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島

間島

間島是韓國人對圖們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中國延邊領土的單方面擅自稱呼,包括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市,在中國從未使用過“間島”一詞。日本帝國主義扶植的偽滿洲國曾在這一地區設立間島省,省會是龍井。所謂的間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固有領土,現隸屬於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清末韓日單方面挑起領土主權爭議,1909年9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 ,韓國單方面又稱“間島協約”,確定間島為中國領土。當前各國政府,包括朝鮮、韓國都承認間島是中國領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間島
  • 詞語來源:大批朝鮮人越界墾殖的“墾島”
  • 指代地區:吉林省延邊州
  • 主權歸屬:中國(自古以來)
  • 用詞:韓國(南韓)單方面使用
概況,懸案,歷史,中朝邊界,兩次勘界,大東輿,界務條款,現狀,爭端,起源,帝國求全,中朝劃界,問題再起,二次勘界,善後章程,中韓條款,邊界條約,韓奪中島,定論,歷史證據,

概況

所謂“間島”,原名“墾島”(因大批朝鮮人非法越界墾殖而名),
“滿洲國”地圖清楚顯示間島是中國領土“滿洲國”地圖清楚顯示間島是中國領土
系圖們江北岸吉林省延邊地區光霽峪(龍井市開山屯鎮光昭村)前的一處灘地,自古系中國領土。

懸案

1909年之前一直有中國政權管轄,清朝一直對此地實際控制,朝鮮歷史上各個時期均沒有涉足過該地區。朝鮮歷史上的政權國土從來沒有超出過現今的朝鮮半島。
1909年前,清政府與朝鮮政府曾多次勘定國界,確定該地為清國領土。
後來日本捏造所謂“間島懸案”,惡意歪曲所謂的“間島”範圍,將縱十里、寬一里的灘地,擴大到“海蘭河以南、圖們江以北,寬約二三百里,長約五六百里之地”,即中國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地區,妄圖一舉侵吞這些地方。朝鮮軍隊則趁機騷擾中國邊境。
經過中國官員和學者的多方努力,最終挫敗了日本朝鮮侵略者的這一侵略圖謀。
1909年9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圖們江清韓界務條款》,又稱“間島協約”。
“間島協約”的主要內容:
1、完全承認間島為清國領土,以圖們江為國境,在江源地方以界碑為基點,以石乙水為分界線。
2、開放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允許外人居住及貿易。
3、在圖們江以北開墾的土地上,仍然允許韓民居住。
4、居住該地的韓民須服從清國法律,歸清國地方官憲管轄與裁判,與清國人同樣履行納稅義務及聽候其一切行政處置。
5、間島內韓民所有土地房屋,可與清國人民財產同樣受到保護。在圖們江沿岸設渡船,雙方人民可自由來往。
6、將來將吉長鐵路延長到延吉南境,在韓國會寧同韓國鐵路接軌。
7、日本帝國的朝鮮總督府及其文武各員於兩個月內撤離。同時在上述通商地點開設日本領事館。

歷史

“間島”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但在清末由韓日單方面挑起領土主權爭議,1909年9月4日中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中韓界務條款》,又稱“間島協約”,確定間島為中國領土。
南北韓都承認間島是中國的領土,但是也有部分韓國民眾和社會團體認為間島應該是韓國的領土。他們把間島擴大為中國東北毗鄰朝鮮的大片領土以及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分為北間島、西間島及東間島三部份,並把每年的9月4日定為間島之日,而且打算在2009年9月4日時發起行動,紀念間島“被中國侵占一百周年”。

中朝邊界

1395年,朝鮮太祖李成桂北上擴張,以鴨綠江和圖們江為國界。但由於當地很荒涼,雙方並沒有仔細勘測過邊界。直到康熙年間,發生朝鮮王國的李氏兄弟越界,在中國境內殺人越貨的事件。於是,中國的康熙皇帝派了穆克登巡邊,並在鴨綠江、圖們江的共同源頭——長白山天池樹立了界碑。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清朝對東北實施封禁政策。鴨綠江、圖們江中朝邊境地帶為封禁重點。兩國之民私自越江處以死刑。封禁政策使東北尤其是中朝邊境地區土地長期荒蕪。
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的東北——東北亞成了是非之地。沙俄開始侵占東北。原本東北是當時清朝統治者滿洲人的“龍興之地”,絕對不允許中國內地人到東北。此時為移民實邊,也不對外開放邊禁,同時也放寬對朝鮮方面邊禁。結果有大量朝鮮平民渡過圖們江來到中國東北的荒地開拓,這就是中國今天的朝鮮族的源頭。
1882年,吉林將軍銘安要求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境內的朝鮮人,依“雲南苗人例”加以管理。但朝鮮王國高宗(就是閔妃的丈夫,大院君的兒子)要求把這些人“刷還”——領回朝鮮。
1883年,當時中國的敦化地方官致信朝鮮王國地方官員,要求“越墾流民……務於今秋采稼收割以後,即行依限回國”。但是朝鮮流民並沒有全部回國。
1885年朝鮮的高宗向中國的禮部提出:朝鮮人只是渡過了豆滿江(即圖們江),而沒有越過中朝界河土門江(指今天中國的海蘭江),所以請求不要“刷還”當地墾民。這就是歷史上間島之爭的源頭。

