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時代偶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由福爾曼編著。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6.12),德國物理學家。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伯爾尼專利局任職,在蘇黎世工業大學擔任大學教授。

1913年返德國,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和柏林洪堡大學教授,並當選為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院士。1933年愛因斯坦在英國期間,被格拉斯哥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因為受到納粹政權的迫害,脫離德國到美國,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寫了一篇著名論文,“我不信仰一個人格化的神“。

1955年4月18日,病逝於普林斯頓。 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套用等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分九個章節介紹了愛因斯坦對世界的影響,愛因斯坦的童年和學生時代,他的朋友和他發現的偉大的物理學原理,並讚頌了他尋找真理的偉大精神。

基本介紹

  • 書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時代偶像
  • 作者:福爾曼
  • 出版社: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93頁
  • 開本:16
  • 外文名:Einstein
  • 譯者:江語林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156227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福爾曼編著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愛因斯坦的人物傳記,美籍德裔猶太人,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而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他的深刻影響下與廣泛套用等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

作者簡介

作者:(美)福爾曼 譯者:江語林、王璐

圖書目錄

第1章 愛因斯坦對世界的影響
第2章 天才的童年
第3章 學生時代的愛因斯坦
第4章 朋友與哲學觀
第5章 五篇論文
第6章 E=mc2
第7章 大眾好評與個人悲傷
第8章 不確定性原理
第9章 尋求科學與政治的統一
時間軸
重大事件

文摘

愛因斯坦對世界的影響
1951年3月14日,一位穿著考究的老者坐在一輛轎車裡。他剛剛出席了一次為表彰他而舉辦的學術活動,現在正準備離開。而成群的攝影師卻將轎車圍了個水泄不通,一張接一張地拍照使轎車無法前進。最後,這位白髮蒼蒼的紳士收起了他以往可敬可親的表情,衝著鏡頭伸出了舌頭。其中一個攝影師亞瑟·賽西用膠片捕捉到了老人的表情,這一由嚴肅到惡作劇的調皮的影像從此聞名於世,這張照片也成了主題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攝影集中最受歡迎的一張。
愛因斯坦非常喜歡這個造型,或許是因為它表現了他所珍愛的一種品質之一——不拘禮節。在年輕時,他曾以這個座右銘為自己的人生信條:“不拘禮節才是王道!它就是我在這個世上的保護神!”或許世俗的人會對此感到疑惑,而愛因斯坦為何會以此為榮呢?這似乎和他的興趣相左。許多教授因愛因斯坦經常性地逃課而沒少生他的氣,而當他出現在課堂上時,這些教授也會對他的冷嘲熱諷感到憤怒。他們給了他很低的分數,在他想要留校當助教時也橫加阻撓。愛因斯坦叛逆的天性使他游離於嚴謹的科學世界之外,也正因如此,他能從更新的角度看問題,不為常規所拘束。正如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的那樣:“對權威的愚忠是真理的最大敵人。”
愛因斯坦的創新過程
在校期間,無論愛因斯坦的冒失給他帶來了多少麻煩,他的自由思想卻因此得到了捍衛,他的天才也由此得以發揮,這使他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思考和學習。在他那個時代的大部分老師都相信死記硬背是學習的最有效的途徑,而且並不鼓勵其他富有想像力的方法。愛因斯坦卻以活靈活現的想像和場景的形式來提出自己的好想法,他將此稱之為“思維實驗”。比如在16歲那年,他想像自己與一道光束以相同的速度在太空中穿梭。當他試圖描繪那道光束時,他猜想自己是否可以看到它靜止不動。畢竟,分別乘坐兩輛速度相同的車的兩個人都會感覺對方是靜止的。
終其一生,愛因斯坦發現這一直觀思維方法是提出新觀點的有效途徑。事實上,愛因斯坦隨後發展了這一早期有關運動的觀點,並將其放進了他的相對論中——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顛覆過去長期以來有關光、時間、空間、重力和物質的基礎理論。
原子的存在
在19世紀之初,許多科學家都不接受物質由分子和原子構成這一理論。在那時,就算是使用最先進的顯微鏡也觀察不到分子和原子。而即便是在今天,也只有最高功率的顯微鏡才能顯示出這些只能通過顯微鏡看到的小微粒。分子由原子構成,並通過化學鍵結合在一起。原子是一個可被分解而不改變特性的最小的單位。如碳元素。儘管原子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單位,但它也是由許多更小的微粒通過更強有力的化學鍵構成的。 然而,在20世紀早期,只有最頂尖的科學家,像馬克斯·普朗克和尼爾斯·波爾,才相信原子和分子的存在並給予了充分的論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同意他們的觀點,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通過一篇論文,打消了所有科學家對分子、原子是否存在的疑慮。
愛因斯坦的論文涉及了布朗運動——一個自1828年起就困擾著科學家的概念。布朗運動是由微小的物質(如花粉微粒)懸浮在液體中(比如水)的運動構成的,即便水是靜止的,人們也可以觀察到這些微小顆粒的運動。
愛因斯坦認為顆粒之所以運動,是水分子對其撞擊造成的。水中的熱量加速了原子的活動,由此引起了分子的運動。他預測出特定大小的微粒在一定溫度的水中運動時所移動的確切距離,並以此來支撐自己的論斷。
在愛因斯坦發表論文的幾個月後,德國的實驗者亨利·斯登托普夫依照論文中寫到的實驗條件,用一台顯微鏡仔細觀察了懸浮在液體中的微粒,他發現愛因斯坦的預測是準確的。根據這些發現,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思·波恩當時說:“我認為愛因斯坦的這些有關原子和分子存在性的研究,比其他任何一個物理學家的都更有說服力。”
原子時代
直到1955年,在場離子顯微鏡發明之後,人們才得以觀察到原子。不過,公眾不用看見原子就相信了它的存在。對人們來說,1945年核子彈的爆炸比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原子圖像更具說服力。核子彈爆炸後,全世界都意識到即便微小如原子的物質也可以釋放巨大的能量。
核子彈的製造並不能直接歸咎於愛因斯坦的理論,他’是反對使用核子彈的。然而,如果不是他的那個著名的公式:E=mc2(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核子彈也不會被設計出來。
因此,愛因斯坦不僅對科學界,而且對全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原子能的釋放增加了戰爭的殘酷,而對世界的領導者來說,保持武裝力量的平衡也變得極其重要。正如原子能創造了一個新型和平能源,同時也會對全球環境構成新的潛在威脅。
P4-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