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尼達爾

阿布·尼達爾

阿布·尼達爾(Abu Nidal)(1937年5月~2002年8月16日),原名薩布里·卡里爾·阿爾-班納,是法塔赫-革命委員會,一個以阿布·尼達爾組織(ANO)聞名的激進的巴勒斯坦分裂組織的建立者。在其權力達到巔峰的1970年代至1980年代,法塔赫被視為“奮鬥之父”,被認為是最無情的巴勒斯坦領導人。1985年,他在一次罕見的接受德國《明鏡》周刊的採訪時稱:“我是那個在夜晚四處遊蕩的惡靈,製造·.....噩夢。”

作為社會主義巴勒斯坦拒絕陣線的一部分,阿布·尼達爾組織得名於其拒絕和以色列和平共處的旗號,ANO在1974年阿布·尼達爾和亞西爾·阿拉法特在法塔赫黨的黨內矛盾不久之後成立,與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立。美國國務院認定其至少攻擊了20個國家,殺死或傷及至少900人。該組織最臭名昭著的一次行動是1985年的襲擊羅馬和維也納的以色列航空的售票亭。阿拉伯裔槍手對乘客進行掃射,致使18人死亡,120人受傷。阿布·尼達爾的自傳作者,派屈克·希爾這樣描述其攻擊行為“胡亂而殘忍地將自己標記成了典型的阿布·尼達爾式行動”。報導稱尼達爾和其同夥的“淨化”行動進一步地讓人看清了其組織的本質。

阿布·尼達爾在2002年8月中旬被擊中至少四次而死。巴勒斯坦媒體相信這是薩達姆·海珊的指示,但伊拉克政府則稱其是自殺身亡。《衛報》對其身亡發表新聞:“他從愛國者變為精神病。他只為了自己,這僅僅是他越走越歪,最終把自己推向了醜惡的罪惡。他是終極的僱傭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布·尼達爾
  • 外文名:Abu Nidal (أبو نضال)
  • 別名:Sabri Khalil al-Banna
  • 民族:巴勒斯坦人
  • 出生地:佳發,巴勒斯坦託管地
  • 出生日期:1937-05
  • 逝世日期:2002-08-16
  • 職業:僱傭兵,武裝分子
  • 母校:開羅大學
  • 政黨:法塔赫革命委員會
  • 配偶:Hiyam al-Bita
早年生活,簡介,“法塔赫”組織,遭多方通緝,

早年生活

阿布·尼達爾1937年生於佳發,即現在的特拉維夫的一部分的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地中海海岸。他的父親,哈吉·卡里爾·阿爾-班納是一名富有的商人,從他所擁有的6000畝(約24平方公里)的,從南佳發延伸至馬吉達勒(今以色列的阿什克倫)的桔園中賺了許多錢。他擁有一棟三層的海邊石屋來供養大家庭的奢華開銷,這棟樓現在被作為以色列軍事法庭使用。
據阿布·尼達爾的兄弟,默罕默德·卡里爾·阿爾-班納所說,他們的父親是巴勒斯坦最有錢的人。他在拉赫鎮(Tirah)周邊的馬吉達勒(Majdal),伊布納(Yibna)和阿布·卡比爾(Abu Kabir)都有果園。

簡介

Abu Nidal
阿布·尼達爾
阿布·尼達爾原意為“鬥爭之父”,其真名是薩布里·艾勒巴納。1948年,全家作為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難民,被迫遷往加薩走廊,後又流亡到約旦河西岸的納布盧斯。1955年,薩布里在約旦參加阿拉伯復興黨。1957年,阿拉伯復興黨受執政當局鎮壓,薩布里轉移到沙烏地阿拉伯,並在那裡加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法塔赫”。從此,他對外使用別名阿布·尼達爾。

“法塔赫”組織

在“法塔赫”組織中,阿布·尼達爾的地位很快上升,1969年被委任為“法塔赫”駐蘇丹代表,次年又轉移到巴格達任代表,從此與伊拉克結下很深的關係。70年代中期,“法塔赫”內部發生分裂。阿布·尼達爾思想極端,拉幫結派,1974年被“法塔赫”開除。從此,他自立山頭,打出“法塔赫革命委員”的招牌,以伊拉克為基地,領取薩達姆的資助。1974年11月,“法塔赫”判處阿布·尼達爾死刑。1983年,阿布·尼達爾與伊拉克當局鬧翻,轉而跑到敘利亞。3年後,敘利亞迫於國際壓力,將他驅逐。之後,阿布·尼達爾又躲進利比亞。在利比亞期間,他還去過蘇丹。

遭多方通緝

從70年代到90年代他從事多起恐怖活動而遭多方通緝,曾與日本赤軍、阿爾明尼亞秘密軍、卡洛斯等恐怖組織齊名,令西方國家及阿拉伯人士非常頭疼。80年代中期,維也納和羅馬機場恐怖攻擊案,以及喀拉蚩機場泛美航空公司班機劫持案等,均是阿布·尼達爾所為。據統計,阿布·尼達爾領導的恐怖組織在世界20多個地方90次作案,死於其恐怖攻擊的無辜平民近千人,被數家報紙稱為“恐怖皇帝”和“最可怕的人”。臭名昭著的恐怖攻擊不僅針對西方,而且還兇殘殺害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領導人阿布·伊亞德和阿布·胡爾。
2002年8月,阿布·尼達爾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突然死去,終年6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