兩次勘界

1885年9月到11月,雙方第一次勘界,史稱“乙酉勘界”,朝方堅持圖們江和土門江是兩條江,界河圖們江是中國境內的海蘭江。所以談判沒有達成一致。
1887年4月到5月,雙方進行了第二次的共同勘界活動,史稱“丁亥勘界”,雙方一致同意所謂 “豆滿江”、“土門江”就是今天的“圖們江”的一音之轉,但是雙方對圖們江的正源問題還是有分歧:朝方認為是紅土水,中方認為是更南面一些的石乙水,於是雙方(包括朝方代表李重夏)共同繪製地圖,請求大清皇帝來裁定,皇帝裁定為石乙水,但朝鮮國王高宗又提出異議。結果,這次談判也沒有正式結果。但是,當時中朝雙方已經達成共識:中朝兩國界河就是今天的圖們江,而且明確承認圖們江、土門江就是一條河,也就根本否認了“間島”問題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1991年1月韓國的大報《朝鮮日報》刊登的史學家趙活的文章《間島是朝鮮民族的領土,應努力收復》,硬給韓國百姓“造”出一位民族英雄來——李重夏:“傲慢的清國代表們竟然威嚇我方代表,……對此朝方土門勘界使李重夏拍案而起,高呼:‘吾頭可斷,朝鮮民族之國疆不可縮’,從而挫敗了清國代表的氣焰,於是會談宣布失敗”。事實上,李重夏不僅認同了“一江說”,還在勘界的地圖上署了名,這份地圖還保存著好好的,而且會談本身沒有破裂。
1894年中日兩國之間因為朝鮮問題,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放棄了對朝鮮國的宗主國地位。
1897年,朝鮮王國在沙俄帝國的支持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1903年3月到10月,在俄國人的支持之下,韓國人屢次騷擾中國邊境。
1904年4月,這種侵略達到高潮,朝鮮王國的“墾島保護使”李范允帶領著五六千士兵渡過圖們江,進入中國內陸100多里地,非法侵占我國吉林省和龍峪撫墾局所轄上溪社等六社地區。當時中國的延吉廳同知陳作彥予以痛擊,非法入侵的朝鮮侵略者大敗而歸。
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俄國失去對韓國的控制權,日韓簽訂了《保護條約》,韓國把外交全權交給日本。

大東輿

《大東輿地圖》為朝鮮王國的地理學家金正浩繪製,成圖於1861年。此圖不但證明的延邊地區是中國的,還證明長白山天池在勘界中也在中國境內。
1908年初,清政府東北督辦公署督辦陳昭常和吳祿貞商議,決定派二等參謀柏文蔚去朝鮮王國的漢城,了解一下朝鮮的形勢。
柏文蔚化裝成商人冒著嚴寒從局子街出發,晝夜兼程,經朝鮮的會寧、清津、西湖津、元山、釜山,到達漢城。由於日本的入侵,朝鮮內部分成兩派勢力,兵部尚書閔東鎬主張拒日,結果媚日求榮的李完用占了上風,把國王給廢了,日本控制了朝鮮。通過關係,柏文蔚認識了朝鮮戶部尚書的兒子,此人系紈子弟, 家裡有一本十分珍貴的《大東輿地圖》,這張圖在他的手裡無足輕重,但在“間島”問題的交涉上,卻是一份鐵證。因為這份歷史地圖清晰地標明了延吉地區為中國領土。有人願出500元的高價買一張破舊不堪的地圖,令這位戶部尚書的公子喜出望外,因此柏文蔚很順利地得到了這張地圖。
不久以後,這位公子哥才知道闖了大禍。日本警察探聽到了這件事,並據此逐級上報。統監府得知有人購走了《大東輿地圖》,而且是一個叫柏文蔚的中國人,無異於有人在統監府內扔了一顆炸彈,伊藤博文立即下令追查,不惜一切代價追回原圖。
柏文蔚來漢城的任務雖已經完成,但處境越來越危險,他只好到中國駐朝鮮領事館暫避。總領事馬廷亮怕引出意外事件,因此囑咐他立即返回國內。路上,日本警憲到處設卡盤查行人。一名日本憲兵攔住了柏文蔚,手裡還拿著一張寫著“柏文蔚”的字條問他:“認識這個人嗎?”柏文蔚搖搖頭稱不認識。憲兵不放心,又對他搜了身,沒有查到什麼,只好把他放了。柏文蔚乘車趕到仁川,而後乘輪船到煙臺,轉回奉天。此時,柏正巧遇到了也在奉天的吳祿貞,於是將漢城之行作了報告,並呈上了那份珍貴的地圖。日後,這份地圖成了對日交涉的重要依據。

界務條款

1909年,日本與中國政府談判解決中朝邊境問題。雙方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其中明確規定: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並以石乙水為江源。從此,中韓之間幾十年之久的邊界問題得以解決。後來的偽“滿洲國”和朝鮮邊境,中國和朝鮮邊境都沒有改變過。

現狀

等到了七十年代,隨著南韓的經濟騰飛,即所謂“漢江奇蹟”,韓國的右翼大朝鮮民族主義抬頭,重提所謂“間島”問題。1978年元旦《韓國日報》刊載了徐楨哲的系列圖片文章《新年展示韓國舊貌》,認為是當年日本人把韓國領土——間島出賣給了中國人,所以要收回間島。同年韓國興起所謂“恢復國史”運動,間島問題也是核心內容。
80年代以來,韓國方面關於“間島”的文章、專著不斷。中國學者也給予了反駁。
“間島”問題很可能成為中韓關係的不定時炸彈。

