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聯

門聯

門聯,又稱對聯、門對,春聯等。是古老的中國民俗文化。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 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桃符驅鬼避邪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聯
  • 別名:對聯、門對
  • 起源:桃符驅鬼避邪
  • 定義:門上的對聯
  • 地區:中國
基本資料,引證解釋,傳承發展,門聯例句,五字聯,六字聯,七字聯,八字聯(暫缺),九字聯,十字聯,

基本資料

詞目:門聯
拼音: mén lián
注音: ㄇㄣˊ ㄌㄧㄢˊ
英文:couplets on doorposts

引證解釋

指鐫刻或張貼於門上的對聯。
明 闌莊 《駒陰冗記·鄭唐恢謔》:“﹝ 鄭唐 ﹞嘗為州長,書門聯云:‘架有春風筆,門無暮夜金。’”
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四:“﹝ 張延登 ﹞家署門聯云:‘門多將相 文中子 ,身系安危郭令公。’”
冰心《晚晴集·我的故鄉》:“甲午海戰爆發後,因為海軍里福州人很多,陣亡的也不少,因此我們住的這條街上,今天是這家糊上了白紙的門聯,明天又是那家糊上白紙門聯。”

傳承發展

(過年要貼春聯的來歷 春聯,又稱對聯、門對,它用紅紙書寫,貼在門上很有一番喜慶、熱鬧的過年氣氛。
門聯門聯
過年要貼春聯,這與古代的“桃符”驅鬼避邪有關。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魅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侵擾,人們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鬥神神荼、鬱壘的名字(也有畫上它們圖像的)。這樣,為非作歹的鬼魅邪惡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後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春聯。 儘管人們已經知道沒什麼鬼魅作祟 了,但仍保留了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只是春聯內容越來越表現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了。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鬥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毫,將宅子裡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鬥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餵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鬥神,卻不是神荼、鬱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
創辦於清光緒年間的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創辦於清光緒年間的益智高等女學校門聯
到了唐代,鬥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尉遲敬德所取代。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鬱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瘤,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又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對子。
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中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

門聯例句

五字聯

1.架有春風筆,門無暮夜金。

六字聯

  1. 傲骨高風亮節 紅梅翠竹青松
  2. 白髮同偕千歲 紅心共映春秋
  3. 白雪紅梅報喜 黃鶯紫燕迎春
  4. 百花生香吐艷 四化躍馬揚鞭
  5. 百花生香吐艷 四化躍馬爭春
  6. 百卉迎春鬥豔 群英為國爭光
  7. 爆竹聲聲除舊 桃符代代更新
  8. 北京贏來奧運 中國獲得成功
  9. 碧海蒼山玉宇 春風麗日神州
  10. 彩筆精描四化 紅心巧繡三春
  11. 承上下求索志 繪春秋振興圖
  12. 除舊歲破舊俗 迎新年樹新風
  13. 處處春光濟美 年年人物風流
  14. 處處明山秀水 家家笑語歡歌
  15. 窗外紅梅最艷 心頭美景尤佳
  16. 創造萬千氣象 建設兩個文明
  17. 春到碧桃樹上 鶯歌綠柳樓前
  18. 春到芙蓉國里 福臨楊柳門前
  19. 春風吹遍天涯 陽光普照人間
  20. 春風春雨春花 新年新歲新景
  21. 春風花香鳥語 夜月書韻琴聲
  22. 春光灑滿大地 彩霞映遍神州
  23. 春來鳥語花香 冬去山明水秀
  24. 春日人人共樂 江山處處皆春
  25. 春織千山錦繡 旗揚萬里雄風

七字聯

  1. 德張民智開明範;學領女權炳耀風。
  2. 門多將相 文中子;身系安危郭令公

八字聯(暫缺)

九字聯

1.放鶴留雲,思幽人顯客;旌門勒石,念仁士義官。
2.祖邦今崛起,正需作氣;人世敢擔當,不問出身。

十字聯

1.厚德才,孚和協,時成爾事;修文樂,講禮儀,更造吾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