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製各國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但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由於體制、機制、觀念等方面出現嚴重不適應,遇到空前危機,到1997年時,已連續六年虧損,瀕臨倒閉。 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長影在全國率先探索並啟動了改革,歷經八年時間,完成八件大事,到2005年初,在全國電影業中第一家完成改革。長影由改革前連續六年虧損到2011年實現稅後淨利潤6500萬元,創長影建廠以來歷史新高;影片生產由改革前年產3—5部到2011年年產53部,增長了10倍多;總資產由改革前的2.5億元到2011年末的20億元,增長了8倍。

長影先後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優秀企業"和"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企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中央主流媒體多次報導長影改革發展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春電影製片廠
  • 外文名:Changchun film studio
  • 簡稱:長影
  • 地位: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 地理位置:吉林長春
  • 成立時間:1945年10月1日
  • 藝術特色:粗獷豪放風格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90元(優惠詳見各團購網)
  • 建議遊玩時長:3-4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建廠初期,創造第一,改革計畫,藝術特色,獲獎影片,所獲榮譽,領導關懷,旅遊景點,

歷史沿革

建廠初期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是在1937年偽滿時期日本“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基礎上建立。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籌備實際上從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就開始了,中共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進入“滿映”,組織進步職工開展護廠鬥爭,於1945年10月1日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曾因長春國共內戰遷至黑龍江省鶴崗市一段時間。首任廠長是袁牧之,當時的人員主要由延安、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和解放區其他一些電影工作者組成。
1946年內戰一觸即發,東北電影公司於5月23日遷往黑龍省興山市(即黑龍江省鶴崗市)。在一所國小校里搭設“廠房”,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生產基地。1946年10月1日命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同時調出大批幹部支援新廠建設,因此被形象地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
1947年,廠長袁牧之提出“東影”的任務是“堅持製片生產,建立雛形,培養幹部,組織發行,催促國外訂貨”。解放戰爭時期,東影攝製了17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使用膠片30萬尺,有三名年輕的攝影師在戰場上犧牲:張紹柯,犧牲時30歲;王靜安,犧牲時27歲;楊蔭萱,犧牲時24歲。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
東影根據當時電影市場被美影片占據的狀況,進行了各類片種的試製。從1947年到1949年,他們創下了中國人發電影事業的六個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卡通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遷回到長春現址,攝製了《中華兒女》,《趙一曼》,《鋼鐵戰士》,《白毛女》等影片。
1955年2月,中共中央文化部決定,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也就是這一年,影片《祖國的花朵》,《平原游擊隊》,《董存瑞》出品發行。
它不僅是個電影生產地,而且是個電影人員的培訓地。1960-1962年之間,這個廠還成立過電影學院,後來撤消。它下設總編室、導演室、拍攝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製片室、編刊室以及美工、照明、錄 音、化裝、服裝、道具、剪輯、特技等車間,甚至還有自己的洗印廠和電影樂團。 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過數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 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 風格。近些年這個廠的不少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儘管這樣,像《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至今人們仍然銘記的《列寧在一九一八》、《夏伯陽》和《瑞典女皇》這樣的優秀影片,都是由它介紹給中國觀眾的。

創造第一

從1947年5月---1949年7月,東影先後派出了32支攝影小分隊深入到前線、工廠和農村,拍攝了大量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編輯了十七集新聞記錄片《民主東北》,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新聞記錄片,它不僅生動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華北解放戰爭的面貌,而且真實記錄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的部分實況。影片成功向海外發行,於1950年獲捷克卡羅維?發利第五屆國際電影節記錄片名譽獎。
招考演員現場——夢想成真招考演員現場——夢想成真
《民主東北》記錄了大量的寶貴史料。優秀攝影師張紹柯、楊蔭瑩和王靜安為此犧牲了生命。
新中國電影事業的許多“第一”由長影創造。例如:
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影片生動揭露了蔣介石賣國內戰和獨裁的醜惡面目,歌頌了人民民眾的偉大力量(由陳波兒編導,1947年11月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卡通片《瓮中捉鱉》。影片描寫了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發動內戰,但在人民力量打擊下,最終失敗,好似鱉在瓮中一樣。它的攝製完成,揭開了人民電影美術片的製作史頁(由朱丹編劇,方明導演兼動畫設計,1948年12月完成)。
新中國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影片對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細菌戰、撲滅鼠疫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同時開創了科教電影創作的歷史,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袁乃晨編導,1948年夏完成)。
長影藝術家畫廊長影藝術家畫廊
新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影片生動表現了人民軍隊和人民民眾的血肉關係,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實可信,演員的表演自然樸素,表演藝術家陳強在片中飾演一位老農民,這是他初登銀幕之作。後曾扮演《白毛女》中的黃世仁,《紅色娘子軍》中的南霸天,以演反派而著稱。
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1949年5月拍攝完成。影片第一次以工人為主角出現在銀幕上,具有鮮明的主題思想,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導演王濱,1951年成功制導了影片《白毛女》。美術設計劉宇光,1946年畢業於“滿影”電影專科學校,曾任長影第一任美術科長。相繼在《黨的女兒》、《上甘嶺》、《火焰山》、《神秘的旅伴》、《大渡河》和電視劇《少帥春秋》等影視劇中擔任美術設計。
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從此,東影開始大量譯製蘇聯影片,為後來的譯製工作奠定了基礎。影片由袁乃晨導演,他是中國翻譯片的開拓者。1949年5月譯製。