爭端

起源

1909年夏天,中朝邊境延吉一帶。
大規模的流血衝突似乎隨時可能爆發:日本與朝鮮兩國的軍警,多次在此挑釁,造成大清軍警傷亡,日軍增派大量軍隊,俄國也開始調集軍隊,對琿春一帶擺出了攻擊姿態……
中日兩國外交官正在談判桌上唇槍舌戰,焦點就是所謂的中朝“間島”領土爭端,而日本人以朝鮮代理人的名義主導著談判。
二十多年來,曾是大清藩屬的朝鮮王國,依然沒有忘記要從大清國身上割下“間島”這塊肥肉。大清國當年以宗主國之尊,尚且被朝鮮弄得灰頭土臉,如今,朝鮮有了日本人的撐腰,大清的處境更是艱難。
領土要求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個“泱泱大國”講求仁義,為收留朝鮮王國的逃荒者,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
1869年及其之後數年,朝鮮連續發生自然災害,“歲谷不登,餓殍載道”,加上政府無能,官員腐敗,災民無奈,成群結隊渡過圖們江,在中國一側肥沃的延邊地區進行開墾。
這一帶是滿清先祖的發祥地,自努爾哈赤時代就實行嚴格的封疆,幾成無人區,只是每三年舉行一次邊境貿易互市(“開換”)。對於犯禁越境的朝鮮人,關內人多是將他們驅逐,而朝鮮王國政府則是殺無赦,將偷渡者梟首(斬首後將首級插在木桿上)示眾。
血腥禁令並不能阻止人們求生的欲望。天災人禍下,大量朝鮮災民冒險偷渡,在邊防空虛的中國禁區內自行開荒。
此時,大清國剛剛從太平天國動亂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緩過勁來,開展了史稱“洋務運動”的改革開放。而隨著俄國強占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後,解除封禁、移民實邊、加強國防成為大清朝野的共識,東北大開發拉開序幕,在政府主導下,直隸(河北)、山東一帶掀起了“闖關東”熱潮。
1881年,吉林將軍銘安奉命督辦邊防及屯墾事宜,派遣“琿春邊荒事務候選府”李金鏞勘察開墾區,才發現朝鮮偷渡客已經私自開發了大量的荒地。
對於如此大規模的越境犯禁,大清中央經研究,決定對朝鮮偷渡者既往不咎,並廢止“開換”,在吉林設立通商局,負責對朝的常年經貿交流。此時,開放給朝鮮邊民的只是商業而非屯墾。但門禁一開,朝鮮人蜂擁而至,商務上並沒有多大起色,私下墾荒卻日趨普遍,大清稅收流失,墾區處於無政府狀態。
1884年,大清政府決定另設“越墾局”,將圖們江以北長約700 里、寬約40~50 里的地區劃為特區,專供朝鮮人專墾,給予他們比內地“闖關東”者更為優厚的扶持政策,由政府提供或補貼農具、耕牛、種子,唯一的條件就是歸化為大清臣民。
這無疑是一項雙贏的仁政,但朝鮮當權者並不領情,他們一反常態地開始突然“關心”起這些流離的棄民,不顧他們死活,要求大清國將越境墾民“刷還”回國。清政府無奈同意,但表示,因朝鮮墾民人數過多,為體恤民艱,“刷還”工作計畫在一年內完成。
但令大清國鬱悶的是,朝鮮政府在提出“刷還”墾民的請求不久,突然改口宣稱這塊土地本就是朝鮮領土,要求重新勘測邊界!其理由一是康熙年間“大清烏啦總管”穆克登勘定中朝邊界時,所立的石碑位置遠在北面,二是此江並非中朝邊境的圖們江,而是“豆滿江”,圖們江還要往北。其實,穆克登碑是被朝鮮人私自挪了位置,以至造成碑文和碑址不吻合的“烏龍”;而“圖們”、“土門”、“豆滿”,都是“圖們色禽”字的滿語音譯,指的是圖們江曲里拐彎的形狀。
一池清水被攪混了。
為了顧全大局,大清國並沒有將這位出爾反爾的“同志加兄弟”當做“流氓國家”和“無賴政府”,還是同意重新勘測本就十分清晰的兩國邊界。
1885年和1887年,雙方進行了兩次聯合勘界和談判。儘管大清政府在圖們江源頭的認定上做出重大讓步,但朝鮮方面毫無誠意,兩次談判都最終破裂。大清政府遂根據勘界情況,在邊界上設立10座巨大的界碑,一碑一字,鐫刻10個大字:“華夏金湯固,河山帶礪長”,從小白山頂開始,綿延100多公里直到圖們江主流匯合處。朝鮮一則不占理,二則畢竟是大清藩屬,只好將覬覦之心暫時掩藏。

