Strass et Compagnie (1915)
The End of Paganini (1910)

作為演員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End of the World (1934)
La Fin du monde (1931)
厄舍古廈的倒塌 (1928)
拿破崙 (1927)

作為剪輯

Bonaparte et la révolution (1971)
Napoléon Bonaparte (1935)
拿破崙 (1927)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我控訴 (1919)

作為製片

Valmy (1967)
La dame aux camélias (1934)
救命! (1924)
鐵路的白薔薇 (19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