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金(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稅收計算單位)

關金(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稅收計算單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關金即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是民國時期由國民政府的海關用以計算稅收的金本位單位。後來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券,用以收納關稅,漸漸成為通貨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金
  • 拼音:ɡuān jīn
  • 釋義1:"關金券"的簡稱
  • 釋義2:北洋政府時期海關稅收計算單位
經歷,現在價值,

經歷

中國的海關本來以白銀徵稅。
1929年,世界金價飛漲,銀價暴跌,國民政府為了維持關稅收入,決定海關徵收關稅時由徵收銀兩改為徵收金幣,為方便使用,1931年5月1日中央銀行開始發行一組由美國鈔票公司印製的直型關金券面額有拾分、貳拾分、壹圓、伍圓、拾圓5種,初發行時只作為繳納關稅用,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
1942年2月1日,國民政府以關金1元折合法幣20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至此關金兌換券失去原來發行的意義而變為大面額流通貨幣,後因法幣急速貶值,中央銀行又多次發行大面額關金券代替法幣流通。從1931年5月1日到1948年先後發行的關金券品種有47種。1948年8月19日,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宣布廢除法幣和關金券,發行金圓券,關金券正式作廢。

現在價值

民國十九年關金券,根本沒有貳仟萬圓的面值,該是臆造幣,收藏價值不大
民國37年中華書局版關金券5萬元因為沒有正式發行,所以存世量會比較少,市場價格也會比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