帝國求全

甲午戰後,朝鮮王國“獨立”,在沙俄帝國的支持下“升級”為大韓帝國。而為了對抗日本,它又實行一邊倒的“聯俄”外交。
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干涉,俄國出兵東北,並支持朝鮮在中朝邊境聚集大量軍隊,向中國派任地方官員。朝鮮“北墾島管理使”李范允甚至向中國境內的朝鮮移民私運軍火、抽取壯丁、籌集軍餉,組織非法武裝,製造了大量流血衝突。
就是這位李范允,第一個向中國提出了所謂的“間島”(“墾島”轉音)問題。
19世紀70年代中期,為幫助朝鮮救荒,中國政府將圖們江光霽峪前一片2000多畝的灘涂租給朝鮮邊民耕種。
1881年,朝鮮墾民掘渠引水,令這塊灘地成了一個小島,李范允以此認為其與中國領土並不相連,在1903年行文中國“越墾局”,正式提出領土要求。隨後,“間島”概念被擴大到中國境內所有朝鮮墾民區,大有將整個延吉地區化為朝鮮領土的勢頭。
此時,日俄兩國劍拔弩張,俄國自顧不暇,朝鮮國的對華擴張只好自力更生。李范允積極在朝鮮墾民中推動分離運動,1904年4月,他居然組織了6000多人的軍隊,越過邊境,向中國守軍發起武裝攻擊。清軍自衛反擊,迅速擊潰並殲滅了朝鮮入侵者。
日本對於朝鮮的輕舉妄動十分惱怒,它要集中精力對付俄國,就必須保證中朝兩國不發生衝突。在各方壓力下,中朝雙方簽署了《中韓邊界善後章程》,將“間島”的領土問題暫時凍結。日本成為這一協定的最大贏家,而間島則成為日本埋在中朝邊境的一顆定時炸彈。
當日俄戰爭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日本人就在“間島”的朝鮮墾民中建立了親日團體“一進會”的支部。日本打敗俄國後,硝煙未散,“一進會北墾島支部”就以朝鮮墾民的名義向日軍駐朝司令請願,要求日本出面解決“間島問題”;次年(1906年),朝鮮政府正式請求日本代為辦理對華交涉。
日本立即以“憲兵”的名義向間島地區派遣軍隊,在延吉地區公然張貼文告,宣稱延邊為朝鮮王國的領土。日本還向大清政府提出照會,嚴正抗議中國的“專斷行為”。
這一年,為了應對東北地區日益複雜的國際局勢,清政府在東三省改行“行省制度”,徐世昌出任第一任東三省總督。大清政府調集了4000多名軍警,在重要地點設立“派辦所”,以壓制“一進會”,做好軍事鬥爭的最壞準備;同時,組織專業人員勘測邊境地理,繪製地圖;在越墾朝鮮人中建立統一戰線,除了農資農技扶持之外,還從北京領取了200多張空白的官員委任狀,“查有韓民實能化導地方及為中國效力者,酌賞給六品以下功牌”;加大了對越墾朝鮮人歸化的力度,在積極制定中國第一部《國籍法》的同時,要求朝鮮墾民必須剔發改服表示歸化,否則一律驅逐……
中日 “間島”問題談判,幾乎完全是20年前中朝談判的翻版,日本人擺出的理由無非還是穆克登碑和“土門”、“豆滿”名稱之類的老花樣。由於中國掌握了充分的歷史依據,日本難以否認中國對“間島”的主權,他們隨即提出要獲得朝鮮墾民的領事裁判權,也遭到大清政府嚴拒。
但日本人高明的是,將“間島”這一主權問題納入與其他五項有關鐵路和煤礦的談判。談判延續到了1909年,日、朝在所有“間島”地區加強騷擾,清政府不堪其擾,考慮到“事必籌乎緩急,害必權其重輕”,決心在路礦談判上讓步,以確保領土主權。
1909 年9 月4 日,中日兩國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完全確認了中國對“間島”地區的領土主權,11月9日,大韓帝國政府正式認可此約。
一塊中國領土,只因為收留了落難鄰居,反而引起了覬覦,幾經折騰,以巨大的代價才換來對應有名分的確認。
1909年開始,腐朽的宣統新朝,就這樣開始不斷地為老大帝國當年的慷慨埋單,成本高昂……

中朝劃界

明朝和朝鮮王國建立之初,中朝兩國邊界即明確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河。清代,中朝兩國疆界依然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兩國從無異議。朝界河鴨綠江、圖們江皆發源於長白山(朝鮮稱“白頭山”),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以北,天池之水只與松花江相連,是中國內河松花江主要源頭第二松花江的發源地,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內湖。鴨綠江、圖們江中游以下河寬水深,兩國邊界分明,但兩江,尤其是圖們江上游至江源地帶,河多水淺,邊界不明,源頭不清,因此,屢有邊民非法越境,造成邊界糾紛。
為解決邊界糾紛,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與朝方接伴史朴權和鹹鏡監司李善溥赴長白山查邊。5月15日,穆克登在長白山頂分水嶺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源頭立審視碑。碑文如下:
大清
烏喇總官穆克登
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
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
筆帖式蘇爾通官二哥
朝鮮軍官李義復趙台相
差使官許梁朴道常
通官金應憲金慶門
此次勘界過程中,各種紕漏層出不窮,給後來的中朝邊界爭執埋下了禍根。首先,朝鮮接伴史朴權和李善溥因年老體衰,無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員和譯員同去,這為後來所立碑文的權威性帶來了挑戰。其次,穆克登系軍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對國境勘查技術和相關知識所知甚少,不僅沒能找到圖們、鴨綠兩江的正源,更在將其後的邊界立標過程完全委託於朝鮮官員,使所劃邊界對中國極為不利。

