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龍

阿拉善龍

阿拉善龍(學名:Alxasaurus)是在阿拉善地區發現的一種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拉善龍
  • 拉丁學名:Alxasaurus
  • :動物界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分布區域:中國-內蒙古,亞洲
生物學史,考古發現,發現時間,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生物學史

考古發現

中加恐龍項目考察隊在內蒙古阿拉善沙漠的阿樂斯台村附近發現的阿樂斯台阿拉善,則是屬於新科新屬新種的獸腳類肉食龍,時代為白堊紀早期。這是一種類似緩龍(慢龍)的恐龍,具有奇特的頭骨和腰帶(即骨盆上三塊骨頭的排列方式既不像蜥臀類,也不像鳥臀類恐龍)。 阿拉善龍是迄今為止在亞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白堊紀早期獸腳類標本。

發現時間

肉食龍類(Carnosauria)在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黑龍江、遼寧、山東、山西、江西、四川和雲南等省均有發現。地史分布從晚三迭世至白堊紀。至目 前為止,我國已發現七個屬:雲南晚三迭世的中國龍(Sinosaurus)、四川晚侏羅世的四川龍(Szechuanosaurus)、劍閣龍(Chienkosaurus),山東晚白堊世的金剛口龍(Chinkankousaurus),內蒙古早白堊世的Prodinodon、晚白堊世的Alectrosaurus,黑龍江晚白堊世的Albertosaurus。除中國龍屬和Alectrosaurus屬的材料比較好而且較豐富外,其餘的幾個屬多為單個牙齒和零星的骨骼所代表。
化石化石
1960年,中蘇古生物工作者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阿拉善旗吉蘭泰鹽湖北約60公里的毛爾圖鄂博和大水溝兩地共同進行工作,發現了一批肉食龍類化石,這一批材料為我國至目 前為止已發現的肉食龍類中,材料多且保存完好的一批。與這些肉食龍類化石一起發現的有巨大的甲龍類和蜥腳類化石,個體完整的鳥腳類化石,還有龜鱉類化石;除此之外,還有軟體動物和植物化石。毛爾圖和大水溝是我國富產脊椎動物化石的產地之一。

形態特徵

它身長3.8米,站起來有1.5米高。重量估計為380公斤,相當於一匹現代斑馬的重量。它的前肢有1米長,後肢長1.5米。它與其他獸腳類的不同之處很多,例如牙齒數目超過四十個,在齒骨聯合部也有牙齒;肋骨與脊椎骨未癒合;韌帶窩發育良好;腸骨的前後較長;爪較短等。阿樂斯台阿拉善龍的發現,使人們對獸腳類恐龍的認識又前過了一大步。

生活習性

這種身材瘦長的鐮刀龍類生活在植物繁茂的河谷,啃食銀杏樹和開花植物的葉子。它的前肢幾乎和腿一樣長,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它用前爪將樹枝拽到嘴裡。不同於食肉的獸腳類恐龍彎曲的爪子,它的長爪子太直了,不能作武器用。

分布範圍

生活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中白堊世,被發現於中國-內蒙古,亞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