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坪瑤族鄉

長坪瑤族鄉

長坪瑤族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東北部、距縣城18.3公里,北與荔浦平樂縣交界,東與昭平縣相鄰,南接本縣蒙山鎮、西河鎮,西連蒙山縣新圩鎮,總面積131.89平方千米,長坪瑤族鄉轄5個村委會,4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10人(2017年),鄉政府駐地是個鄉的中心地帶,即東護村中部——沙籮。特色經濟有木材、生薑、八角、板栗、毛竹、油茶六大項目。木材資源中,每年砍伐量達7000-8000立方,生薑年均產量達5250噸,八角410噸,板栗可達400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坪瑤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蒙山縣
  • 電話區號:0774
  • 郵政區碼:546706
  • 地理位置:蒙山縣東北部
  • 面積:131.89平方千米 
  • 人口:2610人(2017年) 
  • 車牌代碼:桂D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自然環境,民族特色,交通,經濟發展,教育,社會事業,民族習俗,領導分工,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長坪瑤族鄉位於蒙山縣東北部,是梧州市僅有的兩個瑤族鄉之一。鄉政府駐地距縣城18.3公里,距梧州市202公里,全長坪瑤族鄉總面積為131.89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92%。境內居住著瑤、壯、漢等民族,其中瑤族人口占全長坪瑤族鄉總人口的87%以上。全長坪瑤族鄉轄東護村、長坪村、三妹村、六坪村、南垌村5個行政村、4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10人(2017年)。長坪瑤族鄉以林業為支柱產業。主要產品有:松木、杉木、八角、板栗、毛竹、油茶、木薯、水桅子等,特產有生薑、香菇、木耳、筍乾、茯苓、靈芝、香草等。全長坪瑤族鄉共建有三個1000畝以上種植示範基地:東護村八角種植示範基地、六坪村早熟板栗種植示範基地、南垌村毛竹種植示範基地。
長坪瑤族鄉長坪瑤族鄉

歷史沿革

梁陳間(502~589年)屬蒙縣。隋開皇十年(590年)屬隋化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立山縣。武德五年平峒以北屬崇仁縣,三妹、南峒以南屬嶺政縣,東護以南屬立山縣。貞觀十二年(638年),三妹、南峒一帶歸立山縣。至德年間(756~757年)平峒以南部分歸立山縣。宋屬立山縣第一都保。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至民國17年(1928年),屬平峒土司管轄。民國18年屬茶山鄉,鄉公所設在星子(後改青子)。1950年4月15日屬中區城廂鄉。10月屬第一區城廂鄉。1952年10月劃歸第六區(杜莫)。同年12月7日成立長坪瑤族自治鄉,以境內最長的長灘河與最大的平峒各取一字組成長平鄉名,後改為長坪。1953年3月杜莫區劃歸荔浦縣,長坪復屬第一區城廂鄉。1953年9月25日屬第一選區。1955年11月22日屬西河區。1957年12月30日,全縣撤區設16個大鄉,由長坪、南峒二鄉合併成立長坪瑤族鄉,鄉政府設在沙籮。1958年8月25日屬超美人民公社,編為長坪民兵營。1959年7月5日屬永安公社。1960年改為長坪大片。1961年6月全縣設14個大公社,長坪設東護公社。1962年10月復改為長坪瑤族鄉。1969年4月l0日改為長坪人民公社。1984年7月1日,改為長坪瑤族鄉民委員會。1987年l0月改為長坪瑤族鄉人民政府,後在縣城十二窯長坪路口南側設鄉政府辦事處。