問題再起

長白山一向被視為清朝發跡的“龍脈”之地。由於進入長白山挖參、獵捕之人眾多,清政府擔心這些活動會斷絕龍脈。
1762年始,清政府對東北實施了長達200餘年的封禁政策,嚴禁進入長白山地區,鴨綠江、圖們江中朝邊境地區成為封禁的重點地區。後來,由於長期的封禁政策致使東北邊疆地廣人稀,邊備空虛,潛藏著嚴重的國防危機。特別是清道光之後,由於沙俄等列強的侵略擴張,這種危機日益加重。這給朝鮮邊民非法越境進入中國創造了客觀條件。
後來,1860至1870年間,朝鮮北部地區多年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民不聊生。許多朝鮮人出於生計,冒禁非法渡鴨綠江、圖們江越境,到對岸中國奉天、吉林省墾荒。之後人數眾多,開墾土地越來越多,為清政府帶來諸多政治、社會問題。後來,清政府於1867年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允許漢人遷移至此,後來在對待朝鮮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鬆,在其“易服雉發”,準其領照納租,加入中國國籍的情況下留在中國。並將此咨文通報朝鮮政府。
1882年8月,朝鮮國王要求清廷允許朝鮮“刷還”在中國非法墾居的朝鮮人,清朝允許朝鮮的這一做法。但後來朝鮮移民朝鮮政府不但未刷還越境邊民,反而並以穆克登碑為據,於1883年7月提出土門、豆滿並非“一江之名,而為兩江”的主張,認為中國延邊地區的海蘭江為土門江。這一主張,不僅原來的非法流民未被刷還,反而有更多的朝鮮越境民遷移至此。這一舉動成為後來“間島”問題的發端。
1885年6月,朝鮮咨清政府,再次主張土門、豆滿兩江之說,指稱海蘭江南本來是中國的延邊地區為朝鮮領土,並要求雙方勘界。
1885年9月30日至11月29日,中朝兩國派使共同勘界。但雙方意見發生嚴重分歧:其一、關於江名,中方認為土門、豆滿、圖們為一江名稱之諧音;朝方主張土門、豆滿(圖們)為兩江。其二、關於正源,中方主張紅丹水為圖們江正源,以此水劃界;朝方主張紅土山水為圖們江正源,以此水劃界。

二次勘界

1887年4月7日至5月19日,中朝進行了第二次勘界,並歷經乙酋談判、丁亥談判等邊界協商,取得如下成果:其一,關於江名,雙方一致認為,土門、豆滿、圖們為一江之湝音,圖們江為中朝界河。江北岸為中國,江南岸為朝鮮。其二,關於江流,雙方認為圖們江自茂山以東至人海口處,河寬水深,界限自明,不必履勘。其三,關於圖們江上游,即茂山以西至石乙水、紅土山水合流處,雙方共同“逐段考訂,並無他疑”。唯一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圖們江的正源問題,即石乙水、紅土山水合流處以上至穆克登審視碑過問的江源地段,定何水為圖們江正源,並以何水劃界。中方主張以石乙水為圖們江正源並以此水劃界:而朝方則力主以紅土山水為圖們江正源,以此水劃界。後來,朝鮮拒絕派出代表商談擬定邊界之事,此次勘界未能得到最終解決。
其後.朝鮮政府否認1887年中期第二次勘界成果,複議派員重新勘界。但北洋大臣李鴻章卻因故未能即時秉奏清帝,只是於4月末電令清駐朝鮮通商委員袁世凱轉知朝鮮政府:“白山勘界事,韓如別有意見,可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裁處”。
朝鮮政府後來也不再要求重新勘界,清政府也沒有要求與朝鮮政府商談勘界之事。雙方代表於1888年在這一地段豎立“華、夏、金、湯、固、河、山、帶、礪、長”十字界碑。但後來兩國所立的十字界碑也為人所毀。第二次勘界也無果而終。

善後章程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清政府在戰爭中一敗塗地,在《馬關條約》中承認朝鮮獨立,並廢除與朝鮮的宗藩關係。此時,親俄派朝鮮國王高宗認為中國清政府積弱無力,恃沙俄之強.重提中朝邊界爭議。此時朝鮮提出的方案中除堅持以紅土山水為圖們江正源並以此水劃界的主張外,還否認1887年中朝第二次勘界取得疆界大局已定的成果,再次提出土門、豆滿(圖們)並非諧音,實為兩江的說法。更是有恃無恐地認為,圖們江北岸為“朝鮮墾民拓墾必為朝鮮領土”的無理主張。
二十世紀初,清政府風雨飄搖,而沙俄與日本卻正在積極活動,以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的利益。沙俄政府為拉攏朝鮮,與朝鮮達成朝、俄共同統治中國延邊的協定,將中國延邊地區的一半統治權讓與朝鮮。於是朝鮮依恃俄勢,自1900年起,在中朝邊境多次製造事端。朝鮮政府將鴨綠江、圖們江兩江北岸中國邊境地帶視為朝鮮領土.非法任命官吏管轄延邊地區的朝鮮墾民,並與中國官民屢屢發生衝突。1904年4月,被朝鮮政府任命為北邊墾島視察使的李范允所轄炮隊非法涉圖們江越境,侵占中國和龍峪撫墾局所轄上溪社等六社地區。後被清政府延吉廳同知陳作彥、吉強軍統頓胡殿甲擊潰。1904年7月13日,中朝雙方地方軍政官員簽訂了《中朝邊界善後章程》。其中規定:“兩國界址有白山碑記可證,仍候兩國政府派員會勘。會勘以前循舊以間隔圖們江一帶水各守汛池,均不得縱兵持械潛越滋釁”。後來,由於受日本的欺騙,清政府照會朝外務部,表示不復建議勘界,待日俄戰後再議。日俄戰爭中沙俄戰敗。由於日韓於1904年簽訂了《乙巳保護條約》,朝鮮的內政、外交均由日本統監代行,清政府與朝鮮的邊界談判也轉為中日談判。

