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3年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運用借古喻今手法寫錢王之流的統治下,壞人當道,好人難活,敢於直言的人被害後投入錢塘江。頷聯運用隱喻手法指出遷居杭州的危害。頸聯仍用隱喻手法說抗金名將死後遭到了冷落,一代逸士林逋生前潔身自好,梅為妻、鶴為子,不肯同流合污,死後名聲清寂淒涼。尾聯則是直言相告,不如全家遷往他處到那曠達自由的地方去,足以發揮郁達夫長於行吟做詩的才華,表達了作者勸阻之意。詩意寓意深沉,情文並茂,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阻郁達夫移家杭州
  • 創作年代:1933年
  • 作品出處:《集外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1)
錢王登假仍如在(2),伍相隨波不可尋(3)
平楚日和憎健翮(4),小山香滿蔽高岑(5)
墳壇冷落將軍岳(6),梅鶴淒涼處士林(7)
何似舉家游曠遠(8),風波浩蕩足行吟(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郁達夫:小說家。他因發起組織“中國自由大同盟”,參加“左聯”,主編左翼刊物而為國民政府當局所忌恨。當時國民政府特務在上海到處殺人、捕人、迫害進步人士,郁達夫感到難以安身,想搬到杭州去住。
(2)錢王:即錢鏐(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登假:同登遐,舊稱帝王的死亡為登假。
(3)伍相隨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出奔吳國,助吳伐楚。後勸吳王夫差滅越,吳王不聽,賜劍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4)平楚:平林。登高望遠,見樹木連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樣。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望遠》:“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明代楊慎《升庵詩話》:“楚,叢木也。登高望遠,見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猶所謂平林也。”日和:陽光和煦。健翮(hé):矯健的翅膀。常用來借指矯健的飛禽,如鷹隼之類,亦比喻有才能的人。
(5)蔽:蔽於,被遮掩。高岑(cén):高山。三國魏王粲《登樓賦》:“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這裡用來形容浙江國民黨黨部的統治。
(6)墳壇:指西湖邊岳飛的墳墓。將軍岳:指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抗金將領。後被主和派趙構(宋高宗)、秦檜謀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墳。
(7)處士林:處士,古時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此處指林逋(967-1028),字君復,諡號和靖先生,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詩人。隱居西湖孤山,喜種梅養鶴。五、六兩句是倒裝句,是“岳將軍墳壇冷落,林處士梅鶴淒涼”的意思。
(8)何似:哪裡比得上。舉家:全家。游曠遠:指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9)風波浩蕩:喻指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鬥爭。足:盡可。行吟:《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這裡是指創作活動。

白話譯文

暴君錢王早已埋入荒郊,殘虐的鬼魂卻仍然未消。
忠誠的伍子胥慘遭殺害,屍骨隨波飄流總難尋找。
杭州平林漠漠日麗風飄,那雄鷹卻不能翱翔雲霄。
梅花散發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嶺層層遮掉。
岳墳顯得多么冷落蕭條,林逋的孤山也淒涼寂寥。
還不如快投入社會激流,大風大浪中為革命吟嘯!