改革計畫

1997年,媒體出身的趙國光接任廠長,原吉林省體育彩票中心主任劉麗娟任主管經營副廠長。1998年,長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計畫。首先是開展土地置換,將長影老廠區21公頃土地以3億元價格賣給長春國信集團。同時提出“一廠三區”的計畫和“不拍賠錢片”的口號。隨後,貸款3億元加上自籌資金共6億元,建設長影世紀城。此後,長影又分別成立了由副廠長韓志君和宋江波牽頭的影視公司。並與吉林電視台合作成立了長影影視頻道。
2000年改制為“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長影集團”。
2005年初,長影以買斷工齡、解除勞動契約等方式精簡人員。同時,大型旅遊項目長影世紀城竣工並投入運營。同時, 長影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一群愛好電影、志向相同的年輕人立志通過網路把長影精神傳遞到網際網路的每一個角落。
長影集團劉總曾這樣評價:“長影世紀城現今無論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超出原來的預期。遊人明顯遞增,收入和社會影響力也在明顯提高。國家領導人去了也很多,看了之後評價也很高。前不久,曾蔭權到長影世紀城,他說和香港迪士尼可以媲美了,給予了高度評價,這對我們是一個鼓勵。”對於長影的未來,劉總信心百倍,“第一,希望把長影打造成為中國的電影產業集群;第二,打造一個亞洲比較有影響的,比較有特色的影視旅遊勝地,成為一個世界的電影娛樂中心。”
2010年,中國電影走入又一個春天,長影的新一輪春潮也正襲來。

藝術特色

截止至2013年,共生產故事片837部,尤以拍攝農村題材和戰爭題材的影片為長。作品充滿了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獷豪放風格。
長影早期片頭,《滿意不滿意》長影早期片頭,《滿意不滿意》
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廠的一些作品有較重的商業化傾向,儘管這樣,象《過年》這樣的影片仍然為它贏得了榮譽。
長春電影製片廠在譯製外國影片方面是有極大貢獻的。曾譯製出品了人民電影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
該廠還拍攝了大量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和電視片。

獲獎影片

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政府獎(1994年此項獎項改稱“華表獎”):
1949年—1955年:《白毛女》、《鋼鐵戰士》、《董存瑞》等。
1979年:《吉鴻昌》的上下、《北斗》上等。
1997年:《燈塔世家》。
1998年:《男婦女主任》。
1999年評審會獎:《眷戀》。
電影百花獎(由《大眾電影》雜誌社創辦於1962年、獎盃為化神雕像):《人倒中年》、《男婦女主任》。
電影金雞獎(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創辦於1981年,獎盃為金雞雕像):《人到中年》、《開國大典》。
“五個一工程獎”,(五個一,即一部好電影、一部好電視劇、一部好戲劇、一部好廣播劇、一部首好歌):《大城市1990》、《男婦女主任》。

所獲榮譽

長影迄今為止所拍攝的影片曾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的各項大獎,在展覽室內陳列著各式的獎盃與證書,每一座都代表了長影人的一份努力,每一座都在訴說著一份對電影的熱愛。
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新一代導演不斷奉獻出新鮮又符合時代和電影潮流的作品,如呂樂導演的《十三顆泡桐》獲得十九屆東京電影節評審會特別獎,張猛導演的《耳朵大有福》受邀參加了坎城電影節展映單元,並獲得第11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等等。2013年1月21日,吉林省政府隆重召開“吉林省傑出創新創業人才”表彰大會,吉林省副省長王化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張志軍等領導出席會議。會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麗娟獲“吉林省傑出創新創業人才”榮譽稱號。

領導關懷

長影作為中國電影的搖籃,為新中國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倍受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
1958年2月14日,毛澤東主席親臨長影視察,他來到第六攝影棚與《紅孩子》劇組的小演員寧和合影。
1964年7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長影,接見了《兵臨城下》的主創人員。陪同的是廠黨委書記岳林。
1991年1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長影,在第六攝影棚里接見了《鐵血精英》攝製組全體人員。江書記親筆題詞“發揚長影的優良傳統,為黨的電影事業做出新成績!”

旅遊景點

長影老廠區正面主樓現已改建為長影舊址博物館,已於2014年8月19日向大眾開放參觀,主要介紹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創業史,部分景點簡介如下:
1、長影的主辦公樓是“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的主樓,簡稱“滿映”,這裡曾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推行殖民文化所建立的電影機構。1939年11月竣工。仿照德國“烏髮”電影廠的模式設計,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有6個面積為600平方米的攝影棚,4個錄音室,當時號稱遠東最大的電影製片廠。新中國成立後,長影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建造了第七攝影棚,面積1200多平方米,在計畫經濟時期,是中國最大的攝影棚,也是亞洲最大的攝影棚之一。
2、毛主席雕塑像、“工農兵”的廠標、搖籃宮。毛主席雕塑像創作於1968年,雕像高7米,白水泥材料,比例協調,造型逼真。吉林江南公園、遼源礦務局的毛主席塑像都是從這裡翻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