中韓條款

日本對中國延邊地區覬覦已久。1906年11月18日,朝鮮參政大臣朴齋純致函朝鮮統監伊藤博文,要求日本派員前往中國延邊地區保護朝鮮墾民,此話正中日本政府下懷,但考慮到成立殖民統治機構與駐屯憲兵隊易引起中國的強烈反對和歐美列強的關注,遂改為暫先在延邊地區建立朝鮮統監府的暫駐機構。於是就一手炮製了所謂“間島”事件,聲稱中朝國界未清、“間島”歸屬未定,又以保護朝鮮墾民為藉口,非法入侵中國的延邊。
於是,自1907年8月起,中日兩國開始進行“間島案”之交涉,終至1909年9月,長達兩年之久。中日“間島案”交涉一是在兩國中央政府、使節之間進行;一是在清東北地方政府和日本在延邊非法設定的統監府間島派出所之間進行。就交涉時間和內容分兩大階段,自1907年8月至1908年上半年,兩國圍繞中朝國界即圖們江是否中朝兩國界河、圖們江北岸是否中國領土進行交涉;1908年下半年至1909年9月,兩國圍繞中國境內朝鮮懇民“保護權”問題進行交涉。而就交涉案件來說,1907年8月至1909年2月,“間島案”單獨交涉;1909年2月至9月,“間島案”併入“東三省六案”一起交涉。在日中進行間島案交涉期間,朝鮮政府助紂為虐,協助日本政府的侵略行動。
歷經兩年的交涉,在清政府對東北六案作出重大讓步從而喪失大量權益的條件下,1909年9月4日,中日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即《間島條約》和《東三省交涉五案條款》)。《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第一款中,中日兩國政府彼此聲明“以圖們江為中韓兩國國界,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至石乙水為界”。
日本通過《三省交涉五案條款》和《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進一步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由於圖們江正源本為紅丹水,1887年只是由於中國勘界代表向朝方妥協,改主以石乙水為圖們江正源。因而即以圖們江為中朝界河這一條款來說,規定石乙水為圖們江上源,其江源地方自定界碑(即穆克登巡視碑)至石乙水為界.從而又使中國失去了不少領土。

邊界條約

1964年,中朝兩國正式劃定邊界以前,兩國邊界除陸地接壤部分外,雙方長期習慣地以鴨綠江、圖門江為界。
1962年,中國總理周恩來和北韓金日成主席代表中國和朝鮮兩國政府在平壤簽訂了《中朝邊界條約》。條約共五條,第一條內容主要劃分了兩國邊界的走向;第二條規定了界河中的島嶼和沙洲的歸屬都以水面的寬度為準。兩國共同管理、共同使用,包括航行、漁獵和使用河水等,以及鴨綠江口外水域的劃分原則;第四條主要規定了本條約簽訂後即成立兩國邊界聯檢委員會,開始聯檢;第五條規定了換文方式。根據《中朝邊界條約》第四條的規定,中朝邊界聯合委員會完成了兩國邊界的勘察、豎樁和確定界河中島嶼和沙洲的歸屬的任務,明確和具體地勘定了兩國的邊界。1964年3月20日,在北京,中國外長陳毅和朝鮮外長朴成哲分別代表兩國簽訂了《中朝邊界議定書》。根據條約規定,雙方於1964年勘定了兩國邊界的具體走向。中朝邊境線全長1334公里,其中陸界45公里,水界1289公里。後來雙方於1972至1975間進行的聯檢,確定沙洲、島嶼61個,其中劃歸中方13個。其中,從未歸屬朝鮮的長白山天池一半被送給了北韓。2000年10月,中朝邊境口岸及其管理制度第三輪會談在北京舉行,草簽了協定。1990年開始,中朝雙方進行第二次邊界聯檢,雙方在部分島嶼的歸屬上產生分歧。遼寧省界段有10個島嶼未能確定。
韓國學者意圖爭奪中國間島韓國學者意圖爭奪中國間島
部分南韓民眾和社會團體認為間島應該是他們的領土。
韓國的教科書里說間島是韓國的領土,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屬於歪曲歷史。如韓國國中《國史》(下)里寫道:
“ 間島本是高句麗和渤海之地,曾經是我們朝鮮民族活動過的歷史舞台。後來,女真族建立清朝之後,這一地區被作為他們祖先的發祥地禁止了其他民族的活動。但是隨著肅宗時清朝要求確定兩國的邊界線,在長白山立定界碑,確定了間島是中國的領土。
此後,當中國人民移居到間島開墾荒地、拓寬耕地、建立起生活的田地時,清朝要求中國人民撤回並提出間島的歸屬問題。但是,中國為了把這一地區治理成他們的領地,派間島管理使行使主權。
後來,日本為了侵略滿洲, 以南滿鐵路安奉線的權利為交換條件,簽訂了把間島還給清朝的《間島條約》(1909)。”

