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者一號火箭

開拓者一號火箭

中國首枚四級全固體運載火箭“開拓者一號”2003年09月16日在山西省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這意味著中國不久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把衛星快速送入太空的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拓者一號火箭
  • 發射地點:山西省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 發射時間:2003年09月16日
  • 用處:發射重量為100公斤以下小衛星
  • 時間:12小時之內
  • 開發國家:中國
火箭簡介,企業投資,工程軍令狀,系列化,重要套用,

火箭簡介

這枚全固體運載火箭具有可機動發射、操作簡單、發射速度快等特點,可用於發射重量為100公斤以下的各種近地軌道小衛星及微小衛星,以滿足資源普查、環境監測、科學實驗等領域的需要。
根據固體運載火箭的這些特點,我們國家如果發生突發事件,像大火、洪水、地震,我們可以快速進入空間對地進行觀測,獲得災區信息。”
“開拓者一號”火箭最快可在12小時之內將小衛星送上天空,而使用液體燃料的大型運載火箭發射衛星,前期準備工作,如運輸、安裝測試、灌注燃料,往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
目前,在商業發射領域,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擁有全固體運載火箭。
隨著商業發射市場對小型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需求的不斷增長,全固體運載火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2007年1月11日中國發射一枚開拓者1號系列火箭攜帶動能彈頭進行了一次中國反衛星飛彈試驗。

企業投資

企業掏錢造火箭
開拓者一號是由企業自己籌資進行開發研製的,是一個靠近市場的行為。造火箭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技術難度高,投資多而且風險大,就這三條足以令任何企業和個人望而卻步。而從國際慣例而言,運載火箭的開發始終是國家行為,一直都是由國家投資進行研製開發的。
開拓者一號的方案論證工作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了。但是直到1999年科工集團成立之前,由於多種原因,始終沒能列入國家的發展計畫當中。固體運載火箭技術一般是從固體飛彈技術發展而來,我國的固體發動機技術也隨著航天事業不斷發展得到了不斷的提高。應當說,單從技術而言,發展固體運載火箭的時機早就成熟了。
那是不是固體運載火箭不重要呢?這就得看發射需求了,無庸諱言的是運載火箭技術有兩大套用領域:民用和軍用。
用途
民用主要是套用於衛星發射。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衛星發射市場出現了兩大發展趨勢:一種發展趨勢是發射高集成化、功能全的大衛星,重量從幾噸到十幾噸不等。另一種發展趨勢是發射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由這些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組成星座,來執行各種複雜的航天任務。大衛星主要是由載荷能力大的液體運載火箭來發射,而小衛星則主要由固體運載火箭來承擔,否則就是殺雞用了牛刀了。因此,各航天大國都是採取兩者並重的發展措施,以形成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發射體系。
而從軍用而言,固體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選擇。固體運載火箭可以快速部署、快速進入空間和快速套用,其機動靈活的特點一直受到各國軍方的青睞。而液體運載火箭機動性差,易受攻擊的特點亦屬兵家大忌。如果只從軍用角度而論,固體運載火箭無疑是未來的方向。因此,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固體運載火箭開發,單單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二十多個型號的固體運載火箭上馬,就足以說明了固體運載火箭的重要性了。
科工集團正是認準了固體運載火箭有廣泛的套用前景,經過反覆的諮詢和論證,2000年5月,毅然決定自籌資金,組建研製隊伍,正式開展“開拓者一號”四級固體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不足國家投資十分之一的經費,對於研製四級固體運載火箭而言還不夠材料費。然而就是這么少的資金開創了中國航天企業自主籌資開發運載火箭的先河。
集團公司的夏總對研製人員的發言更是體現了集團黨組的決心。“成功是你們的,失敗是我的,但固體運載火箭一定要搞。”