創作背景

魯迅與郁達夫之間早在1923年就開始有了交往,兩人感情頗深,且相互了解。
魯迅這首詩是1933年12月30日寫給郁達夫夫人王映霞的。王映霞後來在其自傳《王映霞自傳》中說明了此詩寫作經過:“1933年春末,我們全家搬到杭州去住,但我們每個月總要到上海來辦點事情,也常去看望魯迅。有時在魯迅寓所見面,有時在內山書店碰頭。1933年12月29日下午,郁達夫和我一起看魯迅時,我對魯迅說:‘大先生,我們搬到杭州半年多了,你應該送一樣東西給我,留作紀念,最好是你自己的作品。’說完,我就拿出四張事先帶來的虎皮箋交給魯迅。當然我知道魯迅是會答應我的請求的,但我怕他忙,一時給忘了,所以特地把紙箋帶去,放在魯迅處比較保險。果然,魯迅第二天就寫了上面提到的那首詩(即‘錢王登假仍如在……’)。”其實,郁達夫早在這年夏天為避軍閥迫害已離開上海回到浙江富陽故里,不久又移居到杭州。這年11月,他接受“杭州鐵路局”的邀請到浙東旅行,途中寫了一些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的遊記文章,頗有點綴昇平之嫌,魯迅對此大不以為然,於是寫了這首詩對他進行勸告。但是,當時郁達夫並沒有接受魯迅的勸告。後來他提及此事時說:“我因不聽他的忠告,終於搬到杭州去住了,結果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黨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這位“黨部的先生”,就是提出通緝魯迅的許紹棣,他以卑劣手段破壞了郁達夫的家庭,使郁達夫含恨終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聯入題,點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現狀。殘酷壓迫人民的錢大王,雖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靈還在杭州遊蕩;而效忠吳國的伍子胥,卻落得葬身魚腹,屍骨不可尋的悲慘結局。這兩句詩寄託史事,影射現實, “仍如在”是點睛之筆,強調指出國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統治。含蓄而尖銳地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當今的“錢王”治下當順民,還是步伍子胥後塵。這是從政治上暗示郁達夫,不要對浙江的國民政府當局抱任何幻想。
頷聯從杭州的風光景色來說。“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滿”,借對杭州幽美風景的描寫,象徵一種安樂、閒適的生活境界。 “憎”於“平楚日和”的“健翮”,“蔽”於“小山香滿”的“高岑”,意思是說,翱翔雲天,搏擊風雨的雄鷹,厭惡風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里,那就會遮蔽自己的政治視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魯迅1928年去杭州時說:“至於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事隔幾年,他把這一觀感融進了詩句中。語重心長,嚴肅地提醒郁達夫:不要迷戀這樣的生活環境;又熱忱地鼓勵郁達夫:要像“高岑”,要學“健翮”,做一個有抱負的革命者。
頸聯又從杭州的名勝古蹟來說。西湖畔,抗金名將岳飛,生前遭奸臣陷害,壯志未酬,死後留下一座墳壇,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隱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鶴冢,寂寞淒涼。這兩句詩借兩個歷史人物的命運,暗示郁達夫,縱然你有愛國之心,然而國民政府當局推行的是賣國政策,你也無所作為;退一步說,若是像林逋那樣結廬自守,種梅養鶴,也只是孤寂無聊地度過一生,豈是出路,對郁達夫進行又一次懇切的勸告。
尾聯從正面引導。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么又該到哪裡去,魯迅明確指出:“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足”字聯結社會生活和文藝創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會關係:“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給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題材;也只有“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魯迅希望郁達夫到遼闊廣大的地方去,經受大風大浪的鍛鍊,汲取豐富的創作源泉,寫出對人民、對社會有益的作品。篇末點題,為郁達夫指明正確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名家點評

原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丁景唐《關於魯迅《阻郁達夫移家杭州》詩的一些史實》:詩中借古喻今,用五代錢肅王的暴君統治來明喻“仍如在”,又舉伍子胥、岳飛等歷史人物的遭遇勸告他不要再留戀反動統治下的杭州。“何似舉家游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鼓勵他離開杭州,換一個新的環境,到時代的風波中去,為人民“行吟”。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趙景深:我認為魯迅寫此詩是熱情地勸阻郁達夫和王映霞不要躲到杭州去,杭州也不是安樂土,那兒的國民黨更凶。魯迅勸郁、王不要像伍子胥和岳飛那樣,對兇惡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存有幻想,落得悲慘的下場;也不要像林和靖那樣、過那“平楚日和”、“小山香滿”的生活,拉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而要面對現實,迎著撲面的風沙,勇猛地像高岑那樣地巍然不動,像雄鷹那樣地展翅高飛。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魯迅魯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