韓奪中島

蒐集400多張古地圖 韓國煞費苦心搶中國間島
近幾年,韓國傾注了各種力量以查明所謂歷史問題。同周邊國家有關的歷史領土糾葛,如韓日間的獨島(日稱竹島)歸屬問題、日本海改名問題(韓稱朝鮮東海)等。韓國又不惜大動干戈,翻出了數百張歷史地圖,以證明中國吉林省的間島是韓國領土。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建設交通部的下屬機構———國土地理研究院自委託韓國明知大學國際韓國學研究所蒐集了400多張海外國家的古代地圖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海外國家的古代地圖將隸屬中國領土的“間島”在1910年以前一致標註為朝鮮王國的領土。
國際韓國學研究所方面表示,分析發現,自19世紀初期至1910年,間島被標註為韓國領土。儘管每張地圖中顯示的國境線有所差異,但是其中有100多張地圖一致將間島地區標註為韓國領土。參與研究的明知大學教授李敦洙表示,喪失國家主權後的1909年,日本和清政府簽署了《間島協約》,而在此之後出版的地圖全部將間島標註為中國領土。
國土地理研究院發表調查結果後,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報導,將其視為韓國領土的證據,鼓動輿論發起“收復朝鮮民族的失地”運動。實際上,韓國國內一直在間島問題上蠢蠢欲動。2004年9月,59名國會議員聯名提交了“《間島協約》無效決議案”。一些媒體和市民團體也要求政府發表“收復間島宣言”,他們甚至在總統府網站上發帖建議,在締結《間島協約》100周年(2009年)之前,南北韓攜手在此問題上提出異議。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研究所找到的外國古地圖中,朝鮮半島直到16世紀中期才開始出現,且直到17世紀,朝鮮半島一直是被標為島嶼模樣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紀的英國等國地圖上,如今的日本海曾一度標為“中國海”、“東洋”等,可見拿這些古地圖來證明韓國國境的位置有多么可笑。回到間島話題上來,間島本來就是中國領土,不過是在朝鮮王國後期,朝鮮發生饑荒,一些朝鮮流民非法進入這塊封禁之地開荒,進而逐漸定居下來而已,由此產生了後來的很多問題,豈能以此證明這是當年朝鮮國的土地。更可笑的是,個別韓國學者甚至在提出間島問題時認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當年也是朝鮮國的領土,也有必要一併提出主權要求。
有眾多的中外古地圖均說明間島為中國領土,但韓國學者反而視而不見,其態度令人玩味。
9月4日是日本殖民政府和清政府簽訂《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又稱《間島條約》)100周年的日子。近日來,韓國一些民間團體和政客再次提出所謂“間島問題”,企圖染指中國的領土。但中國專家認為,這樣的主張毫無根據,除了增加人們的反感外,不會給韓國帶來任何好處。