工程軍令狀

航天工程99分也不及格
“我們是領了軍令狀的。”航天系統的軍令狀是一定時間期限的代名詞,而領到“開拓者一號”的軍令狀還有了另外的潛台詞,那就是經費有限。
經費有限是沒辦法的,只能精打細算,能省就省,能借就借。
一般情況下,測試設備都是根據初樣、試樣的研製程式需要單獨重新生產。“開拓者一號”,從初樣到試樣,從研究所的綜合實驗室,到總裝廠測試,一直到靶場的技術陣地和發射陣地,就是一套測試設備,研製人員要按照狀態要求不斷地對設備進行修改。每次出差總是帶著幾個大箱子,從北京搬到南京,再從南京搬到北京,來回倒騰。
困難
時間緊只能擠。“經費少,時間緊,在管理上我們只有打破過去的常規。”楊總指揮介紹說。過去研製一個新型號必須經過初樣、試樣,採取的是串連的程式,要一步一步來,每一個系統全部成功之後,才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由於“開拓者一號”是各種多級火箭設計技術的集成,繼承了一些原來型號的成熟技術,因此在管理上他們採取了一種全新的並行工程管理模式。對於繼承性技術,方案確定後,直接進入試樣。而新技術則嚴格按照航天科研研製規律開展。當新研製的部分進展不順利時,則從人力、資金、時間、進度、配套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狠抓短線,突出了重點,保證了研製進度。
在研製過程中,加班加點,沒有休息日,乾不完就睡在辦公室里,這些現象屬於最正常的,“拚命三郎”的稱號可以不誇張地安在好幾個人的身上。
特殊規定
航天系統的人都知道嚴格的雙歸零規定,產品一旦出現故障是要招回的,有些設備需要運回北京。測試中,曾有一個設備三天內兩次歸零,第二次歸零,研發人員晚上四點鐘從太原出發,到北京正趕上休息日的中午12點,等修好了已經到了晚上一點了。為了趕時間,趕進度,研製人員並沒有藉此回家休息,而是連夜趕回了靶場。
然而,就是這樣省了、擠了、苦了、累了、拚了,但換來的結局卻可能是失敗,這恐怕是航天人最難以面對而又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了。2002年9月,“開拓者一號”首次試飛,火箭剛上去就掉了下來。許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多人當場就落下了心酸的眼淚。幾個參加工作不久的同志用匿名的方式給“兩總”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在學校里學習考60分就算及格了,但是搞航天工程99分也不及格,這種現實太殘酷了,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然而在失敗面前,大家並沒有互相推諉責任,而是主動從自己的研製系統找原因。集團公司夏總在第二天舉行的大會上的一番話更加堅定了研製人員的信心:“我渴望成功,但也絕不害怕失敗,固體運載火箭還是要搞下去。”
正像總設計師助理袁斌所說,失敗是雙刃劍,研究人員的最大樂趣在於征服困難,征服失敗。三年的風風雨雨,三年的摸爬滾打,除了攻克了數道科研難關外,還摔打出了一批年輕的隊伍和年輕的人才。在這個研製隊伍中,有80%是年輕人。有些人甚至是剛剛走出校門,就參加了“開拓者一號”的研製工作。經過磨練,現在他們中有的人已經達到了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的水平,有一批年輕人成為了主任設計師,還有一些人走上了領導崗位。

系列化

“開拓者一號”試飛成功了,只是意味著我們具備和掌握了固體運載火箭的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零的突破。不僅美、俄掌握了固體運載火箭技術,日本、以色列、印度都掌握這項技術。前不久發射失敗的巴西VSL火箭也是固體運載火箭。
如果從運載能力來看,我們的“開拓者一號”的運載能力還不夠大,還不能滿足發射衛星的需求。而美、俄、日的固體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比我們的“開拓者一號”高,美國金牛座固體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為700公斤,俄羅斯的固體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是500公斤左右。
如果從固體運載火箭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搞偵察兵,光偵察兵就打了100多發,發射了多顆科學實驗衛星和軍用衛星。八十年代開發了用飛機空中發射的飛馬座,後來又搞了一個金牛座,運載能力大,且可移動發射和機載發射。
“開拓者一號”的研製成功更大的意義在於,它為我國開發固體運載火箭提供了一個契機。除了在多級固體火箭設計、固體發動機及捷聯慣導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外,重要的是研製過程中培育出了一批具備開發固體運載火箭的技術隊伍。這為我國固體運載火箭系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是企業自籌資金,經費有限,時間有限,我們在“開拓者一號”的設計上還比較保守。如果條件允許,完全可以有更大的突破。雖然我們現在與國外相比還有差距,但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小衛星的優勢在於技術更新快,產生經濟效益快。國外現在大學就研製衛星,一所學校就能出現一個載荷,就能送到天上去,這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以往都是航天局、歐空局、美國的NASA才能研製衛星。我國也有數家高校開展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的研製工作,但受限於運載火箭的水平,不得不放慢開發節奏。發展固體運載火箭可以牽動需求,可以帶動一大批產業,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固體運載火箭已經由企業率先走出了第一步,能不能形成產業並帶動一批產業,尤其是這種帶有重大的國防戰略意義項目,恐怕目前還不能離開國家的輸血機能。我國的固體運載火箭事業只是剛剛露出了一線曙光,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9月中旬,我國首枚固體運載火箭“開拓者一號”試飛成功,各大媒體在匆匆報導了幾條訊息之後,不約而同地掉轉槍口,殺向了載人航天,上演了一場精彩的聲東擊西戰法。而國外媒體則對“開拓者一號”的技術水平及其用途猜測不已,並且採用“謎”這樣的字眼來加以形容,惹來人們好奇之心……

重要套用

民用主要是套用於衛星發射。而從軍用而言,固體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