自然環境

蒙山縣長坪瑤族鄉內地勢呈北高南低、山脈呈條狀分布,將全鄉劃分為11個條狀谷地,海拔平均高度在500——800米之間,環山秀麗,土壤屬酸鹼性中性性質,鄉內有三條河流,有一條流向昭平,最大的一條大河。一條長坪江,該江彎曲緩廷流過長坪、東護兩村,全長約三十多公里,最後注入蒙山縣最大庫容的水庫一一茶山水庫,供應縣城區4萬多人口飲用和蒙山鎮、西河鎮的農田灌溉。鄉內屬亞熱帶氣候區,雨量中等,正常年均降雨量為12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21攝氏度。鄉內山地面積有12萬畝、耕地面積2085畝,其中水田面積為1395畝,旱地面積為690畝,森林覆蓋率75%,木材蓄積量達22.4萬立方米。
長坪瑤族鄉長坪瑤族鄉

民族特色

長坪瑤族鄉內聚居著於瑤族、壯族、漢族三個民族,有著典型的大散居、小聚居的少數民族居住方式,主要語種有瑤話、壯話、桂柳話和蒙山土白話四種,其中最通用語種是桂柳語。

交通

長坪瑤族鄉遠居蒙山縣一隅,四面環山,境內峰巒起伏,坡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有“望山跑死馬”之說。民眾要趕圩,必須兩頭“黑”,即黑天出發,摸黑回家。閉塞的交通大大地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解放後,黨和政府為了改變交通落後的面貌,投入了一定的財力、物力,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先後修建了山區公路和機耕路83公里。過去開門見山、出門爬坡的農民民眾終於坐上了汽車、機車。有客車下廣州,上荔浦。公路的修通,使山區的經濟建設如虎添翼。

經濟發展

長坪瑤族鄉大力發展山區優勢,營造山地特色經濟,現全長坪瑤族鄉擁有八角林8163畝、板栗1320畝、油茶6130畝、毛竹1200畝,人均擁有經濟林約6畝,且每年保持種植大肉生薑3500畝以上,八角、板栗、木材、毛竹、油茶、生薑是長坪瑤族鄉六大特色經濟支柱,山地經濟收入占家庭收入的90%。在第十個五年計畫中,長坪瑤族鄉將繼續充分利用山多地廣優勢,努力營造山地綠色經濟,走“特色十規模十檔次”的發展路子,實現“山上再造一個新長坪”的目標,計畫在這五年內,每年擴種八角3000畝、板栗1000畝、毛竹1000畝。保持生薑種植面積在3500畝左右,到十五期末,實現人均擁有八角8畝、板栗2畝、毛竹2畝目標,並積極引進利於發展本地資源優勢的木材深加工,生薑、八角、板栗、毛竹加工項目,促進農、林副產品增值,實現人均收入超5000元,財政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鄉內鄉鎮企業主要以交通運輸業為主,其它領域尚處於空白。
長坪瑤族鄉長坪瑤族鄉

教育

儘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蒙山縣就設學堂,辦教育,但因長坪鄉屬窮鄉僻壤,人們都忙於生計,無力辦學,所以幾百年來,學風難過倮倮頂,直至民國時,鄉里的學子才能到縣城或鄰鄉求學。解放後,1950年,學風漸興,長坪鄉用榨油作坊的破廟,辦起了幾所國小,課程有語文、算術、體育、圖畫等。1955年開辦高小,增設了自然、歷史、地理、農業常識、體育、漢語拼音等課程。1969年辦起了長坪國中,在縣裡“讀國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辦學原則指導下,在秋季辦起了高中。1977年,收縮國中設點,撤銷了社辦高中,改為國中。長坪瑤族鄉成立後,科教興國的思想深入人心,學校教育和教學設施迅猛發展和日臻完善。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泥茅、泥瓦結構的校舍,已逐漸被鋼筋水泥的教學樓所取代,師資力量也得到加強,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據1999年底統計,全鄉有國中1所,在校生254人,教師27人;國小6所,在校生972人,教師66人,入學率達100%。現長坪瑤族鄉設中心國小一所、分校五所(中學已於2001年下半年併入蒙山鎮二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999年通過區“兩基”驗收。