定論

“間島問題”早有定論
所謂“間島”,原名墾島(因大批朝鮮移民越界墾荒而得名),位於圖們江北岸,最初是指中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自古屬中國領土。韓國一些團體認為“間島”是指圖們江以北,海蘭江以南的中國延邊朝鮮族聚居地區,包括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市。在歷史上,滿洲國曾在這一地區設立間島省。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當時的清政府放寬了對朝鮮的邊禁,結果有大量朝鮮平民渡過圖們江來到中國東北的荒地開拓。朝鮮王國一開始要求清政府將這些人驅回朝鮮,但很快詭稱,這些人只是渡過了豆滿江(指今天的圖們江),而沒有越過中朝界河土門江(指今天中國的海蘭江)。這就是歷史上“間島”之爭的源頭。
遼寧社科院邊疆研究所主任呂超指出,上世紀初,日本獲得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後,曾捏造所謂“間島懸案”,在當時清政府表示強烈反對後,最後日本承認該地區屬於中國,並於1909年9月4日與中國簽署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確定間島為中國領土。由此可見,所謂的“間島問題”早有定論。
儘管韓國一些民間組織宣稱,“間島是當年占領朝鮮王國的日本人賣給中國的”,但由於間島的主權明晰,南北韓政府均未提出正式異議。
韓民熱炒,政府沉默
據韓聯報導,在《間島條約》滿100周年之際,韓國網民、民間團體和一些政客發起了主張《間島條約》無效、並收回“間島”的活動。經韓國媒體的大加渲染,“間島問題”在韓國迅速升溫。
旅居澳大利亞的韓國人團體聲稱,其收藏的“法國古代地圖”顯示,“圖們江和鴨綠江以北相當遠的地方都是朝鮮的領土”。該團體要求李明博政府向國際法庭提起訴訟,索回“朝鮮民族的領地”。韓國旨在恢復“間島”主權的“國民運動本部”3日召開記者會,敦促政府和國會為收復“間島”主權採取必要的措施,並宣布進行國民請願運動,以便更好地向國際法院提起訴訟。另外,收復間島運動本部、韓國間島學會等3日下午也在韓國紅十字會舉行演講會和“間島日”活動。
“對朝鮮民族來說,滿洲已經是失去的國土了。但與失去的時間相比,朝鮮民族與滿洲一起度過的時間卻更長。”這是韓國國家電視台KBS8月29日晚黃金時段播放的歷史專題片《滿洲大探查》第一部《深入第五大文明遼河》中的開場白。在韓國國內不時出現所謂收復“滿洲故土”輿論的情勢下,韓國主流媒體再次加入到與中國爭搶歷史的行動中。
2004年9月1日,收復間島運動本部向國際法院提交請願書,主張間島是韓國領土。很快,《間島條約》在韓國主要入口網站搜尋排名中高居首位,而該團體的網站一度因訪問量過大而陷入癱瘓。
在“間島問題”上,韓國歷屆政府也進行過研究,但都沒有公開提出異議。2004年9月,59名國會議員聯名向國會提交了“《間島協約》無效決議案”,但成了廢案。2005年8月28日,又有以自由先進黨議員李明洙為首的50名朝野政黨議員聯名提交類似法案。
據悉,韓國“間島”收回運動之所以如此紅火,是因為韓國內有“如果一個國家占有某領土百年,其主權就被承認”的說法。部分被煽動的韓國網民為此還譴責此前沒有在“間島”問題上提出異議的歷屆政府。
韓國的“依據”站不住腳
韓國主張“間島是韓國領土”的所謂“依據”有兩個。
一是條約無效說。韓國方面認為1905年日本逼迫韓國簽訂的《乙巳保護條約》是不平等條約,在國際法上是無效的,基於該條約,日本攝取了韓國的外交權,在違背當事國意志的情況下同中國政府簽署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將‘間島’出賣給中國”。因此,《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不具備法律效力。
韓國政府在間島問題上的態度曖昧。2004年10月22日,時任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的潘基文表示:“從法理角度看,該條約無效。但主權問題應與法理問題分開對待。”也就是說,韓國政府不承認《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但也不會挑戰中國的主權。這一表述成為韓國政府的正式立場。事實上,中國與南韓在陸地上並未接壤,何來爭端?1962年,中朝兩國政府簽訂的《中朝邊界條約》解決了兩國的邊界問題,該條約完全具有國際法效力。南北韓雖然同為朝鮮民族,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國際法主體,作為非當事方,一些南韓右翼人士對中朝之間的邊界指手畫腳,既不合乎情理,也沒有資格。更何況,中國古代政權曾長期在“間島”地區進行有效統治。
二是歷史傳承說。此說主張,“歷史上在長白山建立政權的扶餘、高句麗等古代國家是與朝鮮國一脈相承的,完全獨立於中華文明和中原政權之外”。
其實,這種說法也經不起考證。長白山地區是多個古老民族的發源地,朝鮮民族歷史文明或許與滿洲、遼河文明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並不意味著兩者是同一的。很簡單,A是B,但B不一定就是A。舉個例子,首爾人是韓國人,但韓國人並不一定是首爾人。
其實,對中韓頻繁發生的歷史爭端,兩國政府早有共識,即“本著學術與政治分開,現實與歷史分開的原則,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不要影響兩國關係”。
挑動領土問題得不償失
對於韓國方面有關“間島”問題的聒噪,復旦大學韓國問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詹德斌日前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韓國國內的大朝鮮民族主義和文化優越主義情緒迅速增強,隨之興起了所謂“恢復國史”運動,間島問題自然是少不了的內容。1983年和1993年,韓國部分國會議員甚至先後兩次提交了要求“核實長白山(韓稱白頭山)領土歸屬權”的法案。
中國專家普遍認,儘管韓國國內一直有人在打中國領土的主意,但還掀不起什麼大浪。因為這些主張經不起歷史事實的駁斥,也沒有任何現實性可言。而且,韓國這類動向實際上得不償失,不會給韓國帶來任何利益,只會加強中韓民間的對立情緒,對兩國關係造成不利影響。

歷史證據

延邊歷史悠久,據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及兩千年前的史書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民族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見《左傳》昭公九年,周景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及武王克商,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即延邊最早是肅慎人的發祥地。延邊漢朝時屬於漢四郡之玄菟郡管轄,唐朝曾屬於安東都護府轄地,後屬肅慎後裔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管轄。元、明時代,延邊地區先後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奴兒乾都司布爾哈圖等衛所。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設琿春協領,琿春協領下設卡倫(哨所)15處,隸屬於寧古塔副都統。次年始建協領衙門於渾蠢水(即琿春河)之北,並開始建城。1859年(清鹹豐九年),琿春協領升為副都統銜協領。1881年(清光緒七年),增設琿春副都統,統轄延邊大部分地區。首任副都統依克唐阿繼續在琿春築城,初在今琿春市靖和街東部,俗稱舊城。同年設吉林邊務督辦、琿春招墾局,開放荒圍。1909年(清宣統元年),設琿春廳,轄密江以東之地,治所仍在琿春城。添設吉林省東南路分巡兵備道,琿春廳撫民同知衙門與道台衙門同城。清朝稱長白山為“龍興之地”的滿族的發祥地,是八旗之外不許入內的貴族聖地,長時間對外封閉長達近兩百年之久。這是滿人保護自己發源地傳統文化的一項政策。這項政策在當時的時代背景與歷史限制下,有很多的弊病,比如長期的禁閉造成邊疆人煙稀少,在沙俄步步吞併東北的條件下更已成為邊疆的國防的隱患,於是晚清把該地對外開放了。長白山一帶對外開放後,有一部分的朝鮮的邊民過界墾荒,更是吸引力關內的大量墾民。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在延吉局子街設延吉廳。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朝鮮,日本以朝鮮為跳板,對中國延邊地區頻繁進行侵略活動。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日本帝國主義以“保護二等日本人——朝鮮人”為名,派軍隊侵入延吉廳轄鎮——朝鮮人較集中的龍井,並設立了“朝鮮統臨府臨時間島派出所”,進行間諜活動。清政府於8月24日提出抗議,8月26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派新軍督練處監督吳祿禎前往調查,他事後寫出了《延吉邊務報告》,繪製了《延吉邊務專圖》,科學地論證了朝鮮人所稱的“間島”是中國神聖領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