社會事業

長坪瑤族鄉設中心國小一所、分校五所(中學已於2001年下半年併入蒙山鎮二中),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1999年通過區“兩基”驗收,有衛生院一所,各村均設有衛生所,免疫、衛生接種工作均比較正常,半路電視覆蓋全長坪瑤族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居全蒙山縣前茅,是全蒙山縣唯一的“無毒鄉鎮”,計畫生育工作更是多次獲得區、市、縣表彰,農村實用科技培訓正常開展,科技興農效果顯著,科技貢獻率達40O,全長坪瑤族鄉人均收入達2300元。

民族習俗

據史書記載,自古以來,蒙山縣是壯、瑤族和漢族的聚居地,有“百姓居三,瑤壯居七”之說。瑤、壯族人民在反抗明王朝封建統治和土司的殘酷鬥爭中,被大批逐殺,避居深山野嶺。直至清初,這裡仍是“土瘠而民貧,人少而多石”之地。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大批外地人移民湧入。他們當中,有漢族、壯族,也有瑤族,日久天長,就融入了當地的瑤族當中,形成了瑤族中的盤瑤、民瑤和山子瑤等支系。瑤族中的黃、陳、李、鄧等族姓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廣東、湖南等省和金秀瑤族自治縣等地,在這裡定居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蒙山土白話和桂柳話是長坪瑤族鄉各族民眾的公共用語。瑤族之間因支系不同,語言也迥異。盤瑤說勉話,民瑤操標曼語。經濟生活上當地瑤族以耕種水田、山地為主,兼營林業。一天三餐,以大米為主食。過去因水稻產量低,時常以玉米、紅薯替代,白菜、芥菜、豬肉是佐食的菜餚;雞、鴨、魚等,主要用在喜慶、祭祀日或用來招待賓客。宗教以自然崇拜為主,祭祀盤王、祖先、土地神和社神等。做法事的師傅為道教信徒,屬茅山派和肖王派。
農曆八月十六是“修路節”。“修路節”日也是長坪瑤族鄉瑤族人民的歌圩。每逢歌圩佳節,盤瑤舉行隆重的慶祝紀念活動,男女都盛裝打扮,奔赴村外曠野所設的歌圩,在那裡他們唱起了“盤王歌”,深切懷念祖先的歷史,男女青年用對歌形式互相結交,傾訴愛情,問答姓名,唱到情投意合時,互相贈送信物定親。舞蹈有跳“盤王舞”、“鼓舞”、“師公舞”、“招禾舞”、“捉龜舞”等。長坪瑤族鄉的較習慣跳“師公舞”唱“麻哈列”。
八月十五,則是民瑤的傳統節日。節期,全村人湊足錢,買回活豬,包粽子,到村邊廟宇祭諸神,祈求它們的保佑,讓年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山湖秀色,為蒙山縣八大自然景觀之一。1975年,長坪瑤族鄉附近的茶山衝口築起攔河大壩,使茶山沖變成一個碧波萬頃的高峽平湖,湖區草木繁茂,鳥語花香,湖中波光粼粼,魚翔淺底,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三妹村的傳說,和宜山劉三姐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處。相傳古時候,有個瑤族姑娘叫劉三妹,長得聰明伶俐,擅長唱山歌,因在賽歌中唱贏了陶、李、羅三個秀才而名聞遐邇。在她的影響下,民眾唱歌的熱潮如火如荼地展開了。當時,州官以唱歌有傷風化為由,下令禁歌。劉三妹的哥哥怕妹妹唱歌得罪官府會株連全家,便阻攔三妹唱歌,見三妹不為所動,設下詭計,將三妹騙下山崖瀑布,想將她害死。劉三妹在懸崖下唱了七天七夜的山歌,遁人石壁裂開的洞中得道成仙。從此,人們把劉三妹成仙的山叫三妹山,她所在的村莊也.因而得名。

領導分工

趙富球:黨委書記
陳愛良: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李文紅:黨委副書記、鄉長
吳廣鋒: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潘海英:黨委組織委員、副鄉長
徐其成:黨委宣傳委員、副鄉長

地圖信息

地址:梧州市蒙山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